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又聞噩耗

諸葛亮建議趁着收服了拓拔部的機會,派人去威脅美稷,逼匈奴人俯首稱臣。是勳聞言,微微一皺眉頭——孔明說得有道理啊,自己就光想着怎麼攻打美稷,一口氣把匈奴全都給吞了呢,就沒想到匈奴人怕鮮卑人,而如今自己利用拓拔氏,大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連續收服五個鮮卑邑落……美稷的匈奴人但得聞此,豈有不肝膽俱裂的道理?趁着他們害怕,或許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能徹底解決問題,豈不大妙?“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過,派誰去遊說匈奴爲好呢?這事兒危險係數太大,是勳本人是肯定不去的。正在沉吟,諸葛亮毛遂自薦道:“亮願爲此,請先生允之。”

是勳垂着頭,心裡有點兒不大放心。雖說“舌戰羣儒”只是小說家語,但在原本的歷史上,諸葛亮確實作爲劉備的使節,前往東吳折衝樽俎過,要論嘴皮子,肯定是有一套的。然而孔明久在中原,熟悉漢家士人和豪傑的心態,對於胡人,恐怕就沒那麼瞭解了。若不明敵之心,又如何說而動之?倘若孔明是類似郭淮的出身,是勳就要放心得多。

故而他最終還是搖一搖頭:“此行甚險,孔明不可貿然前往。”

諸葛亮反覆求懇,是勳眉頭微微蹙起,就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因而堅決不不允,最後只好說:“吾已命詰汾、力……是魏歸還部中,收服沒鹿回等,且待事協。再議不遲。”

現在去威壓匈奴。未必是最好的時機。還是等詰汾父子徹底掌控住了另外四個鮮卑邑落以後,咱們再研究這個問題吧。

隨即他便問諸葛亮:“吾欲使孔明齎此奏赴都,可願行否?”這可是露大臉的機會,你不會不答應吧。

諸葛亮還是一心想遊說匈奴,可是轉念一琢磨,自己只要快馬加鞭,趕緊去遞送了上奏再回來,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應該能夠趕上老師所說的“再議”之時,於是也便欣然允諾了。是勳說我今晚也寫一份上奏,你明後天上路,一起送去都中——究竟是如何收服那些鮮卑部族的,前因後果,必須他這位刺史親自撰文向朝廷說明哪。

等到諸葛亮躬身退出去以後,是勳雙手扶案,又想了好一會兒,才終於恍然大悟——他明白自己剛纔覺得不對,究竟是哪裡不對了。後世皆雲:“諸葛一生唯謹慎。”爲啥自己麾下這個孔明卻多番行險。不久前剛自身爲餌要燒匈奴,如今又請求前赴美稷說降。這可不象是自己認識……從書本上了解的諸葛亮啊。

轉念再一想,雖在意料之外,卻也情理之中。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入蜀之前的事蹟很粗略,什麼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那都是小說家語,《三國志》上也就記載着他爲劉備負責後勤,足食足兵,外加往說了一回東吳而已。其後初次領兵入蜀增援,別道的張飛收嚴顏、克城砦,描述得挺詳細,諸葛亮的本軍究竟怎麼打的,卻無片言提及。此人事蹟之逐漸鮮明,要在入蜀之後,甚至要在劉備去世之後。

劉備死後,諸葛亮很快便軍政大權一把抓,南征北討,席不暇暖。這時候蜀小魏大,以小搏大本來就危險係數很高,加上身爲執政者,諸葛亮深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道理,他敢不謹慎嗎?魏延站在前線指揮官的立場上,敢提出子午谷戰略,不憚冒險,諸葛亮身爲全軍統帥,甚至是一國執政,他卻真不敢去冒這個險——即便成功率高達99.99%,他還要擔心那萬一呢。

這條時間線上的諸葛亮不同,一是年紀還輕(在原本的歷史上,他應該還在隆中種地呢),年輕人本來就衝勁兒夠足、思慮卻未必周詳,好出風頭好冒險;二則如今他肩膀上也沒有那麼沉重的擔子,就算冒險失敗,也不過折進自己一個人去而已,不會影響國家大政,更不會影響到他對劉備或者別的什麼人的承諾。

看到一個跟自己認識中不盡相同的諸葛孔明,是勳不禁唏噓萬千——歷史真的改變了呀,而歷史也將改變其中的每一個人。話說是不是要找個機會按一按諸葛亮略顯浮躁的心呢?郭伯濟與他年齡相仿,但瞧着就要老成得多——這跟有沒有爹教有關係嗎?

腦洞一開,就再也剎不住車了,導致是勳想寫上奏,提起筆來老半天,卻始終落不下一個字去。最終只得把筆一拋,算了,還是找人來幫忙撰寫,自己最後再修一遍,然後謄清吧。可是找誰來寫呢?諸葛亮纔剛出去,並且還有很多事兒要忙,似乎不大好再拉他的伕,郭淮、秦誼筆頭上是不大靈光的,孫毓南就更不用說了——白白浪費了他曾爲趙邠卿馭者之名。可惜啊,自家把孫彥龍留在了許都,賈樑道也被遣往平陽,全都不在身邊兒。

是勳考慮着,如今守牧一州,光靠着蒐集些歷史上有名的才傑之士,恐怕不夠——才士數量終究有限。自己應當再招些普通的讀書人過來,充當雜役和文案,只可惜此朔州荒僻,連大戶都沒有幾家,讀書人更少。嗯,且待返回離石之後,再向鄭文公求索吧。

第二日送走了詰汾父子及竇賓等人。臨行前,是勳作詩一首,以贈是魏,詩云: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昔爲鮮卑男,今爲漢家兒。少小雄萬夫,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烏丸。不臣皆平靖。雄視馭草原。歸來謁天子。青史大名鐫!”

這當然也七八成是抄的。範本便是曹植那首鼎鼎大名的《白馬篇》。話說是勳一開始不敢抄曹家人的詩,但如今自家詩名已盛,就不在乎啦。別說曹子建還滿地亂爬呢,就算他業已成年,自己身爲“老”詩人和他姑丈,他敢跟自己搶署名權嗎?再說了,如今自家一有詩出,必然哄傳天下。子建不會見不到,就能硬生生把他未來的靈感扼殺在搖籃中。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即此世曹昂尚在,丁夫人亦未與曹操離異,卞夫人扶不了正,他幾個兒子也便只能算是庶出,地位要比原本歷史上低得多啦。曹操會因爲一庶子而跟自家妹夫過不去嗎?

是勳想要做……抄一首詩,以勉勵是魏,想來想去,還是這首《白馬篇》的中段最爲合適。所以他先修了一下開頭——原詩所描寫的是一漢家遊俠。故此三、四句即爲“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五句又云“少小去鄉邑”。這當然與目前情境不符。因此便乾脆給改成:“昔爲鮮卑男,今爲漢家兒。少小雄萬夫……”啦。此外,“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也給改成了“長驅蹈匈奴,左顧凌烏丸”,雖說是魏做了自家養子,算是漢人了吧,終究鮮卑出身,直接讓他“凌鮮卑”,他心裡肯定不會高興。

爲此被迫換韻,此亦無可奈何之事也。

曹植此詩結尾幾句是極悲壯的——“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是既然悲壯,就說明彩頭不佳,不怎麼吉利。是勳還希望是魏能夠統合鮮卑各部,爲漢家鎮守草原呢,不想他那麼快便爲國捐軀嘍。因此結尾也給修過了,修完了自己瞧着都化神奇爲腐朽……沒辦法,這幾天忙得頭都大了,實在缺乏詩興。

罷了罷了,有中段的華彩,尾巴稍微……哪怕非常地弱,也終不會被人嘲笑吧。

是魏這種小年輕就吃這一套,覽詩而泣,激動得渾身都在顫抖,當場表態:“吾終不負大人所望,若不成功,唯死而已!”是勳趕緊安慰他,說你可別太輕生死——“且觀吾兒縱橫草原也。待得功成,爲父將親引高闕覲見天子,得封侯之賞,豈不人生至樂?”

等送走了一衆鮮卑人,是勳返回縣署,拋開一切公務,大白天地蒙着頭直睡到午後,這才覺得精神略微振作一些。於是提起筆來,寫就上奏,命諸葛亮明日便動身前往許都。

翌日晨,諸葛亮纔剛走,是勳就同時收到了兩個消息,都是從離石傳來的。第一個是好消息,曹淼帶着閨女是雪已經抵達了離石城,郡中屬吏遣人過來詢問,是將夫人、女公子都送到圜陰來呢,還是就安置在離石城中,候使君歸來?

是勳心說當然等我回去啦,圜陰這地方鳥不拉屎的,有啥可待?閨女還小,已經走了上千里路,就別再辛苦奔波啦。回覆說這一兩日便自圜陰返回離石,讓其母女稍待即可。

第二條卻是壞消息,自許都快馬經離石傳來——就在六、七日前,大司農鄭玄鄭康成突然辭世。是勳也算做了鄭玄好幾年的弟子啦,還得其傳授經學秘要,對那老頭兒多少有點兒感情,聞訊不禁慨然而嘆,用力擠擠眼睛,擠出幾滴眼淚來。

其實他是沒記住,在原本的歷史上,鄭康成去年就該掛了,大概是因爲得以入都,操勞國事,辛苦然而快樂着,所以多熬了這麼幾個月。

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再加上鄭玄爲朝廷顯宦、經世大儒,於是是勳通知僚署,從自己往下,都必須爲康成先生戴孝。纔剛吩咐下去,郭淮就來請問啊:“按禮,主公當親往都中致祭,甚或扶其柩還鄉,可去不去?”

是勳聞言,驟然而驚,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未完待續。。)

第22章 收服荊南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2章 殿上失儀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6章 我天子使第15章 英雄時勢第5章 霹靂高車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章 啖肉豪客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3章 堂上驚變第8章 單家俗吏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章 西進東歸第9章 隔壁老王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0章 海隅神威第6章 仿如濮陽第9章 見性成佛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0章 臨陣手談第37章 千年展布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章 飛龜舞蛇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城門射的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章 行獵上林第21章 吾等何往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搖脣鼓舌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8章 誅心之論第4章 豆中有膏第2章 安貧守賤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章 劫後新生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1章 軍中之樂第14章 再作馮婦第9章 漢家法寶第4章 閉門課徒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1章 暗度陳倉第5章 渭水鯉膾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1章 爾虞我詐第7章 爲曹造勢第18章 我能興鄭第20章 冢子監國第4章 例不可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1章 大戰餘波第5章 驅散病患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4章 金商門外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5章 五火鬼兵第34章 錦衣馬超第8章 志不可奪第8章 一死人耳第8章 不共戴天第19章 覆蓋攻擊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載舟覆舟第26章 羽扇綸巾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3章 豈可無馬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章 天不可言第9章 見性成佛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3章 荊州星佔
第22章 收服荊南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2章 殿上失儀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6章 我天子使第15章 英雄時勢第5章 霹靂高車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章 啖肉豪客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3章 堂上驚變第8章 單家俗吏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章 西進東歸第9章 隔壁老王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0章 海隅神威第6章 仿如濮陽第9章 見性成佛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0章 臨陣手談第37章 千年展布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章 飛龜舞蛇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城門射的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章 行獵上林第21章 吾等何往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搖脣鼓舌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8章 誅心之論第4章 豆中有膏第2章 安貧守賤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章 劫後新生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1章 軍中之樂第14章 再作馮婦第9章 漢家法寶第4章 閉門課徒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1章 暗度陳倉第5章 渭水鯉膾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1章 爾虞我詐第7章 爲曹造勢第18章 我能興鄭第20章 冢子監國第4章 例不可開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5章 汝國何在第31章 大戰餘波第5章 驅散病患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4章 金商門外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5章 五火鬼兵第34章 錦衣馬超第8章 志不可奪第8章 一死人耳第8章 不共戴天第19章 覆蓋攻擊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載舟覆舟第26章 羽扇綸巾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3章 豈可無馬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章 天不可言第9章 見性成佛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3章 荊州星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