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堅壁清野

陽儀向韓耀問計,韓耀侃侃而談,陽公量不敢自專,先安頓韓耀在自家暫歇,然後趕緊跑去稟報公孫康。

這時候公孫度雖然未死,也已在彌留狀態啦,根本不可能視事,遼東真正的首領乃是嗣子公孫康。不過公孫康秉承傳統的孝道,得在父親榻前伺候,所以對於抵禦幽州軍的問題,只是定下了一個總的方針而已,具體細務,全都委任給了陽儀。

換言之,若要改變原本拒大遼水而守的既定方略,終究還得公孫康點頭才成。

可是陽儀把韓耀的計策向公孫康一說,公孫康也含糊。這位公孫宗賜公子,論軍事能力遠在陽公量之上,可是一方面也被那“十萬”的虛言給嚇着了,另方面他這些天衣不解帶,侍奉其父,可惜老爹總吊着一口氣就是不死,導致自己長期睡眠不足,腦袋昏昏沉沉的,一時間也想不明白利鈍得失。無奈之下,只好——“且召百僚商議。”

把公孫家的主要謀士、武將全都招呼到一起,陽儀先通報了一番前線形勢,然後複述韓耀所言。他沒提是誰給出的主意,估計真要說了,直接就有一半人舉手表示反對——一介寒儒,也敢言事?不管正確與否,若是聽了他的,定然有損我等豪強、老吏的臉面啊!

韓耀的建議,是乾脆放棄大遼水防線,全面收縮,固守襄平城與首山,呈犄角呼應之勢,並且盡遷大遼水東岸的百姓。焚燬存糧。堅壁清野。幽州軍遠來。運道漫長,多深入遼東一里,損耗就要大過一分,到時候前有堅城,後無糧秣,兵馬越多,則退得越快。

這條計策,其實有點兒象原本歷史上鄭度勸劉璋堅壁清野以破劉備。當時劉備纔剛攻陷雒城。前鋒直指成都,劉璋大驚失色,鄭度趁機就說:“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

據說劉備聽說了此事,“惡之”,非常憎惡鄭度的獻計,言下之意,他覺得劉璋真要是聽了鄭度的話,自己就危險啦。還好法正安慰他:“終不能用,無可憂也。”你放心吧,劉季玉不會聽的啦。

可是倘若這兩次獻計發生在同一條時間線上,後人得以對比,立刻就能瞧出差別來了。首先,鄭度請劉璋堅壁清野的前提是劉備“兵不甚多,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一方面劉備只帶了一萬荊州兵入川,其餘兵馬都是在白水關所挾持的蜀軍,還不可能徹底爲其所用,另方面劉備是從北往南打,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所以軍需糧草要被迫臨時從地方上徵調。總而言之,劉備瞧着是個龐然大物,其實後勁兒不足,很容易把他耗死。

如今的是勳則不同,糧道雖然漫長,終究是有後方基地的,即便幽州的糧食吃光了,他還能想辦法從青、登甚至從冀、瀛去調,哪兒那麼容易消耗乾淨啊?而且是勳所部全是幽州兵,沒多少本地挾裹之衆,跟後來的劉備也無可相比。

堅壁清野只是弱敵的手段,想要徹底擊垮敵人,還得靠最後打一仗,這正是鄭度所言“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因爲劉備沒有穩固的後方基地,如同袋中之鼠,倘若糧盡一退,蜀軍從後追殺,便可輕鬆將其擒獲。只要劉備被拿下了,那從東方殺來的諸葛亮、趙雲、張飛等部,還用得着擔心嗎?

而是勳呢?他即便吃了敗仗,也大可以一路逃回幽州去,遼東軍沒有實力直接追殺到去他的老家。況且,即便擒獲了是勳,或許可以暫時消解眼前的危機,但跟曹家的仇就結大了呀,曹操遲早還得派兵來打。

這麼一比較,二策之高下立判。

當然啦,韓耀要是就這幾句話,那是無法取信於陽儀的,他必須在細節上再多多描畫,顯得這條計策對遼東絕對有利。韓耀說啦,敵軍衆,我軍寡,大遼水畔又無險要,分兵而守,很容易被各個擊破。收縮以後就不同了,把主力凝聚成襄平和首山兩個拳頭,可以憑藉城池和天險,相互策應,幽州軍就沒那麼容易取勝啦。然後遼東軍再可派出小隊去抄掠敵軍的糧道——你後方基地再穩固,糧秣再充足,合着不可能空運過來吧,只要運路一斷,是勳必退無疑。

紙面上這麼一謀劃,聽上去就比較靠譜了。只是也只能哄哄完全不通軍事的陽儀,和頭腦昏沉的公孫康而已,根本瞞不過與會的某些人——比方說逄紀。

逄元圖心說這是誰給出的餿主意啊?你以爲堅壁清野是好策略嗎?那是被逼急了不得不爲的下策啊,遼東真要走了這步棋,就算一時逼退是勳,腹心之地也必荒蕪,恐怕好幾年都無法重振,是勳回去稍加整頓,再度殺來,你們恐怕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再說了,從大遼水直到襄平,大片平原,道路縱橫,你知道人家糧草從哪條道上運送啊,那麼容易斷其糧道?派出去兵多了,便易爲敵所探知,起不到襲糧的作用;派出去兵少了,必然被敵軍各個擊破。

不過算了,逄紀本來屁股就不是坐在遼東這邊兒的,公孫家越是自亂陣腳,他心裡倒越是歡喜。所以雖然瞧出來那麼多漏洞,他偏偏緊閉着雙脣,一言不發。

還有一個人聽着覺得不對,那就是公孫度的同族兄弟公孫模,在遼東也算數一數二的上將。只可惜此人長於調度,卻拙於言辭,雖然站出來表示反對,但是囉囉嗦嗦的,對於其中破綻總也分說不清楚。陽儀聽着頭大,乾脆就問:“若依舊計,卿可保固守陽隧否?”

這公孫模可不敢拍胸脯打保票了,他原本信心滿滿,問題被陽儀一張嘴就是“十萬”給嚇着了。當下追問道:“敵果十萬,確實否?”陽儀點頭:“確實。”人家剛從前線跑回來,說的還會有假嗎?

陽公量權重,公孫模也不敢跟他正面叫板——而且即便叫板,論口舌也根本說不過啊——只好踢皮球:“元圖智謀之士,以爲若何?”

逄紀心說我不打算髮言啊,你們還偏要來問,只好含糊其辭:“似亦有理,然細節還需斟酌。”

其他那些不懂軍事的,一聽逄紀“基本肯定”了堅壁清野之策,再瞧瞧陽儀的態度,似乎也挺傾向這一方略,於是紛紛附和。要說搞政治鬥爭,逄元圖實在是一把好手,出仕遼東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跟同僚們把關係打得異常親密。遼東上下,除了一個半死的公孫度始終疑忌他以外,別人都當他確爲真心降順呢。

大家都琢磨,就算逄紀心懷故主,那我公孫家跟對面的是勳,全都是他的仇人,我們還願意收留他,是勳可不知道對他會是何種態度,他總不會幫是勳來謀算我們吧。可對於逄紀來說,公孫家是第一仇敵,而且是有機會傾覆之以報袁氏之仇的;曹家雖然也是仇人,問題是勳並不能代表曹家,即便幫忙公孫家打敗甚至殺死了是勳,也不能算是爲故主報仇了。況且曹家那麼大,想要顛覆是難上加難啊,最佳途徑便是先協助曹家覆滅了公孫氏,然後再以此功仕之於曹,繼續“無間道”的生涯,以待時機。

眼瞧着衆人紛紛表示收縮防線,堅壁清野好,公孫康就待照準。公孫模思來想去,還是咬着牙勸諫道:“此計雖佳,但恐幽州軍入平之後,其糧道不易抄掠。或可以海舟載兵,以斷其後。”遼西走廊那塊兒狹窄,就一條道,咱們用船運兵,去那兒抄幽州軍糧道,還比較靠譜一點兒。

陽儀注目逄紀:“元圖以爲如何?”

逄紀微微點頭:“是亦可行。”這要真得手了,確實會對幽州軍造成挺大損害,可問題是勳要是這點兒防備都沒有,真讓人抄了後路,那也怪不得我不出手幫他啦。

遼東就此定計,放棄遼隧,遷民焚糧,全面收縮。陽儀稟告過公孫康,把韓耀收入門下爲客,並使其參軍事。

這就是是勳進軍大遼水西岸之際,所面對的敵情態勢,倒唬得他一個激靈,當即召諸葛亮、閻柔過來商議,三個人智力值加起來穩穩過二百五了,問題還是怎麼想都想不通。

是勳確實是把韓耀撒回遼東,嘗試攪亂敵方來着,問題韓耀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能夠徹底改變遼東的既定方針,這是是勳完全想不到的——陽儀之無能、公孫康之昏頭、公孫模之不敢極言、逄紀之暗行詭道,得這些條件全都加在一起,才能形成此等局面,是勳又不是神,身在局中,哪兒能算得清呢?

不過麼,他也不可能因爲擔心落入陷阱,就一直跟大遼水西岸呆着,不敢渡河。等到各方面哨探反覆偵察歸來,所得的結論全都一致,是勳只好一咬牙關——“且渡。”即以大批新造的木筏,與蒐集到的少量船隻,在大遼水上各相隔五里,分三個地點橫渡。隨即便無驚無險地,開進了遼隧城中。

再往前方哨探,得到的消息是,遼東軍全面收縮,堅壁清野,主力固守襄平和首山。是勳大喜,心說這一定是因爲公孫度死了,內部混亂所致——“天奪其魄,不必三月,吾必可取全遼也!”

正在得意之際,突然急馬來報:“遼東兵使大舟載兵,抄我之後!”(未完待續……)

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章 是儀北上第11章 成都驚變第10章 爲彼等耳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9章 何者爲君第6章 此鬍匪也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7章 東吳驍將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0章 平定上郡第4章 夢中殺人第5章 王中國死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9章 成陽糧運第7章 請殺孔融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0章 射戟小支第6章 仿如濮陽第6章 反攻序曲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7章 都督軍事第5章 賣官鬻爵第13章 會溫氏園第9章 察考諸子第6章 督郵行縣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2章 醫者仁心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6章 數算之道第31章 漢之忠臣第11章 軍中之樂第4章 孤屯義士第5章 霹靂高車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8章 江南俊才第28章 江南俊才第4章 不利曹氏第25章 修仁之戰第6章 建安石經第5章 渭水鯉膾第9章 見性成佛第11章 軍中之樂第30章 以魏代漢第9章 見性成佛第6章 有如神鬼第8章 我等自取第21章 意外重逢第3章 姻不如族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章 東郡英豪第11章 三道伐蜀第7章 投刺自薦第16章 天下爲弈第7章 卿何人也第9章 大山在前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章 被翻紅浪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6章 往徵不難第38章 謀國謀身第35章 定遠之功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4章 風傳虛證第1章 先帝遺詔第2章 初晤諸葛第10章 梟雄之死第7章 圓周幾何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6章 **好淫第27章 敗絮其中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7章 昔孔子歿
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章 是儀北上第11章 成都驚變第10章 爲彼等耳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9章 何者爲君第6章 此鬍匪也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7章 東吳驍將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0章 平定上郡第4章 夢中殺人第5章 王中國死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9章 成陽糧運第7章 請殺孔融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5章 宮中二宦第27章 得韓徵倭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0章 射戟小支第6章 仿如濮陽第6章 反攻序曲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7章 都督軍事第5章 賣官鬻爵第13章 會溫氏園第9章 察考諸子第6章 督郵行縣第19章 卿之無學第21章 齊大非偶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2章 醫者仁心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6章 數算之道第31章 漢之忠臣第11章 軍中之樂第4章 孤屯義士第5章 霹靂高車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8章 江南俊才第28章 江南俊才第4章 不利曹氏第25章 修仁之戰第6章 建安石經第5章 渭水鯉膾第9章 見性成佛第11章 軍中之樂第30章 以魏代漢第9章 見性成佛第6章 有如神鬼第8章 我等自取第21章 意外重逢第3章 姻不如族第10章 得無患乎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章 東郡英豪第11章 三道伐蜀第7章 投刺自薦第16章 天下爲弈第7章 卿何人也第9章 大山在前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章 被翻紅浪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6章 往徵不難第38章 謀國謀身第35章 定遠之功第25章 鄠縣落鳳第24章 風傳虛證第1章 先帝遺詔第2章 初晤諸葛第10章 梟雄之死第7章 圓周幾何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6章 **好淫第27章 敗絮其中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7章 昔孔子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