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得韓徵倭

打個比方說,曾經有個惡徒燒了你的房子,殺害了你的親人,你得着機會穿越、重生,會怎麼對待尚爲少年,還並沒有犯下種種惡行的那傢伙呢?是嘗試導其向善,還是搶先教訓他一頓,要麼乾脆一刀兩段,以絕後患?

在對待日本的問題上,是勳就面臨着類似抉擇。導其向善是沒意義的,國家利益跟人心善惡本就沒有什麼關聯;搶先教訓一頓,也沒多大用處——你瞧那倭使,人本來就連鞋都沒有呢,還怕你怎麼收拾?至於斷絕後患,對人來說,這存在一個道德困境,對國家來說,未免成本太高——他是宏輔終究並不是一言可決萬事的中華天子啊。

而且就算天子,在沒有足夠利益,也沒有足夠藉口的前提下,貿然發兵遠征,同樣會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萬一不小心打個敗仗,比方說遭遇了什麼“神風”,船隻傾覆,還可能大損國力,類似花樣多玩兒幾回,說不定會釀成“無向遼東浪死歌”那般的國內動亂。

所以說,要怎麼對待倭國,是擺在是勳面前一個很重大也很無意義的問題——若非有一千八百年後的記憶,純對於這時代一名官僚來說,僻遠島國,理他則甚?

好在是勳並非臨時起意,早在他初次駐軍浿陽,約見柳毅的時候,命柳毅制約高句麗,收取濊貊、三韓,同時打探倭國消息,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當時就連柳毅這種遼東地頭蛇,都根本不明白“倭”爲何物,只是通過韓人知道。東南有島,島夷自稱“”,窮得連鞋子都沒得穿,用來跟韓人貿易的,也只有些農作物、水產品。以及粗陋的紡織品而已。

但是韓人說了,那地方土地還算肥沃,人口卻少,常有弁韓貧民渡海前去墾殖,所以雙方交往比較密切

當時是勳告訴柳毅:“是名倭也。建武時曾朝漢,世祖賜金印紫綬。”柳毅當場就撇了撇嘴。心說小小的島夷也賜金印?我這輩子要是也能混上顆金印,於願足矣……

對於是勳要他打探倭國的情況,一開始柳毅並未在意,只當是勳擔心倭人爲韓人所用,阻撓自己統一半島的大業——可是就那些窮困島倭。要真敢來跟我打,你有武器嗎?韓人那點點武器夠分發給你嗎?是公未免過慮了。直到曹魏肇建,是勳又寫信過來,提起此事,才說:“倭人既漢時嘗貢,今若不貢,無以表吾魏之正朔,而顯揚威四夷之意也。”

天可憐見。是勳好不容易纔想出這麼一個勉強還算說得過去的理由,可以讓柳毅關注倭國問題。

所以柳毅在擴張領土的時候,與三韓各部也是或撫或戰。對於那些願意服從王化的韓邦,要求他們“命倭通貢”,爲此等了好多年,才終於撈着一名倭國使者。他此番前來西安平覲見是勳,之所以姍姍來遲,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等待那名倭使——是公既然多次申明此事。那麼我及時把倭使領去,應該能夠消解對方的怒氣。並且表現出自己對他還是有點兒用處的吧。

隨即是勳當面揭破了牛利都的謊言,先說要打。完了又將其囚禁起來。倘若以此爲由發兵日本,不得不承認,理由完全不充分——使者撒謊,頂多也就驅逐出境罷了,因此而伐人之國,實在有損天朝顏面啊。真要揍他一頓呢?又有失是太尉的宰相氣度。所以啊,先關起來再說啦。

再說是勳得解千古謎題,心裡正高興呢,也沒有真的生牛利都之氣。

等把牛利都押下去了,室內只剩下是勳和柳毅二人,柳毅還想拱手謝罪:“毅薦此獠,誑言……”是勳擺擺手,說這不是你的錯,而外夷自誇其國,亦人之常情也——“彼倭國,子剛豈有意耶?”

是勳剛纔敲打柳毅,始終“汝”來“汝”去的,這回終於改口稱呼柳毅的表字啦,柳毅聽聞,不禁暗中大大鬆了一口氣。於是他就問是勳了:“所在偏遠,若如是公所言,倭之大,不過一郡也,戶口亦止數萬,取之何益耶?”

是勳指指仍然攤在案上的地圖,說你得放眼全倭,包括北海道在內四座大島,這大小就可抵兩三個州啦,而且戶口在二十萬以上。柳毅苦笑道:“臣十年而未能定三韓,安有餘力平倭耶?且彼處窮困,尚不及韓,未知有何物產,可必徵乎?”你想讓我去打倭國,你倒是給個理由出來啊。

是勳心說我哪有什麼理由可以給你……而且日本確實是窮,除了糧食以外,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優良的礦物產出。哦,貌似記得本州中東部是有金山的,武田信玄曾經依靠金山致富,從而稱雄一隅,問題小小一個武田藩,終信玄一世也就把金山挖得差不多啦,對於中國來說,真值得爲此而渡海遠征嗎?

而且怎麼渡海前往日本,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後世中日之間交通,主要有北、中、南三條航線:北線即從山東半島直放朝鮮,或者繞一下遼東半島再去朝鮮(沿岸而行,路程雖遠,卻更安全),然後沿朝鮮西岸南下,經對馬、壹岐而至九州;中線直接從江蘇東行;南線則自浙江海港先東南向抵達琉球,再自琉球北上。

三條航線相比,中線路程最短,倘若順風順水,四天即可走完全程。問題這條線路也最危險,經常會遭逢狂風巨浪,尤其日本中世紀前期的造船技術還很低劣,不知道有多少遣隋使、遣唐使因此而埋身於汗漫汪洋之中。南路航程較長,安全係數要高一些;北線最長,也最安全。

那麼遣隋使、遣唐使啥的,究竟爲什麼甘冒奇險,要走中路呢?首先說,南路開闢較晚

。當時只有北、中二線可行,問題當時朝鮮半島三國鼎立,日本聯百濟而鬥高句麗、新羅,而北路相當長一段距離要經過高句麗的領海,以當時的航海水平而言。又不可能七八天完全不靠岸補給。尤其等到新羅在唐朝的協助下一統三國之後,北路就徹底斷絕了。

其實是勳並不瞭解這年月的海船質量如何,究竟能走多遠,能抗多少級的風浪,所以從中國直放日本,估摸着並不怎麼靠譜。若要與日本交通。甚至發兵征討,就必須走北路,經過朝鮮半島南端。

所以他纔對柳毅說:“此後事耳,若不得韓,終不可徵倭也。”說着話在地圖上弁韓的位置一指:“此爲交通要樞。且——傳言富產精鐵也。”柳毅當場就雙眼放光,自言自語地說:“吾必得之。”

半島南部是不是真的富產優質鐵礦,其實是勳也拿不大準,他只是前一世偶爾在文藝作品中得知,後來大和王國長期佔據伽倻地,爲此而跟新羅鬧得不死不休,就是爲了搶奪鐵礦。文藝作品嘛,並不能引之爲據。但用來誘惑柳毅也足夠啦。

若終柳毅一世而不能併吞三韓,還則罷了,若能成功。站穩了弁韓之地,則必然會加深和日本列島的聯繫,到時候有自己暗中推動,發兵往徵,也並非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啊。起碼來說,可以拿下對馬和壹岐。控扼對日交通的樞紐所在。若成此事,從此就只有大陸侵擾島國的可能。島國再無覬覦大陸的機會了。

當然啦,這是基於中世紀的交通狀況而言的。真要是到了近現代,是中國壓倒日本,還是日本擾亂中國,還得看雙方誰最先邁入工業社會。

這也正是是勳鬱悶的地方,他自詡憑藉自己的努力,或可避免“五胡亂華”的悲劇,可以改變此後數百年的歷史進程,但再遙遠……真非人力所能及也。一千多年後的歷史究竟會是何等走向,恐怕就連神仙都算不出來。這年月沒有一箇中國人會擔憂胡人入主中原,更別提島夷的侵略了……

牛利都暫時就被羈押在西安平城中,是勳打算等打完高句麗以後,再帶着他和三韓各邦的人質前往洛陽,覲見曹操,稱臣納貢。要是這仗真打得漂亮呢,還能趁機炫耀武力,威嚇倭使。

柳毅就此辭去,匆匆返回朝鮮,去點集兵馬,北上攻打高句麗。是勳所以下達此令,用意有三:其一,是給柳毅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其二,樂浪軍可以幫忙保障夏侯蘭、魏延的側翼;其三,幾百年後中新(新羅)、中朝的邊界是以鴨綠江爲隔,憑什麼如今魏和高句麗要以清川江(浿水)爲界呢?老子不爽!

再說大軍兩道以徵高句麗。遼東境內也是潛伏着不少高句麗探子的,很快消息便即報至丸都山城,高句麗王位宮聞訊大驚,急忙召聚羣臣商議。沛者得來首先發言,說我曾經多次勸說大王,中國龐大,非我高句麗所可拮抗者也,此前因爲漢末動亂,諸侯相爭,所以還能多少佔點兒便宜,自從公孫氏雄踞遼東,進取樂浪以來,咱們的軍事行動就屢屢受挫。連個割據遼東的公孫氏都打不贏,何況如今大魏肇建,基本統一了中原呢?您發兵去攻,完全是雞蛋碰石頭——這不,把對方的大軍給招來了吧?

於今之計,趕緊遣使謝罪,並且送還所擄中國人口,表示願爲外藩,世世代代敬奉中國,或許能夠說得魏軍退兵——小人不才,可以爲大王走這一趟。

話音才落,古雛加駮位居跳出來是破口大罵:“汝真怯懦賣國之輩也!”兵來將擋,水至土屯,敵人殺過來了,那就點兵抵禦啊,豈有尚未接仗便言投降的道理?當下一拍胸脯,對位宮說:“魏人號稱十萬大軍,此詭言耳,吾料不過二三萬衆。請得一旅之師,臣爲大王滅此遠寇!”(未完待續)

第23章 陣前詭言第6章 人月團圓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2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平原搬兵第7章 不忠不孝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章 謀士之責第8章 志不可奪第26章 軍國利器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章 遼東軼聞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4章 首山之戰第4章 原力之理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3章 必擒是勳第9章 涼州用間第27章 東吳驍將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7章 一朝出門第5章 雪中偶遇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9章 關中之戰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6章 矢在弦上第6章 此鬍匪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1章 暗度陳倉第7章 婦人之言第9章 見性成佛第9章 德容言功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3章 誤交損友第3章 姻不如族第8章 單家俗吏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2章 雷震行刺第6章 督郵行縣第8章 單家俗吏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6章 文姬歸漢第6章 自編自導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不利曹氏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4章 人治社會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2章 促膝對談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0章 梟雄之死第7章 婦人之言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章 曹洪之怒第9章 建藩封國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章 安貧守賤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6章 釣橋無益第5章 大國小鮮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章 自恃其智第9章 明察秋毫第2章 九江處士第26章 羽扇綸巾第14章 人治社會第9章 請救無辜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3章 涼州之戰第20章 冢子監國第8章 破局關鍵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6章 欲徵北虜第8章 欲加之罪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7章 強固是氏
第23章 陣前詭言第6章 人月團圓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2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平原搬兵第7章 不忠不孝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章 謀士之責第8章 志不可奪第26章 軍國利器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章 遼東軼聞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4章 首山之戰第4章 原力之理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3章 大勢已去第13章 必擒是勳第9章 涼州用間第27章 東吳驍將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7章 一朝出門第5章 雪中偶遇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9章 關中之戰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7章 誰執棋先第16章 矢在弦上第6章 此鬍匪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1章 暗度陳倉第7章 婦人之言第9章 見性成佛第9章 德容言功第5章 鮮花牛糞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7章 披髮叫天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3章 誤交損友第3章 姻不如族第8章 單家俗吏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2章 雷震行刺第6章 督郵行縣第8章 單家俗吏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6章 文姬歸漢第6章 自編自導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不利曹氏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4章 人治社會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2章 促膝對談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0章 梟雄之死第7章 婦人之言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章 曹洪之怒第9章 建藩封國第21章 奉耶挾耶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章 安貧守賤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6章 釣橋無益第5章 大國小鮮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章 自恃其智第9章 明察秋毫第2章 九江處士第26章 羽扇綸巾第14章 人治社會第9章 請救無辜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3章 涼州之戰第20章 冢子監國第8章 破局關鍵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6章 欲徵北虜第8章 欲加之罪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7章 強固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