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吾等何往

逄紀一聽說公孫度清醒了過來,召自己回城,便知大事不妙。這主從二人各懷鬼胎,公孫度打着用過一把就扔的盤算,對此逄元圖也是心知肚明啊——所以他纔會趁着公孫度還沒嚥氣,先通傳假消息,要是勳率軍前來,好趁亂逃命。

公孫度倘若一直病臥不醒,他逄紀或有一線生機,倘若在公孫度嚥氣的時候不身處襄平城內,那活下去的把握就更大了。可是好不容易因勢利導,跟隨着公孫模離開襄平,偏偏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公孫度醒了,叫他回去,那別問啊,首先是信不過自己,其次超過五成的可能性,是要誆自己回去殺頭的。

逄紀本待抗命,或者拖延,但眼瞧着來使身攜十餘名長大軍漢,而自己又身處遼東軍中,只怕稍露不虞之色,便會被當場斬殺。故此他只得假裝欣喜:“主公已醒乎?!”一邊套着使節的話,一邊整理行裝,只帶挈兩名隨從,便騎馬跟隨着離營而去。

可惜這名使者只是奉命行事罷了,對於公孫度醒來一事所知甚少,逄紀試探了好半天,還是什麼都問不出來。眼瞧着一行人已渡小遼水,前面一馬坦途,可直抵襄平城下,逄元圖心說再不想轍我就死定了……且冒險一搏吧!

可是在冒險之前,他還要作最後的掙扎。於是前後望望,並無行人,左右瞧瞧,皆爲林木,當即勒停坐騎,面露苦笑:“可矣。”

使者忙問逄先生您怎麼停下來不走啦?您說“可矣”是啥意思?逄紀冷笑道:“陽公量忌我久矣,故使汝等來誆我,欲取我性命。襄平在前。四下無人,此非汝等動手之時乎?吾今計絕,刀劍繩索,唯汝等所命而已。”

使者趕緊解釋,說您想太多啦。我們確實是宗賜公子奉了州牧之命,派來召喚您的,跟陽別駕無關。逄紀趁機就問:“莫非公子亦受陽儀之惑耶?如何吩咐汝等,可備悉言之。”使者就說,公子說州牧已醒,要見先生。故此派我們來召喚你,但云若不肯歸時,乃可縛之。

其實公孫度下的令是“若不肯歸時,縛之可也,殺之亦可”。然而公孫康早就被逄紀灌飽了迷魂湯——主公的粗腿要巴,公子的粗腿更要巴,方爲長久之計,這點逄紀是很清楚的,否則當日也不會黨同審配,擁戴袁尚——就根本沒有殺他的心思,所以嚥了老爹最後半句話,光吩咐使者。說逄紀要是不肯回來,你們就把他綁回來,沒提殺人的碴兒。

逄紀聞言。心神略定,於是便對使者說:“果然主公已醒,召見於紀,則紀軍旅風塵,難以覲見也。可使人快馬先歸宅中,取潔淨衣物來。”使者不疑有他。便允許逄紀一名隨從打馬先行了。

結果一行人才到襄平城門外,突然野地裡衝出數十條大漢來。各執利刃,見人便斫。使者等猝不及防。瞬間便被殺散,這些人乃保着逄紀落荒而走——原來都是逄紀預先籠絡的死士,他那名隨從先行入城,不是爲取乾淨衣服,而是爲了召集人手,執行事先便設計好的救人預案。

於是衆人就問逄紀啦:“吾等何往?”逄紀揚鞭一指:“北去以投幽州軍!”他這時候表面泰然鎮定,其實內心也是忐忑不安,就怕公孫模安然撤兵,自己派去聯絡是勳的親信還未能將幽州大軍帶來,那全盤謀劃都要泡湯,欲待擊破遼東主力,且得再重費一番心思呢。

他此前假模假式地爲公孫模謀劃,計點時日,說我們還有兩天時間可以試攻遼隧城,然後再退,是勳也肯定趕不回來——但前提是,是勳得到遼東軍出動的消息是在兵陳遼隧以後,要靠郭淮派出去求救的使者;而實際上大軍纔出襄平不遠,公孫模纔剛下定往攻遼隧之心,他逄元圖就把消息給傳遞出去了。只要是勳得信後即刻回返,那麼必能在攻城的兩天以內殺將回來,到時候將遼東軍包夾在大小遼水之間、遼隧城下,即便雙方兵力相等,幽州方面也大佔勝算,自己再從中斡旋,必覆其師!

只要把這兩萬遼東主力打掉,哪怕襄平城防再如何堅固,但守備人數不足,還有不短期即破的道理嗎?

逄紀設想得好好的,可是沒料到郭淮半夜前來斫營,把公孫模給嚇着了,當即便要後退。不管是想直接退回襄平、首山一線,還是轉道向北,離開大、小遼水之間的狹窄區域,當道設營以阻是勳歸路,這仗都要變得難打很多。本來逄紀還想臨時設謀,再多絆住公孫模一兩天,卻不料襄平城中恰在此時派來了使者,召他迴歸。因而逄元圖光琢磨自家的生死存亡了,再無心思——也無時間——去誆騙公孫模。

他僅僅在臨行前關照公孫模說:“敵將既悍勇矣,恐其銜尾而追,將軍雖決意退兵,亦請謹慎,勿爲彼所趁也。”你要是“呼啦”一聲,掉頭就跑,那我一點兒招都沒有,但凡慎重一些,留兵拒後,緩緩而退,就多少能爲是勳歸來爭取一點寶貴的時間。

不過那其實也耽擱不了太長時間,聊勝於無罷了。所以逄紀才脫羈絆,便要趕緊尋找是勳,爲之謀劃,另設奇策以覆遼東主力。此人自視頗高,以爲是勳若無自身輔佐,恐難成事也,其實若論政爭,他在袁營中首屈一指,是勳麾下也僅關靖關士起可與拮抗,論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時候的諸葛亮、郭淮甚至閻柔,就都不比他逄元圖差。

所以當日消息傳到是勳軍中,是勳急召羣僚商議,閻柔就問了:“逄元圖可信否?”是勳對此倒也有些含糊,還是諸葛亮站出來回覆道:“此前即逄元圖傳信,言公孫度已死,要我起兵。今入其州,雖未得確信,然若公孫度尚能理事,遼東御我必非如此捉襟見肘也。逄紀此信若實,我可盡覆遼東主力,破之必矣;此信若虛,亦不過疲我而已。衡其輕重,信之可也。”

就算逄紀傳來的是假情報,對咱們的損傷又有多大?萬一情報是實,卻可一戰而底定勝局——咱幹嘛不信他呢?

聽了諸葛亮的分析,閻柔當即建議回師,爭取在大小遼水之間追上並且擊破公孫模所部。諸葛亮則說:“爲設謀萬全,可使別軍急渡小遼水,進至襄平以西,以防公孫模聞警先遁。”

於是是勳就派于禁率領千餘騎兵先期南下,以搜尋和堵截公孫模所部,自己親統主力,倍道兼程,經遼陽而下遼隧。

公孫模要是真的試攻遼隧兩日,那肯定被是勳給逮個正着啊。只是公孫模被郭淮夜間斫營嚇着了,當即下令留小隊設警,主力緩緩而退,早早地便東渡了小遼水。此將用兵頗爲謹慎,但魄力不足,按照他的計劃,先擺脫大小遼水之間的狹窄地形,可策萬全,然後沿小遼水東岸北上,到遼陽附近再觀風色。倘若是勳還沒有及時趕回來呢,那就再渡小遼水,試着奪取遼陽城,徹底把幽州軍封堵在玄菟郡內;倘若是勳已過遼陽呢,便隔着小遼水與之周旋,待其糧盡退兵時好從後追殺。

如此雖未必能夠殺傷幽州軍主力,卻起碼可以保證自己後路無虞。

可是纔剛渡過小遼水,便有哨探報警。公孫模大驚:“是勳何來如此之速?!”再細一打問,敢情敵人不是從北邊兒來的,倒是從南方來的,皮裘氈帽,快馬強弓,竟然全是烏丸!

原來郭淮守備遼隧,一方面擔心遼東方趁着本軍北進玄菟的機會前來攻城,同時又希望對方來攻,則可召還主力,將之覆滅於遼水兩岸。這事兒有點矛盾,既要守住遼隧,又不能把敵人嚇跑,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啊。郭伯濟倒有巧思,遼東兵還沒來,他就先遣人以是勳的名義去徵調遼東屬國烏丸,請峭王蘇僕延派出一支遊軍自下游渡過遼水,再次蹂躪新昌、安市等縣,若發現遼東軍主力西進,便尋機騷擾之、牽絆之。

等到公孫模一退,郭淮當即開城殺出,從後猛追,結果被公孫模留下殿後的兵馬攔住,一番惡戰,各有傷損,只得收兵回城。但公孫模卻因爲郭淮預先的佈置,被遼東屬國的幾千烏丸兵給綴上了。這些烏丸騎着快馬,來去如風,也不正面對抗,卻每每側翼突出,以箭矢殺傷行軍陣列外側的遼東兵。公孫模遣騎往逐,彼便退去,才欲再行,彼又殺出。

沒有辦法,只好變行軍陣列爲接敵陣列,數陣交錯,緩緩而退。

公孫模心裡很清楚,這分明是爲了牽絆我軍,好等是勳的主力歸還——罷了,我不去遼陽了,就此一路往東,返回襄平去吧。就算自己走得再慢,按照逄紀計算的時日,也足夠安全退返襄平城內或首山陣地了。

因此也不加快速度,只以安全爲第一要務,蹣跚而東。如前所述,逄紀給他計算的時間表壓根兒就是錯誤的,所以大軍還沒開至首山山麓,便首先遭逢于禁的騎兵。這回一側騷擾變成了兩翼騷擾,公孫模被迫立營防禦,打算等到天黑,再摸黑退至首山山麓,天亮後全軍上山,那就安全啦。

可是就在當天半夜,他正往首山跑呢,是勳的主力也從西面追了上來……(未完待續)

ps:新月份,新月票,拜求,拜求!

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章 言不及義第13章 木秀於林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5章 酒池肉林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4章 安所求赦第25章 五火鬼兵第34章 震主之威第6章 尊者一諾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章 禍不旋踵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6章 我天子使第5章 府中密議第28章 人與禽獸第9章 涼州用間第3章 微末小技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0章 西行取經第8章 頭風復發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9章 訓詁之師第4章 豆中有膏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章 飛龜舞蛇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9章 自天而降第7章 置之美稷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章 載舟覆舟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文人落魄第3章 秘計有三第16章 屯敵必取第4章 不利曹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章 不務正業第18章 無心插柳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1章 叔勉之心第30章 攻心爲上第30章 亂世黃昏第2章 是儀北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8章 願爲雲敞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4章 續漢記事第5章 再見梟雄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6章 取而代之第8章 曹氏之強第22章 養虎貽患第4章 法不可廢第7章 宛城宣詔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9章 屯田小吏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8章 鄴下舌戰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6章 熹平石經第7章 欲取先與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9章 血戰赤阪第3章 出泥不染第6章 奢而不侈第10章 併案討夷第3章 納頭便拜第5章 雪中偶遇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據蜀自立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章 重振幽州第24章 三辭三留第5章 王中國死第8章 木蘭何人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4章 敝帚自珍
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章 言不及義第13章 木秀於林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5章 酒池肉林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4章 安所求赦第25章 五火鬼兵第34章 震主之威第6章 尊者一諾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章 禍不旋踵第15章 解衣衣之第12章 汝之不慧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6章 我天子使第5章 府中密議第28章 人與禽獸第9章 涼州用間第3章 微末小技第29章 難爲田橫第10章 西行取經第8章 頭風復發第30章 奉駕幸許第24章 兗州叛將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9章 訓詁之師第4章 豆中有膏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章 飛龜舞蛇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9章 自天而降第7章 置之美稷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章 載舟覆舟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文人落魄第3章 秘計有三第16章 屯敵必取第4章 不利曹氏第26章 公仁僞書第17章 巫山雲雨第2章 不務正業第18章 無心插柳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1章 叔勉之心第30章 攻心爲上第30章 亂世黃昏第2章 是儀北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8章 願爲雲敞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4章 續漢記事第5章 再見梟雄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6章 取而代之第8章 曹氏之強第22章 養虎貽患第4章 法不可廢第7章 宛城宣詔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9章 屯田小吏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8章 鄴下舌戰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6章 熹平石經第7章 欲取先與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9章 血戰赤阪第3章 出泥不染第6章 奢而不侈第10章 併案討夷第3章 納頭便拜第5章 雪中偶遇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據蜀自立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9章 難從死志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章 重振幽州第24章 三辭三留第5章 王中國死第8章 木蘭何人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4章 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