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總領四路

西京,太極宮。

十一月朔ri早朝。

這一ri乃是李淵定下的朝參ri。

京城之內三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吏皆必須參加。

這天sè昏暗未明,萬千宮殿融入了夜sè之中,上百名官員,身着官袍,手捧板笏,從滴水檐下的長廊直入太極宮。

李淵身着龍袍在大殿之上,接受了百官的參拜之後,坐在龍椅之上,而大臣皆是就站於一旁。

殿頭官上前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只見納言劉文靜上前言道:“臣有本奏,御史聽聞陛下常與大臣,同食同坐,此有違常理,還請陛下慎之。”

劉文靜言罷,衆官員不免微微擡頭,一併看向了站在前列的尚書省右僕shè裴寂。

裴寂素來得李淵看重,常被留下宮中,劉文靜之言,當然是意指裴寂。

衆臣都知道,晉陽起兵後,李世民,劉文靜,裴寂三人都乃是元謀功臣,無論犯何罪,都可恕二死。

但自李淵稱帝之後,劉文靜,裴寂二人之間當然是矛盾愈加激烈,二人爭執已到了表面化。

李淵笑了笑,不以爲意言道:“劉愛卿,未免管得太寬了。”

劉文靜言道:“臣不這麼認爲,天子臨億兆,率土莫非臣。若貴賤失位,何爲yin陽君臣之道,如同太陽俯同萬物,讓羣生何以仰照!”

李淵一愣,笑着言道:“太陽俯同萬物,讓羣生何以仰照。此王導之言。劉愛卿要以古人之事來教諭朕麼?但當年漢光武與嚴子陵共寢,嚴子陵卻加足於帝腹。天子不忍斥之。裴愛卿,劉愛卿都是朕在晉陽的舊臣。朕從來不敢忘之,劉愛卿,就不要以此爲嫌了。”

劉文靜聽李淵打定主意袒護裴寂,當下更怒裴寂,但面上卻不可駁了李淵這番話,只能退下。

這時裴寂言道:“臣也有本上奏!眼下新朝已立,正是謀新去故,如農望秋。舊朝以大興縣爲京師,而長安縣爲京兆郡之郡治。眼下陛下革舊鼎新。將京兆郡改爲雍州,臣請再將大興縣改爲萬年縣,而長安縣仍稱爲長安,如此合稱之爲萬年長安。”

“萬年長安,長安萬年,好!說得好!”李淵一拍桌案,龍顏大悅。

李淵撫須言道:“朕yu革除舊朝之弊,就從天子腳下而起,不僅僅是改朔。就如你所言,將大興縣更爲萬年縣,這大興城亦恢復舊名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而長安縣與萬年縣以皇城朱雀街爲界。街西五十四坊屬長安縣,街東五十四坊屬萬年縣。”

聽李淵如此說,裴寂與衆臣一併稱賀。

李淵哈哈大笑言道:“此乃是盛事。朕願與衆愛卿同賀。”

裴寂見李淵龍顏大悅,笑了笑看了劉文靜一眼。退下到班列之中。劉文靜暗暗咬牙,心底罵道。馬屁jing。

“臣有本奏!”兵部侍郎趙慈景上前,見大殿內一團喜慶,不由搖了搖頭。

“念!”

“昨ri兵部急報,上月晉陽城失陷於幽州李重九之後,李重九馬不停蹄,十五ri破平遙,十九ri破介休,太原道行軍副總管西河公張綸三戰皆敗,現不得已退保隰城了。”

“什麼張綸都敗了?”衆臣不免議論紛紛,張綸在晉陽起兵之後,爲李唐連破離石、龍泉、文城三郡,開疆擴土,功勞僅次於李芷婉,殷開山,劉弘基等大將,現在在李重九之下也是連戰連敗。

衆臣聽後這話後,沒想到這只是一個開始,之後衆臣紛紛上本。

“御史臺有本奏,齊王李元吉上表彈劾,太原道行軍總管殷開山,不戰自逃,導致晉陽失守!”

“中書省接到太原道行軍總管殷開山上書自辯,言賊勢浩大,暫避可全軍力!殷開山另有本,參齊王幕下李思齊等人,貪功yu戰,慫恿之罪。”

“臣有本奏,兩個月恆山賊趙萬海聚衆數萬,與李賊呼應攻打井陘,平陽公主與其三萬子弟兵,腹背受敵,我們已有十ri沒有其消息了。”

“臣有本奏,上個月夏縣呂崇茂自稱魏王,佔據夏縣起事!”

“昨ri絳州疾報,李重九大軍前鋒番騎,大洗汾州,現其斥候已進逼絳州,絳州總管襄武王李琛告急,言河東十五州數ri之後,將不復爲我所有。”

數人一併奏完,殿上一片冷清。

龍椅之上李淵辦起了臉,言道:“你們莫非是串通好了,今ri一併來掃朕的興致,怎麼不說了,是不是明ri李重九就要過大河了,後ri他就要打到這京師腳下了,你們怎麼都不說了。”

重臣一併默然,這時趙慈景上前言道:“啓稟陛下,微臣以爲眼下幷州,石州,隰州皆已是失守,夏縣呂崇茂自立,河東堯君素尚在,賊勢如此,難與爭鋒,臣以爲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

這時又一臣上前,言道:“臣附議!李重九有番騎之助,兵鋒銳不可擋,現在河東局勢糜爛至此,若是再派兵渡河,只有盡數失陷。隴西河西的薛舉,李軌纔是我們的心腹大患。”

二人說完後,又是五六名大臣出班上前,捧着板笏垂頭言道:“臣附議!”

“臣附議!”

幾名大臣一吭聲,頓時大殿之內,寂然無聲。

李淵沒有說話,聽了這幾人之言後,負手在龍椅之前踱步。

太子李建成如木偶一般,不出一聲,至於其餘大臣們皆是不敢說話,左右觀察着其他人的神sè。

大唐才立國才三個月,河東之地,竟然幾乎快要被李重九掃蕩一空。這一次連關中都爲之震動了。

“兒臣以爲河東不可棄之!”

正當這時,一聲音而出,擲地有聲。不少大臣都鬆了口氣,看去果然正是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是三ri之前,剛剛趕回長安的,之前在淺水原兩戰,李世民指揮的唐軍先敗後勝,艱難萬分地大破薛舉父子二人。

李世民正要乘勢提兵一舉將二人收拾時,軍中卻傳來晉陽陷落,齊王,殷開山而逃的消息。李淵令他速速調兵返回長安,故而李世民只能將差點到手的勝利放棄,率軍返回。

眼下聽得衆臣皆爲李重九兵鋒所懼,一片要放棄河東之聲,李世民再也忍耐不住了。

李世民當下出班而出,大聲言道:“父皇,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兒臣願假jing兵三萬,率軍渡河,滅李重九,克復汾、晉!”

聽李世民這麼說,李淵雙目一亮,言道:“秦王,你可有把握?”

李世民言道:“太原雖敗,晉陽雖失,但三妹,四弟,殷開山軍力都未大損,而李重九自持兵jing,輕兵冒進,離糧道遠矣,兒臣觀其已如強弩之末,一戰可克之!”

聽李世民這麼說,李淵不由捏須點頭。

而劉文靜等人亦一併出列言道:“臣等以爲秦王之見可行。”

“臣附議!”

“臣亦附議!”

當下三十多名大臣跪倒在李淵面前。

李淵將袖袍一拂,言道:“朕意已決,御駕親征晉陽。”

衆臣聞言頓時一片譁然,原來以爲是李淵坐鎮長安不會輕動的,故而就算太原有難,也只是派李世民出征的,沒想到李淵居然決定親征。

衆臣還要再言,李淵擺了擺手言道:“不必多言,李重九此子不可小視,劉武周,羅藝,高開道都不是他的對手,朕當年養虎遺患,眼下必然親手將之剷除。”

“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聽令你們四人,率軍攻夏縣,先攘除後患。”

“諾!”四名大臣一併出列領命。

“屯衛將軍王行敏聽命,你率軍潞州助潞州刺史郭子武守住潞州,上黨河東如幷州之表裡,告訴齊王,殷開山,晉陽之得失,我暫不與之計較,但若是再敗,二罪並罰!”

“末將領命!”王行敏大聲答道。

“令蒲、絳兩州總管,襄武王李琛爲隰州總管,與太原道行軍副總管,西河公張綸,一併死守絳州,不可有失,吾大軍二十ri之內必可趕到,若二十ri之外失之,朕可免他們罪責。”

“秦王李世民!”

“兒臣在!”李世民大聲言道。

李淵負手言道:“朕加你爲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詔蒲、陝、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度,你即可率jing兵三萬從蒲阪渡河,總督三路大軍,反攻太原郡,將李重九給我擒之闕下,懂嗎!”

李世民聞言露出不可置信的神sè,一旁的李建成聞言臉sè卻是鉅變。

太尉是何職,太尉、司徒、司空併爲三公之一,雖是虛銜,但卻是文臣之極。

何況李世民現在已是秦王,無論王爵官職都爲人臣之頂了,再接下來李淵除了將皇位給李世民外,再無其他厚賞可加了。

現在李淵又將半個大唐的兵權都給了李世民。

李建成自己除了這大唐太子的名號,卻什麼都不如自己這位弟弟。

“兒臣謝過父皇,必爲大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世民之言在大殿之上回蕩。

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四百一十章 與民同樂第六百八十四章 無間道(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三百四十八章 太原郡攻略(二)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九十八章 胡騎聲啾啾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兩百六十二章 小樓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六百四十三章 少年雖窮,不可辱其志(第一更)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五百三十一章 宋金剛起復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七百九十一章 李重九的戰法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下爲棋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八百三十四章 伐交爲上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三百一十四章大軍齊聚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六百三十章 洛陽十年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兩百二十七章 醫人
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四百一十章 與民同樂第六百八十四章 無間道(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一百章 雁門關前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一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三百四十八章 太原郡攻略(二)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九十八章 胡騎聲啾啾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兩百六十二章 小樓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六百四十三章 少年雖窮,不可辱其志(第一更)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九章 檄文第五百三十一章 宋金剛起復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七百九十一章 李重九的戰法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下爲棋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八百三十四章 伐交爲上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三百一十四章大軍齊聚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裝分兵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六百三十章 洛陽十年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兩百二十七章 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