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拓拔歸附

鮮卑拓拔部原出東胡,東胡爲匈奴所敗後北躥,根據後人考證,可能是逃到黑龍江流域去了。到了《魏書》所云“獻皇帝鄰”(別號“推寅”)的時候,據說有神人言:“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故此鄰便傳位其子“聖武皇帝詰汾”,命其南移,“始居匈奴之故地”,也就是東漢朝幷州最北部的五原、朔方郡內。

詰汾奉着老父,率領族人,一路南徙,其實進入幷州——在這個時空,乃是勳所首牧之朔州也——也還不到十年的時間。原在這一地區遊牧的鮮卑各部,大多曾經參加過當年檀石槐組建的大聯盟,相互間多少有點兒香火情,只有拓拔部是個外來戶,故此根基不穩。爲了能夠得佔一席之地,詰汾便與沒鹿回部交好,將其妹嫁與沒鹿回部大人賓——賓的本姓是紇豆陵氏,北魏孝文帝使國人皆改漢姓後,更姓爲“竇”,故而史稱竇賓。

唐高祖李淵的正妻竇氏,雖然生在扶風平陵,但其祖上實爲鮮卑紇豆陵氏。當然啦,在正史記載中攀附漢家名門,詭稱爲東漢大將軍竇武同族,避禍北走,也不知道怎麼的竟然就當上了匈奴大人——所以這紇豆陵氏後來變成竇氏,不是改姓,而是恢復原姓哪。

這時候西部鮮卑十餘邑落,最大的兩個勢力一西一東,西爲蒲頭,東爲檀石槐的繼承人步度根,中間各小部被迫聯合起來與之相抗,大致結成了七部同盟。拓拔和沒鹿回都在其中。蒲頭可以向涼州發展。布度根則與幽州的烏桓相爭。而中間這七部同盟兩翼都被封死,想要壯大,就只能南下去打美稷的匈奴人了。

論及裝備度和組織力,鮮卑盡皆不如匈奴,然而野蠻勇悍則要過之,故而表面上實力相當,實際年年相攻,匈奴族吃的虧是越來越大。漸有畏懼鮮卑之意。這一年年初,趁着冬日無事,七部同盟又打算去搶匈奴人一票,好飽食待春啦,竇賓去找詰汾商量,卻不料拓拔部正在大辦喪事——“推寅”鄰年過五十,突然間一病不起,掛掉了。

竇賓獻罷祭禮,就催促詰汾,說你老子死的不是時候。不如暫且先葬下,等回來再辦喪事——今冬要不去搶上一票。恐怕來春難過,別說蒲頭和步度根可能殺過來,同盟本來就是表面上的,別部見你家勢弱,說不定也要來分一杯羹,那可如何是好?但是詰汾素來尊敬老父,自稱悲傷過度,實在無心遠征,乾脆挑選部衆,歸屬竇賓,說妹夫你帶着我的人去打吧,搶得多少,咱們四六開,你佔大頭好了。

七部同盟說好了共同南下,有衆近三萬,足夠匈奴人喝一壺了,卻不料臨到動兵,有兩部卻找了種種藉口不肯參與——事後才探查得知,原來他們早就暗中歸附了蒲頭,打算跟着蒲頭往西打。其餘五部、四位大人聚會商議,倘若退兵坐守,則今年秋後恐怕會受到蒲頭的強力壓制,甚至遭到攻打,與其如此,不如就拿這兩萬人馬去匈奴人那裡撞撞大運吧。反正匈奴膽怯,即便以一敵一,咱也並不怕他們。

於是兩萬大軍即向美稷殺來——要不是危機迫在眼前,他們也未必會利令智昏,得了匈奴人獻上的牛羊,聽了匈奴人描述的漢地情狀,不加仔細探察便轉道而來,結果被諸葛亮、郭淮給包了餃子。

通過此事,詰汾知道,七部同盟已是形同虛設,沒鹿回部也無足依靠,如今周邊地區勢力最大的,除了蒲頭、步度根外,就只有美稷的匈奴人和更南方的漢人啦;蒲頭和步度根都爲同族,一旦依附,必爲所並,匈奴人本就是自家手下敗將,自然不可倚靠,那麼……咱試着從漢人那兒找找靠山看?

漢末中原大亂,無論士庶,都被迫逃向邊地——往南過長江,至荊、至揚,甚至遠遁交州;西南前往益州,東北前往幽州甚至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往北自然就是逃去幷州北部了。所以遁入鮮卑,或者被鮮卑所擄的也不在少數,其中不少漢人或有一技之長,或有經世之才,就幫助那些野蠻民族逐漸開化起來。鮮卑傳統的原始公社制從檀石槐時代開始崩潰,逐漸邁入奴隸制社會,這些漢人在其中便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就中便有某位中原士人逃到了拓拔部中,被詰汾待以上賓之禮,向他請問富民強國之道,以及廣袤的南方中原地區的基本情況。這名士人竭力吹噓漢地的富庶,但也害怕因此會引發拓拔氏的覬覦,因而更言漢兵之強勢——“漢有強弩利刃,其卒編伍得法、久經訓練,是故有云:‘一漢當十胡也。’昔匈奴盛時,東並東胡、西卻月氏,囊有草原大漠,而爲衛、霍數戰所敗,遂有‘亡我祁連山’之悲歌也。”

這位士人說,此前權臣亂政,漢兵都聚集到中央去剿賊了(應該是指關東諸侯伐董卓吧),所以才讓匈奴、烏桓鑽了空子,只等內亂一定,必將反推回來,到時候匈奴啊、烏桓啊,一個都跑不了,定要算總帳。他勸詰汾,可攻匈奴,勿擾漢地,將來得着機會,一定要與漢室搞好關係,奉之爲主,乃不懼蒲頭、步度根也。

當然這種話,這位士人本身未必就信了,但他也衷心地期盼真有那麼一天,則自己尚有機會返回鄉梓,不必要如同中行說、李陵那般客死異邦、埋骨邊地,甚至還留下千古罵名。

詰汾非常尊敬這位士人,自然也把他的話當作真理。詰汾的漢話,就是這位士人所教,而至於所謂是勳的“威名”、功績,也是從此士人口中得聞——雖然僻處偏遠,很多情報真要用心打聽,總能打聽着個大概,當然啦,更遠一些的荊、揚、益、交等地這幾年的狀況,那位士人就根本打聽不着了。

所以詰汾一遇危機,首先想到的,便是趁機依附漢家,讓漢兵給自己撐腰。他聽那位士人說,漢人是很仁慈的,只要向漢朝皇帝稱臣,奉其正朔,年年進一丁點兒的小貢,則漢家必有財物賜下,遇有危難,還會發兵相助——“昔南單于呼韓邪力蹙,非北單于郅支之敵也,爲呼韓邪南下稱臣,漢遂發兵以逐郅支,甘延壽、陳湯萬里遠征,斬郅支首……”

至於其實郅支單于也想附漢來着,卻被漢人施以分化瓦解之策,把他跟呼韓邪區別對待,先逼他西遷,又直取其庭,類似內情,你以爲那位士人會說嗎?

於是,就這麼着,詰汾跑到前線基地來拜見是勳了,請求是勳歸還他的族人,他願意舉族歸附,向漢朝稱臣,還把長子力微送到是勳身邊兒來做人質。是勳說這事兒我還得考慮考慮,你先下去休息吧,等晚些時候我再喚你過來,給你一個說法。

當下命人將詰汾帶將下去,卻暗中吩咐,不要讓他與竇賓等人見面,卻置其歸附的匈奴人當中,讓那些匈奴人幫忙吹噓自家的能爲——包括有神奇法寶可放漫天火蛇,中者立僕什麼的,都可以敞開了胡諏。

隨即便召羣僚商議。正趕上西河郡守鄭渾押解一隊糧車前來,順便催促是勳速速進兵——您要再跟這兒慎着,不去打美稷,我後面糧食就快供應不上啦。因此是勳也召鄭渾與會,通報了前數日與鮮卑大戰的情況,安慰他說很快便有大批牛羊、良馬運來,不但糧秣不缺,還能夠撥一部分良馬給鄭渾,讓他跟別郡交易物資。鄭渾大喜,趁便進言道:

“既拓拔部有意歸附,使君不如允之。即取力微來,拔之牲畜野虜之間,而教以聖人之道,堅其忠君仁愛之心。未來其得統部,可爲漢家掃除北虜,安守邊邑,則又一呼韓邪也。”

是勳微笑捻鬚不語。他心說鄭文公你雖然也是一方名守,但在這胡漢之別上,終究還是太書生氣了呀……或者更準確點兒來說,是中儒家的毒太深了。你以爲即便外族,只要教他儒家禮儀,教他忠孝仁義,他就自然轉化成漢人了嗎?他就從此不會再對中原政權構成威脅了嗎?咱先不說漢人當中狼心狗肺的傢伙也一抓一大把,光說後來的劉淵劉元海,那也曾久居中原,向大儒崔遊學過儒家經典啊,司馬炎把他比作由余、金日磾。可人家說造反就造反了,磕巴都不打一個!

“五胡亂華”,便自此劉淵爲始也。

所以說,以這個時代的交通、通訊狀況,以及軍事技術而論,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草原行國問題,那根本是癡人說夢。漢家御胡,靠的是自身要硬,從來沒有中原王朝強盛之時而不能敵胡的,也沒有中原王朝衰弱之際而能卻胡的。當中原王朝還不夠強盛之時,對付胡人便只有分化瓦解,“以夷制夷”,或能稍輕其禍也。

因此自己確實有打算要扶持拓拔部,以敵匈奴,更用以將來制約蒲頭、步度根、軻比能等,但我不打算靠着什麼“聖人之道”去調教拓拔力微。要對力微凌之以威而施之以恩,這恩麼……我可以嘗試抄抄一千多年後另外一個外族所慣常使用的方法啊,說不定會有奇效!(未完待續。。)

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8章 鄴下舌戰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0章 奉駕幸許第8章 公達三策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9章 屯田小吏第5章 霹靂高車第3章 蒼天不仁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章 隆中之對第4章 無米之炊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5章 酒池肉林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9章 城下大戰第14章 將相不和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8章 工人運動第6章 平春豪強第17章 州郡罷兵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0章 臨陣手談第5章 賣官鬻爵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1章 采采榮木第8章 跨境追捕第3章 深入西域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6章 孰輕孰重第6章 雙親罹難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章 自恃其智第6章 反攻序曲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5章 知交零落第8章 謀策定亂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5章 天地之力第14章 三不可立第6章 此鬍匪也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章 軍中校事第9章 請救無辜第19章 請徵句麗第4章 低調才傑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8章 行獵遇賊第5章 谷口設伏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7章 平原搬兵第6章 欲言南事第25章 鄠縣落鳳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2章 防微杜漸第21章 暗夜驚魂第8章 選士之策第19章 成陽糧運第6章 王異國生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1章 財政危機第6章 尊者一諾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5章 命盡園桑第3章 岐東渭北第4章 西走而王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6章 直取葭萌
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5章 大盈若衝第28章 鄴下舌戰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6章 文姬歸漢第30章 奉駕幸許第8章 公達三策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9章 屯田小吏第5章 霹靂高車第3章 蒼天不仁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章 隆中之對第4章 無米之炊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5章 酒池肉林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9章 城下大戰第14章 將相不和第30章 南風驟起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8章 工人運動第6章 平春豪強第17章 州郡罷兵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0章 臨陣手談第5章 賣官鬻爵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1章 采采榮木第8章 跨境追捕第3章 深入西域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6章 孰輕孰重第6章 雙親罹難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章 自恃其智第6章 反攻序曲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5章 知交零落第8章 謀策定亂第15章 就食玄菟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5章 天地之力第14章 三不可立第6章 此鬍匪也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章 軍中校事第9章 請救無辜第19章 請徵句麗第4章 低調才傑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8章 行獵遇賊第5章 谷口設伏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0章 爲小兒欺第27章 平原搬兵第6章 欲言南事第25章 鄠縣落鳳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2章 防微杜漸第21章 暗夜驚魂第8章 選士之策第19章 成陽糧運第6章 王異國生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1章 財政危機第6章 尊者一諾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9章 覆蓋攻擊第35章 命盡園桑第3章 岐東渭北第4章 西走而王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6章 直取葭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