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分治(二)

“史迪威將軍,以您對所謂的狼之隊的瞭解,您認爲他們的要求是認真的嗎?”在回返回駐地的路上,蒙巴頓不得不徵詢史迪威將軍的意見。

“僅就我對狼之隊的瞭解,我認爲他們的要求應該是經過充分考慮的。因此,我提醒您和貴國政府認真地考慮他們的要求。我想我們都瞭解,在當前的情況之下,我們都需要這支令人討厭,卻又英勇善戰的軍隊。”史迪威對於英國人的苦惱頗有些幸災樂禍的感覺。就個人來說,他本人對英國人沒有絲毫的好感,儘管他們都說英語。按照史迪威的理解,如果不是英國佬和法國佬在歐洲,對納粹德國無休止的綏靖和縱容,美國也不會被拖進這場該死的戰爭之中。這種不滿同樣適用於美國國內的那些政客們對日本人的縱容。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美國年輕人,爲了這幫人的錯誤,將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平白扔在世界的各個戰場上。

聽完史迪威的話,蒙巴頓沒再說話,而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印度的局勢朝着越來越不利於英國的方向發展。如果不盡快把這近十萬士兵從中國人手裡要出來,那麼印度局勢就有失控的危險。因爲,礙於歐洲戰場的局勢,在短時間內,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都難以再向印度派駐如此數量的軍隊或者在印度訓練一支忠於英國的軍隊。失去這支軍隊,也就同時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根基。以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爲首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呼聲,隨着二戰的進程越來越高。他們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大,越來越多的普通民衆投入其中。而作爲非主流派的錢德拉所領導的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日本人的扶植之下,在東印度地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日本人走了,錢德拉以最快的速度和中國人達成協議,使其得以保留自己的巨大影響力。相信這就是林楚男口中所說的“民意”。

本來錢德拉就因爲得不到國大黨的支持,才鋌而走險,走上了更爲激進的道路。當初其投靠日本人,英國還可以以其投敵,作爲約束印度國內政治勢力的藉口和理由。可是,現在不同了。如果錢德拉在同屬於盟軍一方的中國人的支持和鼓動下,在東印度率先正式走上獨立的道路,那麼對整個印度的影響將難以估量。中國人,狼之隊,他們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呢?猛然間,蒙巴頓感覺身上一緊一股悲涼從心底迅速涌起並向全身瀰漫。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爲什麼曾經獨霸全世界的大英帝國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呢?是太多的財富使得英國喪失了進取心?還是日趨保守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他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是他知道,就在不久的過去,不要說東方的落後國家,即便是文明世界的強國誰又敢這麼和英國對話呢?蒙巴頓此刻的心情不難理解,不過現在沒人在意他的心情。即便坐在他身邊的史迪威也不在乎。

印度人更不在意蒙巴頓的悲涼。就在蒙巴頓和林楚男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進行着漫長的紳士般的交談中,錢德拉同志在中國人的支持或者說脅迫下,與“穆斯林聯盟”(不是歷史上的那個,而是由中國人支持的另一個聯盟)達成妥協,雙方同意東印度地區將以宗教信仰爲依據,在徵得人民意願的基礎上,成立兩個獨立的國家。這個消息雖然還未對外借宣佈,但是在中國人的努力之下,弄得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這一來,最先坐不住的是國大黨和真正的穆斯林聯盟。他們一方面同時對外宣稱錢德拉的“自由印度運動”和“穆斯林聯盟”爲非法,不能代表東印度人民的意願;另一方面向他們的宗主國是加強大的壓力。在此之外,雙方都派出得力幹員暗中聯絡錢德拉和穆斯林聯盟領袖,希望能和他們達成某種默契和交易。開出的條件也絕對稱得上優厚:只要他們奉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爲正朔,那麼他們都將毫無疑問的成爲未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然而,事情已經漸漸超出了英國人、國大黨以及穆斯林聯盟的控制。儘管印度的宣傳部門對東印度發生的事件實行了訊息封鎖,但是廣大的南亞次大陸上的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衆都已經聽到了風聲。當一個消息人民無法從正當途徑獲取的時候,那麼謠言就會把這個消息膨脹扭曲之後,以更快的速度向外傳播。埋藏在被奴役了近二百年的人民心中那顆擺脫壓迫、獨立自主的信念,被放大的“振奮消息”瞬間點燃。再加上錢德拉擁躉們一番煽風點火之後,整個次大陸沸騰了。要求獨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隨着浪潮的席捲,這片土地上的痼疾也同時發作。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持不同政見者之間、不同種姓和族羣之間的衝突,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整個次大陸。新仇舊恨,使得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爲什麼要爭鬥,似乎不把對方置於死地自己就不能生存。在這片誕生了偉大的文明的古老土地上,紛爭似乎就從未中斷過。倡導寬容慈悲的佛教,被髮源地的人們拋棄之後,人羣、階層、民族之間的仇恨日積月累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只需要一點點火星,就能瞬間激活。否則,偌大的一個國家怎麼會被一個遙遠的島國,幾乎無憂無慮的統治了近200年呢?否則,怎麼會有印巴分治以及分治後兄弟反目成仇呢?

很多時候必須承認某種文化或者宗教的確缺乏寬容性。當兩種同樣缺乏寬容性的宗教或者文化碰撞在一起,而又無法從精神和上消滅對方的時候,往往就無法和睦相處,隨之而來的就是長期的仇恨和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狹隘的文化只能造就狹隘的人民,而狹隘的人民,做出任何瘋狂的事情都是非常正常的。在短短的不到兩週內的時間,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印度次大陸上的超過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流血衝突,就發生了200餘起。造成數萬人傷亡,而且這種衝突不僅沒有種植的跡象,反而還有擴大的趨勢。

總要有人站出來,也總會有人站出來。甘地此時再次開始絕食,號召人們放下手中的刀槍棍棒。每個民族都會在危難時刻涌現出出類拔萃的英雄人物,而甘地的出現,絕對是印度和印度人的幸運。甘地絕食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不能袖手旁觀。他們也同時向英國行政當局施加巨大的壓力,並以實施更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爲要挾,要求英國政府立即、刻不容緩地滿足印度人民獨立的迫切要求和願望。

遠在萬里之遙大西洋島上的死胖子,由於歷史的改變依然在首相的寶座上。可是糟糕的局勢讓他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在他憤怒的將手中的哈瓦那手工雪茄拋在昂貴的地毯之上之後,除了憤怒更多的則是無奈。虎落平陽也好龍遊淺灘也罷,總之要立即解決那顆寶石上發生的變故。真的不能再拖延了,因爲在前線的印度軍團已經有了發生騷亂的前兆。一旦他們也相應部合作運動,那麼對於英國的軍心士氣的打擊是難以承受的。爲此,在丘吉爾的強烈要求之下,內閣召開了專門會議,商討印度絕世的對策。經過兩個不眠之夜,在激烈的爭吵之後,內閣終於決定並經過英王和國會批准,決定在克里普斯提案的基礎上,授權蒙巴頓勳爵作爲大英帝國國王的全權代表,負責解決印度局勢。

蒙巴頓在和狼之隊的交鋒中早已經筋疲力盡。林楚男倒是始終保持着優雅的紳士風度,不過在關鍵時刻那個可惡的郎朗總會跳出來,提出一些尖銳的刺耳的怪異的要求,把良好的談判氣氛破壞的一乾二淨。使得一切又得從頭再來。就這樣談判似乎變得遙遙無期。而印度的緊張局勢又使他無法浪費時間。更令蒙巴頓難以接受的就是,中國人對英國俘虜的審判,已經步入了程序。根據“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披露,如果審判開始,那麼將有百分之八十的軍官會以戰爭罪犯的名義,按照戰爭罪被判處絞刑。而其他戰俘則會被判處有期徒刑服勞役,以賠償中國人的損失。這是蒙巴頓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蒙巴頓接受不了,大英帝國同樣接受不了,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促使丘吉爾和他的同夥們下定最後的決心。畢竟大英帝國的體面是真的傷不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來自中國的成語,幾乎成爲每一個感覺內心受到極大傷害的英國紳士們的座右銘。

在蒙巴頓的努力以及史迪威的斡旋之下,狼之隊確切的說是郎朗終於鬆口,暫緩對英軍俘虜的審判工作。與此同時,經過英屬印度當局、國大黨、穆斯林聯盟、自由印度運動和新穆斯林聯盟之間,幾乎無窮無盡的爭吵、謾罵、毆鬥之後,歷時長達三個月之後,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最新升級版《蒙巴頓方案》也最終出臺並獲得英國國會批准。第一、大英帝國放棄對英屬印度近200年的統治。第二、印度分爲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英國分別向兩者移交政權。第三、分別成立印度制憲會議和巴基斯坦制憲會議,它們將分別決定兩個國家的未來地位。第四、授予各土邦以自由選擇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的權利。如果不願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可以保持與英國的舊有關係,或者選擇建立獨立的政治實體。第五、孟加拉、旁遮普是否華爲兩個部分,以及各部分的歸屬問題以及西北邊省的歸屬問題分別進行投票。

此外,還有兩個補充協議:第一、如果孟加拉分裂爲東西兩部分,則東孟加拉依據其人民的意願,決定是否成爲獨立國家或者加入巴基斯坦。第二,阿薩姆地區根據其人民的意願,自主決定是否加入印度自治領或者選擇獨立。第三,安達曼羣島和尼科巴羣島由於處於日本人的控制之下,其地位待定。如果東孟加拉、阿薩姆選擇獨立,那麼待解放之後,由新成立的政府和印度自治領協商其歸屬。如果東孟加拉和阿薩姆分別選擇歸巴基斯坦和印度,那麼其歸屬印度。第四,無論英屬印度各方最終達成何種協議,都必須保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根據英國在戰爭中的需要隨時追加軍隊和軍用物資的供應。

焦頭爛額蒙巴頓忍受了三個月帶有濃重咖喱味體臭的折磨之後,終於能夠抽出時間繼續與中國人進行未完的談判。

第332章 南進(八)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413章 準備(四)第278章 “意外”(一)第83章 收官(三)第423章 南方(四)第425章 南方(六)第101章 大戰(六)第18章 彼身(一)第245章 遠征(九)第149章 天空(三)第121章 圍獵(三)第213章 時局第153章 名聲(三)第114章 華北(二)第376章 謀定(二)第435章 心事第39章 奇兵(二)第182章 反攻(二)第228章 西進(一)第56章 斷尾(三)第443章 刺痛(一)第240章 遠征(四)第84章 收官(四)第89章 改變(二)第84章 收官(四)第103章 大戰(八)第57章 絞殺(一)第62章 絞殺(六)第335章 南進(十一)第23章 思謀(二)第213章 時局第178章 逢源(一)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374章 妥協(二)第345章 出兵(一)第100章 大戰(五)第428章 南方(九)第420章 南方(一)第227章 女王第88章 改變(一)第8章 阻截(五)第272章 孤城(十三)第290章 殺戮(八)第367章 無奈第66章 呼吸(四)第322章 家園(一)第434章 貴族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80章 呼吸(十八)第46章 狡兔第203章 攻防(十五)第414章 準備(五)第199章 攻防(十一)第370章 內訌第450章 終結(二)第395章 迴歸(十五)第313章 暗戰(二)第275章 孤城(十六)第454章 終結(六)第448章 刺痛(六)第24章 東線(一)第186章 反攻(六)第111章 大戰(十六)第212章 策對(二)第23章 思謀(二)第371章 叛軍第443章 刺痛(一)第42章 驕兵第281章 爆發(二)第368章 難題第310章 殘敵(三)第196章 攻防(八)第147章 天空(一)第169章 衝突(二)第336章 南進(十二)第385章 迴歸(五)第444章 刺痛(二)第224章 無奈(三)第435章 心事第336章 南進(十二)第425章 南方(六)第214章 支援第194章 攻防(六)第286章 殺戮(四)第115章 華北(三)第348章 鏖戰(一)第136章 長江(一)第57章 絞殺(一)第455章 終結(七)第437章 分治(二)第430章 南方(十一)第128章 待客第217章 諸馬(三)第137章 長江(二)第376章 謀定(二)第324章 家園(三)第3章 圍追(三)第265章 孤城(六)第246章 遠征(十)
第332章 南進(八)第460章 終結(十二)第413章 準備(四)第278章 “意外”(一)第83章 收官(三)第423章 南方(四)第425章 南方(六)第101章 大戰(六)第18章 彼身(一)第245章 遠征(九)第149章 天空(三)第121章 圍獵(三)第213章 時局第153章 名聲(三)第114章 華北(二)第376章 謀定(二)第435章 心事第39章 奇兵(二)第182章 反攻(二)第228章 西進(一)第56章 斷尾(三)第443章 刺痛(一)第240章 遠征(四)第84章 收官(四)第89章 改變(二)第84章 收官(四)第103章 大戰(八)第57章 絞殺(一)第62章 絞殺(六)第335章 南進(十一)第23章 思謀(二)第213章 時局第178章 逢源(一)第305章 殺戮(二十三)第374章 妥協(二)第345章 出兵(一)第100章 大戰(五)第428章 南方(九)第420章 南方(一)第227章 女王第88章 改變(一)第8章 阻截(五)第272章 孤城(十三)第290章 殺戮(八)第367章 無奈第66章 呼吸(四)第322章 家園(一)第434章 貴族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80章 呼吸(十八)第46章 狡兔第203章 攻防(十五)第414章 準備(五)第199章 攻防(十一)第370章 內訌第450章 終結(二)第395章 迴歸(十五)第313章 暗戰(二)第275章 孤城(十六)第454章 終結(六)第448章 刺痛(六)第24章 東線(一)第186章 反攻(六)第111章 大戰(十六)第212章 策對(二)第23章 思謀(二)第371章 叛軍第443章 刺痛(一)第42章 驕兵第281章 爆發(二)第368章 難題第310章 殘敵(三)第196章 攻防(八)第147章 天空(一)第169章 衝突(二)第336章 南進(十二)第385章 迴歸(五)第444章 刺痛(二)第224章 無奈(三)第435章 心事第336章 南進(十二)第425章 南方(六)第214章 支援第194章 攻防(六)第286章 殺戮(四)第115章 華北(三)第348章 鏖戰(一)第136章 長江(一)第57章 絞殺(一)第455章 終結(七)第437章 分治(二)第430章 南方(十一)第128章 待客第217章 諸馬(三)第137章 長江(二)第376章 謀定(二)第324章 家園(三)第3章 圍追(三)第265章 孤城(六)第246章 遠征(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