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何者爲君

孔門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賢——其實那七十二個未見得都是優質學生,其間被孔子直接罵過“朽木”、“小人”的大有人在,估計就這七十二個是正式收列門牆的,其他兩千多則只是混過大課而已。

而在是勳門下,要說正經行過拜師禮,師徒名分牢不可破的,其實還不超過十人,大師兄當然就是司馬仲達啊,二師兄諸葛孔明,三師兄郭伯濟,再下面還有一羣將成年或未成年的小孩子。所有弟子基本上全都是是勳親自招收過來的,還沒有光靠親友推薦便得列門牆的哪。

正如同“君擇臣”一般,是勳也向來“師擇徒”,親自挑選弟子,只是其間標準,外人很難洞悉。真要是逐一分析,仲達爲河內顯宦,又曾跟隨是勳鎮撫關中,那麼是勳通過長期的考察後選擇了他,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相比起來,諸葛孔明和郭伯濟的出身就比較低啦,而且貌似相處時間並不算長,便得入門……

是勳心說那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不但於史書上單獨有傳,且都是我前世即所敬重之人,故此收而教之——但這個理由,我會告訴你們嗎?

至於那些小孩子,或者爲親眷之子(如陳均),或者爲門生故吏之親(如張緝、司馬邕、秦朗),或者乃是勳相中的女婿(夏侯威),也就田彭祖的身份略微特殊一些,估計爲是勳鎮守幽州之時,經過長期觀察才收列門牆的。周不疑倘若僅僅靠着舅舅劉先的關係,完全沒法跟這些小孩子相提並論(再說他也已經冠禮了。成年了,得跟司馬懿他們比),所以才只能走曹衝的路子啦。

是勳心說你直接報名上門來便可,說不定我當場就收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周不疑雖有神童之名。可是纔剛成年就掛了,真沒做出過什麼大事兒來(所謂攻柳城出十策,真有人會信嗎?),若非把你跟曹衝擺在一起,我還真未必能夠回想得起來……

他本已有收納周不疑之意,但還想考較考較這孩子。乃雲:“欲入我室,不易矣。”你究竟有什麼本事,或者有什麼超羣的秉賦,可以使得我樂意收你爲徒呢?

周不疑始終沒有返回座位上去,就這麼正面着是勳。當即拱手開言:“不疑少長南州,未識天下俊才,即昔日劉牧(劉表)幕府中,所見亦皆庸碌,不願與之爲伍,故人既贊之爲敏,亦皆目之爲狂也。舍舅曾致書劉子初(劉巴),請以教愚。而子初辭之……”

劉巴也是零陵人,乃荊州數一數二的名士,劉先曾經寫信給劉巴。請他幫忙教育自己這個天才外甥,然而劉巴卻答書道:“昔遊荊北,時涉師門,記問之學,不足紀名。內無楊朱守靜之術,外無墨翟務時之風。猶天之南箕,虛而不用。賜書乃欲令賢甥摧鸞鳳之豔。遊燕雀之宇,將何以啓明之哉?愧於‘有若無。實若虛’,何以堪之。”意思是你那外甥太聰明啦,如同人中鸞鳳,而我這兒只是“燕雀之宇”,實在教不了啊。

周不疑說了,這不僅僅是因爲自己聰明,也因爲自己少年狂妄,目無餘子,所以劉巴纔不敢教我。

既然連劉巴都是這種態度,周不疑從此自視更高,一直到跟隨舅舅劉先北上,先後抵達許都和安邑,纔開始琢磨曹操手底下能人異士無數,中原名家,泰半匯聚,有沒有夠資格當我老師的人呢?

“初入太學,受許仁篤(許慈)之教,以爲鄭康成之嫡傳,必不同於世間腐儒也,然亦不過爾爾。乃嘆康成先生既歿,吾乃無可得而爲師者也……”可惜鄭玄死了,估計再沒誰夠資格來教我啦——“至抵安邑,始得瞻是公之文,並因緣聽講,方知井蛙而不識海者也,慚愧無地……”

是勳聽到這裡,心說你丫不是狂生,整個兒一馬屁精。這一套話說的,先抑而後揚,說自己少年聰敏,而又狂妄,就連劉巴都不敢教,就連許慈都不在他眼中,簡直要起鄭玄於地下,纔有資格教授他這俊逸之才了;然後突然作一轉折,說只有是公您纔是真正的學問大家啊,我讀了您的書,又來蹭了幾堂大課,才明白自己從前不過井底之蛙,只見着小小一方藍天罷了。

只有您才真正得受鄭玄的衣鉢,爲當世經學魁首。你比劉巴可厲害多啦,那麼劉巴不敢教我,你一定敢教——你要是不收我,就表明學問和心眼兒還沒有劉巴大!

是勳心說老子纔不吃你這套!老子有幾斤幾兩,自己心裡面清楚得很,若論真才實學,別說劉巴、許慈了,我連孫乾都未必比得上。近十年來,隨着名聲逐漸響亮,地位也逐漸攀升,各路馬屁哪天不吃上十個八個的?我若就此飄飄然起來,那文抄公的真相早就露餡啦!小子,馬屁無用,你還是說點兒實在的吧——

於是捻鬚而輕笑不語,只是注目周不疑,意味悠長。

周不疑見是勳不答,既不領受,也不謙退,便又說道:“是公所論,非獨紹述康成先生也,乃自出今古文之上,而別立一家。不疑所涉尚淺,且未得恭聆教誨,止略管窺一二耳,是公可願聽否?”

是勳聽了這話,眉頭不禁微微一皺,但隨即卻又舒展開來。他到處販賣、鼓吹的理念,不但是借了古文、鄭學的旗幟,簡直就是披了儒學的虎皮,去闡發自己一家之言,可是當面斷然喝破的,也就周不疑一人而已,所以一開始多少有點兒驚悚。可是再想一想,難道天下士人、學者就全都是瞎的嗎?肯定早就有人瞧出來啦,只是礙於自己的聲望、地位,而不便或不敢明言罷了。

徒弟打出拳來跟老師父不同,倘若這徒弟沒啥地位,就會被人責爲異端,罵是壞了宗法、家法,而若這徒弟有地位呢?恐怕人人都會說,此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其先師未嘗明言之意也。

所以周不疑說什麼“自出今古文之上,而別立一家”,恐怕也未必是直言自己的理念與先人不合,只是繼續拍馬屁,說自己總先賢之所長,足夠自立門戶罷了。好吧,那我就來聽聽,你小子所言究竟是哪一種意思呢?我的理念你究竟能夠明白多少——“元直可直言不諱。”

周不疑點點頭,略擡一擡手,就此開始侃侃而談:“不疑以爲,是公之學,要在有三。其一則總古文之說,訓詁經典而不拘泥經典,敬慕聖人而不盲從聖人,因時因勢,闡前人未發之語……”今文派迷信讖緯,目孔子爲先聖,相對比較教條;古文派反對讖緯,目孔子爲先師,所繼承的乃是“周公”之道,然而周公之言並無明確記載,所以古文遵循的是籠統的儒家理念而非某一兩個人的具體言行,思路相對開闊一些。是勳自然更不用說了,他乾脆“六經注我”,拿經典當幌子來闡述自家理念。

周不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說白了:是勳不迷信,不僵化,懂得因時因地而制宜,講究“與時俱進”。

繼而——“其二,重於實利而不言虛妄,要在爲國,故聖所言不合於時者,皆可摒棄之,不諱言人之私慾,而乃從私慾而通乎天道也。”這話就說得再明白不過啦,是勳所鼓吹的理念,實用主義味道濃厚,從不拋開治國之道而空鑽故紙堆。

其實純把儒學當作一種哲學和倫理學思想來研究,不把它跟實際社會相聯繫,無論今文、古文,都有類似傾向,此乃漢儒之通病也,後來虛妄怪誕的玄學之所以得以產生,也含有這方面的因素。周不疑說啦,您不諱言利,不作虛語,所闡述的理念都是依附着治國的需要。

“其三,興孟子之學,雜霸王道而用之,明君輕民重之旨。乃知天生聖人,非教民也,爲化民也,天生君主,非馭民也,爲養民也……”

他所說的前面兩點,是勳都聽得津津有味,頗有被搔着癢處之感——老子篡改經典那麼多年,終於不再明珠投暗,而出來一個識貨人啦——可是聽到這第三點,卻不禁悚然而驚,當即雙眉一豎,打斷周不疑的話:“且休道吾之所言,但以元直觀之,何者爲君?”君主究竟是何等存在,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

周不疑精神陡然一振,張嘴便答:“民之各有所欲,所欲相沖,必生紛爭,是以乃舉其君,以統合之。君之於民,如牧之於吏,將之於卒,有上下之別而無尊卑之分。牧不知其吏之所欲,必敗;將不得其卒之愛,必覆師亡身。此君之所以輕於民也。”

是勳眉頭緊鎖:“此元直之所思乎?抑吾講中之義耶?”

周不疑答道:“不疑淺陋,乃私揣是公之論,此雖非是公所言,然意旨略可通也。不疑以爲,是公有所顧忌,故不敢明言耳。”這既是我的想法,也是你的意思,只是你大概有所顧慮,沒敢把話說得那麼明白罷了。

是勳輕輕一拍桌案:“元直,此非吾之意也。言不可極,行不可疾,言極必毀,行疾必蹶,要在中庸,爲學者非可以馳騁縱想,而超乎於當世矣!”

周不疑趕緊拜倒:“是公教諱,不疑恭聆。”

是勳雙目一眨不眨地緊盯着周不疑的表情,心說這是你小子的真心話嗎?我可算知道曹操爲什麼要殺你啦!(未完待續)

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2章 兔死狗烹第27章 澄清吏治第5章 霹靂高車第4章 豆中有膏第34章 以兵做賊第7章 取撞木來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章 是儀北上第26章 直取葭萌第9章 積毀銷骨第5章 賣官鬻爵第18章 長生丹藥第7章 欲取先與第8章 欲捧殺也第4章 閉門課徒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3章 兩重要隘第9章 積毀銷骨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1章 不可遽廢第5章 漢語拼音第28章 誅心之論第5章 府中密議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4章 文人落魄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章 天不可言第28章 無禮冒犯第31章 逃出生天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木蘭何人第1章 洛陽僧人第1章 託孤之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4章 取質三韓第8章 頭風復發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5章 野有遺賢第4章 五經注我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章 夾袋中人第2章 夏侯仲父第6章 樂浪故人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涼州用間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1章 魔鬼之聲第8章 頭風復發第8章 願爲雲敞第27章 澄清吏治第3章 鴻鵠之志第22章 生死度外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3章 口舌之間第18章 公臺不懌第8章 政治革命第20章 秦因何亡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0章 凌雲雕龍第6章 奢而不侈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章 窮山逐鹿第2章 初晤諸葛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章 鴻鵠之志第9章 周平王事第2章 謀士之責第16章 **好淫第15章 生而異象第5章 朝鮮新冢第6章 有如神鬼第28章 馮翊遺珠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7章 直面刺奸第9章 反逆蟊賊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章 水力磨坊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7章 來何遲也第3章 夷寇臨城第33章 而魏其死第9章 建藩封國
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2章 兔死狗烹第27章 澄清吏治第5章 霹靂高車第4章 豆中有膏第34章 以兵做賊第7章 取撞木來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8章 長生丹藥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章 是儀北上第26章 直取葭萌第9章 積毀銷骨第5章 賣官鬻爵第18章 長生丹藥第7章 欲取先與第8章 欲捧殺也第4章 閉門課徒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3章 兩重要隘第9章 積毀銷骨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9章 屯田小吏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1章 不可遽廢第5章 漢語拼音第28章 誅心之論第5章 府中密議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4章 文人落魄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章 天不可言第28章 無禮冒犯第31章 逃出生天第6章 寧我負人第8章 木蘭何人第1章 洛陽僧人第1章 託孤之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24章 取質三韓第8章 頭風復發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5章 野有遺賢第4章 五經注我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章 夾袋中人第2章 夏侯仲父第6章 樂浪故人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涼州用間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1章 魔鬼之聲第8章 頭風復發第8章 願爲雲敞第27章 澄清吏治第3章 鴻鵠之志第22章 生死度外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3章 口舌之間第18章 公臺不懌第8章 政治革命第20章 秦因何亡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0章 凌雲雕龍第6章 奢而不侈第23章 烏帽子親第2章 窮山逐鹿第2章 初晤諸葛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章 鴻鵠之志第9章 周平王事第2章 謀士之責第16章 **好淫第15章 生而異象第5章 朝鮮新冢第6章 有如神鬼第28章 馮翊遺珠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7章 直面刺奸第9章 反逆蟊賊第15章 名醫神針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章 水力磨坊第24章 英雄少年第27章 來何遲也第3章 夷寇臨城第33章 而魏其死第9章 建藩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