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須臾頃刻

曹‘操’立馬在白狼山上,身邊兒連文官帶親衛不過五十多人,而曹純、許禇、夏侯廉、高覽則率領着七千多騎衝下山去,直薄蹋頓的大旗所在。\

此時山下,烏丸、袁軍匯聚,勢力最強的當然是蹋頓所部,連戰兵帶輔兵,不下五萬之衆,其餘還有右北平單于烏延、遼東屬國單于蘇僕延等別部烏丸,兵數最少的是袁軍,連帶袁氏兄弟從幽州帶出來的親信,以及陸續前往投奔的舊部,也不過三千人上下罷了。

是勳的估計倒是沒錯,蹋頓部遭到強襲,別部大多坐山觀虎鬥,無人肯來救援。對於烏延和蘇僕延來說,雖然蹋頓也被袁紹封了單于,其實不過是樓班之臣而已,根本不夠資格跟自家平起平坐,問題蹋頓仗着兵強馬利,向來驅使各部如役臣從,兩人本來就窩着一肚子火呢。所以此番臨時匯聚於白狼山下,這三大部都隔得遠遠的,真要靠近了肯定會起衝突——曹‘操’看烏丸軍列不整,也有這方面因素存在,哪有統一指揮的兵馬分佈如此之散的道理呢?

而對於袁軍來說,七千曹騎對於蹋頓來說確實小弱,對於他們而言,卻是龐然大物啦,加上此前就已經在冀州和幽州被曹‘操’殺破了膽,哪兒還敢硬往前湊呢?光想着等跟旁邊吶喊助威啦,要等烏丸擊敗曹軍以後,再上去撿點兒漏。

袁尚悍勇,倒是想上前來着,問題被逄紀、袁熙等人給牢牢扯住,說咱們就這丁點兒人馬了。可不敢‘浪’擲啊。還是穩妥爲上。袁尚兀自憤憤不平。逄紀趁機一指白‘浪’山上:“曹軍輜重,當在山上,何不襲而取之?”

曹‘操’把大纛給了郭淮,所以他們都當是曹‘操’親自殺下山來了,不知道曹孟德還在山上——這年月又沒有望遠鏡,隔那麼老遠,即便曹‘操’盔明甲亮還無遮無掩,又有誰能從山下看得清呢?所以王粲說這是“直搗腹心”之計。其實猜錯了,對方只是想來搶奪輜重物資而已。

袁家兄弟幾乎是空身而遁,跑來依附蹋頓的,結果兵少不說,還無衣無食,全得靠蹋頓的“賞賜”,短短數月之間,也不知道瞧着多少白眼兒了。此戰若能付出少許傷損,便搶得曹軍的物資,那今後的日子便要好過多了呀。所以逄紀這一獻計。袁熙也不再攔着了,袁尚當即一馬當先就奔白狼山而來。

倘若說烏丸是象羣。蹋頓是頭象,那麼曹軍就是猛虎,而袁軍是跟在象羣后面的小小羚羊。然而在羚羊面前,就白狼山上這些人,恐怕連兔子都算不上……太弱了。

曹‘操’只好下令蒐集滾木擂石,心想能多扛一會兒是一會兒,說不定許禇他們見勢不妙,就還來得及退回來殺散袁軍。問題是山上人實在太少,還有半數的文官,你讓他們去撿石子兒是可以的,讓他們伐木和推動大石,那不天方夜譚嗎?再加上山勢也不甚陡,尚有盤曲之道可登,你得有多少滾木擂石才能守住這山?

是勳心驚‘肉’跳之下,趕緊就去解馬背上的甲包。

即便文官隨軍,也都是帶着鎧甲的,因爲刀槍無眼啊,流矢更無眼,真要似傳說中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一般,六出祁山,連年將兵,早就不知道身被多少創傷了。只是此番長途奔襲,兵將們都是鎧冑齊全的,文官除非逢戰,否則想不起來要穿盔甲——而且絕大多數文官的體質,真讓他們批甲着盔,騎馬跑上一天,非得活活累死不可。

相比來說,是勳的體質還算不錯,然而也沒必要隨時都着甲戴盔,這事到臨頭才驟然想起,趕緊解開甲包,把整套皮甲“咣”地就給掫地上了。他的甲乃是管巳親自縫得,注滿了愛意,就怕良人哪處遮護不到,會在戰陣上中了流矢,所以披膊、戰裙、護項、護脛,盡都齊全。要不是是勳實在扛不動,說不定還從頭到腳都綴上鐵葉。所以這套甲的防護面積很大、防護程度很高,相對的,穿戴起來也頗爲繁難……就不是自己個兒可以穿得上的!

是勳沒辦法,只好招呼諸葛亮:“孔明,且助吾着甲。”

被他這麼一提醒,其餘文官也都紛紛去取盔甲啊。曹‘操’是久經沙場的宿將,當此生死關頭,知道反正起急也沒用,一切全看上蒼之意,所以竟然還有心情開玩笑:“臨陣着甲,不亦遲乎?”

是勳隨口回答他:“亡羊補牢,未爲晚也。”

可是招呼了兩聲,諸葛亮卻沒過來幫忙,是勳心說這是怎麼了?你小子想自己先穿上盔甲,不打算管先生死活了?斜眼一瞟,就見諸葛亮也正好望向自己,輕輕一揖:“亮愚見,何不遍舉旗幟,以爲疑兵?”

雖說是輕裝前進,但有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比方說鎧甲、武器,足夠數日食用的乾糧和淨水,以及多餘的旗幟——旗爲軍中號令,防有損壞,所以都會多備上十幾二十面以爲替補。曹‘操’這支前軍當中,是沒有車輛的,一‘色’的騎兵,就連物資都直接用備馬來馱,所以那些替補的旗幟也都在馬上,與曹‘操’、是勳他們同在白狼山巔。

是勳久居此世,也摻和過不少場戰鬥啦,並非王粲那種軍事白癡可比,諸葛亮這一提醒,他腦筋略微一轉,當下就把前後因果全都想明白了。首先,自低向高仰攻,難度係數‘挺’大,折損必重,所以倘若敵軍知道山頂只有五十來人,那必然毫無畏懼地直接就衝上來啦;而倘若把替換的旗幟全都張立起來,起碼能夠造成五六百人的氣勢,就袁軍那三千多人,便不得不仔細籌劃,好好佈置一番,然後再攻山了——那就能給許禇他們回援爭取時間。

其次,是勳這才反應過來,曹‘操’的大纛已經被郭淮給帶走了。所以袁軍未必知道曹‘操’就在山上。如今山上只有一面小旗。讓對方‘摸’不清底細。倘若把替換的旗幟全都打出來,其中偏偏又無將旗,對方就會認爲,那不過是斷後押運物資的普通兵馬而已。要是爲捉曹‘操’,袁尚真能跟你拼命,要是僅僅搶掠物資,犯得着用人命去填山道嗎?

想到這裡,是勳不禁一拍大‘腿’:“孔明所言是也……”轉過頭去就要請示曹‘操’。問題諸葛亮的話語雖不響亮。曹‘操’也是能夠聽見的,就不啻於頭頂一個驚雷,他反應比是勳還快,當即下令:“舉旗!”

“呼拉拉”,數量倒是不多,十多面替換的旗幟很快便同時高舉起來。山下的袁軍突然瞧見,就不禁都心裡打個哆嗦——剛纔還沒旗的啊,怎麼突然揚起那麼多旗來了?瞧這架勢,山頂有不下五百人馬哪。咱們才三千人,仰攻五百兵。這仗可未必好打呀?

袁熙最是怯懦,當即一勒馬繮。失聲叫道:“莫非是曹賊‘誘’我之計?”逄紀恨不得衝上去捂住他的嘴,心說即便真是中計了,也拜託你別嚷嚷好嗎?這一來軍心豈不是要大受動搖嗎?!

果然,袁尚還不管不顧地往前衝呢,他身後的兵馬可全都本能地放緩了速度。袁氏之卒,勇懦不齊——其實那時候各路兵馬也都差不太多——尤其袁尚向前,袁熙想閃,逄紀跟中間轉磨,分屬三人的士卒各隨主公,於是拖拖拉拉地等到了山下,隊列可就徹底‘亂’啦。本來攻山之戰,倒是不需要佈陣,問題隊列散‘亂’直接影響到調度效率和士氣高低,所以逄紀沒辦法,只好勸說袁尚,說咱先整一整列再攻山吧。

袁尚說臨陣對敵,哪兒還來得及整列啊?咱們要是再耽擱一小會兒,山上若只是疑兵,大概已經跑了;山上若真有五百來人,防禦態勢也皆完備——那還怎麼打?或者打下山頭來有啥用呢?

他可不知道,山上有曹‘操’在,是不可能拋下包括“虎豹騎”在內的主力部隊落跑的;他更不知道,山上半數是文官,就算跑也未必能跑多遠。

袁尚倒還有一股狠勁兒,他說我就率領親信部曲百餘人先登,你跟後面趕緊整列,隨後跟進。然而這話要是袁熙說的,逄紀肯定答應,是袁尚說的,可就不敢放人啦——你是袁氏之主,這百人攻山實在太危險啦,你要是有個閃失,袁家不就徹底完了嗎?難道讓我依靠袁熙去?即便他沒有袁譚那麼可惡加無能,也並非能夠扶保得起來的主兒啊!

逄紀拽着袁尚的馬繮,不放他上山,於是時間就這麼一分一秒地如水般流逝。雖然說時遲,那時快,前後也不過數息的功夫,但戰陣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往往勝負也只在須臾之間便能判定啊——

他們正跟這兒拉扯呢,忽聽身後戰場上喊聲大變。袁熙首先轉過頭去一瞧,啊呦不好,我怎麼瞧不見蹋頓的旗號了呢?

他在平地上瞧得不是很清楚,曹‘操’、是勳等人居高臨下,整個戰場卻幾乎可以一目瞭然。原來“虎豹騎”在曹純率領下不計傷亡地奮勇前衝,烏丸突騎雖然‘精’銳敢戰,然而猝不及防,終於還是被衝破了。其實這些遊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是攻擊力爆表,防禦力卻弱——一則罕有鐵甲護身,二則也無陣形可恃。漢家大將除非行軍途中倉促遇敵,否則必要擇高而踞,然後排開親衛,設置鹿角,弓手押陣,護衛得嚴嚴實實的,以當時的武器裝備和軍兵素質,斬首策略面對他們並不是很容易得手的。烏丸則迥然不同。

所以原本歷史上張遼當先突陣,直接就於萬馬軍中把蹋頓給斬了。這回雖然並無張文遠那般猛將,可曹純也非怯懦之夫,加上“虎豹騎”乃是曹家騎兵中的‘精’銳,只要橫下一條心來猛衝,奏功的可能‘性’仍然不小。尤其有人已經瞟見袁軍奔白狼山去啦,雖然他們不知道曹‘操’把許禇和大羣親衛也派了下來,身旁的護衛力量極其薄弱,然而主危則臣恐,趕緊就想掉頭回去增援。

夏侯廉和高覽已經下令掉頭了,只是正當與敵搏殺之際,一時間還轉不回去而已。郭淮問曹純咱要不要掉頭?曹子和卻一咬牙關:“此時退亦難退,即奮勇殺出,我部尚存幾人?如何能救主公之危?不如併力向前,但斬蹋頓,袁軍必走!”,

第2章 安貧守賤第6章 欲徵北虜第36章 蜮蚓豈龍第9章 先實關中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2章 古之惡來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章 先帝遺詔第22章 請跪恭送第13章 大勢已去第7章 寄身豪門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9章 天子之威第35章 咄咄逼人第25章 鄠縣落鳳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9章 屯田小吏第8章 謀爭爲上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7章 州郡罷兵第7章 逆天出師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7章 火燒長安第3章 納頭便拜第30章 用武之地第4章 彼采葛兮第7章 圓周幾何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8章 單騎闖陣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原力之理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3章 長矛如林第4章 五經注我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溳水之戰第22章 吾亦慮及第8章 囊中羞澀第7章 道出無終第2章 載舟覆舟第16章 混世魔王第3章 四方貴半第22章 爭戰渭北第3章 遼東來書第5章 府中密議第29章 太公封齊第9章 家事難斷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詩歌免談第5章 府中密議第19章 戰爭迷霧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言不及義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4章 婦人衣冠第18章 東海傲來第21章 儒者之心第8章 公達三策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4章 中山之狼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9章 自天而降第9章 周平王事第5章 不識大體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章 被翻紅浪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章 劫後新生第4章 彼采葛兮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4章 明算之弊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9章 何者爲君第3章 岐東渭北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7章 思慮操勞
第2章 安貧守賤第6章 欲徵北虜第36章 蜮蚓豈龍第9章 先實關中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2章 古之惡來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章 先帝遺詔第22章 請跪恭送第13章 大勢已去第7章 寄身豪門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9章 天子之威第35章 咄咄逼人第25章 鄠縣落鳳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9章 屯田小吏第8章 謀爭爲上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7章 州郡罷兵第7章 逆天出師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6章 誰是蕭何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7章 火燒長安第3章 納頭便拜第30章 用武之地第4章 彼采葛兮第7章 圓周幾何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8章 單騎闖陣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原力之理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3章 長矛如林第4章 五經注我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溳水之戰第22章 吾亦慮及第8章 囊中羞澀第7章 道出無終第2章 載舟覆舟第16章 混世魔王第3章 四方貴半第22章 爭戰渭北第3章 遼東來書第5章 府中密議第29章 太公封齊第9章 家事難斷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詩歌免談第5章 府中密議第19章 戰爭迷霧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言不及義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4章 婦人衣冠第18章 東海傲來第21章 儒者之心第8章 公達三策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4章 中山之狼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9章 自天而降第9章 周平王事第5章 不識大體第27章 漫天箭雨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章 被翻紅浪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章 劫後新生第4章 彼采葛兮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4章 明算之弊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9章 何者爲君第3章 岐東渭北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7章 思慮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