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老成謀國

應劭字仲瑗,也是漢末着名的學問家,但他的專長不在於經學,而主要是法律和禮儀。他曾經撰寫過《漢官儀禮》、《律略》、《中漢輯序》等書,還寫成博物志《風俗通義》——“建安七子”的應瑒應德璉就是應劭的侄子,是勳心說我怎麼只念叨過應瑒,倒把應劭給忘了呢?!

在原本的歷史上,應劭擔任泰山太守的時候,奉了曹操之命,以迎曹嵩和曹德,然後不管那倆到底是怎麼死的,要麼得算應劭迎奉不及時,要麼是在他轄區內(雖然已被臧霸等徐州軍佔據)出的事兒,總之他都逃不脫責任,因而恐慌之下,就北投袁紹去了,後來死在鄴城。但在這一條時間線上,因爲是勳護住了曹氏父子,所以應劭還老老實實地繼續做他的泰山太守。即便呂布亂兗,因爲泰山郡位置過於偏東,所以受到的波及不大,事後曹操只是行文責備應劭坐觀成敗而已,也沒有免除他的職務。

是勳就此把這位應仲瑗先生給拋在了腦後——他這回經過泰山到青州去,壓根兒沒進郡治奉高,所以也沒想起來——直到這回鄭玄提出此人之名,是勳才趕緊伏身叩拜:“不能使遺賢列於朝堂,輔弼天子,勳之過也!”

說應劭是“遺賢”,其實這話不大準確,因爲他好歹出仕爲二千石,就不算在野。但是應劭年歲不小了,又沒有什麼軍務方面的幹才,一直把他放在緊鄰青州的泰山郡。直面袁譚勢力,實在不算是多好的選擇。而應劭在原本的歷史上。曾經在鄴城制定《漢儀》、《漢宮禮儀故事》,上呈獻帝,可以說對許昌小朝廷的新建和制度化,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那纔是他真正的長處。所以把應劭放在泰山爲守,可以說很沒用,要是把他引入朝中,那才叫有用哪。

是勳因此而向鄭玄致歉。鄭玄微微一笑:“都中君子,都見不及此。非宏輔之過也。”是勳趕緊趁機拍馬屁:“是以勳才急迎先生入許,唯先生有此識見也。”

於是過了幾天,一行人進入奉高城,應劭出城相迎,與鄭玄相談甚歡。鄭玄許諾說等我到了許都,就推薦你入朝,朝廷一應禮儀制度。還要請你多費心。至於是勳的成果,就是得應劭送了一套《風俗通義》的抄本,這書主要考證歷代名物制度、風俗和傳聞,夾雜了很多神話傳說,比經書可要有趣多了。

只可惜,每晚臨睡前還要聽鄭玄講課。就沒空看這種“閒書”……

又數日到了鄄城,曹德出城相迎,鄭玄暫歇三日。是勳趁機就跑了趟自家莊院,接上管亥父女和小嬰兒是復,跟隨着一起南下——至於那處莊院。就交給了單父令寧可推薦的一位門客打理。

是勳這趟出差路途挺遠,時間挺長。來回兩個多月,四月初纔始返回許都。入城的前一晚,吳質趕來相迎,並且告訴是勳:“您交待的事情,小人都已經辦妥當了。”

是勳打定了把妾侍、孩子接回許都的主意以後,就給吳質寫信,吳質按照他所說的,在許昌郊外購買了一處莊院、田產,作爲管氏父女、祖孫的居所。就是勳本人而言,當然希望老婆、孩子都能聚在一處,但他一直沒機會彌合曹淼和管巳之間的矛盾,如今曹淼身懷有孕,懷孕中的女人情緒最不穩定,最容易受刺激,所以嘛——還是先分着過,以後再想辦法吧。

翌日來到許昌城外,曹操等三公親自郊迎鄭玄,隨即鄭玄上殿謁見天子劉協。劉協大喜,翌日便召來是勳,嘉勉其功——也就只嘴上誇誇罷了,說賞賜吧,他手頭沒錢,說升官吧,他沒這個權力。

根據鄭玄和是勳的上奏,召應劭入朝爲太常,改任劉延爲泰山太守。曹操赦免徐翕之罪,任爲山陽太守——是勳心說我跟曹操推薦的人裡面,大概就這位最沒用,算是個添頭。

至於鄭玄帶來的那數百弟子,朝廷下詔,任命郗慮爲侍中,劉琰爲中郎,許慈、王經、任嘏等十二人爲五經博士,餘者三成入太學讀書,七成由各府徵辟爲吏。許昌朝廷初建,官吏缺額非常嚴重,即便兗、豫士人倒履來投,也填不滿這個龐大的官僚系統,如今鄭門弟子一來,倒是補充了很多公務員崗位。

曹操因此誇獎是勳:“宏輔一行,遂使朝堂充盈,羣賢畢集,功莫大焉。”

但是是勳沒有想到,隔了沒多久,鄭玄就在朝堂上當面頂撞起了曹操。

緣起曹操靜急思動,上奏要再徵淮南,一舉解決袁術的問題。鄭玄當朝質問:“袁公路何罪,而公欲伐之?”曹操聽了這話就是一愣,心說我跟袁術掐架也不是一回兩回了,大家夥兒都是爲了爭地盤兒、搶人口,還真沒給他好好地定過罪名。當然這話不能公開說,他只好絞盡腦汁地思考,最後說:“袁術四世三公之後,而不思盡忠報效,前在南陽,侵伐荊州劉表,後遷淮南,使孫策攻揚州劉繇,豈非罪歟?”

鄭玄搖頭:“南陽往事,昔日不申其罪,今日無可再言。淮南之事,公既授拜孫策,安能再罪袁術?”孫策要是沒罪,袁術怎能算有罪呢?

曹操聞言,不禁沉下臉來,瞟一眼排位挺靠後的是勳,心說這就是你給我找來的拉攏天下士人的大旗?這旗是豎起來了,奈何他不肯跟我走啊。是勳沒有辦法,只好站出來幫曹操說話:“天子既遷都定許,所在不遠,而袁術不輸賦稅,不貢方物,是其罪也。”不行職貢就是不敬天子,不敬天子自然應該征伐。

鄭玄一舉笏板,朝向劉協:“請天子下詔,以此責問袁術,並徵其入朝,倘其不行,則可明大義於天下,再伐不遲。”

曹操一聽,原來你不是反對打袁術,你老先生是想要維護朝廷的權威,先敲定了袁術的罪狀再去打他——雖然有點兒死板,太過執着於程序正義了,好歹不是故意拆我的臺。想到這裡,面色微霽:“吾料袁術必不應徵……”開玩笑,讓袁術放下軍隊孤身到許都來?殺了誰他也不肯幹啊——“可先整備糧秣、物資,待申明其罪後,即可與伐。”

誰料到鄭玄還有話說:“天子新遷都許,城堞才完、宮室粗建,太學尚未竣工,倘若南征,錢糧何來?”曹操心說你大司農管着國家財政呢,有多少錢糧,夠不夠打仗,你還不清楚嗎?——“月前荊州劉表、冀州袁紹、河內張揚、南陽張繡等皆有糧秣送到,以資王室,豈不可用?”

鄭玄反駁道:“古者春夏不徵,以便農也。今朝廷雖有糧秣,淮南卻無,所行之處,行將田地荒蕪,百姓流離。淮南雖爲袁術治下,豈非大漢之民耶?使淮南廢農,與國何益,與民何德?”

是勳心說您老先生這就有點兒過分了,說起打仗,我雖然也是二把刀,倒是比你更熟悉一點兒,當即答覆道:“朝廷有糧而淮南無糧,以有糧對無糧,伐則必取。若待淮南亦有糧時,則戰無必勝之算,敵有頑抗之心,遷延日久,死亡必多。況,袁術在淮南橫徵暴斂,百姓困窮,即便有糧,乃術所有,非民所有也。取淮南而早興耕織,與國爲益,除暴虐而撫以王道,與民爲德。”

鄭玄捋須微笑:“是少府能見及此,亦不負爲王臣也。”轉過頭去再奏劉協:“臣請將庫藏糧秣,一半輸軍,一半暫留,以待戰後賑濟淮南之民。”

聽了這話,曹操和是勳全都大舒了一口氣,心說你老先生拐彎抹角的,原來是這個主張——早說呀!其實鄭玄並不反對戰爭,他的理想是要重振漢室,復歸一統,又不是讀書讀呆了的貨色,也不會妄想光靠着德行而不靠打仗就能達成這一宏偉目標。他是要提醒曹操,你如今奉天子而行,就必須得發動“義戰”,一要把握大義名分,二要多爲百姓考慮——統一戰爭中可能受到波及、傷害的那些老百姓,可也全都是大漢子民呀!

從朝堂上退下來以後,是勳就問鄭玄,說您要是有啥主張就直接提吧,幹嘛非要跟曹司空針鋒相對,差點兒鬧出誤會來?鄭玄輕輕搖頭:“曹公若公而無私,必不會誤會老夫;若有私弊,則老夫以此警示也。”是勳心說公私之間,哪兒能分得那麼清楚?純忠之人,從來就沒有好下場啊——可能王修例外。但是他知道勸不服老頭兒,只好假模假式地鞠躬如也:“先生教訓得是,弟子受教。”

回過頭來又去找曹操,轉達了鄭玄對自己所說的話。曹操捋須沉吟了好半天,才喟然長嘆道:“鄭康成真老成謀國之士也。”是勳心說你這斷然不是真話……或者不是完全的真話。不過你放心,倘若我的記憶沒有錯,鄭玄也活不了幾年啦,你以後再想找這種束手縛腳的道學家,恐怕都找不到……嗯,也說不定日後的荀彧還會接鄭玄的班兒。

當然啦,鄭玄不會這就翹辮子,但是是勳沒有想到——也是他沒記清楚——朝廷的詔書下到泰山,應劭卻因病而不能應召,然後沒隔倆月,竟然就此掛了。臨終前,應劭向朝廷獻上《漢儀》和《漢宮禮儀故事》,這倒是和原本的歷史相同。

第2章 雷霆手段第28章 超願棄父第6章 嚴其考法第6章 樂浪故人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0章 兒女親事第12章 人心不足第4章 彼采葛兮第7章 婦人之言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3章 郊祀天地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章 初晤諸葛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7章 初試金手第6章 竊玉老賊第2章 謀士之責第3章 岐東渭北第20章 城守秘策第4章 不利曹氏第9章 驚雷投箸第5章 府中密議第20章 通權達變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4章 龍旗九旒第27章 東吳驍將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5章 宮中二宦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5章 畫蛇添足第7章 寄身豪門第11章 借胡殺人第13章 舍卿其誰第6章 有如神鬼第2章 不務正業第16章 我主不見第9章 請救無辜第9章 爲國殺賊第27章 誰執棋先第3章 破此五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法不可廢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章 佈防關中第5章 刺奸密奏第27章 澄清吏治第20章 人臣當言第3章 九品官人第14章 龍旗九旒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6章 良宵聞變第6章 竊玉老賊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2章 乃可擄去第7章 事後諸葛第11章 幽州水師第7章 受人構陷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0章 命中魔星第7章 包辦婚姻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2章 太白蒼蒼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6章 討袁紹檄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4章 階級鬥爭第3章 姻不如族第29章 律有明文第22章 故人重逢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9章 駐馬浿陽第9章 西域貢使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釜底抽薪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3章 烏帽子親第11章 捕風捉影第9章 先實關中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7章 命促早終第16章 我主不見
第2章 雷霆手段第28章 超願棄父第6章 嚴其考法第6章 樂浪故人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0章 兒女親事第12章 人心不足第4章 彼采葛兮第7章 婦人之言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3章 郊祀天地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章 初晤諸葛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7章 初試金手第6章 竊玉老賊第2章 謀士之責第3章 岐東渭北第20章 城守秘策第4章 不利曹氏第9章 驚雷投箸第5章 府中密議第20章 通權達變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0章 冢子監國第14章 龍旗九旒第27章 東吳驍將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5章 宮中二宦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5章 畫蛇添足第7章 寄身豪門第11章 借胡殺人第13章 舍卿其誰第6章 有如神鬼第2章 不務正業第16章 我主不見第9章 請救無辜第9章 爲國殺賊第27章 誰執棋先第3章 破此五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1章 吾等何往第4章 法不可廢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章 佈防關中第5章 刺奸密奏第27章 澄清吏治第20章 人臣當言第3章 九品官人第14章 龍旗九旒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6章 良宵聞變第6章 竊玉老賊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2章 乃可擄去第7章 事後諸葛第11章 幽州水師第7章 受人構陷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0章 命中魔星第7章 包辦婚姻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2章 太白蒼蒼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6章 討袁紹檄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4章 階級鬥爭第3章 姻不如族第29章 律有明文第22章 故人重逢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9章 駐馬浿陽第9章 西域貢使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釜底抽薪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3章 烏帽子親第11章 捕風捉影第9章 先實關中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7章 命促早終第16章 我主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