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倭使入覲

曹操在世時,即爲先祖曹參立廟,稱“始祖”,上其父曹嵩廟號爲“太祖”,諡稱“簡皇帝”——諡法雲:“一德不懈爲簡。…,”曹髦繼位,安葬曹操,羣臣奏上,請立“高祖廟”,諡號爲“武”——諡法雲:“克定禍亂爲武。”又云:“剛強直理爲武。”聽上去比曹嵩的諡號要靠譜多了。

至於曹操的祖父曹騰,因爲是宦官的緣故,乃未建廟立諡。

是勳在曹操的葬禮上,遇見了柱國夏侯惇,面色蠟黃,病懨懨的,被攙扶着列於羣臣隊中。其實夏侯元讓有一半兒是裝的,他確實宿疾難瘳,但根本到不了無法理事,連走路都要人扶的地步。故此葬禮畢,二人並車而行,是勳就湊過去低聲問他:“元讓何所慮耶?”你裝病不出來管事兒,究竟在擔心些什麼呢?

夏侯惇淡淡地回答道:“近日讀馬伏波傳,因惜臺上無名也。”

馬伏波就是馬援,自西州起家,後歸漢光武,功勳卓著。不過這傢伙的結局不是很好,二徵嶺南,中疫而死,但在他死前就受到耿舒等人誣陷,導致光武帝收其新息侯印綬,家人竟不敢厚葬。後來明帝繼位,造雲臺,張掛二十八功臣畫像,偏偏就缺了馬援,東平王劉蒼問之,明帝笑而不語。

後人揣測,那是因爲馬援之女爲明帝皇后,爲避椒房之嫌,故不得列位“雲臺二十八將”耳。要說夏侯元讓也是隻多產兔子,共生九子四女,曹操在世時即指定其幼女爲皇孫曹髦之妻——雖然差着輩分呢。但當時人還真不在乎這個。雖說曹髦未冠。還不到大婚的時候。但這樁婚姻就理論上而言,終究是不會落空的。

所以夏侯惇的意思,我將來要做皇帝的老丈人,爲恐外戚用權的嫌疑,乾脆還是借病早早退休爲好。

是勳不禁嘆道:“何必如此。”夏侯惇笑道:“若天子不召宏輔歸,吾或鞭打朽骨,以柱朝廷。今宏輔既歸,吾尚何憂耶?”是勳代表了以諸曹夏侯爲首的開國功臣的利益。有他掌控朝政,功臣們自可無虞,所以夏侯惇也就放心地回家安享晚年啦。

曹操下葬半月有幾,天子頒詔,大命勳職,朝中比二千石以上,七成都授予了散官稱號。輔政五大臣當中,曹德進位太宰,王郎爲太傅,華歆爲太尉;曹仁、曹洪舊即位列至高武勳。且柱國夏侯惇還沒有掛,也不好頂了他的位子。故此未升。

隨即以輔政事冗爲名,罷華歆尚書令,易之以老臣鍾繇。然而既爲輔政大臣,便命曹德等三日一至中書,參與羣相會議——等於把宰相從六人增加到了九人。桓範提醒是勳:“此天子欲分主公之權也。”是勳不以爲意地笑一笑:“即王景興、華子魚輩,安能制吾?”至於“小透明”曹德,那就更加沒往心裡去啦。

邢顒尚在蜀地未歸,亦得朝議大夫銜。曹髦下旨,以邢秘書淹遲故,乃拔崔琰爲秘書監。桓範又去警告是勳:“天子重崔季珪,以制主公明矣。”是勳說若因此就能使天子對朝局徹底放心,以爲我不足以動搖他的權柄,那也沒啥不可以啊。便即引用孔子的話:“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就理論上而言,曹髦這些決策都需經中書審覈、頒詔,是勳若是不同意,小皇帝啥都幹不了。但是勳覺得事情不大,沒必要跟皇帝頂牛——權力這東西,有如利刃,常揣懷中,才能震懾肖小,要是見天兒拿在手裡比劃,人反倒不怕了。而且若是凡天子之旨皆駁,大有擅權之嫌,未免罹人之譏——好鋼用在刀刃上,同理,否決權要用在大事上。

又數日,秦朗領着倭使進了京。

魏延率領水師探索和溝通了從北九州直航廣陵的海道,秦朗一行是在鹽瀆附近登的岸,本來早就應當抵達洛陽了。然而才走到半道上,便遭逢關東亂起,朝命使其暫時止步,以避賊鋒。一直等到曹洪進抵樑、沛,這纔派了一支兵馬護送他們繼續上路,直取洛陽。

倭地二十三國的使者,七成來自九州島,其餘的來自本州島——據秦朗說,四國島上都是些野蠻落後的小部落,難以稱國。倭使進京,覲見天子,曹髦大喜,甚覺榮耀,於是詔下羣臣,使議召見之禮,以及酬賞事宜。

崔琰先爲曹髦制禮,拉拉雜雜一大套,搞得無比繁複,當然也就因此無比熱鬧。天子以問百僚,絕大多數人直接就給否了:“禮爲安政服遠,重實而忌虛,昔武皇帝即削漢禮,以簡爲要,陛下而以背道而行?”禮部尚書劉廙拿出一套簡化版本,重點就在省錢,曹髦無奈之下,只得應允。

至於酬賞事,劉廙出班奏道:“可從西域諸國例,封以王號。”是勳忙道:“不可。”他說了,西域諸國舊有王號,漢代也是那麼封的,所以咱們不能去給他們挫一級,改封公侯,然而事實上——“呂奉先王於西域,統合各國,則車師、焉耆、鄯善等名爲王,實非王也……”這些國家雖然戶口不蕃,但地方廣大,起碼也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一箇中等郡,可是小小的倭地就有二十三國——“即大者如邪馬臺,亦不過大縣耳,安可爲王?爵不可輕頒,輕頒則賤。”

劉廙說那這樣,可封邪馬臺女王爲王,餘者皆侯。然而是勳還是反對,說:“邪馬臺雄於筑紫(九州島),儼然有併吞諸邦之心,若使王之,乃更跋扈,非中國之福也。若侯俱侯,不可有異。”

劉廙說偏遠海島上一個小蠻邦,就算把整個倭地都統一了,又能有多大力量,怎麼就“非中國之福”了?“令公所言,廙不敢苟同也。”

是勳時爲中書令。這個職位肇設於西漢武帝朝。原本以士大夫掌內廷事務。稱尚書令,以宦官掌內廷事務,則稱爲中書令。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權勢竟在丞相之上。對於尚書令、中書令這種職務,因其權重,向來朝臣多尊稱爲“令君”——比方說著名的荀令君荀彧。可是當初荀彧雖然等同於漢相,就算在曹操集團中也位列第二,終究尚書令論品秩並不怎麼高;如今的是勳可不同。那是名正言順的首相啊,且又受封郡公,所以大家夥兒乾脆就生造出一個新詞兒來,尊稱他爲“令公”。

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自魏文帝起,即以士人擔任中書令,執掌機要,權勢日重,逮南北朝時,竟成爲朝臣中最清華貴重者。比方說謝安即在東晉爲中書令。再如高允在北魏爲中書令,文成帝拓拔濬竟不名之。而尊稱爲“令公”——也就是說二百多年以後纔出現的這種稱呼。唐代最有名的“令公”當然是郭子儀郭令公啦——不過這個時候多以尚書、中書兩省次官同平章事爲宰相,令則多授藩鎮,其實不預政事。

到了晚唐以後,中書令越封越濫,簡直成了武將專有的加銜,所以在民間傳說中,就連楊業都被稱爲“楊老令公”了——其實他官止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而已,距離中書令還有十萬八千里遠。

故此在是勳的印象裡,一提“令公”,多爲武夫也,如今這稱呼加在了自己身上,怎麼聽着怎麼彆扭啊……可是又不好禁絕,只能忍着……

當下劉廙說是令公你未免太小題大做、危言聳聽了吧?是勳心說日本將來可能對中國造成的危害,我這會兒說出來,肯定沒人信——“今二十三國來朝,異服之使,並列階前,何其榮耀,可彰中華之盛也。若異日止二三國來朝,知者曉其兼併,不知者以爲中國將衰,是以外邦貢使寡也,奈何?”

劉廙一皺眉頭,說你這話雖然挺沒溜的,但我喜歡……好吧,那就如你所言吧。於是詔拜二十三國倭王……倭地酋長皆爲侯爵,各賜名號、金印。邪馬臺女王卑彌呼因此也做不成“親魏倭王”,他的使者光得了一顆“親魏侯”的印信回去。

倭使貢獻方物甚多,但價值卻不高,也就毛皮、倭錦、男女生口(奴隸)之類罷了,曹髦將貢物班賜羣臣,奴隸則發皇家工坊勞作。崔琰幫他列了長長的一份賞賜品單出來,包括黃金、美玉、銅錢、鐵刀、蜀錦、珍珠、鉛丹,等等,足足四十多款,論價值不下貢品的百倍。可是度部尚書司馬朗當場就給否了,說關東還在打仗呢,蜀地也沒有徹底平定,我沒這份兒計劃外開銷。公庫動不得,那就動私庫吧,然而又遭到門下監劉放的諫阻:“前陛下踐極,賜羣臣金帛,以國用未足,取諸內帑,今若重賜,乃將罄盡矣。”

曹髦一皺眉頭,說我真就那麼窮嗎?是勳奏道:“所謂積土成山,積水爲淵,今若重賜,後再有貢者,必從此例,是貧中國而富四夷也……”中國傳統的朝貢制度,最終就釀成了這種惡果,導致到了明朝,要明確規定藩屬的進貢次數——你要是年年過來,那我非破產不可呀。

“且蕞爾小邦,得金玉無所用,得絹帛不能織,唯炫其華彩而已。是中國之賞厚,而彼邦之德薄也。”

他說我跟秦朗仔細打問過了,倭地沒有好鐵,部隊基本上還在使用銅兵,而且他們就連銅的冶煉技術也很落後,不能制鏡——“胡不賜以鏡、劍,既不勞中國,而又能得遠人愛也。”日本列島這時候,大概處於彌生時代晚期或者古墳時代早期,後世考古發掘出最常見的禮儀用品,就是從中國輸入的鐵劍和銅鏡,甚至其中貴重者,還成爲了日後大和王朝政權的象徵——所謂“劍、鏡、璽”(璽指本土勾玉)是也。

那麼既然倭人喜歡這些玩意兒,咱就送他們這些玩意兒吧,比送黃金、白玉要惠而不費多啦。

曹髦准奏,即賜各倭使銅鏡、鐵製刀劍,以及價值千金的鉛丹和銅錢——就這論時價都已經是貢品的將近十倍啦。

ps:

明天臨時有事,可能要斷更一天了。爲了補償讀者朋友們,我試着發了點推薦票紅包——大家趕緊去搶吧!

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0章 鞭長莫及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1章 軍中之樂第9章 先實關中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1章 神龜永壽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章 九江處士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3章 步趨周公第34章 猛虎出柙第31章 江陵城下第30章 釜底抽薪第3章 自恃其智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6章 隆中閒話第3章 吳中之禍第9章 涼州用間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7章 莒縣奇案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章 輔政安民第6章 自編自導第10章 月黑殺人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4章 無奈竊國第9章 建藩封國第5章 不識大體第1章 如有勳在第14章 鳳雛之謀第6章 並無雅骨第7章 吾青州人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章 東郡英豪第16章 豈忍招贅第1章 先得一驢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會溫氏園第34章 以兵做賊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0章 天下英雄第8章 謀策定亂第30章 釜底抽薪第6章 寧我負人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4章 城上易幟第4章 攻心之計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4章 無奈竊國第17章 以身爲餌第8章 志不可奪第9章 積毀銷骨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8章 陶牧拜表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章 劫後新生第24章 安所求赦第7章 欲取先與第29章 銅雀臺上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6章 取而代之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1章 霸王之死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0章 不合邏輯第11章 成都驚變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6章 **好淫
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0章 鞭長莫及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1章 軍中之樂第9章 先實關中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1章 神龜永壽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章 九江處士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1章 社會進步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3章 步趨周公第34章 猛虎出柙第31章 江陵城下第30章 釜底抽薪第3章 自恃其智第29章 鎮撫關中第26章 隆中閒話第3章 吳中之禍第9章 涼州用間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7章 莒縣奇案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章 輔政安民第6章 自編自導第10章 月黑殺人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4章 無奈竊國第9章 建藩封國第5章 不識大體第1章 如有勳在第14章 鳳雛之謀第6章 並無雅骨第7章 吾青州人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8章 延之日升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章 東郡英豪第16章 豈忍招贅第1章 先得一驢第30章 養疾自重第13章 會溫氏園第34章 以兵做賊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0章 天下英雄第8章 謀策定亂第30章 釜底抽薪第6章 寧我負人第16章 奮死報國第24章 城上易幟第4章 攻心之計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4章 無奈竊國第17章 以身爲餌第8章 志不可奪第9章 積毀銷骨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8章 陶牧拜表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章 劫後新生第24章 安所求赦第7章 欲取先與第29章 銅雀臺上第30章 繫鈴解鈴第26章 取而代之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1章 霸王之死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0章 不合邏輯第11章 成都驚變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2章 養虎貽患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6章 **好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