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丞相司直

侍中賈詡赴高密宣詔,徵郗慮、是勳、許慈、任嘏等鄭門弟子前曾爲官者出仕,至於再傳等爲太學生者,也都限期勒令返都就學。可是偏偏這羣人裡面就漏了幾個名字,崔琰、劉琰不禁黯然,隨即對是勳是怒目而視。

倘若朝廷在允准了衆人的辭奏以後,皆不即闢,那大家夥兒自願的也好,被迫的也罷,就必須都留下來給鄭玄守喪,二“琰”作爲首倡守喪之人,也正好趁此機會把郗慮給拉下馬。倘若朝廷全都徵辟呢,郗慮肯定屁顛顛地就跑回許都去了,二“琰”偏不應徵,亦可藉此大漲聲望。然而朝廷偏偏徵了郗慮等絕大多數人,卻不及於二“琰”——那是什麼意思?朝廷不需要我們了?

是勳心說這手夠狠!自己當日跟曹操說可留一二人給鄭玄守喪,但沒點名兒,原本的意思是找幾個不那麼重要的,甚至此前並未出仕的鄭門弟子、再傳即可,沒想到曹操直接把力主守喪的二“琰”給圈上了。也不知道是曹操本人的壞心眼兒呢,還是誰給他支的招兒。

眼神一瞟,便瞧見二“琰”仇視的目光了。是勳心說這是什麼意思?你們要恨就恨曹操,恨我幹嘛?再一轉念,當初衆門人是請自己去跟曹操關說,請準辭奏的,故而二“琰”誤認爲這是自己的主意了吧?這可真是無妄之災啊,還不好開口分辯……

於是只得報以苦笑,暗示二“琰”,這真不關我的事兒。至於二“琰”信是不信。是勳也不在乎了。左右兩個腐儒而已。曹操都不願搭理他們,我又何必要討取他們的信任呢?反正鄭門必將分裂,自己若相幫郗慮,或作壁上觀,遲早會跟二“琰”翻臉——再說了,誰讓你們出主意,大家夥兒一起守喪的?想趁機把郗慮拉下馬來倒無所謂,但很有可能也暫時斬斷我是宏輔的仕途啊。豈能容你!

是勳這些天再無公務纏身,遂暗中與郗慮、許慈、任嘏等商議鄭門日後的發展方向,每晚與諸葛亮同眠,也研究自家返許後應對朝局的策略,很多問題想得更加透徹了。在自己的宏圖大志面前,這二“琰”又算得了什麼?

總之,活該!

放下五六人爲鄭玄守喪不提,其餘的鄭門弟子、再傳則在郗慮的率領下,皆應朝廷所徵,陸陸續續離開了高密。臨行前。刺史王修設宴款待郗慮、是勳等人,即在大庭廣衆之間。公開將二子王忠、王儀託付給是勳爲客。是勳也趁便請郗慮、許慈等爲證,喚諸葛亮過來朝自己磕了三個響頭,授以一部新印得的《春秋》,確定了他鄭門再傳的地位。

——建安石經已經主體上竣工了,五經、《孟子》和春秋三傳皆已豎碑,就光剩下《孝經》和《爾雅》二書,估計年內即可刻石。

約在開春時候,郗慮、是勳等便即返回許都就職。是勳在往赴高密之前,即遣門客去西河迎回曹淼、是雪,可惜路途遙遠,尚未歸家。不過是勳也不寂寞,正好一天呆在城外莊院中陪着管巳和兒子是復,一天在都中宅邸內陪着甘氏——長期奔波在外,難得有妻妾相伴,他都有點兒樂不思蜀,懶得再去上班了。

某次前往拜會曹操,曹操就問他,說宏輔你也歇得夠了吧,啥時候來司空府中辦公呢?是勳笑着搖搖頭:“且待主公晉位之後。”你這就要升任丞相了,到時候朝中、府中結構都會有所變更,還不知道把我擱在什麼位置上呢,着什麼急啊。

其實是勳還有一層意思沒敢說出來——易職、交替之際,事務最是繁雜,還容易惹麻煩、得罪人,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就讓別人來吧,我纔不幹呢!

曹操撇嘴微笑道:“若吾得爲丞相,宏輔即爲丞相長史矣。”前漢丞相、後漢三公並大將軍等,開府議事,皆置有長史官,就相當於秘書長的職務,權力既重,事務又繁。權力重是勳是滿意的,事務繁就有點兒心裡打鼓,於是正好趁着這個機會向曹操請辭:“勳理庶物,不如公達(荀攸)、公表(王必)遠矣……”前一個例子是真心實意舉的,是勳真心佩服荀攸,後一個例子是隨口舉的,王必那真是除了一顆忠心以外,啥本事都沒有……

相處時間長了,曹操也基本上摸清了是勳的脾氣,他但凡推辭什麼差事,那一定是要講條件了,但凡推辭什麼職務,那一定已經有了心儀的選擇——“然則宏輔欲如何助我耶?”

是勳微微而笑:“請復司直。”

理論上說,漢代的監察體系在上層是非常完善的,深入地方就有點兒困難——不過也正常,就算地方行政,也往往採取小政府形態,官少吏少,諸事皆仰地方豪族相助,更何況監察系統呢?即以前漢武帝時代論,中央有丞相司直、御史中丞主管監察,還有司隸校尉察都畿及朝中百官,地方上則設置了十二部刺史。如今司隸校尉已成地方行政長官(比方說鍾繇這個司隸校尉,其實就應當改成司州刺史,纔算實至名歸),御史臺權力下降,御史大夫既非副相,御史中丞的監察權也大肆萎縮,故此是勳建議恢復丞相司直制度,直接由相府掌握對官吏的監察大權。

曹操說這主意不錯,可是司直是個容易得罪人的職務,這恐怕未必合宏輔你的心意吧……

是勳心說曹操看我看得還挺準,我當然不是想趁此機會整頓吏治啥的,而是別有用心——“勳一人自然無從得辦,司直當設多人,或控中央,或巡各道也。勳無他能,願爲主公出巡。且……”

這就要說到關鍵內容了,他瞧瞧左右沒有閒雜人等,只有曹昂和曹政旁聽,於是略略往前一湊,壓低聲音說:“前中原板蕩,士人多徙,刺史、郡守,已不敷薦舉之能,願以司直之名爲主公出巡,以品評、招攬天下才士爲用。”

是勳真實的用意,是把握薦舉權而非監察權,想到各地去走走瞧瞧(當然主要指青、登、海、徐四州),拉攏當地士人,向朝廷推薦人才。你荀文若仗着家族底蘊雄厚和年輕時交遊廣闊,光呆在都中就能大肆舉人,我這點比不上你,不過勤能補拙,我可以現去尋找,去發掘啊。

曹操低頭沉吟少頃,點頭道:“此計甚好,且待來日再議。”算是基本上同意了是勳的建議,但是——也得等我先當上了丞相再說吧。

三月初三爲上巳日,例登山、踏青。是勳正好還請假在家,老婆也沒回來呢,就打算帶着管氏、甘氏和兒子是復,到郊外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玩個一整天。可是沒想到行李都捆紮好了,突然曹操遣人來請,說明朝上巳日要在郊外別業宴飲府內文學之士。

是勳心說哎呦,這半年多以來忙着軍務、政務,先在冀州打仗,又前赴朔州鎮胡,吾不作詩久矣——就前些天抄給是魏的那守《白馬篇》,改的最後幾句,自己瞧着都汗顏——如今曹操擺明了宴請“文學之士”,到時候不是作詩就是作賦啊,自己一個不慎就可能露怯!

也不敢裝病推辭——終究昨天才剛見過曹操,今兒還出門去拜會過王仲宣,探望過蔡文姬,自己裝病是有前科的,再裝容易露餡兒——只好一晚上窩在家裡,苦思冥想地默寫前世所讀過的詩詞,現修了十來首,好第二天跑去應付事兒。

曹操的生活一向很簡樸,不追求豪屋廣廈、佳餚美味、綾羅綢緞,只要有女人,他曹老大就能舒舒服服地活下去。但這並不妨礙他在許都郊外置辦了多處別業,主要目的便是如同此次一般,要宴請、會聚各種類型的同僚、下屬,聯絡感情,並且炫耀文治。

這回擇定的別業,就在許都西八里外,此處有溪,有橋,即名爲“八里橋”。是勳前一世聽說過這個地方,《三國志平話》中稱其爲“灞陵橋”(其實真的灞陵橋那是在長安附近),說關羽掛印封金、千里尋兄之際,曹操即於此橋相送,奉上錦袍,關公以青龍刀挑袍而披。這當然只是小說家言啦,正經史書上光寫“關羽逃歸劉備”,壓根兒沒提過程。

當日羣賢畢集,都是司空府中同僚,也皆爲能詩善文之士。比方說“建安七子”中的六位:王粲、阮瑀、陳琳、劉楨、徐幹、應瑒——沒請孔融,一則孔融算曹操的同僚,而非下屬,二則麼……兩人最近越發不對付,一見面就會吵架。此外還有楊修、邯鄲淳、苟緯、衛覬,等等。

這其中很多人都是是勳出鎮朔州以後才入司空幕的,跟他交情不深,也就僅僅認識而已。倒是陳琳,入幕雖晚,他跟是勳早在赴冀州遊說袁紹的時候就見過一面,當下故作熟稔,上前致禮,說:“昔日鴻文,使琳衷心搖曳,今日又得恭聆長史之佳構矣。”

是勳心說別介,《別賦》千古唯一,我可再也寫不出……抄不出第二篇來了呀。況且如今陽春佈德澤,國勢也蒸蒸日上,總不可能在這種場合再抄《恨賦》。趕緊還禮:“孔璋大才,昔日勳乃以宿構獻之爾,臨題作文,必不如也。”先說清楚啊,我腦子慢,今天應景作詩、作文,水平低點兒,希望大家夥兒都能原諒。

陳琳一扯是勳的袖子:“長史可上座也。”是勳聞言一愣,心說這啥意思,是真的恭維我呢,還是想把我擱火上烤?!(未完待續……)

第32章 促膝對談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8章 假子拒敵第35章 命盡園桑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2章 請跪恭送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4章 將相不和第7章 何必日正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5章 萬人敵也第4章 海東來去第20章 射戟小支第32章 殺俘不祥第25章 嘴炮無雙第4章 彼采葛兮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章 朋友無隱第29章 裸身而來第6章 寧我負人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章 雷霆手段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2章 都外胡騎第6章 竊玉老賊第7章 吾無此癖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5章 難兄難弟第9章 家事難斷第5章 刺奸密奏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2章 乃可擄去第13章 曹魏五京第9章 家事難斷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5章 一國將相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章 先得一驢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章 鴻鵠之志第3章 自恃其智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3章 荊州星佔第30章 亂世黃昏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7章 舊相新相第8章 驃姚之業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5章 今古之爭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章 遼東軼聞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9章 銅雀臺上第7章 宛城宣詔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章 苴鉏去之第6章 奢而不侈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6章 舉賢任能
第32章 促膝對談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8章 假子拒敵第35章 命盡園桑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2章 請跪恭送第35章 謠言之力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1章 螻蟻草芥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4章 將相不和第7章 何必日正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5章 萬人敵也第4章 海東來去第20章 射戟小支第32章 殺俘不祥第25章 嘴炮無雙第4章 彼采葛兮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0章 人臣當言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章 朋友無隱第29章 裸身而來第6章 寧我負人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章 雷霆手段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2章 都外胡騎第6章 竊玉老賊第7章 吾無此癖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0章 鞭長莫及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5章 難兄難弟第9章 家事難斷第5章 刺奸密奏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2章 乃可擄去第13章 曹魏五京第9章 家事難斷第13章 會溫氏園第25章 一國將相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章 先得一驢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9章 若奸若忠第3章 鴻鵠之志第3章 自恃其智第25章 席藁待罪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3章 荊州星佔第30章 亂世黃昏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7章 舊相新相第8章 驃姚之業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5章 今古之爭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章 遼東軼聞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9章 銅雀臺上第7章 宛城宣詔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章 苴鉏去之第6章 奢而不侈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6章 舉賢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