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

袁紹看向曹操等人道:“孟德,有何不可?”

陳琳開言道:“本初,洛陽之軍盡屬大將軍,緣何要召外鎮?”

袁紹笑道:“孔璋,北軍素來信服中官,甚不可靠,且蹇碩又領西園兵,諸位可忘了大將軍竇武之故事?”

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也是想誅除宦官,結果率數千北軍與王甫千餘人放對,王甫一陣大喊,說竇武造反,於是北軍紛紛自散,堂堂大將軍只能自殺,牽連家族親友……

衆人一聽袁紹言之有理,於是紛紛細細議論起來。?

袁紹見自己說動衆人,不禁心中得意,又道:“皇后與何車騎素與閹宦親近,若大將軍徵調北兵,必爲閹人知悉。且又可借外鎮,以堅大將軍之志,一舉兩得,有何不可?”

衆人一想,大將軍夾在親人恩人與正義之間,左右爲難,實在是有點危險,別到時候事情都定了,他來個陣前反水,那就完了。還不如聽袁本初的,召來外兵以雷霆之勢把閹宦給滅了。再說了,有北軍在,諒外鎮兵也不敢放肆。

於是衆論皆悉,唯有曹操堅決反對:“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袁紹把手一搖,道:“孟德不必多言,我意已決,當詣大將軍,請大將軍召外鎮。”

曹操也沒法,此時他聲望名位皆不如袁紹,又不如袁紹在大將軍何進心中的地位,只得由他。

於是曹操又再問道:“既召外鎮,本初屬意何人?”

衆人皆看着袁紹。

袁紹道:“涼州董卓董仲穎,乃軍中宿將,能征善戰,所部皆爲虎卒,且忠心爲國,其人可用。我欲召其入京!”

一言石破天驚。曹操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看着袁紹,他想過無數可能,卻沒想到袁紹竟然敢召董卓。

當即鄭泰就起身表示反對:“董仲穎桀驁難制,入京必然爲禍,萬萬不可召此人入京!”

鄭泰在尚書檯工作,自然知道董卓抗旨的事,對他這等忠直之臣而言,抗旨就已經超出一個臣子的底限了。他自然不願董卓入京。

曹操也表示反對:“欲召外鎮,劉玄德屯兵荊州,荊州久無戰事,而涼州兵力不逮,且荊州近,涼州遠,緣可不召玄德?”

曹操這一說,大家便紛紛附議了。對大家而言,劉備乃一等一的標準士大夫,學問好,能力強,更重要的是品德高潔,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無疑要比起以軍中廝殺起家、見利忘義的董卓來放心得多。

袁紹見衆口一辭,心中卻不禁冷笑,他就是調誰,也不會調劉備來。劉備若來,以他的名望,風頭豈不是全被劉備搶光?到時他這定策之人,忙裡忙外,還能落到什麼?

就是寧可自己徵兵,也不能讓劉備隨便入洛陽,這樣才能顯得出自己的本領來。

衆人討論了半天,見袁紹遲遲不表態,不禁心中微怒,決定明日便向大將軍何進單獨彙報。於是大家不歡而散。

這些傢伙,皇帝只剩下一口氣,他們不關心探望,卻只望着皇帝快點駕崩,然後新天子繼位,他們好謀誅宦官。也實在是皇帝這幾十年皇帝做得讓他們太失望。

劉備在荊州,看着日子一天天過去,也隱約知道皇帝大概時日不久了。這時的他,全靠京中故舊給他傳遞消息。他也不知道,等天子一駕崩,袁紹那個笨蛋調董卓入京後,他便也起兵入京,還是按兵不動?

不起兵,實在是受不了董卓那頭豬在京師折騰,從而把好好的司隸繁華之地,弄得亂七八糟,一片荒蕪。要是起兵,不奉詔而動,又給了許多人口實,最起碼在荀彧心中,這忠君爲國的形象就要崩塌,從而變成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走一步看一步好了。起兵的時機也很重要,等董卓開始亂來的時候,自己做爲大漢宗親,去保扶天子,誰也說不出什麼錯來吧?

卻說天子在宮中,自知時日無多。人之將死,自然免了不回顧自己一生。天子發現自己這一輩子除了吃喝玩樂,似乎也沒幹什麼好事,唯一能得天下臣民稱讚的,或許便是熹平石經了。這個時候,天子把天下局勢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便開始擔憂他的帝國起來了。

幽州、益州、荊州等地,各有重臣能吏鎮守,他不太擔憂。他就擔憂兩件事,在外擔心他死之後董卓無人能制;在內擔憂他死之後,繼承人的問題。

董卓久在涼州,在羌胡中素有威望,麾下又兵強馬壯,上回試探,徵拜董卓爲少府,董卓怎麼說的?他說:“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廩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大意是自己想來京師當官,羌胡不讓,說還欠他們軍費呢,自己沒辦法,來不了。

言語間,桀驁語氣顯露無疑,似乎對朝廷說,我帶的兵,只有我能搞得定,要強行調我走,出了亂子不要怪我。

朝廷也知道,真要強徵董卓,董卓部下必然會出亂子。誰讓亂的,大家心裡都有數,心照不宣而已。

從那個時候起,皇帝心中就有着一根刺。涼州亂了那麼多年,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上任,也爲這個問題而頭疼。於是又下詔,這回是給董卓升官,拜他爲幷州牧,然後着他之部隊歸屬皇甫嵩。

董卓雖然沒讀多少書,不過一看就明白了,這是要奪自己的兵權呢。從小就生活在混亂之地的董卓知道,沒了兵權,沒了部隊,朝廷想怎麼拿捏自己還不得就怎麼拿捏自己啊。這明升暗降呢,這個當,自己可不能上。

於是董卓又上書道:“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爲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官職受了,卻還是不肯交出部隊。反而駐兵河東,以觀望時變。

皇帝此時病重,他要交待的身後事還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繼承人的問題,一時半會也騰不出精力來收拾董卓。否則,若依他身體好時的性子,十個董卓也沒了。

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先搞定皇位繼承人吧。

皇帝做了幾十年,卻只有兩位皇子,一位帝女。不是他能力不強,而是這個時候的嬰兒成活率,哪怕他貴爲天子,也是無法。他子女無數,但成活到現在的,便只有這幾根獨苗苗了。

皇長子劉辨,爲何皇后所出。照理來說,何皇后十數年寵愛不減,劉辨應該早早便爲皇太子纔是。可是皇帝便偏偏不喜歡劉辨,覺得他太輕佻,無人主相。

這也怪不得劉辨,皇帝當時數喪皇子,好不容易又得了個皇子,自然是喜不自勝,卻又怕自己養不活,便把劉辨寄養在史道人家中。一養就是好多年。人稱史侯。

劉辨養在民間,倒是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活蹦亂跳的,可是誰家不好養,卻偏偏養在一個愛好煉丹畫符的道士家。十幾年耳濡目染,劉辨對畫符煉丹,捉鬼降妖熱切得很。可以說是頗得史道人真傳。史道人也沒法,皇子喜歡這個,難道自己可以不教?

本來無礙,反正皇帝自己也喜歡玩這個。但偏偏好死不死,張角搞了個黃巾大起義,弄得天下到如今還不得安寧。這下,皇帝從愛好道教,瞬間粉轉黑,把道士、道教恨得入骨。而大兒子劉辨卻偏偏愛好這個,興趣不減,於是在皇帝眼中,便成了負面印象了。

他總覺得,要是長子劉辨當了皇帝,只怕比自己還要亂來。一想到劉辨爲天子,宮中蓄養一班捉鬼畫符的道人,皇帝就覺得受不了。

再看皇次子劉協。劉協生下來,母親王美人就被何皇后給弄死了。劉協繼承了母親的基因,長得粉雕玉琢不說,打小還被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學習了一肚子的詩書不說,還乖巧懂禮。而王美人,又是皇帝一直念念不忘的。或許是失去了的,纔是最好的吧。皇帝無疑把對王美人的愛和思念,全部轉移到了劉協身上。

於是在劉辨劉協之間,天平自然就不由自主的傾斜了。

只是在自己要做決定的時候,羣臣反對不說。還要考慮的是皇后和大舅哥的態度。何進爲大將軍多年,地位穩固,士卒多得其恩。若是不立劉辨,只怕自己死後,便會立馬發生流血事件。

雖然自己去年設立了西園兵,又把自己舅舅董重提拔爲驃騎將軍,坐到了軍中老二的位置。可是何家兄弟一爲大將軍、一爲車騎將軍,董重勢單力孤,只怕是鬥不過。如何是好?

皇帝也是個普通人,他也在權衡利弊。他也在謀劃佈局。只可惜,時間太過緊迫,而他爲了天下安危,又把宗室重臣全部外放鎮守地方。不然,有一二位宗室重臣在此,他便可以安心立遺詔了。何至於強忍着一口氣,思來想去,難下決斷?

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異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圖謀冀州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收復洛陽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六十三章 廣陽除惡(三)第六百七十五章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公孫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九十六章 長社之戰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七百六十三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三百六十章 荊州之戰(八)第四百零六章 呂布兵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四百五十七 風雨幷州(完)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七百零九章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
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異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七百三十二章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圖謀冀州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收復洛陽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六十三章 廣陽除惡(三)第六百七十五章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公孫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九十六章 長社之戰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七百六十三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關內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三百六十章 荊州之戰(八)第四百零六章 呂布兵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四百五十七 風雨幷州(完)第三十四章 洛陽滅蝗(一)第七百零九章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