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汝爲中行

當日得報擒獲數名鮮卑大人以後,是勳即考慮趁機收服一兩部鮮卑人,以爲日後之用。不過原本他比較看好竇賓,直到詰汾主動前來輸誠,纔將視線轉向拓拔部。雖然在他看起來,詰汾未免太過聰明瞭一些,對於形勢的清晰認識是別部大人所不能比擬的,恐怕不易操控,好在詰汾即時把兒子力微拱手獻上。

是勳並不想扣留力微做人質。真有雄心甚至是野心者,不會在乎人質的生死——劉邦還往車下推過親生兒子呢,還跟項羽請求要分一碗老爹羹吃呢,人要真想造反,有沒有人質區別不大;但對於那些比較注重感情,並非徹底冷冰冰的政治動物來說,取質反易別生嫌隙,不如暫且寬放之,以示己心之誠。說白了,人質這玩意兒,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要真是君子,防得過嚴,反倒會產生反效果。

詰汾算哪一類人呢?就原本的歷史而言,根本缺乏記載,況且他在位時拓拔部的勢力始終不強,就算野心勃勃,也根本表現不出來啊。但是根據史書所載,力微這小子即便勢力大了,足夠跟中國政權開仗了,也仍然職貢不缺,還算比較值得信賴的。

是勳是沒記住,其實《魏書》上提到過力微這樣一句話:“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塗炭,非長計也。”這人未見得沒有野心,但他看事情比較長遠,趕上中原王朝強勢的時候,自然以和平、互市對自家更爲有利。

是勳倒是也想把力微帶在身邊兒,好好教導一番——當然不是教他什麼儒家道德、忠孝節義,那些只不過一條政治遮羞布罷了。是勳是想指點力微,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真正的區別在哪裡,兩者若相攻伐,前者容易獲得短期利益,但最終獲勝者(不管是軍事上、政治上獲勝,還是文化上獲勝),肯定是農業民族,尤其是中國這種龐大的農業民族。爲自身計更爲子孫計,還是以臣服於中原王朝爲最佳選擇。

不過,他暫且打算先放力微回去,讓那小子協助父親統合各部。力微將來是要做拓拔部大人的,是勳希望能夠通過他來一定程度上掌控草原,倘若這小子在部族崛起過程中沒出過什麼力,又被教育得太象漢人,定然會受到族內長老的敵視。在原本歷史上,力微的繼承人沙漠汗便是如此,這孩子長期滯留漢地,與族內長老非常生分,因此當他返回草原後,長老們便不停地在力微面前進他的讒言,說他得了晉人的“異法怪術”,此乃“亂國害民之兆也”,最終導致了沙漠汗的被殺。

草原大亂,對中國有利,但問題是勳目前還想扶持拓拔部坐大呢,要等此部真能囊括草原大漠,成爲中國隱患以後,再搞這種花樣不遲。嗯,沙漠汗啊,吾孫,你恐怕最終還是逃不掉原本歷史上的歹運呀……

扶持拓拔,乃至收力微爲養子,固然爲是勳的臨時起意,但也與郭淮、諸葛亮等人仔細商討過其中的利害。衆人都覺得有點兒趕不大上是勳的思路,但等是勳解說分明以後,皆表贊成。以如今漢家的實力,想要一舉平定朔州,鎮壓諸胡,那是很不現實的,若能扶持拓拔部以敵匈奴、蒲頭、步度根等,亦爲上策。就光允許胡人在中原衰弱的時候(比方說秦末、新莽末)搞代理人戰爭嗎?咱也可以幹啊!

此爲“驅虎吞狼”之計也,後世叫“以夷制夷”,中國人真不缺這份聰明勁兒。

且說當日辰時舉辦了收養子的儀式,隨即是勳即命郭淮計點物資,以授詰汾父子。他返回圜陰縣署,派人將那劉曉喚來,開門見山地就問他:“汝爲中行說耶,爲李陵耶?抑或爲蘇武耶?”

中行說乃前漢文帝時候的宦官,受命隨同公主出塞,和親匈奴,但他不樂意去,還宣稱說:“我要是到了匈奴,必定爲漢家的禍患。”這狗頭倒真是說到做到,不但將漢朝的內情向匈奴單于合盤托出,此後還多次慫恿單于侵掠漢地。那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漢奸,並且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漢朝之奸也,在有漢朝之前的暫且不算。

李陵是苦戰而敗後才被迫歸降匈奴的,還打算尋找機會刺殺匈奴單于,誰料武帝聽信讒言,殺了他的滿門,導致他有國難歸,也就只好踏下心來混跡於北虜之間啦。匈奴單于倒是挺看重他,以女妻之,封他爲王。蘇武那不用說了,留胡不辱,終得歸漢。

是勳那意思,是問劉曉:你是徹頭徹尾的漢奸呢,還是被逼無奈做了漢奸?要麼只是因形勢所迫,暫留北地,其實並不打算爲鮮卑人服務,仍想歸漢呢?

劉曉伏在是勳面前,畢恭畢敬地回答道:“區區絕不爲中行說,亦不爲李陵也。雖非朝遣,亦未受拘,然此心追慕蘇武,恨不能滅胡而興漢也。”

是勳對於這個劉曉,還是存了一定戒心的,因爲此人前後所言大不可信——他說他是宗室,以何爲證?劉備還說自家是宗室呢,原本歷史上,要不是後來名聲響了,跟隨曹操進了許都,覲見漢獻帝,真不會有人認他這碴兒。那麼獻帝使宗正按查圖籍,結果就一定靠譜嗎?中山靖王劉勝那就一多產兔子,子孫無數,再加上中間有新莽這麼一亂,能查清楚才叫怪了。估計劉協是想扶一宗室以敵曹操,所以才認下了這門親戚。

劉曉說初平中在雒陽爲郎,逢董卓亂而被虜北去。初平距今已十年矣,可是眼見這劉曉比是勳大不了幾歲,他未冠即可爲郎?可能性不高啊。而且是勳私下問過詰汾,說劉曉是四年前主動往投的,中間那六年他都在哪兒度過的?既已爲自由之身,何不尋道南下,而要投入拓拔部中?

不過詰汾父子似乎頗爲信任劉曉,是勳也不好將他綁起來嚴刑拷問,甚至正當收服拓拔部的要緊關頭,也不方便把他留之不遣。沒有辦法,只好先叫過來試探一番,並且敲打一番了。

當下是勳撇嘴而笑:“汝果然忠於漢乎?然吾若使汝往刺詰汾、力微,汝可能爲?”

劉曉聞言愣了一下,隨即斂容答道:“使君毋得戲言。使君才服拓拔,而又以力微爲假子,是欲有所用也,何容其遽滅?況今彼父子皆在使君掌中,若欲除之,一力士足以,安得用吾?”

是勳歪着頭,上下打量劉曉幾眼,反問道:“汝以爲吾服拓拔,欲有所用,然終何所用耶?汝可知乎?”

劉曉侃侃而言:“使君之意,區區略窺一二。是乃欲以附漢之拓拔,討不臣之蒲頭、步度根等,而使北境得安。今日之力微,頗似前漢之呼韓邪也。”

是勳微微點頭,繼續問他:“然則汝以爲,詰汾父子可能辦否?”劉曉聞絃歌而知雅意,趕緊表態:“區區願輔佐之,使其能辦,必不負使君之望!”

是勳叫他過來,就是這個意思,先試探一下,看這小子是個聰明人呢,還是聰明面孔笨肚腸,繼而便可暗示他繼續留在虜中,相助詰汾父子行事。當然啦,最後還要提醒一句:“今彼弱而附漢,異日雄強,亦恐有不臣之心,汝其仔細,勿得誤彼,亦自誤也。若有蹉跌,恐不欲爲中行說而不可得也;若其事協,其功不下博望(張騫)。”

劉曉聞言,悚然而驚,趕緊拱手:“使君寬心,區區知當如何做。”

等到劉曉出去以後,是勳便又喚入詰汾父子,詢問他們,我今天又放人又送物資、武器的,你們爺兒倆回去,要多久才能把沒鹿回等部都牢牢掌控在手中,從而有實力跟我南北夾擊美稷呢?詰汾還在考慮,尚未回答,是魏先一拍胸脯:“不必三月,兒即可率軍相從大人。”

是勳搖頭:“比及三月,春已至矣,萬物萌發,非動兵之時也。”扯過案頭的地圖來,指點着美稷西方:“汝既歸也,即可遷拓拔及各部於此,乃近於我,便於呼應。沒鹿回等若有異動,吾亦可即遣兵相助。”詰汾父子連聲答應,最終商定,最晚四月初,雙方即各起兵夾擊匈奴。

是勳是忙得是團團轉啊,這邊兒才送了詰汾父子出堂,前後腳的,諸葛亮又進來了,呈上包括拓拔、沒鹿回等各部願意歸附漢朝的表章。是勳展開來一瞧,駢四驪六的,肯定不是鮮卑人的口吻,也不知道是劉曉寫的呢,還是諸葛亮作的——反正這事兒交付給孔明去辦了,他便只看結果,不問過程。拓拔部歸附的表章上有詰汾和是魏的親筆簽名,剩下三份兒,可就只有手印沒有簽名了——沒辦法,那幾個貨都不會寫漢字啊。

讀完表章,並無漏洞,是勳不禁表揚了諸葛亮幾句。正在考慮派誰去許都遞交,諸葛亮突然湊近一些,低聲對是勳說:“今服鮮卑,則匈奴更將膽落,何不遣一介使往美稷,勸其棄戈而降?即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2章 汝之不慧第6章 建安石經第15章 難兄難弟第3章 破此五賊第24章 城上易幟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6章 討袁紹檄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4章 明算之弊第9章 先實關中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9章 銅雀臺上第4章 渾人心思第7章 欲取先與第2章 窮山逐鹿第8章 紅臉白臉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章 水力磨坊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3章 青囊何在第3章 九品官人第6章 寧我負人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7章 大戰序幕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9章 堂堂正正第9章 煮豆燃萁第16章 歷史慣性第23章 吾舅同然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章 或爲智囊第2章 或爲智囊第22章 未盡善也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2章 劈章宮門第5章 刺奸密奏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8章 先發制人第7章 名士該殺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9章 不智不信第5章 王中國死第1章 輔政安民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4章 敝帚自珍第7章 取撞木來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章 言不及義第1章 行獵上林第3章 嫌疑之地第6章 寧我負人第5章 天賦上限第9章 舜舞干鏚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章 佈防關中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4章 犬父虎子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酬功謝德第12章 人心不足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1章 一字長蛇第32章 使王蜀中第8章 名馬金槊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5章 一國將相第5章 遠之則怨第13章 族內之爭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6章 我天子使
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2章 汝之不慧第6章 建安石經第15章 難兄難弟第3章 破此五賊第24章 城上易幟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6章 討袁紹檄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4章 明算之弊第9章 先實關中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9章 銅雀臺上第4章 渾人心思第7章 欲取先與第2章 窮山逐鹿第8章 紅臉白臉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章 水力磨坊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3章 青囊何在第3章 九品官人第6章 寧我負人第24章 汝爲中行第17章 大戰序幕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9章 堂堂正正第9章 煮豆燃萁第16章 歷史慣性第23章 吾舅同然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8章 假子拒敵第2章 或爲智囊第2章 或爲智囊第22章 未盡善也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2章 劈章宮門第5章 刺奸密奏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8章 先發制人第7章 名士該殺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2章 小枝槊頭第29章 不智不信第5章 王中國死第1章 輔政安民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4章 敝帚自珍第7章 取撞木來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章 言不及義第1章 行獵上林第3章 嫌疑之地第6章 寧我負人第5章 天賦上限第9章 舜舞干鏚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7章 一朝出門第2章 佈防關中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4章 犬父虎子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酬功謝德第12章 人心不足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1章 一字長蛇第32章 使王蜀中第8章 名馬金槊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5章 一國將相第5章 遠之則怨第13章 族內之爭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6章 我天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