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

朝暉是一座逐水而建的城市,密佈的港汊,縱橫的水網,都使城內外大量建築爲水環繞,甚至就在水上。由於地形地貌的限制,朝暉城從外觀上而言,並不規整,一些奇形怪狀的佈置與設計,將傳統漢式建築的整體感與美感都破壞掉了,但與周遭環境結合起來,卻又並不突兀。

城池的規模並不算大,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帝國本土那些一去二三裡的小城,甚至猶有不如,但層次分明。溝渠環繞的朝暉城,分水、陸門六座,船隻能夠直接通行內外。

城中分內外城,內城自是王城,專供王室成員居住、治務;外城範圍要大些,是爲吳國貴族、官僚及有一定身份、財產的漢族生活居住,同時主要的官署、機構、倉庫等建築也都設在外城。

城中自是秩序井然,巡邏嚴密,防護森嚴,這也是朝暉城或者整個南洋地區漢城、漢鎮一個普遍性的特點,那便是種族隔離,城中那是漢人老爺們常住的地方。

一般情況下,當地的原住民是不能進城的,當然,有些清理城市、掏糞運糞、搬運苦力的***活計,還得蠻夷來。同時,一些歸化的有一定地位的土着,也能定期到城中進行彙報。

也可以想見,朝暉城裡與城外,是怎樣天差地別的懸殊。髒亂差,乃是恰當的形容詞了,但偏偏是城外的港口、商業、土地以及大量土着聚居民,供養着城內的乾淨整潔。

平心而論,朝暉城的情況,並不符合一個艱苦奮鬥、向上發展的新生國度該有的氣象,但從現實條件來考慮,漢家子弟跨海涉洋原來開拓,本就艱苦卓絕,犧牲巨大,活着的不爲富貴享受,難道還要與地方土着同甘共苦嗎?

同時,不管是爲了方便管理,還是爲了維護統治,維持漢人崇高地位,保證其擴張慾望,對土着進行一定的剝削,都是很有必要的。

沒有剝削,何來發展與繁榮?辛苦勞動、遵紀守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剝削,只不過在廣闊的南洋洲陸,漢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把這份剝削轉嫁到土着身上。這就是接受文明的代價,同時也是對土着的一種鞭策與激勵,他們太懶、太野蠻了,懶惰而不知禮儀的人,如何本赴光明美好的未來?

漢地的平民到了這裡,只要敢打敢拼,很快就能成爲土着眼中的「漢族老爺」,當然,這種情況也只存在於開拓早期,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加多,漢族移民地向上發展的門檻也在不斷提高。

因此,在城裡城外,以及朝暉城周遭,漢族平民也同樣不少,他們雖然享受國內待遇,但也不具備「貴族式」特權。想來也是,如果僅靠那些土着,其生產力可沒法供應這麼衆多的漢族老爺,對於諸多漢族移民來說,美好生活還得靠自己雙手去創造。

勾吳國,是個極具封建特點的地方,這裡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國,在這個國度,上下各階層,幾乎一切行爲都是圍繞着服務貴族而展開的。

其行政、司法、經濟、民生乃至軍事,都貫徹着權貴的意志,比起中央帝國,權貴的貪婪性與剝削性都被極大地放大了。

同時,在權貴之外,還有一個名爲「錢貴」的新興階層崛起,這也是地緣因素導致的,南洋這些封國,都具備濃厚的商業屬性,堪稱無商不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從事貿易起家的商賈勢力的擡頭,也是可以預測,雖然他們對國家的話語權還遠遠不夠,但也已名正言順地進入到統治階級,和那些漢族的種植園主一般,屬於封國的上層建築。

而新興商人階級的崛起,在整個南洋,都已經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具備足夠經濟實力的他們,也必然希望獲得與之相襯的政治地位與保障,這是一種本能,想要實現還需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南洋的漢人移民,其生

存環境雖然改變了,但來自大陸傳統觀念的束縛,卻也沒那麼容易就徹底打破,尤其是還有一大波掌握強權的貴族的壓制,他們是最強勢的保守者。

可以想見的是,隨着南洋地區商業的不斷髮展,商業階級實力、勢力的不斷增漲,終將對南洋封國的統治格局造成衝擊。

但在當下,他們還不夠格,還需要積累,這個時代還是由封建王權爲代表的權貴說了算。甚至於,在南洋諸國,儒學家與佛教徒們,其地位都要比種植園主與商人要高。

尤其是前者,這是漢文明在南洋地區傳播、漢人征服廣闊洲陸最根本的保障與力量的源泉,沒有任何一個封國不重視。從開寶時期第一座儒學館在良平島建立起來之後,幾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儒學館校就如雨後春筍般在南洋地區冒頭,規模雖有大小,但儒家的經典教義,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傳播而來,浸潤這片廣闊天地。

當然,傳播到南洋的儒家教義,顯然是有失傳統的,在帝國本土的儒家學派中,包括那些新興的地方學派,都對南洋的儒門大加鄙薄,因爲荒蠻之地難出良儒,也因南洋儒學越發明顯的跑偏,乃至魔改......

斷章取義、篡改經典、辱沒聖賢,是帝國傳統儒門對南洋儒學的強烈抨擊與指責,其中擴張性的、有失仁道的東西太多了,甚至連銅臭商賈都能堂而皇之地進入教義宣傳之中,這如何不讓傳統派們痛心疾首。

但本土非議再多,卻並不影響諸國對南洋儒學的支持乃至推崇,畢竟,也不見大陸那邊罵得狠的儒學者們南來糾正。

何況,誕生於大陸的儒學,到了環境迥異的南洋,有所改變,也是適時應景的事情。而南洋儒學,除了與大陸儒門的格格不入之外,在南洋當地,尤其在諸國之間,也有相當的分歧,幾十年間,也碰撞出了不少思想的火花......

但不論如何,在各大封國與帝國中樞呈離心趨勢的同時,南洋漢族在文化上雖然與帝國本土一脈相承,但在發展上也已經偏離,在建隆時代,已然格外明顯了。

朝暉城內,就是一座大儒學館,那是吳國的官學,學生足有三百多人,都是權貴、豪商子弟以及歸化土着酋長、首領的質子,每名學生,都是吳國統治階級的後備力量。

在城外的聚居區,同樣有不少依託於儒學館發展起來的漢學校、書館、私塾,這些纔是漢文化傳播的基層力量,同樣得到了王國從政策、經費上的扶持。

並且,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入學的,知識、學問與文明的光輝,可不是廉價的東西。除了很多漢族移民都捨不得投資子孫的昂貴學費之外,還有身份上的區別對待,但是,幾十年下來,依舊有不少當地土着,發現了這條真正改變自己命運的途徑,砸鍋賣鐵也要學得漢族的先進文化。

這樣的例子,在吳國內已經有一些了,一些聰明的即便在渤泥時代都屬於賤民的土着,他們通過無限向漢人靠攏,靠着對漢文化的學習、熟悉,成功脫離了原本的奴隸階級,成爲依附團結於王國體制的上等土着,也是王國加深對原住民管理控制的重要觸手。

與南洋儒學相對的,便是佛教的發展了,這一點同樣出彩,甚至比儒學還要好,顯然,南洋地區的原住民們在信仰上,也需要更先進的神明來撫慰乃至救贖他們。

因此,在朝暉城外,最顯眼的建築,不是港口、街市、樓舍,而是那條通往城池道路間泛着金光的寺廟——珈藍寺。只要天晴的時候,總能看見旺盛香火,嫋嫋升起,佛音陣陣間,進香稽首的土着,比漢人都要多,而佛教對王國統治的積極作用,也比帝國本土要明顯得多。

朝暉是一座商業港城,外港的碼頭可供吃水2丈深的大船停泊,優良的水文條件,也就花費大代價修築、保養的港口設施,

也吸引了大量客商船前來。

當然,除了依託港口之利的貿易商業之外,朝暉城的發展,最主要的動力來源,還是落到農漁業、鹽業以及小手工業。

製鹽是這裡的傳統,而來自淮南的一些移民(最初由鄭峙特地徵募),則將最近幾十年間淮東製鹽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帶來了,大大提高產量與質量,也使得朝暉的鹽甚至跨島跨國賣到東西爪哇(西雍、東越)乃至南北金洲(齊、樑)。

手工業則是完全由漢族移民帶來的了,尤其是木作,除了圍繞着漢氏建築展開的各種木工活計之外,木雕、木刻的文化也有明顯傳播,讓這座城市也多了幾分藝術的氣息。

白日間,港區內外很熱鬧,但忙碌的,除了那些漢族經營者外,大都是受人役使的土着。相比之下,到了夜晚,才更添幾分繁華,不論城內外,酒樓飯館,不到深夜,難以停罷。

畢竟是處於熱帶地區,白日炎熱,不管是哪個階層的漢族權貴老爺,都不大樂意出門,只有夜晚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絲絲涼爽,享受着海風吹拂下的愜意,也享受他們開拓的成果。

而夜晚,除了燈火輝煌的繁榮,同樣也讓一些見不得光的事物能夠更從容、便利地存在與發生。黑夜的掩護下,一艘三桅的福船緩緩駛入朝暉外港,在引導船的指揮下,於早就清理出的一座泊位間,下錨、靠岸。

木製的棧橋上,點起了一排的火把,昏黃的燈光照耀下,大幾十名的壯漢已經提着武器候着了,居其中的,乃是一名鬍鬚稠密的老者。

年紀看起來不小了,面部還有一道明顯的疤痕,但一雙眸子彷彿散發着精光,濃郁的夜色都掩蓋不住,而那種由內而外釋放出的凜然氣勢,也說明着他不尋常的地位。

可作猜測,這名老者在朝暉城是位權勢人物,而事實上,在整個吳國都是如此。他叫沈柏龍,乃是勾吳國子爵,正兒八經的王國貴族。

在王國的爵位體系中,爵位同樣是不可輕授的東西,除了王室成員之外,只有對吳國立下特殊、重大功勳的人,才能得爵。即便被定了「開國第一功臣」的鄭峙,也只是個馬驛伯,可想而知,沈柏龍這個子爵,在吳國的份量並不低。

而這個沈柏龍,便是當年在上海灘碼頭上聞名一時的「白龍哥」,也是帶着一干弟兄,追隨鄭峙南下渤泥的第一批墾殖團。當初,靠着聰明的頭腦、出色的膽識以及強力的手段,以及一干生死兄弟的支持,沈柏龍在墾殖團內可謂是風生水起。

沈柏龍也像找到了組織一般,格外賣力,也迅速出挑冒尖,在鄭峙的提拔下,成爲墾殖團的中高層。他參與了對渤泥幾大家族的絞殺;曾率領部下揮汗如雨、伐木開荒,爲後續移民的到來提供空間;也曾率部打退無數次土着部落的襲擊,奔走四方,平定反覆之叛亂,更沿河深入數百里,俘獲數以萬計的土着、牲畜、財產;吳國那支僅幾十艘艦船的海軍,也是沈柏龍負責具體組建的......

也就是出身低了點,否則一個伯爵也是跑不掉的,但王國子爵之賜,也足以展現王國對他功績的認可與表彰了。將近三十年過去了,當初的「白龍哥」變成了「老白龍」,同時也從王國的軍政一線退了下來,但他在國內的權勢與地位,卻不曾有多少褪色。

三十年間,以沈柏龍爲核心的沈氏家族的組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除了沈柏龍自己的子女之外,還派人把舟山老家一些敢打肯衝的沈氏族人接來,充實沈氏在吳國的力量。

如今的沈柏龍,年紀大了,鬍鬚白了,皺紋鋪滿了臉,但人老心不老,即便年逾六旬,還操持着家族的生意。而以他在吳國的地位,能由他親自過問的生意,顯然也非同一般......

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52章 對峙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7章 風波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25章 開寶新政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95章 難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42章 殺肥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9章 新官上任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79章 勢孤危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18章 洗禮第243章 總結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6章 糧與錢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39章 長沙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444章 揣測者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133章 西征!第329章 遊市第387章 就國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7章 吏職變動第97章 再臨六合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8章 巡視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33章 捷報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19章 難審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15章 冬月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47章 誘其北上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18章 查抄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6章 態度迥異第98章 追捕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1章 歸來謁天子
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52章 對峙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7章 風波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25章 開寶新政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95章 難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42章 殺肥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9章 新官上任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79章 勢孤危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18章 洗禮第243章 總結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6章 糧與錢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39章 長沙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444章 揣測者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133章 西征!第329章 遊市第387章 就國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7章 吏職變動第97章 再臨六合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8章 巡視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33章 捷報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19章 難審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15章 冬月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47章 誘其北上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18章 查抄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6章 態度迥異第98章 追捕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1章 歸來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