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苴鉏去之

建安十五年四月,在曹操假模假式三辭三讓以後,終於接受了封王的詔命,從此即爲魏王,位列三公與諸侯王之上——理論上除了皇帝、皇后、太子、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外,再無人可比曹操尊貴。同時,並增上黨郡入魏。

翌月下詔,封呂布爲涼公,以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五郡爲涼國——因爲魏氏羣臣商量來去,暫時還以羈縻呂布爲要,既然他想要五個郡,那就給他五個郡唄,反正都是人口不超過五萬的荒僻地方。而既然曹操不希望呂布哪怕在名義上地盤兒比自己大,乾脆再給魏國增一上黨,可矣。

消息傳至成都,劉備勃然大怒,拍案喝罵道:“老賊篡僭之心,昭然若揭矣!”

其實劉玄德根本就沒有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麼憤怒,因爲曹操篡位之勢已成,明眼人都能瞧得出來,劉備也早有心理準備了。他甚至還忍不住會想,明明可以一步邁上帝位的,偏要作喬拿勢,先封個王——曹操真是老啦,做事竟如此拖泥帶水,要是換了老子……

此必老賊忌我與呂布也,乃不得不迂緩以進耳。

劉備的野心並不在曹操之下,當然若說曹操篡漢、劉備擁漢,話也不能算錯。終究劉備爲漢室宗親——即便世繁而不能考,起碼是同姓啊——對炎漢的感情比曹操要深得多,況且即便他篡位稱帝,朝名也是不會改的,仍然會叫做“漢”,以示正統。

於是劉備即召聚羣臣。商議對策。一來曹操封王了,咱們即便只是口頭上抗議,也得拿出方案來;二則一旦曹操鞏固了關東領地,必然西征,首要打擊的便是益州。必須預作準備。

蜀郡太守、振威將軍長史法正法孝直率先提議,既然曹操封王,主公也當稱王,乃可與之拮抗也,許靖、龐羲、射援等盡皆附議,而另一名益州重臣——治中從事龐統龐士元卻冷眼旁觀。不發一語。

劉備瞧瞧激昂陳詞的法正,再瞧瞧正襟危坐的龐統,臉上雖然一如既往彷彿戴了面具一般毫無表情,實際額頭青筋微跳,心中大感恚怒。

此前從關中撤兵。回至成都州署,他屁股還沒坐熱呢,就先後接到了對法正和龐統的劾奏。對於法孝直,乃劾其破壞法紀,自作威福,擅殺無罪;對於龐士元,則劾其欺瞞主上,引用私人。其實這些事兒劉備全都心知肚明啊。只爲“水至清則無魚”,故用其長而掩其短,假裝閉着眼睛瞧不見罷了。如今被人當面揭破,但覺頭痛無比。

可是倘若就這些罪名還則罷了,至於有劾法正不識小大之勢,乃至關中之戰徒勞無功者,有劾龐統不能保證糧秣輸送,致使大軍糧盡而退者——一句話。這回咱們失敗的根由,全都在法、龐二人頭上——這就太明顯是誅心之論。黨同伐異啦。

荊州士和東州士雖然都是外來戶,但根據入益的時間先後。以及原從劉備或自劉璋處投順爲區隔,各成系統,相互攻詰,此亦劉備預料中事也。他原本就打算先想辦法彌合這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穩固了益州以後,再揮師北伐的,結果爲救孫吳,倉促出兵,反使矛盾激化。

簡單而言,益州的大餅就這麼大塊兒,原本就爲蜀地土著和東州士搶吃的狀況,結果突然又空降來一夥劉備集團,那就更不夠分啦。倘若東州士多被清洗,自然能夠空出一部分利益來容納荊州士,問題以法正爲首的東州士降者甚多,而劉備也爲了儘快穩定蜀地局勢,大肆招降納叛,前事不究,導致分餅的舊人沒少幾個,新人又增加無數,餅卻還是那麼大,怎麼可能不出事兒呢?

所以劉備在接到這些劾狀以後,就趕緊全都給按下了,以安法正、龐統之心,同時他又把上奏的幾名中級臣僚(當然不會是龐統親自彈劾法正,法正親自彈劾龐統啦,全都指使黨羽先探探路)貶往外郡,以作警告。兩派相爭,劉備急於尋找一名超脫於荊州、東州之上的人士來設謀解難,或者加以制約,但問題左右瞧瞧,自己元從黨中也就簡憲和略微還算有點兒政治頭腦——孫公祐就是一迂腐書生;關、張、趙等但識用兵,不識爲政;夏侯纂出爲廣漢太守,不在成都。

於是只好矬子裡拔將軍,把簡雍召來密談,將心中的擔憂和顧慮合盤托出。簡雍說啦:“孝直、士元,皆驕傲者也,豈甘下人?主公得此二傑,若使和睦,可定天下,但恐不能並立耳。”說完嘆了口氣:“若正方、元直輩,雖其稍遜,卻堪共濟。”

只可惜兩派的首腦不是李嚴和徐庶,這二位雖然能力稍遜於法正、龐統,自視卻並沒有那麼高,或許倒有和睦一心,共襄大業的可能性。

劉備皺眉問道:“如之奈何?吾不忍偏廢也。”他既捨不得龐統,也捨不得法正,更重要的是,這二人乃是荊州士和東州士的領袖,隨便抑壓任何一個,都可能直接導致其所屬集團的離心離德——這可該怎麼辦啊?難道就由得他們繼續攻訐下去嗎?

簡憲和論口舌爲一世之傑(雖然曾經被是勳給比下去過),論眼光也自不俗,但具體謀劃能力卻也平平,他能夠瞧得出來法正、龐統難以並立,卻根本提不出具體的解決辦法來,只能安慰劉備:“但使雲長、益德等典兵,公緒(夏侯纂)等坐擁大郡,又何傷耶?。”只要咱們原班人馬把兵權、主要地方政權都捏在手心裡,就算黨爭,也鬧不出太大亂子來吧?

劉備連連搖頭:“韓非子有云:‘千丈之堤’如何如何……”他讀書少,簡雍也知道,趕緊給補充:“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劉備說對——“小隙不補,大廈終傾,未可輕也。”當然他也明白簡雍的能力侷限,於是就說啦:“蜀之大也,豈無良才,可爲吾解憂耶?乃使憲和按察各郡,爲吾訪賢。”你去給我找找看,有沒有足智多謀的本地人,可以出主意幫我解決這個難題。

簡雍領命而去,還沒回來呢,就趕上這回商議曹操封王之事。法正建議劉備也稱王,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與曹操勢不兩立的態度,方便收攏人心,積聚實力。龐統雖然內心也贊同法正所言,但因爲二人矛盾正深,所以故意緘口不語,他的黨羽瞧着老大是這種態度,也皆沉默。

劉備跟上面瞧着,心裡就來氣,可是也不好直接點破。反正龐統等人既然不表示反對,那就算默認吧,他正待認可法正所奏,忽然就聽不遠處想起一聲長長的嘆息:“嗚呼,憫天不弔!中原虎狼竊據,吾是以南遊荊楚,以爲得見英雄,可爲朱虛之怒。今始知也,朱虛苴鉏之言,爲己欲王耳。”

“朱虛”是指的朱虛侯劉章,當時諸呂並王,劉章卻在宴席上對呂后說:“深耕既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苴鉏而去之。”意思是種田的道理,就是保留秧苗,而把雜草全都除去——言下之意,劉氏是需要保護的秧苗啊,呂氏不過雜草而已,怎能讓它們跟秧苗共同成長呢?等到呂后去世,劉章遂與周勃、陳平等合謀,誅滅了諸呂,因功封爲城陽王。

這人就說啦,我今天才明白,敢情劉章抑壓諸呂,不是爲了漢室江山着想,只是自己想要稱王哪——劉備你要是也敢封王,那就跟曹操相同,併爲篡逆!

話音才落,人皆驚悚——這特麼誰啊?竟敢當面嘲諷我主(雖然拐了個彎子),目之爲篡?法正更是羞惱,終究對於他的建議,劉備還並沒有點頭哪,也就是說,是我欲導主公爲篡乎?這跟指着我的鼻子大罵“讒佞小人”有啥區別?何物如此猖狂,得無爲荊州士耶?

當下怒氣衝衝地循聲望去,可是瞟了一眼,反倒釋然了——原來是他!敢情不是咱們自己人,就特麼一個外人,還是習慣於滿嘴跑火車,四六不着調的……

就見這說話之人已屆暮年,但精神還很矍鑠,氣色也好,身量不高,鬚髮斑白,一張方臉,細眉挑目,有傲視天下之態,高鼻薄脣,顯睥睨羣雄之姿。

瞧見大家夥兒的目光全都落在自己身上,這人挺得意,當即站起身來,一步三搖,來與劉備對面,隨即籠着袖子一拱手,斜眼瞟着法正:“孝直中州上士,惜乎久居偏僻,乃數典而忘禮乎?昔高皇帝白馬盟誓,非劉不王,故曹操非王,實篡也,與諸呂同。玄德公劉姓而王,事本宜也,然無天子嘉策,而由羣臣並舉,此與曹操何所異耶?”

那曹操也是指使羣臣上奏,逼迫皇帝封他爲王的,法正你也打算慫恿劉備這麼幹嗎?那跟曹操還有什麼區別?

“數典而忘禮”之言一出,法正再也無法淡定了——混蛋你還蹬鼻子上臉了?莫非是龐士元所指使乎?你上了龐統的賊船了嗎?要在主公面前如此抹污我!雙眉一挑,正待出言駁斥,卻被劉備擺擺手給攔住了。劉備倒是對此人態度相當恭敬,乃柔聲問道:“即以孔公意,吾當何如?”(未完待續)

強烈推薦:

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章 據蜀自立第8章 我等自取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3章 堂上驚變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驅散病患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8章 欲加之罪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章 飛龜舞蛇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章 或爲智囊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2章 革命宣言第3章 微末小技第20章 冢子監國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9章 編定魏律第9章 周平王事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章 不務正業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1章 捕風捉影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2章 尚書空臺第6章 欲徵北虜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章 蒼天不仁第17章 命促早終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8章 無心插柳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9章 白兔遇犬第4章 彼采葛兮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3章 行海索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0章 爲小兒欺第6章 奢而不侈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8章 先發制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7章 比干直諫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章 遼東軼聞第3章 自恃其智第4章 西走而王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章 沛國曹氏第7章 魏亦有亡第5章 小人挑唆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8章 工人運動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5章 所忠者天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積毀銷骨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8章 長生丹藥第3章 益州可入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章 河北愚忠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4章 人治社會第8章 奇峰突起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孟堅識淺
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章 據蜀自立第8章 我等自取第28章 皇族貴人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3章 堂上驚變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驅散病患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6章 何必三策第8章 欲加之罪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章 飛龜舞蛇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章 或爲智囊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2章 革命宣言第3章 微末小技第20章 冢子監國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9章 編定魏律第9章 周平王事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章 不務正業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5章 大盈若衝第19章 朕懼是卿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1章 捕風捉影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2章 尚書空臺第6章 欲徵北虜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章 蒼天不仁第17章 命促早終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8章 無心插柳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9章 白兔遇犬第4章 彼采葛兮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3章 行海索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3章 違天不祥第10章 爲小兒欺第6章 奢而不侈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8章 先發制人第33章 城下遇難第7章 比干直諫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章 遼東軼聞第3章 自恃其智第4章 西走而王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章 沛國曹氏第7章 魏亦有亡第5章 小人挑唆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8章 工人運動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5章 所忠者天第4章 彼采葛兮第9章 積毀銷骨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8章 長生丹藥第3章 益州可入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章 河北愚忠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4章 兗州叛將第14章 人治社會第8章 奇峰突起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7章 孟堅識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