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家國國家

漢魏之際的豪門世族,其實更準確點兒說應該叫“經學世家”,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其一,祖無罪徒(曾經被宦官集團搞黨錮入罪的不在此列),且有高官顯宦,而且最好累世二千石以上,始終沒有長時間脫離過朝廷的核心圈子。

其二,以經學教授子弟,最好出過一兩個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儒宗高人。

其三、宗族繁盛、姻戚爲輔,而且利用第一條要素佔據了大量土地,成爲起碼在一郡內都排得上號的大地主。

以此三項條件來篩選,是家是肯定排不上的,因爲是儀始爲二千石,到是勳也不過才兩代而已,但是倘若維持着這一上升勢頭不變,到是家第四代(是勳的孫輩)還沒有離開朝堂,就有希望擠進經學世家的行列中去。

夏侯家也排不上,即便從夏侯惇、夏侯淵算起,已經兩代高官了,但大多爲武職,少有文吏,更在經學上沒有什麼建樹。倘若先按原本的歷史軌跡走,但司馬家並未篡魏,那麼夏侯玄之後,夏侯氏或有機會成爲世家。

拉回來說,漢若不亡,世家勢力將會穩步成長,最終形成▼可與君權相抗衡的強大階層,但是漢末大亂導致一系列軍功貴族上位(比如曹氏、夏侯氏),從一定程度上打斷或起碼是延緩了這一進程。直到陳羣建九品中正制,進而河內大族司馬氏掌權,司馬“八達”將姻戚關係幾乎輻射到所有規模相若的經學世家,編織成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才使得世家勢力的膨脹驟然加速。永嘉南渡以後,吳、會豪門也加入這一階層,於是皇權算個屁啊。只有世家最大。

所以是勳選擇在曹魏軍功貴族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伸手扶持庶族,扼阻世家,切入點是很好的——往前幾十年,或者延後幾十年,都不會再有這種機會了。

自從是勳向兒子是復透露了自家的根本政治理念以後。是復就開始蒐集和整理世家的資料,至此基本完成,於是呈獻給是勳。是勳接過紙來仔細一瞧,上面總共開列了中原地區的豪門二十一家——至於蜀中、涼州,本來就沒有什麼世豪勢力,乃可忽略。

原本漢末第一等世家乃汝南袁氏,不過隨着袁氏割據政權的覆滅,這一家族已然星散,不足爲慮了——世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唐初所謂的“五姓七望”,其中隴西李家如今連影兒都還沒有,而在永嘉南渡之前,吳會的謝、沈等族也從來不入中原世族法眼。

曹魏政權下執世族牛耳的本有三家,即潁川荀氏、陳氏,還有弘農楊氏。不過隨着荀彧、荀攸叔侄的先後辭世,隨着楊彪致仕、楊修被貶,荀、楊兩家的地位有所下降。陳氏獨佔鰲頭。只可惜陳氏人丁不蕃,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一個陳羣而已。

在此前的諸王奪嫡鬥爭中。以陳羣爲首併爲紐帶,很多世家都聚攏到了曹丕身邊。是覆在紙上開列明白,主要包括荀氏和河東裴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滎陽鄭氏、陳郡袁氏和何氏,等等。

荀氏目前的大家長乃是荀彧之兄荀諶,原爲袁家謀士,後歸曹操。不久前致了仕。年輕一輩擔任千石以上官員的,有荀彧之子荀惲和荀攸之子荀緝、荀適。不過根據是復的調查,荀諶的堂弟荀棐曾經傾向於鄄城王曹植,跟曹丕並不合拍。

趙郡李氏出自東漢名臣李膺,其家長李定見爲工部侍郎。博陵崔氏主要有崔琰、崔林兩支。崔琰已經被掃地出門了,崔林時爲御史。陳郡袁氏家長袁渙袁耀卿見爲虞部尚書,曹丕這回起用其從弟袁霸、袁敏和兒子袁侃出任河南、弘農兩郡的縣令、長,無疑是在拉攏袁氏,培植親信。還有陳郡何氏,大家長何蘷爲新任冀州刺史。

傾向曹丕的還有河東裴氏,主要人物爲裴茂及其子裴潛、裴徽,此外,裴茂還有一個兒子裴俊,青年入蜀,如今據說在劉備手底下當官兒……不過河東乃是勳的基本盤之一,裴潛、裴徽也跟他交情不淺,若起爭鬥,可能兩不相幫。同理還有滎陽鄭氏,鄭渾鄭文公曾在是勳刺史朔州時任西河郡守,勉強算是故吏。

傾向是家的,有河內司馬氏、太原王氏(王凌爲是勳門客出身)、琅邪王氏(王雄爲是紆的妻舅)、范陽盧氏(盧毓見在是勳府中爲賓)等。

如此等等,不必備述,總之經過統計,這二十一個最大的經學家族當中,曹丕通過陳羣捏住了五成,是勳掌握着兩成,還有三成向背不明。當然啦,一流家族通過姻戚等關係,也輻射向更多的二三流家族——比方說泰山羊氏——但是勳手中也有更多有機會擠進二三流去的寒門可用。

是勳讀完這張表,不禁撇嘴一笑,就問是復:“汝欲與太子爲敵乎?”是復趕緊回答:“非也,兒乃欲撓陳長文之途而已。”我幹嘛要跟太子過不去?我是怕太子通過陳羣,援引更多跟咱們不一條心的世族入仕,進而掌控朝堂。老爹你雖然跟陳長文是所謂的“君子之爭”,但總不能眼瞧着他通過太子往各部門塞進私人去,您卻袖手旁觀,不爲所動哪。

——你瞧他安排了多少人?您就想安排一個仲達來着,結果都還給否了。

是勳沉吟良久,突然開口,問了一個貌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問題:“汝以爲,國家、家國,何者爲是?”

是復微微一笑,躬身道:“諸侯立國,士大夫立家,何有異耶?”

在古文當中,其實並沒有完整意義上的“國家”一說,《易經》雲:“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其實國與家之間應該加上個“頓號”,代表的是兩種不同概念。周代分封諸侯,諸侯的產業就是“國”,諸侯再命士大夫,士大夫的產業就是“家”,要等秦漢以後,分封制度逐漸衰微,國才和家統合爲一,產生了“國家”的新概念。

所以是勳問是復,你認爲應該是國、家,國在家前呢,還是應該是家、國,家在國前呢?在你心目當中,何者更爲重要?是復卻故意混淆概念,搬出古老的說法,意思是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只有小大之分,本沒有輕重之別。

是勳搖搖頭:“若士大夫各愛其家,則國何存?”是復針鋒相對地回答道:“若國不能保安各家,存之何益?”

是勳追問道:“汝能使愛家而國存,存國而家興否?”是復答道:“兒不能也,然阿爹可。”按照你此前跟我透露的理論,只要招攬更多的同盟者,擰成一個整體,使各家都能夠得到足夠的上升空間,那麼自然家興而國盛,不會有家、國完全對立的情況出現啦。

是勳莞爾一笑:“汝得之矣。”所謂“破家爲國”,終究乃下策之下策,是被逼至絕處而無可奈何做出的抉擇。能夠做此抉擇的雖然是仁人烈士,但自己還真沒有決心走到那一步去——要是能夠坐看家興國盛,除非有自虐傾向,或者一心賣直邀名,誰願意拋棄其中之一啊。

於是右手食、中兩指在座椅扶手上輕輕敲動,良久才說:“陳長文乃可爲相矣。”

按照勳所苦心設計架構而搭建起來的曹魏政府,可以說是漢武帝以來權威最盛、權柄最大的政府,內廷勢力被極大限制,君權就制度上而言,已無法與整個官僚體系相抗衡——當然啦,制度是制度,實際是實際,想用大政府模式壓住曹操,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曹操卻首肯了這一制度,關鍵問題就在於,政府權限雖然增加,單獨相權卻反倒大受壓縮。

漢初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爲三公,曹魏同樣是羣相制,卻把數量擴大爲六人;更重要的是,舊時三公皆可立府,通過自命的僚屬去掌控政府機關——比方說相府設置丞相司直一職,直接插手本該御史大夫執掌的監察權——而曹魏的六相卻並不具備此種權限,他們所能運用的,全都是正經政府機構官員。再後來政歸內廷,而大將軍等多錄尚書事,實際是以一人或一機構而專斷朝政。曹魏則幾無此弊。

說白了,相權和政府權重了,皇帝就省心;具體各相或各部門權限輕了,各相、各部門之間相互制約,皇帝就放心。

然而諸相之外,卻獨有一個部門、一兩位長官,權力極大,幾可凌駕於相權之上,那就是——吏部和吏部尚書、侍郎。對於絕大多數官僚來說,政令的頒佈和實施,國家能否搞得好,都對自己影響不大,吏部如何考覈和安排自己,纔是至關重要的。一句話,握住了人事權,就等於捏住了官僚系統這條巨蛇的七寸。

因此繼續任由陳羣呆在吏部尚書這一重要職位上,實在對是勳太不利啦——尤其曹丕既已被立爲太子,陳羣的靠山更加穩固——還不如明升其職,暗奪其權,讓陳羣去做宰相哪。

只是如此重要的人事變動,曹丕是絕對做不了主的,在曹操西征歸來之前,只能預先做些準備,卻不可能達成具體成果。所以是勳也就是那麼隨口一說,具體謀劃,還得他跟是復爺兒倆商量着,慢慢來……(未完待續。)

第5章 漢家道微第15章 酒池肉林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6章 歷史慣性第3章 岐東渭北第6章 一時俱反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8章 內外兼修第9章 建藩封國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章 天不可言第9章 家事難斷第11章 苦肉之計第7章 比干直諫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章 窮山逐鹿第27章 昔孔子歿第33章 先登者誰第10章 翻供之謎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5章 初步較量第2章 沛國曹氏第4章 閉門課徒第15章 請爲紀信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7章 命促早終第7章 雷澤詩會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9章 人亡政息第6章 自編自導第5章 大國小鮮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7章 燙手山芋第9章 明察秋毫第3章 蒼天不仁第22章 心痛之由第4章 豆中有膏第7章 謀身謀國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4章 首山之戰第16章 良宵聞變第5章 朝鮮新冢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章 如有勳在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3章 大勢已去第7章 爲曹造勢第7章 魏亦有亡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章 劫後新生第5章 二得二失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6章 隆中閒話第6章 寧我負人第5章 神鵰大俠第20章 鞭長莫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9章 反逆蟊賊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3章 軍國重器第8章 單家俗吏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4章 人治社會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我主不見第5章 驅散病患第24章 高陵之變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0章 通權達變第5章 觀卿者心
第5章 漢家道微第15章 酒池肉林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1章 大戰餘波第16章 歷史慣性第3章 岐東渭北第6章 一時俱反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8章 內外兼修第9章 建藩封國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章 天不可言第9章 家事難斷第11章 苦肉之計第7章 比干直諫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章 窮山逐鹿第27章 昔孔子歿第33章 先登者誰第10章 翻供之謎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5章 初步較量第2章 沛國曹氏第4章 閉門課徒第15章 請爲紀信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7章 命促早終第7章 雷澤詩會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9章 人亡政息第6章 自編自導第5章 大國小鮮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7章 燙手山芋第9章 明察秋毫第3章 蒼天不仁第22章 心痛之由第4章 豆中有膏第7章 謀身謀國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4章 首山之戰第16章 良宵聞變第5章 朝鮮新冢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章 如有勳在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3章 大勢已去第7章 爲曹造勢第7章 魏亦有亡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章 劫後新生第5章 二得二失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6章 隆中閒話第6章 寧我負人第5章 神鵰大俠第20章 鞭長莫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9章 反逆蟊賊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3章 軍國重器第8章 單家俗吏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4章 人治社會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我主不見第5章 驅散病患第24章 高陵之變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0章 通權達變第5章 觀卿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