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佈防關中

在原本的歷史上,劉備進入益州之後,身邊最親信的謀臣是法正和諸葛亮——龐統已經在攻打雒城的時候中箭而死了。↖演義中說劉備得諸葛如魚得水,對他是言聽計從啊,其實真實歷史上,把諸葛孔明替換成法孝直更爲合襯。

史書上說法正“外統都畿,內爲謀主”,他既是劉備的主要參謀之一,又身任蜀郡太守,掌握了首都大區(蜀郡)的行政權,權勢烜赫,一時無兩。然而法孝直雖然是天下罕有的智謀之士,卻有些小人脾性,睚眥必報,一掌權了就開始大肆打擊報復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甚至於枉法擅殺。於是有人就去求告劉備的第二寵臣諸葛亮,說你去跟主公說說,警告一下法正,爲了蜀中安定,得讓他收斂一點爲好啊。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爲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後人評價說:“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國之道,刑縱於寵,毀政亂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極其陵肆,嬖倖而藉其國柄者哉?故顛頡雖勤,不免違命之刑,楊幹雖親,猶加亂行之戮,夫豈不愛,王憲故也。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主要意思是,諸葛亮你不肯遵法,又不肯進諫,這事兒做得不對啊。

其實諸葛孔明是主張治亂用重典的。也是崇尚制度建設和法制精神的(當然啦。封建時代的所謂法制精神。與現代的法制精神又不盡相同),他難道不知道法正的行爲不但違法,亦且害國,必須加以遏制嗎?他不是不願進諫,而是知道劉備信賴法正甚深,即便進諫也根本無效啊。

諸葛亮是很有政治智慧的。別看他少年時代自比管仲、樂毅,頗有狂生氣味,老了以後大權獨攬。事必躬親,對誰都不放心,但在與上下級、同僚之間的相處而言,卻一慣謙虛恭謹,不失風儀。程普曾經誇周瑜:“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其實這話用在諸葛亮身上一樣合適。

諸葛亮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他是力圖統合益州各集團利益,將之擰成一股繩,支持他的北伐事業的。當然啦。諸葛亮不是好好先生,並非沒有設謀打擊過在他看來有害於劉備集團的同僚。比方說劉封、彭羕等等。但一方面那幾位其寵漸衰,孔明才得趁虛而入,另方面他也都是密奏的劉備,絕不肯當面做惡人。

所以對待法正的驕恣,諸葛亮自知寵遇難比,進諫也得不着好結果,就乾脆不去碰那個釘子了。而至於他是不是在等待和尋找機會,待時機成熟再動手,法正死得早,沒能趕上孔明的重拳。

但是在這條時間線上,諸葛亮被是勳給撈走了,劉備的謀主變成了法正和倖免於死的龐統。龐士元雖在荊州與諸葛孔明並稱,但僅史書所載數語,便可見他身上存在着頗大的缺陷,是諸葛亮所根本沒有的——比如說耒陽不治,以見其狂妄和粗疏;請劉備即宴間擒下劉璋,以見其用謀之急燥。所以是勳覺得,有他在蜀地,或許會跟法正鬧出什麼不愉快來?

歷史雖然改變了,人的性格卻沒有那麼容易改變,法正照樣驕縱不法,不必密探偵察,即可知也——劉備入蜀之前的根基比原本歷史上還要不穩,形勢比原本歷史上還要糟糕,那麼在得到法正以定益州以後,他的感激之情自然更甚,對法正的寵信必然更深,而法孝直之跋扈之態,也只可能愈加嚴重。

而且劉備之不抑壓法正,還有一層考慮在內——劉玄德一代梟雄,哪有不知道法正那麼做是在挖自家的牆角?只是才入益州,欲得東州士之臂助,所以對東州士帶路黨的代表法正特意優容,欲起千金買馬骨之效也。

是勳估計法正的性子不會改變,龐統亦然,他未必就能象諸葛亮那樣顧全大局。而且歷史改變了,劉備入蜀的時間提前了,即便法正的天壽不變,那也會比原本歷史上,跟龐統(諸葛亮)等人相處時間更長。劉備政權可以容忍法孝直一年兩年肆意妄爲,難道還能容忍更長時間嗎?

若能因勢利導,引發法正與龐統之間,進而引發荊州士與東州士之間的矛盾,或可取得奇效也——就如同原本歷史上袁紹陣營中審配懲治許攸家人,直接導致了許攸的陣前投曹。

當然啦,這一切全都是靠猜的,就連是勳本人都沒有料到,自己猜得還真準確……但從來再好的計謀都是需要人來執行的,是宏輔八字真言若然得準,說明他是洞察人心的大家啊,若然不準,則定爲前線謀臣執行不力,曹操也不會因此怪到他頭上來。

從來奇謀妙計,往往如此,不怕你說嘴,就怕要讓你親自去執行……

劉備此番上隴,與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一出祁山,情勢大有不同——雖然都是益州政權的初次北伐,在原本歷史上,劉備得漢中後即未大舉北進(僅遣馬超、張飛等往取武都、陰平,算是漢中之戰的餘波),隔不久就忙着心痛關羽之死、荊州之失,然後忙着稱帝,再後去打東吳,隨即戰敗身死。

首先的不同點,是涼州不在曹魏治下,而屬呂布,雖然算不上牢固的盟友,亦可資利用者也,就這點而言,情勢比孔明一出祁山爲佳。而次一不同點,即曹魏早就開始鞏固西線防禦,實兵關中,跟原本歷史上曹丕時代對蜀漢“略無備預”全然相異,這對劉備集團而言,乃其不利之處。

那麼曹氏又是如何實兵關中的呢?

關中平原,或稱“渭河盆地”,介於秦嶺和北山之間,東西狹長,號稱“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故此曹魏集團的初步計劃是分兵堵口。東方有隴關,以防呂布;南方則按照是勳所分析的,固陳倉以封散關故道、固郿縣以封褒斜道、固武功以封儻駱道、固鄠縣以封子午道,但止嚴防,而不浪戰,則非十倍之敵不可破也。

安邑的謀士集團猜測呂布若侵關中,可能發兵的方向,得出結論——彼必然由隴關而東,唯此一途;若循北山南下,則路途遙遠險狹,必無可憂。

那麼劉備又會從哪兒來呢?倘若呂布不肯借道,那麼劉備必自秦嶺而出,從散關直至子午,有四條道路可走。但是這些道路也皆險狹,兵少了難以破關,兵多了則必然糧草不繼——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勤修棧道,且又發明了木牛流馬,亦回回糧盡退兵,而況此刻的劉備耶?

想當年韓信得以自漢入關,靠的是“名修棧道,暗渡陳倉”,耍個花槍迷惑了三秦王,基本可以算是偷襲得手。但凡關中地區早有防備,預先佈置,欲逾秦嶺而北,難度係數是相當大的。諸葛亮數次北伐,可以說一回比一回打得好,蜀兵屢經戰陣,經驗值是嗖嗖地往上漲啊,可是即便如此,只要曹魏方面事先有備,嚴防死守,他就急到吐血都打不進來。

呂布和劉備若不聯手,可以說對曹魏的關中地區幾無威脅。

可是倘若他們聯起手來呢?劉備必將主力北上涼州,借道而行——那就可以得到涼州方面提供糧秣,或起碼是相助遮護糧道啦,不比從崇山峻嶺中大穿插來得穩便嗎?二州聯軍,少則五六萬,多可近十萬,則隴關防線必然岌岌可危。

隴關又名大震關,據說武帝於太始二年巡行涼州,返回關中的時候,經此而遇震雷,就此得名。漢末羌亂頻繁,尤其是馬騰、韓遂曾經趁着中原動盪的機會,數次攻破隴關,蹂躪關中,故此關牆多碎,防禦體系幾乎蕩平,不是一兩年就能恢復起來的。這也是夏侯淵不肯聽從郭淮之言,憑堅固守,而非要出關先去殺上一陣的緣故——若不能先挫敵銳,這關卡還真的很難守住啊。

只可惜敵衆我寡,就算妙才將軍再如何英勇善戰,終究對面也不是軟柿子啊,結果一戰而敗,返回關城以後,就匆忙遣人去往安邑請示——咱們施行第二套方案吧。

所謂第二套方案,就是假定倘若呂、劉聯兵,聲勢浩大,使隴關難守,又該怎麼辦?曹營謀士爲夏侯淵量身打造了一套運動戰的策略出來,那就是暫且放棄隴關,退返關中平原,一方面固守各戰略要地,節節抗敵,一方面釋放出夏侯妙才的主力騎兵,尋求在運動中挫敗敵軍的戰機。

根據事先的計算,劉備若將主力自涼州迂迴,自西攻來,同時亦可能遣別軍循秦嶺北上,以爲呼應,那麼最可能走的就是散關故道或者褒斜道——要是走儻駱或子午,距離太過遙遠了,根本就呼應不上啊。故此夏侯淵乃使張郃守陳倉、蘇則守郿縣,封死了這兩條道路。

一旦隴關不可守,夏侯淵即退入關中,先用三道防線來挫敵鋒芒,分別設置在汧縣、渝麋,以及渝麋與雍縣之間,當道而營,東西直接山嶺,皆可以一當敵十者也。而一旦這三道防線失守,被敵軍殺到雍縣城下,也就等於正式邁進了關中平原,那麼,就將陷入預先佈設到的一個三角型陣地當中,隨時可能遭到側翼猛擊……(未完待續,!

第14章 黑心煤窯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難從死志第8章 單家俗吏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章 岐東渭北第21章 奉耶挾耶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3章 曹魏五京第6章 寧我負人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章 夏侯仲父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死生之間第9章 見性成佛第27章 誰執棋先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章 吏之不足第24章 三辭三留第5章 大國小鮮第12章 乃可擄去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章 是儀北上第26章 君權相權第30章 大破魏賊第4章 益德爭功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章 謀士之責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8章 說文切韻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3章 曹魏五京第5章 谷口設伏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章 先得一驢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7章 正是此賊第5章 天賦上限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0章 前程無限第20章 鞭長莫及第6章 一時俱反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5章 千里之間第9章 漢家法寶第18章 我能興鄭第6章 有如神鬼第6章 此鬍匪也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3章 郊祀天地第5章 刺奸密奏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6章 心喪三年第33章 長矛如林第3章 蒼天不仁第6章 嚴其考法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下車立威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9章 自天而降第5章 霹靂高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8章 單家俗吏第18章 謀刺之謎第32章 使王蜀中第8章 志不可奪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2章 僞書離間第5章 今古不同第4章 漁陽豪強第3章 益州可入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8章 謀國謀身
第14章 黑心煤窯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難從死志第8章 單家俗吏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章 岐東渭北第21章 奉耶挾耶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7章 火燒長安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3章 曹魏五京第6章 寧我負人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章 夏侯仲父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死生之間第9章 見性成佛第27章 誰執棋先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章 吏之不足第24章 三辭三留第5章 大國小鮮第12章 乃可擄去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章 是儀北上第26章 君權相權第30章 大破魏賊第4章 益德爭功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章 謀士之責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8章 說文切韻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3章 曹魏五京第5章 谷口設伏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章 先得一驢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7章 正是此賊第5章 天賦上限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0章 臨陣手談第20章 前程無限第20章 鞭長莫及第6章 一時俱反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5章 千里之間第9章 漢家法寶第18章 我能興鄭第6章 有如神鬼第6章 此鬍匪也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3章 郊祀天地第5章 刺奸密奏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2章 拓拔歸附第26章 心喪三年第33章 長矛如林第3章 蒼天不仁第6章 嚴其考法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章 下車立威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9章 自天而降第5章 霹靂高車第34章 陣前車懸第8章 單家俗吏第18章 謀刺之謎第32章 使王蜀中第8章 志不可奪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1章 幽州水師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2章 僞書離間第5章 今古不同第4章 漁陽豪強第3章 益州可入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8章 謀國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