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力磨坊

馬氏家學的老師,單名一個“文”字,因爲家傳淵源,據說通經達典,學問精深,於郡內無人可比也。其實真要論起來,他並非村人同族,而出茂陵馬氏——茂陵在舊治槐裡的東北方向,距離武功大概還有一百多裡地。

馬文的先祖,乃馬援兄子馬嚴,在漢肅宗孝章皇帝的時代做到過將作大匠、御史中丞、五官中郎將的高位,其子馬融馬季長,乃東漢朝排名前三的大儒,就連目前如日中天的鄭門始祖康成先生鄭玄都曾受教於他。因此武功縣的伏波將軍正支,雖然宗族繁盛,但論其勢力卻在衝、質以後逐漸衰退,倒是這分支的茂陵馬氏後來居上,隱然已有壓過大宗之勢。

只是福禍相依,誰都料想不到,漢末關中動盪,卻又把茂陵馬氏給打萎了,瞬間分崩離析,族人多死,餘皆離散,馬文因此纔會被迫跑過來投奔遠親武功馬氏。據說他乃是馬季長之從孫也,才二十出頭便被舉爲孝廉,但因世亂,並未得官,僅僅做過幾年縣中廷掾而已。

簡單說起來,這位馬老師有兩大特色,一是相貌。他身材不高,但頭顱碩大,並且渾圓,傳說曾經有人嘲笑他:“君何肩一輪,以遮面耶?”二是他天性厭世,抑鬱頹喪,嘗言:“亂世生不如死,即太平世,死亦何異於生耶?”家族( 破敗的時候,他就曾經打算上吊自殺,好在被族人救活過來了,投奔武功馬氏以後。又有過多次輕生自戕的記錄——什麼自縊、割腕、絕食、吞藥、投水、自焚等等。但凡取死之道。全都有所嘗試。

比方說,去歲漢帝禪魏,消息傳來,馬文就連聲慨嘆,然後寫下封遺書,打算去跳渭水殉國。好在村人知道他的脾氣,看得甚緊——難得請到這麼一位飽學先生,或許可以重振馬氏宗家的聲威。怎麼捨得讓他死啊——好多歹說,威脅利誘,好不容易纔給勸了回來。至於他的遺書,中有戀漢之語、怨魏之言,當然趕緊的投火裡燒成灰燼啦。

其實馬老師這種性格,很可能是健康原因所造成的,若以後世的名詞來說明,他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夜間不得安眠,白晝每每頭痛。胃口從來不開,慣常四肢乏力。受不得絲毫辛苦。比方說今天,他就一晚未能得眠,故此情緒更加糟糕,乾脆早早地就跑家學來了——教授一些有用的弟子出來,是如今他唯一的人生樂趣啦——遠遠地就瞧見馬鈞、馬克兩個孩子縮在牆角,小腦袋並在一起,在讀一本紙書。不用問啊,這必然不是課內讀物,否則幹嘛不進教室裡去讀呢?

因此上前喝問:“馬鈞、馬克,爾等在讀何書?!”說着話一伸手,就把馬鈞手裡的書給搶了過來——差點兒撕破,急得馬鈞直吸涼氣。瞧瞧封皮兒,馬文不禁冷哼一聲:“不志於學,不熟於經,而讀此雜書,真乃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馬鈞想要辯解,卻結結巴巴地說不上話來——其實他的結巴也要看環境、情景,以及對話之人,在馬克這類朋友面前,以及在未曾發火的母親面前,話語還是基本通順的,但在受窘、着急之際,在陌生人面前,在老師馬文面前,病情卻能夠瞬間嚴重個十來倍。

馬克年紀雖小,卻口舌便給,急忙分辯道:“此乃是公所作,亦大家經典也,先生豈可名之以雜書?”

馬文朝他一瞪眼:“非言經,而述雜學者,是雜書也!是公自有經注,爾等不讀,而乃讀此書耶?公通習經典,明人倫之教,乃可及於天地之道、事物之理,爾等經尚不通,安有閒暇讀此?!”

這要是無名者所撰,馬文可能當場就給撕了,既然爲是宏輔所著,倒不好輕易損毀,於是隨手往袖子裡一塞:“且待課後再還於爾等。”隨即轉過身,習慣性地縮着脖子,拖着腳步,緩緩踱入課堂。馬鈞和馬克對望一眼,沒得辦法,只好拱着手追隨於後。

馬文到得堂上,登榻而坐,陳紵趕緊過來見禮,幫先生安放好幾案,備好一漆杯熱水。馬文也不理他,自管籠着袖子,閉目養神。直到室外的簡易日晷上,竹枝的影子指到辰初方向,陳紵瞧瞧師弟們都已聚齊,趕緊過來恭請先生,馬文這才睜開雙眼,痰咳一聲,環視衆人……

隨即伸手端起案上的鎮木來,“啪”的一聲敲響——據說此習慣亦學自於是宏輔也,爲警示弟子,以求肅靜。

馬文今天所教授的課程與平日並無太大區別,根據學生年齡段不同,分爲三部分,不足十歲的孩子讀《孝經》,馬鈞、馬克他們讀《論語》,陳紵等三名業已成年加冠的弟子,則讀《公羊》。課本兒都統一是關中郡校所印製,那家印坊據說本爲是宏輔的產業,後來通過前京兆尹、是勳故吏張德容經手,收歸官有。武功馬氏雖然多年未曾有人出仕,學問衰退,但財力尚且充足,爲了新一代當中可以出幾名顯宦,重振家聲,對於這點點投入是毫不吝嗇的。

只是課本兒的所有權還是家學,除了幾名族內看好的學生外,都不許帶回家去——想要回家複習?那就自己利用業餘時間抄書吧。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馬鈞搖頭晃腦地低聲誦讀《論語》——聲音要是拔高點兒,估計他就忍不住又要結巴啦——其實心早就飛遠了。他也在琢磨,爲什麼日月星辰在高天之上,不與天宇相連綴,卻偏偏不落於地呢?“自然浮生虛空之中”,虛空又不是水,安能承載,安能懸浮?而且“宣夜說”似乎以“渾天說”爲基礎,“渾天說”言大地“如雞子中黃”,也就是說爲球體——跟先生的腦袋差不多形狀——那爲什麼人在其上。能履平地。而不會滑下去呢?

其實別說《論語》。就連《春秋》三傳他都熟極而流啦,只是這熟在心中,先生讓背的時候卻本能結巴,背不通順而已。他一直就鬱悶啊,爲什麼先生考校我等,都命背誦,你要是讓默寫,我的成績斷然不會那麼差呀。

好不容易熬到午休。他特意避開陳紵,去找馬文討書。馬文朝他一瞪眼:“汝安有閒暇讀此?適才族長召喚,可速速往謁。”

馬鈞聽了這話,不禁嚇一大跳——族長找我做啥?難道說前幾天申請去應科舉之事有了回覆麼?那也用不着族長親自出面跟我說吧……

於是心情忐忑地出了私學,沿着來路向東方而去。馬氏家學緊挨着族祠,而在族祠另一側,則爲馬氏族長所居,庭院廣闊,外圍石牆,內設高櫓。那不僅僅是一族之長的居處,設有盜匪襲擾。其功能還可以瞬間轉換成極具防禦性的塢堡。

馬鈞叩門報名,然後拱着手等了好一陣子,才終於有人出來,引領他進入正堂。這一代的馬氏族長名叫馬丁,字子躬,論輩分是馬鈞的從祖父,並且就是他好朋友馬克的叔祖父。馬子躬時年五十有七,也算高壽了,一張風乾橘皮一般的老臉,花白鬍須飄灑在胸前,手柱竹杖,在榻上傲然而坐。

馬鈞進來,俯身施了大禮,然後站起身,就見馬丁身後還站着一箇中年人,朝他微微一笑,擠了擠眼睛。見到此人也在,馬鈞心中多少安穩了一些——那是馬克之父、馬丁之侄,姓馬名弁。說起來馬氏一族當中,絕大多數人都瞧不起馬鈞母子,能夠不見天兒地欺負這對孤兒寡婦,那就算很不錯啦,只有這馬弁據說少年時曾與馬鈞父爲至交,故此對亡友的遺孤關照有加——馬鈞與馬克的交情,也泰半因此而來。

“馬弁”在後世是一個專有名詞,指代官員身邊的護兵,地位頗爲低下,但這年月尚未有此一說,否則他的這名字就實足可笑啦。“弁”者,乃周冠也,周禮士大夫服冕,而士服弁,後亦引申爲成年人,另有方言指急切。總而言之,以弁爲名,跟以克爲名,以鈞爲名,就表面上看起來,亦皆士人之名也——倒是馬丁這名字有點兒俗氣。

且說馬鈞朝從祖父馬丁、從伯父馬弁施完大禮後便站起身,拱着手退至側位,垂首等待族長的問詢。馬丁沉吟了好一會兒,直到馬鈞始終維持同一個姿勢,腰背都開始發酸了的時候,才輕輕痰咳一聲,緩緩說道:“渭水畔那家磨坊,汝大父(指馬弁)所薦,命汝理之,汝可願否?”

渭水北岸的那個磨坊,乃馬氏的族產,據說最早就是馬鈞之父在世時候所設計的,掘渠引來渭水,利用水力驅動,效率比普通驢騾所拉的磨要高出四五倍去。不僅僅馬氏,以及附居的別姓,就連周邊三十里內的所有磨麥工作,泰半都由此坊完成——光收手續費,對於馬氏來說,那就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啦。

大概受其父的遺傳,馬鈞從小就喜歡鼓搗各類工匠的玩意兒,去年磨坊的配套水車失火被毀,族內出資重建,卻遠遠達不到原本的轉動速度,結果馬鈞向馬弁提出建議,只改動了兩三個小部件,竟然效率比原本又高出一大截去。馬弁因此請求叔父,說不妨讓馬鈞去負責管理那間磨坊吧,萬一再出點兒什麼問題,他也定然能夠給修好啊。

而且馬鈞經學雖然貌似苦手,卻精擅計算,擺動算籌如飛,對於纔剛流行起來的算盤,也僅僅半天時間就學會了,一日後便即精通。到了收穫季節,磨坊將會有大批量的物資流入、流出,管理者必須懂得算賬,纔不會受人矇騙,也才能夠給族內帶來更大的利益啊。

馬丁身爲一族之長,別無所長,只是謹慎,自家用度雖然奢靡,對於族中利益卻習慣精打細算。他派人到處去搜集馬鈞的情況,瞭解其口碑,最後得出結論:這就是個不務正業的老實孩子,而且確實挺懂得算賬。只是這孩子有口吃的毛病,不擅與人交往,學習成績也很一般,再讓他在私學中讀經,完全是浪費資源嘛——就他怎麼可能考得上科舉,當得了官呢?倒不如把磨坊交給他,讓他提前爲本族貢獻心力爲好。

所以今天特意把馬鈞叫到面前,直截了當地問他:“命汝理之,汝可願否?”本想就磨坊那巨大的利益,工作一天後馬鈞掃掃磨中殘餘,就夠他孃兒倆吃飽啦,豈有不願之理?誰想到馬鈞哆哆嗦嗦地朝自己一揖:“小、小子告罪,小、小子不敢應、應……”

馬丁雙眉一擰,眼珠瞪起,啥,這般美差你竟然敢拒絕我?!(未完待續……)

ps:昨日文中有誤,我也不知道怎麼腦筋抽了,竟然當古代一刻鐘等於現在半個小時……古時一晝夜爲一百刻,也就是說等於現在的14分鐘多點兒。已修。

此外,昨日陳紵陳茲免登場,忘記說明一下了。本乃讀者朋友“兼伝羽杯”是也,自稱長沙人士,避居南海,不過我估計交州不大會有什麼戲份兒,所以還是把你安這裡吧。今天呢,也有一位讀者朋友客串化名馬弁,請大家鼓掌。

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6章 歷史慣性第9章 文和詭謀第6章 樂浪故人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8章 背主求榮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2章 醫者仁心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4章 安所求赦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0章 分而制之第8章 願爲雲敞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章 不務正業第24章 續漢記事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9章 流血五步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5章 修仁之戰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1章 空手奪刃第6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1章 火中取栗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8章 天命何在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啖肉豪客第1章 苴鉏去之第21章 神龜永壽第19章 卿之無學第30章 命中魔星第25章 天地之力第31章 江陵城下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9章 舌燦蓮花第3章 出泥不染第1章 兩面三刀第37章 項莊舞劍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3章 步趨周公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4章 衣帶之詔第4章 吾當染指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6章 **好淫第8章 名馬金槊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行獵上林第1章 下車立威第5章 天賦上限第2章 西進東歸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7章 禍福所依第28章 皇族貴人第6章 寧我負人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章 載舟覆舟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0章 通權達變第10章 西行取經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3章 吾舅同然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5章 知交零落第37章 心大志廣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2章 甥其無恙第35章 江船上陸第6章 欲徵北虜第8章 跨境追捕第33章 青囊何在第7章 婦人之言第7章 雷澤詩會第8章 頭風復發第1章 繼嗣之爭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8章 二將爭功第9章 請救無辜
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6章 歷史慣性第9章 文和詭謀第6章 樂浪故人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8章 背主求榮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2章 醫者仁心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4章 安所求赦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0章 分而制之第8章 願爲雲敞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章 不務正業第24章 續漢記事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9章 流血五步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5章 修仁之戰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1章 空手奪刃第6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1章 火中取栗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8章 天命何在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啖肉豪客第1章 苴鉏去之第21章 神龜永壽第19章 卿之無學第30章 命中魔星第25章 天地之力第31章 江陵城下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9章 舌燦蓮花第3章 出泥不染第1章 兩面三刀第37章 項莊舞劍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3章 步趨周公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4章 衣帶之詔第4章 吾當染指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6章 **好淫第8章 名馬金槊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行獵上林第1章 下車立威第5章 天賦上限第2章 西進東歸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0章 揮斥八極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7章 禍福所依第28章 皇族貴人第6章 寧我負人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章 載舟覆舟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0章 通權達變第10章 西行取經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3章 吾舅同然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5章 知交零落第37章 心大志廣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2章 甥其無恙第35章 江船上陸第6章 欲徵北虜第8章 跨境追捕第33章 青囊何在第7章 婦人之言第7章 雷澤詩會第8章 頭風復發第1章 繼嗣之爭第2章 朋友無隱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8章 二將爭功第9章 請救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