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梟雄入蜀

是勳突然詢問關靖的親族,關士起就不禁一愣啊,心說你是想要通過眷屬來控制我呢,還是想施恩於我的族人,從而進一步籠絡我呢?

шшш⊕ тtκan⊕ ¢ o

既然不明白,也便坦然答道:“靖妻已歿,都中唯一妾也,膝下猶虛。至於太原,前因胡騎肆虐,族人星散,不通音問十餘年矣。”

是勳又從門口蹩了回來,重新在關靖當面坐下,繼續詢問道:“吾前出河東,臨太原,與高幹戰,亦遣人暗說太原各顯姓也,未聞有關氏——或先生之亡妻,爲世家所出?”

關靖搖頭:“靖出寒門,亡妻亦小戶也,若非如此,安得而仕公孫將軍?”

雖然是勳不大瞧得起關靖在戰略、戰術上的才能,關靖本人卻是頗爲自滿的,總以爲天下事不難定也,時乖運蹇,乃至喪敗,只好來是勳府中搞點兒小陰謀,未免牛刀殺雞了。所以我這麼大本事,倘若出身再好點兒,自能投身顯宦之門,而不必要跟着公孫瓚啊。爲啥跟了公孫瓚呢?還不是因爲他的出身也不高,所以不象袁紹他們似的,用人先唯家門,然後纔看才能。我投公孫乃能被倚爲心腹,要是當年投了袁紹,能混上個縣尉就算燒高香啦。

是勳聽關靖直陳自家出身低,心中竊喜,於是問道:“先生門戶,其如曹氏何?”

曹氏、夏侯氏,聽上去挺煊赫,乃漢初曹丞相和夏侯滕公的後裔,但其實這些助高祖滅楚興劉的軍功貴族,漢武帝時代就逐漸沒落啦。尤其東漢建立以後,以儒爲尊,所謂的名門世家,莫不是靠着經學立身顯名,然後世代爲宦,這才壯大起來的。曹和夏侯,就一連多少代都沒出過什麼名人,曹騰都要被迫去做宦官——真正的世家大族,就算偏支,也不能爲此賤業啊。

曹嵩倒是靠着乾爹的路子邁上仕途,進而花錢買了個太尉當。雖說這官兒不是好來的,難免遭人鄙視,但倘若家族繼續這種上升勢頭,下面一連好幾代都出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五六十年以後,曹家也就變成新的顯姓了。

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倘若夏侯家始終得傍着曹家才能入仕,曹家是不是還願意跟夏侯氏聯姻,那就另說。

所以要是劃成分,在地主裡再分三六九等的話,汝南袁氏、荀氏,以及弘農楊氏,這是第一等的惡霸地主;似河內司馬氏、河東衛氏、安陸黃氏等,算是普通大地主;琅邪諸葛氏和曹氏算中上等地主;是(氏)家跟夏侯家出過郡吏,爲中等地主;至於孫家,在孫堅當太守之前,那就是貧下中農……地主啊。

只有大地主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世家大族,中上等和中等地主,若在腹心之地,或可勉強算是顯姓,邊遠地區必是寒門——至於貧下中地主,那更不用說啦。所以諸曹夏侯跟是家相同,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普通大地主或會引爲同類,惡霸地主則必然瞧不起——袁紹就瞧不起曹操。

所以是勳就問關靖啊,你算是有機會邁進世家圈子的出身呢,還是徹底的單家寒門?關靖面露不豫之色,答道:“某家不比曹氏。”我就是寒門庶族,你怎麼的吧?!

是勳湊近一些,表情萬分誠摯地對關靖說道:“先生謂餘有私,吾乃反躬自省,勳之私非它,乃欲天下再無勢、寒之別耳!”

當天晚上,二人聊到很晚,關靖難得地親自把是勳送到門口,依依惜別。是勳拱手道:“全仗先生。”關靖急忙還禮:“敢不竭誠以報主公。”

自此以後,是勳就按照關靖所言,拋棄私心……其實更準確點兒說,是拋開患得患失的謹慎心態,只爲了做事而做事,心情竟然大爲輕鬆愉悅,與從前不同。不過也在於他想輔佐曹操刪夷羣雄,暫時卻並無大仗要打;他想慫恿曹操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話都說到位了,事兒得一步步來,也沒什麼煩心之處;他想壓制勢族,扶持寒門,但在天下未定之前,也不敢真做出什麼太過激的舉動來。一句話,風平浪靜之際,逍遙是正常的,真要等到風雲突變,是勳還能不能如此平常心,就不好說啦。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也。

是勳既然答應了關靖,那便由得他去操作,完全不加過問。況且這段時間,正室曹淼天癸不至,經華佗按脈後確實是有孕在身,是勳不禁又是欣喜,又有些遺憾。欣喜的是,當初是復、是雪降生,他都因公在外,沒能趕上第一時間抱到自己的崽子,而近一兩年內,曹家都不大可能興起大戰,估計就有機會陪在待產的老婆身邊,得見嬰兒降生啦。遺憾的是,一妻二妾,兩人有產,只有甘氏的肚子始終不見大。對於這年月的女性來說,丈夫、孩子,就是她們最大的依靠,而眼見大婦、二房皆有所出,甘氏若終無所得,該是多麼的可憐哪。

沒錯,可憐。他對身邊三個女人的感情都很深厚,但亦略有不同,管巳但覺可愛,曹氏但覺可親,只有甘氏,當得起“可憐”二字,使人常欲保之、惜之,生怕她受了什麼委屈。曹氏若受委屈,她會直接跟自己說,管氏若受委屈,說不定小拳頭就打上來了,而甘氏若受委屈,卻只會在背地裡暗暗垂淚,自怨自傷。是勳有時候也可惜甘氏缺乏獨立的人格,怒其不爭,但不得不承認,唯其不爭,對於可以一夫多妾的古代男人來說,是最省心的。

是勳是在許都過着太平日子,他卻不知,千里之外,此時正有怒潮翻涌……

建安六年九月,荊州牧劉表應巴郡太守趙韙所請,派兵進入益州,合攻劉璋。這支遠征軍的主將正是劉備劉玄德,劉表繼表其爲南陽太守後,更加捕虜將軍號,副將則爲劉表之侄劉虎,總兵力七千餘。

荊州軍以船載運,逆江而上,自魚復而入巴郡。趙韙纔在成都城下吃了一個大敗仗,退守郡治江州,聞訊親往黃石相迎。但是見面以後,趙韙見荊州軍尚不足萬,深感失望,對劉備、劉虎的態度驟然冷淡下來。劉虎大怒,就要下令撤兵,卻被劉備給扯住了。

劉虎憤憤地道:“我荊州與彼相鬥經年,遇前喪敗,乃雲相合,卻又如此無禮!何如歸去,由彼等自鬥可也!”

劉備勸說道:“公子息怒,吾等奉命而來,未經一戰即退,何以回覆劉牧?況今東吳孫氏覬覦江夏,若益州不安,是荊州腹背受敵也。相助趙韙,非爲韙也,非爲益州也,實爲荊州也。”要不是爲了保障西線的安全,好全力抵禦東線孫權的進攻,咱們來摻和他們益州的內亂幹啥?怎能不戰就退兵呢?

時劉璋遣龐羲督劉璝、扶禁、向存、張任、楊懷、吳懿等十二營沿涪水而下,直取巴中,趙韙重整軍勢,親往抵禦,卻使荊州兵繞道犍爲,從南路去牽制益州兵馬。劉虎按查地圖以後,再次怒了:“窮山惡水之間,此欲使我陷身死地也!”劉備又再規勸,說咱們先打打看,形勢倘若不妙,趕緊轉身撤回荊州去,也不爲晚啊。

於是荊州軍繼續沿着長江向益州腹心地區挺進,因爲沿途守禦兵馬不多,故而勢如破竹,先下符節,又克江陽、僰道。趙韙在北,與益州軍在德陽、墊江之間連番惡戰,益州軍將多爲東州人士,若爲巴軍所俘,必殺,而巴人落到這些東州兵手裡,也必然死路一條。雙方軍紀俱都不整,反覆燒殺,兩縣內十室九空。

而南路的荊州兵,在劉備的約束下,嚴禁殺戮、搶掠,每下一城,必散糧賑民,城中官吏、士人,不論益州土著還是東州人士,劉備也都親往拜訪,善加籠絡。劉虎表示不滿,說咱們對益州人那麼好乾嘛?劉備卻道:“若事不協,而失彼等之心,斷我後路,則恐難歸荊州矣。”劉虎聽他說得有理,也只得遵從。

接下來就該往北打,直奔成都去啦,蠻荒山嶺之間,只有兩條沿江的道路可通,一是自江陽溯湔水而向成都以北的舊治雒縣,二是自僰道溯江水而向成都以南的犍爲郡治武陽。前者近且易行,後者迂迴而險阻,所以劉虎當然主張走前一路啦。然而劉備的參謀龐統卻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往雒縣,則益州軍必然退守,是我爲趙韙火中取栗也。”

——是勳要是聽見這句話,恐怕會大吃一驚吧,他“發明”的成語“火中取栗”,竟然都傳到這麼遠來了。

龐統說咱們要是走東路,殺向雒城,那麼跟趙韙對戰的益州軍必然後撤,趙韙是不勝而勝,劉公子你願意看到這種局面嗎?本來就對趙韙窩了一肚子火的劉虎當即請令:“願爲先行,去取武陽!”

軍中議定,各自準備。劉備便暫駐僰道縣署,進了正堂纔剛坐定,徐庶來報:“成都有人前來,求見主公。”劉備問他:“劉季玉之使者乎?何人也?”徐庶搖頭道:“非季玉之使也,其人姓張名鬆字子喬……”

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0章 良馬爲贖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5章 烽煙四起第9章 天子所賜第8章 謀爭爲上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9章 黃巾渠帥第1章 官渡鏖兵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1章 衣錦榮歸第5章 賣官鬻爵第13章 初爲人父第23章 鑄戈爲犁第24章 三辭三留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積毀銷骨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5章 春秋斷獄第9章 周平王事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1章 不聞惡聲第30章 養疾自重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4章 蘭臺藏書第8章 頭風復發第8章 選士之策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1章 捕風捉影第9章 察考諸子第2章 西進東歸第19章 難從死志第7章 包辦婚姻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夢中殺人第24章 風傳虛證第8章 志不可奪第6章 督郵行縣第6章 嫌隙已生第5章 刺奸密奏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4章 未之聞也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章 益州可入第3章 深入西域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6章 臨陣三射第6章 有如神鬼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0章 兒女親事第4章 赤面之疾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夢中殺人第7章 投刺自薦第25章 初步較量第24章 河內司馬第5章 驅散病患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7章 願爲孫程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7章 延年按劍第7章 置之美稷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章 夷寇臨城第24章 偃師御胡
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0章 良馬爲贖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5章 烽煙四起第9章 天子所賜第8章 謀爭爲上第27章 澄清吏治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9章 黃巾渠帥第1章 官渡鏖兵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1章 衣錦榮歸第5章 賣官鬻爵第13章 初爲人父第23章 鑄戈爲犁第24章 三辭三留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3章 沽名釣譽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積毀銷骨第4章 孤屯義士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5章 春秋斷獄第9章 周平王事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1章 不聞惡聲第30章 養疾自重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4章 蘭臺藏書第8章 頭風復發第8章 選士之策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1章 捕風捉影第9章 察考諸子第2章 西進東歸第19章 難從死志第7章 包辦婚姻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夢中殺人第24章 風傳虛證第8章 志不可奪第6章 督郵行縣第6章 嫌隙已生第5章 刺奸密奏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4章 未之聞也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章 益州可入第3章 深入西域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6章 臨陣三射第6章 有如神鬼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0章 兒女親事第4章 赤面之疾第14章 海外異聞第4章 夢中殺人第7章 投刺自薦第25章 初步較量第24章 河內司馬第5章 驅散病患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7章 願爲孫程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7章 延年按劍第7章 置之美稷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1章 科考之弊第3章 夷寇臨城第24章 偃師御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