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何必三策

翌日公孫康召來諸葛亮,對他說我家願降,但必須請是使君上奏朝廷,先應允三個條件。孔明道區區洗耳恭聽,公孫康於是扳着手指,面沉似水地逐一解說道:

“其一,斬逄紀以祭先考;其二,赦吾父子之罪;其三,允某襲爵,並任平州刺史。若應允時,康即開城迎大軍以入。”

諸葛亮聞言,不禁冷笑一聲:“公子固執如斯,恕難從命——告辭!”

公孫康這三項條件提出來,明顯是沒有歸降的誠意了。你說要斬逄紀也好,要朝廷明赦公孫父子之罪也罷,雖說是勳未必就肯答應,終究“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還可以繼續談判嘛。問題他還要求繼任爲平州刺史,仍然想留在遼東——那耗費無數糧秣物資,大軍拼死來攻,究竟是爲的什麼?光把州牧降一等爲刺史就算謝罪了嗎?焉有是理!

諸葛亮臨來前,是勳給他開出的條件是,可以保證公孫父子的人身安全,不使就戮,只要他們老實投降,前往許都謝罪,或許連爵位都可保全——官職另說,派出去掌管地方,那更是想都別想。

所以公孫康提這三項尤其是第三項條件出來,那就是委婉地表示:吾等不降,且來戰吧。諸葛亮知道對方既然拿定了主意,再勸說也毫無意義,因此憤然辭去,返回首山山麓的大營去向是勳稟報。

當下把出使的經過一說,是勳還沒反應過來,逄紀先一拍雙掌:“公孫欲遁矣!”小子想逃!

爲什麼會做出此等判斷來呢?逄紀接着解釋。倘若公孫康妄圖固守襄平城。以待時局變化。他就必須最大限度地鼓舞和調動城內民心,斷不會泄露公孫度已死之事——公孫度久鎮遼東,威望素著,他在這個節骨眼上翹了辮子,必將影響城內的民心士氣哪,那還怎麼驅之守城啊?公孫康所以不肯隱瞞此事,唯一的用意便是:儘快確定自己公孫氏家主,同時也是遼東之主的地位。

倘若公孫康有意投降。並無守城之志,那麼即刻爲父發喪,還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然而聽孔明轉述公孫康所提的條件,分明不願降嘛,不願降而又不可守,那他便只有棄城逃亡一種可能性啦。

放棄根本,亡命而走,人心必散,所以要先確定了公孫康的家主地位,尚可望在小範圍內籠絡住部分親信。

逄紀這麼一解釋。是勳立刻就聽懂了,旁邊諸葛亮也說:“吾意亦如此也。而康不即推拒。卻詭言召羣僚商議者,爲惑我也。”他假模假式讓我多等一個晚上,說要召集部下商議,其實是讓咱們誤認爲他仍有一定的歸降心思,尚可通過談判,或者通過前期戰鬥,促使他幡然改圖。其實呢,他早就打定了逃跑的主意啦!

逄紀和諸葛亮所料不差,其實當公孫度彌留之際,就曾秘密地關照公孫康,說倘若公孫模戰勝而歸,襄平或尚可守,倘若公孫模戰敗,則襄平恐難全也。你要是堅決守城,咱們公孫家必遭族滅,爲今之計只有暫退一步,棄城而走,以待後舉。

公孫康聽了這話又驚又恐,就問爹啊,那兒子跑到哪兒去纔好呢?公孫度說你有兩條路可走——“上策爲南下樂浪,以投柳子剛。樂浪有浿水與大陸相隔,易守難攻,而幽州軍之勢已竭,吾若爲是勳,必不急追也,乃可徐圖生聚,南收三韓,東取濊貊,即難再歸遼東,亦可自王也。”不如干脆丟了遼東,去做半島之王。

公孫度說這雖然是上策,卻也有兩大風險:“其一,恐柳毅反僕爲主,須警惕之;其二,慎勿外泄,若是勳阻汝南途,則必不可往矣。”第一點,你要警惕實權派柳毅把你架空,甚而弒主自立——柳子剛這個人我是瞭解的,他能力比陽儀來得強,但忠誠度不如陽儀,加上久放在外,恐怕會起異心。第二點,倘如南下的計劃被是勳預先料到,派兵守住各處險隘,估計你就過不去啦。

所以公孫康在得知首山之敗的消息以後,便已然拿定了棄城而走的主意,即刻爲父親發喪,以確定自己遼東之主的地位。在接待諸葛亮的時候,他故作猶豫不決,其目的就是想麻痹幽州軍,不疑心他有逃走之意。至於真的召集羣臣商議,公孫康是想分辨一下,誰人肝膽已破,一心求降,難堪大用——這路貨色,我跑路的時候就不帶了,以防他們拖我的後退,更須防他們一時驚怕,向是勳泄露了我的行蹤。

結果張敞、王建等羣臣全都表示當降,只有陽儀拿不定主意,並未發表任何意見,還有韓耀堅決要求先守城試試。於是公孫康會後便秘密召見陽儀,說你趕緊做好撤離的準備,那票混蛋我一個都不帶,讓他們自向曹家去求富貴吧,只有公量和之昱,確爲股肱忠臣,我是一定要帶你們一起走的。

可是公孫康沒有想到,逄紀和諸葛亮都是見微知著的智謀之士,從他爲老爹發喪這一個小細節,就把他全盤計劃給猜了個八九不離十。因此是勳急忙派秦誼等統率數支烏丸騎兵,匆匆東進,佈散於大梁水以南,以搜索公孫康的行跡。

遼東地方開發較晚,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從襄平到汶縣之間,也就是後世所謂的“遼河平原”內。郡東多爲丘陵,並且密林連綿不絕,唯一可通樂浪的道路,乃是從大梁水中游迤邐而南,經西安平而至番汗。番汗縣南方就是兩郡的天然邊界浿水,也即後世的清川江,過了浿水,那就是樂浪地界啦。

所以是勳先派騎兵去封堵住了這條道路,則公孫康勢將再無計南下也。

果不其然,諸葛亮返回首山山麓的當日晚間。公孫康、公孫度兄弟便帶着陽儀、韓耀和家眷、奴僕、親信部曲共千餘人。盡載府庫之財。悄悄地出了襄平東門,沿着大梁水向東而去。韓耀是臨時被從家裡給扯過來的——反正他在襄平爲吏不久,也沒啥親眷、東西可帶——一開始還以爲公孫康召他開會,商議守城之策呢,沒想到直接被按在馬背上,跟着大隊就出了城了。

左右瞧瞧,這隊伍裡不全是當兵的,倒有四成都是士人和僕役。韓耀當即就明白了——這不是要去偷襲幽州軍,或者援救公孫模啊,這是要跑啊!趕緊打馬追上陽儀,低聲問他:“公子攜我等將何往耶?”

陽儀輕輕瞪了韓耀一眼:“先主既歿,喪事已發,則宗賜公子即吾主也,勿再以‘公子’二字名之。吾等今將南下樂浪,以投柳子剛。”

韓耀聞言大驚,急忙勸告陽儀:“不可!遼東被兵,而柳毅按兵不動。必有異心也。況彼與陽公素來不睦,若往相投。陽公其危矣!”

陽儀心說柳毅不來救援襄平,倒真不是他的責任,是我一直壓着不讓他來,如今想起來,真是懊悔莫及啊。不過韓耀說得對,我跟那傢伙素有矛盾,尤其經過放他外郡和阻其北援等事,他肯定更是恨我入骨啊。如今他在樂浪,根基已固,我就算有公子……主公罩着,真能跟他再鬥得起來嗎?說不定直接腦袋就搬家啦!

嗯,倘若異地而處,我必要以不能護守襄平之罪,將對方一刀兩段,而主公爲了擺脫丟棄先主基業的惡名,也肯定要推個替罪羊出去,正好一拍即合!不成,這太危險了,我得趕緊想轍!

可是這位陽公量廟堂籌算,尚可稱職,臨機應變,卻非所長,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好主意來。韓耀趁機煽動:“吾本布衣,受陽公簡拔,乃得爲遼東之吏,陽公之難,即耀之恥也。今有上中下三策,陽公可願聽耀否?”

陽儀誠心相問,韓耀便即緩緩說道:“下策,即勸說主公,言柳毅不可信也,樂浪不可往,可轉投高句麗去,雖可保陽公不爲宵小所害,然道阻且長,高句麗王之心不可測,亦甚險也;中策,請主公暫駐番汗,不入樂浪,而召柳毅前來救護,陽公乃可設謀先取柳毅性命,再擁主公入郡……”

說完下中兩策,韓耀突然閉口不言。陽儀就奇怪啊,反覆詢問,韓耀假作躊躇:“此計雖安,卻有違忠誠之義,陽公不罪,耀乃敢言。”陽儀已經猜到了幾分,但還是說,我不責怪你,你趕緊講吧。

韓耀一咬牙關:“於陽公恩厚者,先主也,非時主也,何不即縛公孫康以降是使君,或不失封侯之賞!”咱們乾脆反了吧!

陽儀聽着這話,先是雙眉一挑,似要發作,但最後還是長嘆了一聲:“之昱既知先主於某恩厚,儀又何忍背其骨肉,絕其宗嗣?吾固知之昱愛我也,然此言休再提起,儀寧死而不爲此不義之事!”說着話垂首想了半天:“下策懸危,吾取中策。”

在一般的歷史記載中,只要這所謂“上中下三策”提出來,雄才肯定會取上策,弱智會取下策,庸才則取中策——因爲中策最四平八穩,瞧着收益雖然不大,但風險也比較小。那麼雄才會不會取錯策略呢?就理論上而言,那也是免不了的,於是史書就會把三策重新調整順序,以證明凡成功者必取上策也。

陽儀要取中策,韓耀這個後悔啊,心說早知道我就光說兩策給你了。他當然希望在自己的煽動下,陽儀當場背反公孫康,發動政變,然後我們哥兒倆綁着公孫兄弟去投是使君,則自身的功勞必不算小。不過他也很清楚,陽儀採取此策的可能性不大,那麼最好你換一條道路,北投高句麗去——這幾年遼東方面跟高句麗作戰是屢屢獲勝,所以在韓耀看起來,高句麗算個屁呀,公孫兄弟投入那蠻荒之地,不過苟延殘喘而已,必不爲禍。而且說不定,高句麗王就跟當日公孫度斬殺二袁那般,會宰了公孫兄弟,把首級獻給是使君呢,則遼東就此順利平定。

至於南下投奔柳毅,那就不同了,柳毅爲公孫故吏,他可能架空公孫康,但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害死公孫兄弟,倘若派兵堵住浿水,幽州方面若想深入進攻,難度頗大。

所以陽儀要麼就此背反公孫氏,要麼慫恿公孫康改投高句麗,都正中韓耀的下懷。誰想到陽儀偏偏取了中策,要去番汗賺柳毅來就死——韓耀心說柳毅就那麼好糊弄?你那麼容易弄得死他?你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打算把繁難之事拋到日後再去考慮而已吧?

不成,韓耀心說我可不能跟你們去番汗,那樣既難完成是使君交付的使命,還很可能因爲黨同陽儀而爲柳毅所害——老子還是趕緊閃人算了!(未完待續……)

第6章 尊者一諾第8章 徐方名士第4章 例不可開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4章 封藩涼州第33章 孝即是忠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7章 敗絮其中第26章 是郎才盡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遠方來客第15章 新野之宴第8章 不共戴天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8章 陣前殺將第5章 鮮花牛糞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章 窮山逐鹿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2章 人心不足第9章 文和詭謀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2章 江上肅清第3章 蒼天不仁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章 遼東軼聞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5章 野有遺賢第9章 煮豆燃萁第8章 跨境追捕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4章 壯士斷腕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章 窮山逐鹿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5章 遷胡入幽第7章 道出無終第9章 漢家法寶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6章 廢立之思第32章 古之惡來第6章 此鬍匪也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白晝荒夢第3章 天命天姓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章 吏之不足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4章 金商門外第9章 亂軍之計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0章 不合邏輯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7章 外禦其侮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1章 火中取栗第21章 火中取栗第7章 請殺孔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8章 光祿新丞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章 據蜀自立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1章 以竹爲炮第3章 破此五賊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章 行獵上林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0章 的盧妨主第35章 咄咄逼人
第6章 尊者一諾第8章 徐方名士第4章 例不可開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4章 封藩涼州第33章 孝即是忠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7章 敗絮其中第26章 是郎才盡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1章 諸葛連弩第1章 遠方來客第15章 新野之宴第8章 不共戴天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8章 陣前殺將第5章 鮮花牛糞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章 窮山逐鹿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2章 人心不足第9章 文和詭謀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2章 江上肅清第3章 蒼天不仁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章 遼東軼聞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5章 野有遺賢第9章 煮豆燃萁第8章 跨境追捕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4章 壯士斷腕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9章 成陽糧運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章 窮山逐鹿第16章 誰是蕭何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5章 遷胡入幽第7章 道出無終第9章 漢家法寶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6章 廢立之思第32章 古之惡來第6章 此鬍匪也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白晝荒夢第3章 天命天姓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章 吏之不足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4章 孱陵驚魂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4章 金商門外第9章 亂軍之計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0章 不合邏輯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7章 外禦其侮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1章 火中取栗第21章 火中取栗第7章 請殺孔融第28章 零陵先賢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8章 光祿新丞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章 據蜀自立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1章 以竹爲炮第3章 破此五賊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章 行獵上林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0章 的盧妨主第35章 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