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

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楚國借戰勝之勇,奪取了中原大部地區的控制權,爲穩定其新得霸權,楚王文武並用,在增加軍事影響力的同時,利用外交手段大力拉攏齊國以扼制晉國,企圖通過楚、齊聯盟徹底取代晉國一家獨霸的中原格局。晉景公深知齊國在中原諸國中的地位,齊若與楚結盟,必然對晉構成致命威脅,故急派使臣其與齊通好。然而,齊頃公【1】見晉國日衰,對晉使大有輕慢之意,直接導致晉齊關係惡化。周定王十六年,齊國聯合楚軍南下攻打魯國,繼而擊潰衛國的援軍,面對齊國的強大攻勢,魯、衛兩國只得告急於晉。晉景公爲阻止齊楚合流,復興霸業,命中軍元帥郤克【2】率戰車八百乘,會同魯、衛、曹諸**隊進擊滯留在衛的齊軍主力,並於鞍地大敗齊軍。晉軍乘勝追擊,一度攻至齊都臨淄之郊。齊頃公被迫遣使求和,復服於晉。

在晉國破齊之後,晉楚兩國的霸主之爭日趨激烈。周簡王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衝的鄭衛二國,迫使鄭國再度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3】感覺時機成熟,決定與楚再決中原,遂獎率三軍南下攻鄭。楚共王【4】得悉,亦親率楚軍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楚共王爲搶在齊、魯、宋、衛諸國援晉部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故挑選一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在黎明之前利用大霧之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佈陣。晉軍營前多有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晉厲公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心與楚一戰,並採納衆將之謀,於自家營內填井平竈,疏散行道,列隊應敵。此舉既解決了出營佈陣的困難,又可隱蔽自身的部署,可謂一舉兩得。隨後,厲公又在楚舊臣苗責皇【5】的陪同下,親觀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慣於集中於中軍的特點,苗責皇建議:分晉軍中軍精銳加強兩翼,先攻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後集中力量圍殲其中軍主力。歷公依此計,命晉軍先發制人,主動開營出擊,沿泥沼兩側迂迴前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故率王族親兵衝擊晉國中軍。此時,晉國中軍乘勢後撤,儘量避免與楚軍接觸,反陷楚軍於被動,無法支援兩翼。最終,晉左右兩軍打破楚軍兩翼,並對楚軍中軍形成合圍。楚軍見狀,陣勢大亂,只得突圍而出,傷亡慘重,被迫收兵遁去,此戰史稱“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後,戰敗國楚盟國消散,處境困難,然而晉國作爲勝方也陷入危機之中。晉厲公欲乘外戰取勝之機,消滅晉國之大族,卻被欒書【6】、中行偃【7】等權臣所弒,國內一片混亂。種種原因使得晉、楚兩國均無意再戰。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七年,晉、楚、齊、秦、宋、魯等十四國於宋地舉行了著名的“弭兵之會”,共立晉、楚兩國爲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相互攻伐。此次會盟爲爭霸的各國提供了喘息的時機,也爲苦於戰爭的人民帶來了一個相對比較安寧的社會環境,促進了中原各國社會的恢復與進步,爲日後的中原統一奠定了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的基礎。

古往今來,戰爭與和平始終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春秋時期,羣雄並起,齊桓公位列五霸之首,並非因其戰功最多,兵衆最強,相反卻是因爲其更加的注重政治、重視民生,希望能夠通過不得以的戰爭,使中原百姓不再遭受外族入侵之苦,不再承受手足相殘之痛,令萬千子民重歸於王化。反觀桓公之後的盟主,不過盡是一些軍閥,完全沒有匡世救民的志向,只是希望通過兼併戰爭擴大自己的地盤,攫取更多的利益。弭兵之會無非是他們逐利惡鬥的一個短暫間歇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和平,相反是走向更大規模兼併戰爭的一次力量蓄積。直至秦末,漢高祖劉邦【8】方纔再次打出救民於水火的旗幟,獲得了民衆的支持,可見漢誅秦滅楚,並非僅靠賢臣名將的謀略,而更依仗的是天下老姓重獲和平的決心。

——————————

【1】齊頃公(生卒年不詳),姜姓,呂氏,名無野,齊惠公之子。

【2】郤克(?~前587年),其祖爲晉國公族,晉國名臣。

【3】晉厲公(?~前573年),是晉景公之子,姬姓,名壽曼。

【4】楚共王,(前601年~前560年),名熊審,楚莊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君主。

【5】苗責皇(生卒年不詳),原爲楚臣,後投奔晉國。

【6~7】欒書、中行偃,均爲晉國權臣。

【8】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滅暴秦、敗項羽,建立了西漢政權,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廟號爲太祖,諡號高皇帝,因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爲漢高祖,後世多沿用此。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3月30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六 商君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 兵出函谷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取勢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四 泓水之戰思維的新起點第六三 家分晉第一 序言第一 序言第三 共叔謀逆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六 發機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 吳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一 序言第十一 孫臏第四 老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後記第十七 詩經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項羽分封說服力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九六 韜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二 後記第七 取捨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謀形說服力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六 發機前言第十五 易經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 秦頌第二十三 略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項羽分封說服力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四 後記第七 鉅鹿疑雲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 後記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一 秦殤第六 發機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
第六 商君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 兵出函谷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取勢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四 泓水之戰思維的新起點第六三 家分晉第一 序言第一 序言第三 共叔謀逆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六 發機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 吳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一 序言第十一 孫臏第四 老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後記第十七 詩經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項羽分封說服力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九六 韜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八 商鞅變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三十二 後記第七 取捨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謀形說服力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六 發機前言第十五 易經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 秦頌第二十三 略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項羽分封說服力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四 後記第七 鉅鹿疑雲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 後記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一 秦殤第六 發機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