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收服荊南

官場上有一些不成文的潛規則,逢劾必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當然啦,那種“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爲之”,或者“愈彈愈起”之類戀棧之徒,歷朝歷代全都少不了,但即便真的爲官清正(可能嗎?),也從來都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

所以今天段瑕提出來了,上天示警,宰相們就應當引咎辭位,話一出口,不僅僅是勳啊,重臣們全都免冠伏地,口稱“臣之罪也”。

魏國是羣相制,以中書、尚書、御史三臺的長官爲宰相,以其左副官爲副相——也就是宋代俗謂的“執政”——這六個不用提了,同時就連宗正、秘書、門下三省的主官,也皆請辭。這種姿態是必須要表的,不然宰相請辭了,你們跟旁邊兒樂呵呵地瞧熱鬧,那是啥意思?開心自己可以上位了吧?

而曹操當然不會因爲一名小小的郎中跳出來妄言天意,就應允宰執們集體辭職,就此給朝堂上來場大換血,他當即怒聲斥喝段瑕,命其回家去閉門思過,隨即好言撫慰衆臣,甚至最後連這種話都說出來了:“得無慾孤爲諸卿整冠耶?”你們還不肯戴上帽子,是想我過去給你們逐一撿起來,再親手幫你們戴上嗎?

段瑕的矛頭直指魏之宰執,這就給了曹操一個很好的臺階下。身爲君主,只要曹操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如同當年的漢明帝一般,自然宰執乃無必辭之理。然而即便如此,最終這趟朝會也被迫在一片悽惶、恐惑的氛圍中草草收場。是勳與中書左僕射劉曄劉子陽並駕返回中書檯。纔出王府。劉曄就特意換登了是勳的車。湊近他低聲問道:“段思闕爲陳長文之屬,得無長文之意耶?”

是勳瞥了劉曄一眼,心說我也是才得與聞此事,心裡跟你一樣沒譜啊,必須得晚上返回家中,去找關靖、逄紀他們問問,自家的情報網或者校事那邊有啥新消息,才能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來。當下微微搖頭:“長文欲相。易也,何必如此?”

以陳羣的能力和名望,吏部尚書的職務,距離宰相也不過一步之遙而已,他若想做宰相,有大把的手段可以使用,何必出此下策呢?一棍子摟倒所有宰執,想上位也不能夠這樣360度全方位地樹敵啊!

劉子陽亦當代智謀之士,但在曹魏體系之中,他的身份卻相對尷尬——乃光武帝子阜陵王劉延之後。正牌的漢室宗親——他這中書左僕射的職務還是是勳向曹操推薦的,劉曄多番辭讓。曹操都不允准,只得暫居其位。所以劉曄平常對工作是兢兢業業,同時遇事多請示,絕不敢擅作主張,對同僚是客客氣氣,同時敬而遠之,絕不敢有什麼私人往來,且他對此副相之位,也並沒有多麼戀棧。

因而既然想不通其中緣由,劉曄就向是勳表示,要不然我上表辭職算了——“令君爲大王股肱之臣,不可輕離,而曄去位,斯可堵悠悠之口也。”

是勳連連搖頭。他當初所以向曹操推薦讓劉曄當左僕射,把莫逆之交的董昭都往後排,主要是因爲劉子陽在行政工作上比董公仁能幹,庶務皆可委之,方便自家躲懶。所以說,怎麼可能讓劉曄辭職呢?你說換誰補上來合適?會不會把自己給累死?“且當探明其真意,方可應之。”

就這麼迷迷糊糊、渾渾噩噩地過了一整天——是勳這個鬱悶啊,才知道但凡有人搶佔了道德至高點,哪怕你再怎麼巧舌如簧,全都無可辯駁,頂嘴就是拒諫,是戀棧,會遭到輿論撻伐的。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他趕緊乘車回府。本來按照慣例,今晚應該出城去宿於管氏別業中的,但是提前派人過去打招呼了,說今天我有要事,必須留在城內,咱們以後再找補吧。

可是回到府中,甫一召喚,叫的是關靖、逄紀,來的卻是三個人。是勳擡眼一瞧,不禁大喜過望:“孔明,卿何日歸都耶?”

原來跟關、逄二人一起進來的,不是旁人,正乃是勳首徒諸葛孔明。本年諸葛亮二十九歲了,在原本的歷史上,正好是輔佐劉備坐鎮公安,謀圖荊南的時候,說來也巧,在這條時間線上,他也剛好從荊南四郡歸來——“亮午前便得入城,求謁魏王,期以明日,故此先來拜謁先生。”

是勳說你回來得正好,快坐,快坐,我正有事情要找你商量。孔明稽首後,便與關、逄二人一起落座,笑吟吟地對是勳說:“荊州初定矣。”

是勳瞧這小年輕挺興奮,大概憋了一肚子的話,特意想來老師面前顯擺。所以他強自按捺心中的疑惑和惶恐,先不提段瑕上奏事,反請孔明“可備悉言之也”。

南部荊州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雖說戶口不繁,更多異族,終究地方廣袤,連通益、揚,在戰略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原本四郡雖然名義上歸屬於劉表,其實真正說了算的是長沙太守張羨,而等到張羨去世,其子張懌爲劉表所攻殺,這纔算勉強落入劉景升手中。

只可惜劉表得四郡的時間並不夠長,還沒來得及加以消化和吸收,曹操便率北軍南下了——理論上來說,若劉表能夠徹底併吞四郡,則軍事實力必將陵駕於江東之上,曹操想打他就沒那麼容易啦。

四郡對於劉表來說,屬於半獨立的依附勢力,問題他們之間也各自獨立,自張羨死後便缺乏統一領導,故此以兵臨之,或聯合抵禦,以使檄之,投降起來也很乾脆——況且曹操還佔着漢室的大義名分呢。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奪佔襄陽,遣使南下,四郡傳檄而定,所以後來劉備光靠着傀儡劉琦的影響力都不成,得再派兵去打過一遍。

在這條時間線上,情況也差不太多,諸葛孔明所經之處,各郡太守莫不恭迎天使,上表以示臣服。不過諸葛亮說了,此非長久之計也,必須花一兩年時間,逐步地在不引發地方動盪的前提下,更其守相,才能把四郡之地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或者說曹家手中。

是勳聞言點頭。在原本的歷史上,武陵郡記不清了,長沙太守韓玄,一說降劉,一說戰敗被殺,總之當年太守就換了廖立,桂陽太守趙範當年就換了趙雲,零陵太守劉度,不出三年,更爲郝普(其實只有兩年,建安十四年劉度降,十六年郝普繼任)。所以說換人、換血,那是理所當然之事,劉備是這麼幹的,這回曹操也該如此做。

順便就問諸葛亮:“卿觀四守,皆何如人也?”

諸葛亮掰着手指頭,侃侃而談:“長沙韓妙理(韓玄),賢守也,民皆戴之……”韓玄本是劉表的部屬,張羨父子死後,劉表先任張機爲守,做了一個過度,隨即便替換上了韓玄——“然於琦、琮間尚自猶豫,幸先生曾與亮言及功曹桓伯緒(桓階),乃請伯緒以通,終降。須急易之,然若置之他郡,可無患矣。”

韓玄是位不錯的地方官,但他的政治傾向並不明確,必須儘快把他從長沙轉移走,換去別郡爲守。

“武陵太守金元機(金旋),世爲漢臣,又劉始宗之故吏也,聞亮至則欣然出迎,可使暫留。”這時候的武陵太守,已經不是是勳當年見到過的劉叡啦,而換上了金旋,乃“劉始宗”的故吏。劉始宗就是劉先,劉表麾下重臣,曾經勸說劉表依附曹操,爲此一度被打入另冊。曹操佔據江陵以後,即召劉先北上,赴許都擔任尚書,這人在劉表和朝廷之間,是站在朝廷一方的,在漢室與曹操之間,雖然暫時騎牆,但亦略略偏向曹家。諸葛亮說金旋的政治傾向跟劉先很接近,可以讓他在武陵太守位置上再多呆一段時間,等地方徹底穩定了再換人不遲。

最後——“零陵劉度、桂陽趙範,皆庸才也,即變更之,亦不足爲患。”

是勳說你這些情報都很重要,記得明日魏王召見,一定要毫無所隱地向魏王和盤托出,請他千萬關注一下四郡的人事問題。諸葛亮連聲稱喏,完了又說:“弟子前在零陵,聞劉表使郡人賴文謙(賴恭)爲交州刺史,然爲蒼梧太守吳巨所逐。本欲與文謙共赴交州,以平吳巨而服士氏也,惜乎魏王所召,不得深入南下。”

是勳擺擺手:“荊南初定,揚南尚有波亂,非可以定交州者也,先不必急。”咱們這不是纔剛收服舊荊州南部的地方勢力嗎?而東吳雖滅,舊揚州的南方,就連孫家當初也沒能徹底平定,如今魯子敬他們更是纔剛着手經營——鞭長莫及,現在還談不上收交州的問題哪。

正說着話呢,突然門外魚他高聲稟報:“曹公來訪。”是勳聞言就是一愣啊,心說他來幹嘛?哦,不用問,必然是爲了今日朝上段瑕所言而來的。不敢怠慢,急忙吩咐:“待吾親迎。”

話音才落,就聽門口響起一個粗豪的聲音:“宏輔不必見外,吾這便進來也。”(未完待續。。)

ps:上午帶小孩去醫院看病,大夫說必須得動手術了……倒不是什麼太大的事兒,但預計下週一入院,孩子得在裡面呆一週左右,我必須得過去陪着,不敢保證再能穩定更新。先跟各位打個招呼吧,我會努力的,但若偶爾停更一兩天,也希望得到諸位的原諒。

第4章 彼采葛兮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章 先得一驢第25章 鄠縣落鳳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8章 長沙張羨第11章 霸王之死第4章 閉門課徒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8章 陣前殺將第7章 吾青州人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6章 奮死報國第34章 疏不間親第2章 被翻紅浪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屯田小吏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9章 屈身蠻夷第8章 紅臉白臉第36章 誰人祖道第9章 德容言功第1章 分州荊襄第4章 無米之炊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章 初晤諸葛第2章 窮山逐鹿第7章 婦人之言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8章 說文切韻第8章 跨境追捕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6章 我天子使第7章 取撞木來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5章 修仁之戰第9章 請救無辜第7章 道出無終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3章 春心乍動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章 輔政安民第7章 名士該殺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4章 要當磔也第9章 文和詭謀第2章 初晤諸葛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章 世家短視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章 水力磨坊第8章 名馬金槊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0章 射戟小支第7章 比干直諫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6章 城頭箭書第9章 反逆蟊賊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0章 注經化俗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章 東郡英豪第5章 王中國死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章 疏於職貢第7章 欲取先與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6章 爲人難哉第6章 平春豪強第10章 梟雄之死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章 洛陽僧人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3章 豈可無馬
第4章 彼采葛兮第11章 觀其決斷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章 先得一驢第25章 鄠縣落鳳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8章 長沙張羨第11章 霸王之死第4章 閉門課徒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8章 陣前殺將第7章 吾青州人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6章 奮死報國第34章 疏不間親第2章 被翻紅浪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屯田小吏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9章 屈身蠻夷第8章 紅臉白臉第36章 誰人祖道第9章 德容言功第1章 分州荊襄第4章 無米之炊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章 初晤諸葛第2章 窮山逐鹿第7章 婦人之言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8章 說文切韻第8章 跨境追捕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6章 我天子使第7章 取撞木來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5章 修仁之戰第9章 請救無辜第7章 道出無終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3章 春心乍動第10章 不忠不義第15章 不王而王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章 輔政安民第7章 名士該殺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4章 要當磔也第9章 文和詭謀第2章 初晤諸葛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章 世家短視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章 水力磨坊第8章 名馬金槊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0章 射戟小支第7章 比干直諫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6章 城頭箭書第9章 反逆蟊賊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0章 注經化俗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章 東郡英豪第5章 王中國死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章 疏於職貢第7章 欲取先與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6章 爲人難哉第6章 平春豪強第10章 梟雄之死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章 洛陽僧人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3章 豈可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