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霸王鎩羽

高橋馬鞍所起的作用,是從縱向固定騎士,使得騎士朝向正面拉弓,或者正面以武器捅刺成爲可能。但是騎士仍然不易向兩側用力。試想一個人站在地上向側面攻擊,則雙腿最好分開呈弓箭步,攻擊哪一側,則同一側的腿、腳就會受力,同時也給地面一個向下蹬的力量,地面若穩固,則出招無虞,地面若是軟的,你根本就發不出力去。

但是騎兵在馬背上,腳下空空,沒地面可踩,力量全都要落在小腿上,得靠小腿緊緊夾着馬腹——這發力可是太困難啦,你要依靠的不再是推動力,而變成摩擦力了。所以隨着時間的推進,馬鐙才終於應運而生。

馬鐙可以從側面固定騎士——雖然不如高橋馬鞍那樣是長時間固定,咱們前面說過,一直踩鐙就會把屁股顛爛,但是在需要側向發力的時候,馬鐙的作用就立刻凸顯了出來。當時太史慈一見了馬鐙,就覺得這玩意兒有用,爲啥呢?因爲在沒有鐙的時候,即便向側面射擊,也必須先在縱向上拉開弓箭,然後再擰腰,但有了鐙,就可以借踩鐙之力,直接側向拉弓瞄準,甚至可以直接擰過腰來,反身而射。

側面格鬥也是同理。踩在鐙上,就跟踩在地面上一樣,方便通過鐙索,把向下的力量轉移到整個鞍橋馬具上去,雖然仍不如真踩在平地上得力,終究要比光用小腿夾着馬腹,要給勁多啦。

馬鐙是誰發明的,是大致什麼時候發明的,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考古所發現的最早一副硬質馬鐙(而不是有助於上下馬的軟套),是來自我國遼西地區,見於南北朝時代北燕大將馮素弗的墓葬。再結合文獻記載,比較可靠的說法,最晚不超過四世紀晚期,我國東北地區就最早出現了馬鐙,發明人不是鮮卑,就是高句麗。

當然啦,如今歷史已經被改變了,是勳穿越過來,提前兩百年把馬鐙給亮了出來。這一世第一個使用馬鐙的,肯定是是勳本人,第二個是瞧着有趣卻不明白真正好處的是家老八是峻,第三個就是太史子義。太史慈耍上馬鐙不是一天兩天啦,他早就把馬鐙的性能給琢磨通透了,雖然沒有就此放棄雙手長兵器而改玩兒單手武器,但單手武器能夠通過馬鐙,在馬背上發揮出多大的效果來,那他可是門兒清!

所以今天跟孫策單挑,在落於下風之際,他就本能地抽刀出鞘了,然後單腳用力踩鐙,借勢狠狠地當頭一刀劈下。孫策雙手握戟來擋,就覺得一股極大的力氣從戟杆上傳了過來——要是在平地上,這種程度的攻擊難奈他何,可這會兒是在馬背上啊,大力透來,他根本就再也夾不住馬腹了,不禁“啊呀”一聲,側着就滑了下去。

倘若孫策借勢主動從馬背上出溜下去,卸掉了對方的蠻力,他還未必就會受傷——馬背纔多高啊。可是孫策先是用力朝上搪,硬生生被砸下了馬背,結果太史慈的膂力,再加上孫策反擊所造成的反作用力,就全都落到他的身上,“嘭”的一聲,他後背着地,就差點兒沒把脊柱給砸斷嘍。當下長戟也脫手飛出去了,人也哼哼着不能動了,就連腦子也開始糊塗——

我試過他的力氣了呀?怎麼就突然變得那麼大,跟在平地上砸我似的……難道這小子暗中留了一手?!

要是在往常,敵將落馬,就有小兵一擁而上,按住了,瞧着四周形勢好點兒就用繩子綁,四周形勢不太好,害怕被對方給搶回去,就直接割腦袋。所以混戰當中,將領不能落馬,落馬起碼一半兒的機率就是完蛋。但是如今在場的只有三個人,是勳既沒有當小兵的覺悟,靠他一個也根本按不住孫策。或者太史慈要是馬槊還在手裡,就能補上一槊,直接取了孫策的性命,可是他現在手裡只有環首刀,騎在馬上,刀尖兒根本就夠不着地面。

當然啦,太史慈還沒打算殺孫策。雖然雙方見了纔不過六七個回合,但他已然察覺出來了,對方的膂力、馬術和器械技能,就跟自己差相彷彿——這小子瞧着還沒自己身量高呢,而且起碼比自己小五歲,竟然能跟自己戰得不分上下,難道他是打從孃胎裡就開始學武了嗎?還是說,他的天賦竟然要超出自己老大一截去?太史子義不禁就起了惺惺相惜之意啊,他打算跳下馬來,先用刀制住了孫策,然後再好好詢問一番對方的來歷——不想袁術麾下,還有這般大將!

可是纔剛片腿要下馬,他卻又突然定住了,側耳傾聽。果然,那不是自己的幻覺,也不是風聲,就聽着遠處傳來雜沓的馬蹄聲,似乎有不止三五騎正疾奔而來。到這時候,是勳也聽到了,他猜那一定是孫策的從騎,說不定內中就有什麼程普啊、黃蓋啊、韓當啊、周泰啊……不對,周幼平這時候大概還沒有加入革命隊伍。他知道情況不妙,好漢難敵四手,光太史慈一個可對戰不了那麼多猛將,於是趕緊手腳並用,就從溝裡爬出來了,跑過去一帶孫策的馬繮:“快走!”

是勳這陣子騎有鐙馬騎慣了的,加上孫策的坐騎又非常高大,他雙手一扳馬鞍橋,兩腿一蹬,然後……就又滑下來了。太史慈一瞧,趕緊下馬:“你騎我的。”

名將和戰馬之間,那是有感情交流的,也不知道太史慈跟自己的坐騎打了什麼招呼,是勳跨將上去,那馬立刻跑了起來,就又快又穩,一點兒也不鬧脾氣。孫策的坐騎可沒人打招呼,還想奓毛,當不住太史子義力大身猛,朝上一縱,用力勒住了繮繩,那馬怒嘶兩聲,一感覺勒得實在緊,也就好漢……好馬不吃眼前虧,暫時服了他了。

兩人一前一後,直朝北方跑出三四里地去,聽得身後再無聲息——估計程普他們都忙着救護孫策呢——這才緩緩放慢了速度。是勳就在馬上抱拳:“多虧子義到來,救了我的性命,要不然的話,我今日便要死在盧門亭啦!”

太史慈問他,你不是往曹營去送糧嗎?怎麼變得孤身一人被人追趕?是勳不好意思說自己遇敵先逃,光說敵軍勢大,又都是騎兵,自己跟他們廝殺了幾個回合,部下兵卒死的死,散的散,這才只得落荒而走。

太史慈又問:“適才那將自稱是吳中孫伯符,宏輔可知道此人嗎?”是勳回答道:“乃故破虜將軍孫文臺之子。”太史慈連連點頭:“虎父虎子,果不其然!”

兩人互道別後之情,太史慈就問是勳下一步怎麼辦。是勳說我糧食也丟光啦,曹營也不敢去了,只好先返回成陽縣再說吧。太史慈說,要不然你從成陽再蒐集一批糧草,這回我幫你押送到前線去吧。是勳搖頭:“子義雖然勇猛,但成陽並無可用之兵,倘若再遇孫策,你一人難敵四手,豈不危險?”

太史慈“哈哈”大笑,跟是勳詳細解釋了一遍方纔對戰的狀況,末了說,今天是鎧甲未備,異日等我穿戴整齊了,正想再尋那孫策一戰,比個輸贏高下。是勳瞥了他一眼,心說要孫策那種魚鱗鎧,我還真未必幫忙置辦得起,你要光穿身皮甲,估計仍然不是他的對手。

兩人行了一陣,下馬暫歇。是勳是個有便宜不佔枉爲人的性子,趕緊就往孫策坐騎的鞍囊裡去掏摸,結果只給他摸出了一副良弓、一壺好箭,其餘的替換衣服啊、乾糧啊、飲水啊,還有少少的幾百錢啊,那都跟沒有一樣。是勳不禁在心中怒罵:“你一個將軍公子,怎麼也不知道在行囊裡多揣點兒金銀珠寶、珍珠瑪瑙、支票VISA啥的呢?”

憤恨之下,取了孫策的水和乾糧來,就好一通大嚼——太史慈也取一些吃了。休息已畢,二人重新上馬,半日一夜疾馳出四百多裡地,第二天天光才亮,就進入了定陶境內。是勳說我丟了糧食,總得去跟曹太守打個招呼,咱們就先進定陶城吧。

眼看遠遠地城池在望,太史慈手搭涼篷,就不禁“咦”了一聲。是勳問他怎麼了,太史慈就問啊,說我來時經過定陶縣,就見城上都是紅旗,怎麼纔剛兩天,城上就全都變成黑旗了呢?

東漢盛行讖緯之說,按照五德排序,定下的德行是火德,吉祥色用赭紅,是勳因爲個人的愛好,所以他糧隊打的是大紅色的旗幟。此外,前漢曾經盛行過土德說,用過土黃的旗色,因而大漢城池上打紅旗、打黃旗,那都不奇怪。當然啦,這種官方統一用色,一般也就在代表皇帝或者代表國家的重要場合上必須使用,底下人愛怎麼玩是他自家的事兒,並沒有硬性規定。可是曹德在定陶城上慣打紅旗,這事兒是勳是知道的,究竟出了什麼事情,纔要“刷刷刷”地把旗色都給變了呢?

他視力沒有太史慈好,根本就瞧不清旗色,正瞪大眼睛瞧着,並且越瞧越迷糊呢,就聽太史慈又說:“還有書字的認旗,筆劃很少,不似‘曹’也不似‘漢’……嗯,貌似是個‘呂’字……”

是勳不聽此言,還則罷了,一聽這話,就覺得一整盆涼水是當頭澆下!

——————————我是奉勸的分割線——————————

發現部分讀者給投了催更票,我在這兒給您鞠躬了,拜託您別再投了。因爲我有點兒強迫症,就算網文也不肯草草了事,寫的時候殫精竭慮,寫完後還得檢查好多遍,所以速度提不起來,目前一天兩更,那就已經快到極限了,實在很難加更。您就別浪費那催更票了,還是多給點兒推薦票啥的靠譜。抱歉,抱歉,多謝,多謝!

第5章 再見梟雄第11章 三道伐蜀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章 苴鉏去之第1章 河北愚忠第8章 謀爭爲上第27章 舊相新相第7章 欲取先與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7章 燙手山芋第30章 師恩如海第8章 囊中羞澀第31章 不可遽廢第7章 投刺自薦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6章 後史先見第5章 驅散病患第30章 入其彀中第4章 真正小人第30章 厚買人心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9章 城下大戰第8章 驃姚之業第23章 堂上驚變第8章 欲加之罪第26章 老成謀國第6章 尊者一諾第14章 犬父虎子第6章 欲言南事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螻蟻草芥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6章 公仁僞書第8章 謀爭爲上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0章 是郎才盡第2章 朋友無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5章 請爲紀信第5章 幽州之戰第2章 疏於職貢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重振幽州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9章 編定魏律第9章 天子所賜第7章 雷澤詩會第3章 吳中之禍第7章 取撞木來第24章 禪讓風波第29章 國亂先兆第6章 雙親罹難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6章 心喪三年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8章 單騎闖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1章 慮勝慮敗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7章 願爲孫程第34章 以兵做賊第6章 寧我負人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5章 爲公宣揚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1章 舅傳婿也第10章 天降單于第9章 德容言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9章 難從死志第7章 包辦婚姻第5章 二得二失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0章 厚固吾勢第9章 西域貢使第3章 天不可言第2章 言不及義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7章 大戰序幕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3章 兵出子午第6章 樂浪故人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7章 昔孔子歿
第5章 再見梟雄第11章 三道伐蜀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章 苴鉏去之第1章 河北愚忠第8章 謀爭爲上第27章 舊相新相第7章 欲取先與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7章 燙手山芋第30章 師恩如海第8章 囊中羞澀第31章 不可遽廢第7章 投刺自薦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6章 後史先見第5章 驅散病患第30章 入其彀中第4章 真正小人第30章 厚買人心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9章 城下大戰第8章 驃姚之業第23章 堂上驚變第8章 欲加之罪第26章 老成謀國第6章 尊者一諾第14章 犬父虎子第6章 欲言南事第2章 水力磨坊第11章 螻蟻草芥第33章 青囊何在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6章 公仁僞書第8章 謀爭爲上第26章 梳理屯田第24章 婦人衣冠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0章 是郎才盡第2章 朋友無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5章 請爲紀信第5章 幽州之戰第2章 疏於職貢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重振幽州第11章 財政危機第19章 編定魏律第9章 天子所賜第7章 雷澤詩會第3章 吳中之禍第7章 取撞木來第24章 禪讓風波第29章 國亂先兆第6章 雙親罹難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6章 心喪三年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8章 單騎闖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1章 慮勝慮敗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7章 願爲孫程第34章 以兵做賊第6章 寧我負人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5章 爲公宣揚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1章 舅傳婿也第10章 天降單于第9章 德容言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9章 難從死志第7章 包辦婚姻第5章 二得二失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0章 厚固吾勢第9章 西域貢使第3章 天不可言第2章 言不及義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7章 大戰序幕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3章 兵出子午第6章 樂浪故人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7章 昔孔子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