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善戰無功

漢代讀書人家族意識非常濃厚,這一方面是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響,另方面也是莊園型經濟模式的必然產物。所以照道理說,是勳身爲侍中,居中二千石高位(侍中舊爲比二千石,漢魏之際品秩有所上升),是家門中皆可因之而仕,更可顯貴。

只是是儀關照過了:“汝等可因宏輔而仕,卻不可因宏輔進位。當各憑己力,恃他力者,必無結果也。”所以是勳也就推薦了是紆、是峻兩兄弟在曹家爲吏,具體做啥,升官還是貶官,他就不去理啦。

說起來,這還是第一位是家兄弟第一次跑過來說,哥哥我來走你的門路來啦。

是勳把是峻扯入內室,問他跟我媳婦兒見過了嗎?是峻答道:“自已拜見過七嫂。”是勳說那好,咱們直接坐下來說話。

是勳明白是峻的意思,對方三年縣長,行將任滿,或者留任,或者調職,是升是降,還是原地踏步,目前是最關鍵的時候,所以悄悄跑到許都來請自己幫忙。是勳是個講規矩的人,可是並不清高,這年月做官本來就靠薦舉,所謂“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也,我幫自家親戚說幾句好話,那很正常啊,不算腐敗。

漢代官員的入仕,主要分任蔭(二千石以上任滿三年可蔭一子爲郎)、貲選(靠捐輸得爵,五級爵上可補官)、詔舉(天子親召並策問)、徵辟(官員自闢僚屬)和察舉五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察舉。

察舉說得明白一點兒,就是察廉和舉孝。孝廉、孝廉,就是這麼來的。一開始要求各郡太守每年各舉孝、廉一人。後來改爲按各郡戶口數來分配察舉額度。漢成帝以後,又新添了舉薦秀才(東漢避光武帝諱改爲‘茂才’),由三公和各州牧、刺史每年舉薦一人。

——是勳當日在河東任上,就曾經舉薦過董蒙爲孝廉。

可是這一制度,到了漢末大亂以後,就逐漸地實行不下去啦,因爲朝廷可以控制的州、郡越來越少,地方官的變動反倒越來越頻繁——這到了一個地方屁股還沒坐穩呢就可能被人趕走。我知道誰孝誰廉誰有才啊?所以逐漸的不僅僅三公和州、郡官員,千石以上皆可舉薦。有制度搞成了沒制度,因此後來陳羣才能加以改革,出臺“九品中正制”。

所以今天是峻跑是勳這兒來求門路,是勳定然是不會拒絕的。但他先要問清楚嘍:“子高欲爲何職?”我倒是跟尚書令荀彧很熟,要是職位不高,也不搶手。我幫忙說說話是沒問題的。

是峻淡淡地一笑:“弟以爲,爲朝廷官,何如爲司空吏?”你能把我直接推薦到曹操手底下去嗎?

啊呦,是勳心說這小兄弟果然長大了,眼光很準嘛。自己是曹操的親信兼親戚,雖說司空府裡的職位全都有無數烏雞兒盯着。搶手到逆天,可對於自己來說,還真不算事兒。只是——“曹公用人唯才,加之法令森嚴,司空吏。不易爲也。”你要是沒啥本事,或者行爲不怎麼檢點。乾脆別去撞那堵牆,萬一出了事兒,罷官免職都是輕的,說不定直接連腦袋都掉了!你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是峻聞言,把腰一挺,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拱一拱手:“弟雖無長才,曾任一縣墨綬長吏,亦頗勝任——兄往尚書、蘭臺察問可也。今亦有遠志,非昔日鄉中紈絝,唯欲效命曹公,踵兄長之跡,立身立功。若有蹉跌,皆自取也,絕不怨懟兄長,亦不牽連兄長。”

是勳把這小子上瞧下瞧,打量了好一會兒,這才突然撇嘴一笑:“不想三日不見,即當刮目相看矣……”

好吧,我就幫你這個忙了,兄弟你好好幹吧。你將來要真能巴着曹操爬高了,說不定這“刮目相看”四字成語的發明權,就要落在我的頭上。

是峻在是勳家中住了一晚就回寧平去了。是勳特意等他走了以後,纔去找荀彧打問,得到的情報,寧平長三年上計、考覈,成績都爲上下,九等裡面列第三等。他這才放下心來,當即跑去司空府上跟曹操舉薦,曹操說既然是你兄弟,那也算我家親眷,我當然可以用他,然而——“今唯令史可補。”縣長四百石,司空令史才百石,他肯不肯幹?

是勳笑道:“吾弟但願效命主公,品秩高下,無礙也。”他事先就已經跟是峻商量過了,是峻答應能進司空府就成,官高官低的……後世所謂“宰相門子三品官”,在司空府爲百石吏,強過立朝爲八百石,你信不信?

當下又跟曹操大致稟報了一下作坊的進度,沒提火箭的事兒,光說我讓他們去琢磨毒藥球和礮車的拆分、運輸問題了。曹操連連點頭:“宏輔果有妙思。今冬或將起兵,直薄鄴城,若大礮可運抵鄴城下,則功莫大焉。”

聊的時間不長,是勳就告辭出來了,可是纔到門口,忽見一名兵卒滿頭大汗地從自己身旁跑過——竟然連招呼都沒跟自己打,忒煞的無禮——就奔正堂去了。是勳心說這又出啥事兒了?那我先不着急走,等等看曹操會不會再叫我去商量吧。

當下就在院子裡揹着手轉磨。果然等了不久,便有小吏出來招手:“侍中未行,甚好,司空召請。”是勳大步邁回堂中,就見曹操手裡捏着一張紙片,朝他咧嘴而笑:“果不出宏輔所料也。”說着話就把紙片遞過來了。

是勳接過紙片一瞧,呦,敢情司馬懿真的把太原郡給拿下來啦!

曹操派曹仁和樂進分從太行陘、白陘進取上黨,上黨太守郭援得報,趕緊分別向鄴城和晉陽求救。鄴城方面。袁紹纔剛退兵,士卒疲憊。正如郭嘉所料,真拿不出什麼援兵來,光把原本幷州支援林慮的一萬多人調了回去,又遣都督將軍馬延率兩千部卒遮護滏口陘。而在太原方面,高幹在反覆權衡利弊以後,乾脆親率兩萬大軍往援。

幷州、冀州之間,太行山高峻蜿蜒,中唯二陘可通。即南面的滏口陘和北面的井陘。正如是勳所料,倘若上黨有失,滏口被斷,則兩州之間的聯絡便要中斷,除非北上雁門,經幽州走飛狐陘,兜一個大圈子。要是全力防守上黨。太原可能遭逢危險,但本來從太原通往冀州常山國的井陘通道就掐在公孫瓚、張燕手裡哪,就大局而言,上黨比太原重要得太多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袁家並不存在這種兩難的危險,因爲公孫瓚早就被捏掉了。張燕雖然在常山境內打轉,卻並沒能控制井陘。全靠是勳當初照抄史書上的計策,又有董昭僞書,勸說公孫瓚放棄死地易京,轉營井陘。雖然沒能給袁家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正所謂癩蛤蟆蹦在腳面上——不咬人它也噁心人。袁、曹之間的形勢一變,卻竟然成了一招妙棋。

袁家勢力還盛的時候,雖然一時無力把這癩蛤蟆踩死,但只要抖抖腳,就能暫時甩脫掉(會不會再蹦上來另說),可如今士氣低迷、糧秣不足,想打通井陘之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啦。高幹沒有辦法,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放棄太原,去救上黨。

他倒是也把王柔給帶在了身邊,可誰成想大軍纔剛進入上黨境內,王柔就趁夜率部曲五十人逃歸了晉陽,旋即豎起反旗。幾乎同時,司馬懿、夏侯蘭便統率漢軍與匈奴兵突出羊頭山北,阻斷了高幹的後退之路。隨即“呼啦”一聲,太原十六城,包括晉陽、陽曲、祁縣等,在王柔、郝昭的策動下,瞬間就降了十城。

袁氏瞧着塊頭大,其實在冀、青、幽、並四州的統治力是很薄弱的,因爲過於依靠世家豪族,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算是個豪族聯合體。袁紹戰無不勝,壓逼公孫的時候,這些世家豪族全都傾心歸從,可是等到頹勢一顯,那就難免離心離德,分崩瓦解了——尤其在佔據時間較短,又受過是勳連番策反的幷州。太原顯姓,以祁縣王氏爲最大,其次是陽曲郭氏、晉陽令狐氏和銅鞮李氏,是勳通過郭淮聯絡郝昭、李氏,通過郝昭和王凌動搖王柔,那麼王柔一反,所造成的連鎖效應就非常可怕了。

高幹聞報,又驚又怒——雖說已經下了放棄太原郡的決心(其實也等於放棄了太原北方的雁門、西面的西河,放棄了大半個幷州),但在原本的計劃當中,各城憑堅而守,總能扛上三五個月吧,或許情勢就會有所好轉——急忙轉身來戰。司馬懿跟他在箕城見了一仗,雖然折損了千餘人,戰敗後退到陽邑,但高幹也無力乘勝追擊了,只好按照原計劃後撤,戰略轉進去了上黨。

是勳把司馬懿送來的戰報仔仔細細讀了三遍,越讀就越是心驚——這果然是隻有仲達才能成功計劃和完美執行的方略!

漢末和三國前期的戰鬥,與三國中後期的戰鬥,通過史料對比,可以看出很明顯的區別來。亂世方興之際,唯力爲視,所謂名將要麼衝鋒陷陣、一往無前,要麼料敵機先、奇謀無匹,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和機會主義色彩。這種色彩在司馬懿身上是看不到的,他打仗絕不討巧,完全以勢壓人,就好比這一仗,戰略上並無出奇之處,戰術上還未必是高幹的對手,但結果——贏了就是贏了。

司馬懿跟王柔的配合非常縝密,時間掐得剛剛好,是勳幾乎就要懷疑他也是從後世穿越回來的,並且不是自己這種空手魂穿,而帶了無線電甚至衛星定位過來。這種軍事素質,漢末和三國前期的戰將是很少掌握的,三國中後期卻因此而凸顯出數位名將,除司馬懿外,還有鄧艾、杜預……

他們打贏仗不是靠個人勇武或者多智,而是靠着事先周到的規劃、縝密的計算,以及對部衆強大的掌控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境界。後來司馬懿打遼東,要不是預先上報了整個戰役的具體日程,並且幾乎一天不差,這仗未必就能被後人記住;鄧艾要不是最後逼急了奇襲陰平,光他前期那些仗,也完全無花巧可言。說白了,這些將領更看重組織的力量,而非個人的能力。

是勳不禁慨然而嘆:“仲達真奇才,吾不如也。”當然啦,他沒有真嘆出聲兒來,只是在心裡想想,在曹操面前,他得把這功勞也記自己身上一份兒。

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0章 不忠不義第32章 暗流涌動第3章 世家短視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8章 毋失我望第7章 婦人之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章 被翻紅浪第31章 曹氏麟兒第7章 包辦婚姻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1章 奉耶挾耶第4章 豆中有膏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9章 黃巾渠帥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0章 合圍長安第8章 徐方名士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章 被翻紅浪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6章 老成謀國第8章 願爲雲敞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1章 史上有名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7章 孟堅識淺第22章 收服荊南第6章 奢而不侈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9章 堂堂正正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章 天無形質第1章 東郡英豪第1章 託孤之重第5章 大國小鮮第26章 取而代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9章 駐馬浿陽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8章 說文切韻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章 或爲智囊第6章 樂浪故人第2章 九江處士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7章 遂鄉認親第8章 我等自取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1章 舅傳婿也第20章 叔孫制禮第17章 以身爲餌第9章 建藩封國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1章 慮勝慮敗第37章 項莊舞劍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章 破此五賊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章 據蜀自立第24章 兗州叛將第8章 曹氏之強
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0章 不忠不義第32章 暗流涌動第3章 世家短視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8章 毋失我望第7章 婦人之言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章 被翻紅浪第31章 曹氏麟兒第7章 包辦婚姻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1章 奉耶挾耶第4章 豆中有膏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9章 黃巾渠帥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4章 將相不和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0章 合圍長安第8章 徐方名士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章 被翻紅浪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6章 老成謀國第8章 願爲雲敞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1章 史上有名第33章 城下遇難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7章 孟堅識淺第22章 收服荊南第6章 奢而不侈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9章 堂堂正正第30章 厚買人心第1章 天無形質第1章 東郡英豪第1章 託孤之重第5章 大國小鮮第26章 取而代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9章 駐馬浿陽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8章 說文切韻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再作馮婦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章 或爲智囊第6章 樂浪故人第2章 九江處士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7章 遂鄉認親第8章 我等自取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1章 舅傳婿也第20章 叔孫制禮第17章 以身爲餌第9章 建藩封國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6章 酒泉烈女第21章 慮勝慮敗第37章 項莊舞劍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章 破此五賊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章 據蜀自立第24章 兗州叛將第8章 曹氏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