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隆中之對

這時候是勳正在琅邪國臨沂縣中,得到王氏的款待。王氏的先祖乃西漢名臣王吉,傳至今日,大家長爲王融,正當盛年。王融有一子名叫王祥,也就是後來“臥冰求鯉”的大孝子——不過這個時候王祥還只是小孩子,他異母兄弟王覽尚未出生。在原本的歷史上,徐州大亂,王祥扶持着繼母朱氏和幼弟王覽避難廬江,一直到爹媽全掛了才返回臨沂,然後隱居了好幾十年,待曹氏篡漢後方纔出仕。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因爲是勳的努力,徐州並未經歷陶曹、劉呂,以及其後的曹呂大戰,菁華得以保留,王家也沒有分崩離析。

雖然尚無日後“琅邪王氏”那般全天下數一數二的烜赫聲望,但如今的王氏在臨沂縣內也是無可比擬的大族了,即便在琅邪國中、海州之內,也都排得上號。是家與王家本有姻親,是勳族兄是紆迎娶了王融的侄女爲妻,這既是親家,又爲朝廷重臣的是宏輔來了,王融大喜過望,親往出迎。

此乃是勳巡查海州的第一站,打算先在臨沂呆上幾天,再前往琅邪國治開陽,最後南下州治郯縣。首任海州刺史,乃是曹操的心腹呂虔呂子恪,跟是勳也頗爲熟稔——至於陶氏兄弟,早就被召入許都掛閒職、吃閒飯去啦,臧宣高則頭戴鎮東將軍的名銜,屯兵在海北東莞、莒縣一帶,是勳跟他只有一面之緣,懶得去見。

王家三代聚居,老老少少近百男丁,在王融的帶領下,皆來拜見是勳。是勳名位既尊,對這些鄉儒自然不必要有多客氣,也就笑臉以對王融,以及四嫂的哥哥王雄而已。他跟王融說,自己奉朝廷之命前來海州。一是監察地方、覈實賬目,二是蒐羅賢才,選拔舉薦——未知王氏可有駿才願出仕於朝廷啊?

王融鞠躬作揖地說有啊,有啊。我王氏世代宦門,以經學教授子弟,家中這全都是人才啊,若不是老祖宗有遺命,這會兒怎麼也十個八個百石以上的官吏了吧。

這老祖宗指的就是王吉,曾爲昌邑王中尉,和郎中令龔遂兩個見天兒給國王提意見,可惜對方就是不聽。昌邑王劉賀的下場,是個人就知道,一隻腳都邁進未央宮了。轉眼被霍光給趕了出來,屬下羣臣盡數被誅,王吉、龔遂雖然罪減一等,也被罰爲城旦。所以王吉就此留下遺言,子孫皆不得爲王國吏也。

可偏偏王家族居在琅邪。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子劉京爲琅邪王。本來地方士人最佳的出仕途徑,就是應州郡的徵辟爲吏,然後再一步步往上爬,偏偏州里靠山不多,國內又不能出仕,加上此前天下大亂。朝廷也沒空直接徵到琅邪來,所以搞得偌大一個家族,就光有名聲了,竟然無人爲官。

如今一聽說姻親是司直也負有薦舉地方賢才的使命,王融喜出望外,緊着巴結。不但好酒好菜地款待,還打算獻上族女,做是勳的侍妾。是勳心說我家裡三個就不大搞得定了,你王氏女又非天姿國色,要來了徒增煩惱。還是算了吧。不過他爲了表現自家清廉,沒要王氏的人,也沒要王氏的錢,王氏進獻的十幾篋舊籍卻是照單全收——至於那些篋皆以精銅製成,以銀爲鎖,那我也不好留下書卻還篋吧,買櫝還珠固然愚蠢,受珠還櫝也不見得就聰明嘍。

是勳有意大加拉攏王氏,再通過王氏籠絡住琅邪國內的士人,但他並不打算直接就把王家子弟全都帶走——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身爲大儒,不能讓別人挑出錯來。再說了,中央有毛孝先坐鎮,自己若舉非其人,被他打了回票,那可實在太丟臉啦。

所以是勳就建議,讓王融召聚琅邪國內自認學有所長並圖出仕的士人,都來聽自家講經,即在宣講過程中,識別和挑選英才。如此一來,我不但爲其薦主,亦且爲其師也,欲得其心,乃不難矣。

琅邪是大國,下轄十二個縣,各地士人得了消息前來,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勳正好趁機在王家歇歇腳,大吃大喝幾天。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朝廷欲分州荊襄,並拜劉備爲沅州刺史的消息。

是勳不禁大驚道:“劉備若得一州,恐難制矣!”

這時候他正居於內室,身旁只有諸葛亮和郭淮二人。在開大課講經之前,是勳先拿這倆小年輕練手,主要宣講的內容就是——“禮因時也,非一成而不變者也。”

儒家思想影響中國近兩千年,很大一個缺點就是保守,不知變通。雖然其實儒總在變,唐儒不同於漢儒,宋儒不同於唐儒,今文不同於古文,理學不同於心學,但除了幾位開創新時代的大儒以外,絕大多數士人,尤其越往後,就越是抱殘守缺,頭腦僵化。好在漢儒這個毛病還不算嚴重,因而是勳就想以此爲突破口,教導士人要懂得變通,要因時、因地而制宜。

他跟諸葛亮、郭淮說:“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何以從周?爲彼即周世也,周禮適用。若處殷時,而不知周,則子必從殷矣。世人皆以秦政苛暴,而不如儒,然而我炎漢之興也,初亦用秦政,叔孫作禮,乃得爲漢政。且漢政之初,用黃老也,孝武皇帝始尊儒術,孝宣皇帝尚雲:‘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也。’乃知禮非天定,爲人定,非永恆,爲應時也。通權達變,是真儒也,膠柱鼓瑟,乃僞儒也。”

諸葛亮就是很知道變通的人,後世都說他是法家,其實法家就是儒家的變種,治世而以禮法教化,亂世而以刑法繩之,所以諸葛亮在入蜀以後,對應劉璋闇弱、蜀政廢弛的現狀,才嚴明法紀,甚至被人誤判爲“刑法峻急,刻剝百姓”。因而是勳這些話,諸葛亮是聽得眉飛色舞啊;郭淮就不同了,這小子一門心思都在打仗上,對於政治的興趣多少有點兒欠缺,更別提經學了。

正說得高興呢。董昭有信送到。自從上次是勳在復丞相制度問題上點了董昭一下,董公仁多敏啊,趕緊覆信,以申己意之誠。並且暗示說我一時忙昏了頭,忽視了你所處的危局,這真不是想隔岸觀火啊。等到是勳從高密返回,董昭又多次來拜,二人就此結爲攻守同盟。是勳此番出都,朝中之大事,乃有董昭書信通報。

是勳讀了信就鬱悶,剛纔的好心情瞬間便煙消雲散了。諸葛亮忍不住在旁邊兒問他:“劉備不過一隅之地也,先生何以憂之?”

是勳搖搖頭,說我是跟劉備接觸過的。此人非池中之物也,若得其時,必化鵬而翱翔九天——“備爲世之梟雄,惜乎坎坷,未得其名。若得其名。士人來歸,必難複製。今以其爲沅州刺史,雖爲虛名,亦足振作矣。”

原本歷史上的劉備先後被呂布、曹操打得四處跑,可是一在荊州站穩了腳跟,立刻什麼徐庶啊、諸葛亮啊、龐統啊、伊籍啊、馬良啊全都來了,這是爲啥呢?因爲他名氣大。地位高,曾爲一州之牧,又任左將軍,對於地方士人來說,那是值得仰望的高官顯宦啊。雖說沒地少兵的左將軍還未必比得上土地主王家,可是這年月的士人就吃這一套。士兵可以徵,地盤可以打,名位真不是想得就能得着的。

在這條時間線上,劉備此前最高也就做到兩千石,先是平原相。然後是南陽太守,但都是地?...

方軍閥自己表的,沒有朝廷的正式詔命。這回朝廷給了他正式詔命,還承認他爲一州之刺史,把這招牌一亮,說不定就能鹹魚翻身哪。

諸葛亮是沒有見過劉備的,他也不知道在另外一條時間線上,自己會對那四處流躥的大耳賊那麼死心塌地,但是他信賴是勳所言,所以趕緊建議:“先生既有所慮,何不上奏朝廷,請寢此議?”

是勳嘆了口氣,說沒用的——估計等自己的上奏到了許都,劉備那兒都已經接到詔書了,哪有立刻收回來的道理?朝令夕改,朝廷的威信還要不要了?況且,估計這年月,也就自己能夠看穿劉備吧,換了曹操甚至荀彧、郭嘉都不成,我說劉備危險,不能給他刺史做,他們也得信哪。

忍不住就想到了荊州之勢,當即詢問諸葛亮,說你在隆中居住,在襄陽上學,荊州的情況肯定了解啦。倘若你爲劉備謀劃,而劉備也確實有天下之志,該當如何發展呢?

郭淮搶先道:“若備有其力也,可北上宛城,以並張繡,復取關中,以爲基礎……”是勳連着搖頭,說在這種形勢下他怎麼可能北上?先不說曹家會不會眼睜睜瞧着張繡被他吞併嘍,劉表也會在後面掣肘啊。

諸葛亮沉吟少頃,胸有成竹地說道:“若亮爲劉備謀,且居新野以收荊州人心,先圖劉表。表年老矣,而蔡氏弄權,士人多背,若以扶劉琦而誅蔡氏爲名,則可得荊州。乃復溯江而上,以取巴、蜀,如此即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江東孫氏,內修政理,以待其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雒,劉備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兩道並進。誠如是,霸業可成矣。”

是勳心說胡,這不就是《隆中對》嗎?!

ps:

寫歷史寫得頭大,拘束實在太多,尤其下面該研究這麼收拾劉備的問題了,若是草草幹掉,別說蜀漢粉了,是個讀者都要跟我急……這些天爲了換換腦子,新開了一篇修仙文——這東西無拘無束,寫着輕鬆——是不是坑的,且先寫寫再說,歡迎文魁的讀者們閒來無事去轉轉、看看。

書名《鬥天破禁》,書號是3337201。

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0章 天下英雄第4章 攻心之計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3章 軍國重器第8章 破局關鍵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5章 恩威並施第5章 鮮花牛糞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2章 軍泛馬訾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6章 矢在弦上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5章 初步較量第9章 舜舞干鏚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3章 沽名釣譽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1章 天生猛將第3章 微末小技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8章 謀爭爲上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5章 擾會驚吳第4章 不肖之子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5章 新野之宴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5章 烽煙四起第21章 齊大非偶第7章 宛城宣詔第4章 真正小人第32章 殺俘不祥第3章 納頭便拜第1章 東郡英豪第22章 客座教授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3章 東海都尉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章 謀士之責第4章 低調才傑第9章 德不可見第10章 併案討夷第8章 囊中羞澀第6章 嚴其考法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0章 乃見君臀第25章 大地爲球第4章 低調才傑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章 謀士之責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4章 金商門外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1章 料事如神第5章 賣官鬻爵第28章 零陵先賢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7章 大戰序幕第6章 奢而不侈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章 天無形質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4章 中山之狼
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0章 天下英雄第4章 攻心之計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3章 軍國重器第8章 破局關鍵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5章 恩威並施第5章 鮮花牛糞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2章 軍泛馬訾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6章 矢在弦上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5章 初步較量第9章 舜舞干鏚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3章 沽名釣譽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1章 天生猛將第3章 微末小技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8章 謀爭爲上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5章 擾會驚吳第4章 不肖之子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5章 新野之宴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5章 烽煙四起第21章 齊大非偶第7章 宛城宣詔第4章 真正小人第32章 殺俘不祥第3章 納頭便拜第1章 東郡英豪第22章 客座教授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3章 東海都尉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章 謀士之責第4章 低調才傑第9章 德不可見第10章 併案討夷第8章 囊中羞澀第6章 嚴其考法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0章 乃見君臀第25章 大地爲球第4章 低調才傑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章 謀士之責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4章 金商門外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1章 魔鬼之聲第11章 料事如神第5章 賣官鬻爵第28章 零陵先賢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7章 大戰序幕第6章 奢而不侈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章 天無形質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4章 中山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