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大漢一藩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風俗一旦形成,生活環境若不出劇變,斷難更改。

若要改變高句麗數百年形成之陋習。“摻沙子”是唯一捷徑。將二十餘萬高句麗人,分置薊國諸城。彼此失去關聯,很快便會被周遭漢人同化,進而移風易俗。不出三代,當徹底融入大漢。

這便是文明的力量。

煌煌天漢,因火而興: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爲兩,徑開。行數裡,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爲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爲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俗謂漢以火德王,火赤色,故稱高皇爲“赤帝子”。

“(東)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作爲赤帝子孫,薊王自當傳火蠻夷。以爲向化。

然私慾不損大義。“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這種事,就算了。薊王捫心自問,做不到。有道是“衆人拾柴火焰高”。煌煌天漢,仁人志士何其多。烈焰沖天,何必自燃。

釜山港。

新任港令劉正,走馬上任。登遊麟號,拜見主公。

先前,得泉州令邴原保舉,爲副使,出使邪馬臺國。歸來後,又得太學博士,正使王烈舉薦,授予釜山(港)令。食比千石俸。才智得舒,入官籍時,遂改名“正”爲“政”。足見勤政之心。

正如都船令一職,爲比二千石俸。港令,品秩雖一同擢升,卻也略低於城令。比如,新任泉州港令袁渙,食俸便略低於泉州城令邴原。邴原爲上官。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出身“陳郡袁氏”,大司農袁滂之子。以敢諫直言稱名。

月前,攜宗人北上。幸登(將將達線)黃金臺六層,比千石出仕。被任命爲新任泉州港令。袁渙從弟袁霸、袁霸弟袁徽,袁敏,袁氏一門少年英才,皆隨袁渙北上薊國,入太學壇。不出數載,當爲薊王所用。

又有陳郡陽夏人,何夔,字叔龍。身長八尺三寸,容貌矜嚴。亦幸登六層樓,拜爲首任濟州港令。若不出意外。待稍加歷練,政務通達。劉備便會遷何叔龍爲首任對馬令。

身長八尺三寸,只需往六尺島夷面前一站。自當敬若神明,迎刃而解。

劉備遂在爵室設宴,款待蘇飛、劉政等一衆屬臣。

百萬三韓被抄掠一空。放眼望去,半島空曠。忽生人稀地廣之感。

真番太守陸康,亦走馬上任。析樂浪南部七縣,又並馬韓北部之土,再立馬韓屬國。真番民情頗佳。陸康乃大漢名守。不出數載,真番民心歸附,再引南北濊貊、沃沮,四方島夷前來定居。正大力修造霅津港。待建成,當有大批薊國船商往來貿易。多管齊下,諸事並舉。興盛指日可待。

真番郡,北鄰樂浪,南接馬韓屬國,乃穩定半島之壓艙石。

只需穩住真番,半島這艘大船,便不會翻。

穩住半島,倭人列島,指日可待。

試想。釜山距對馬,不過百里之遙。狼煙一起,瞬息可至。只需據守對馬,倭人列島,便是薊王囊中之物。

半島承上啓下,不容有失。

正因位置重要,薊王又豈會坐視高句麗、扶余,尾大不掉。成心腹大害。

北伐高句麗,勢在必行。

劉備已命使者前往高句麗王城,呈交國書,命其“歸還舊土”。

只是所謂的舊土,薊王並未言明。究竟是哪裡的舊土。若只取臨屯郡,還好說。若索要前漢時所置高句麗縣。高句麗便要遷都。料想,高句麗王必不會答應。

高句麗人心思,薊王又豈不知。

不過是行“先禮後兵,師出有名”罷了。

果不出薊王所料。

沸流水畔,高句麗王城。

薊使孫乾,呈遞國書。高句麗王伯固,命人當場宣讀。

百官譁然。

便有大加(官職)優居(人名),怒而發問:“敢問貴使,薊國,不過是大漢一藩,薊王,亦位同我主。如何能號令鄙國!”

孫乾笑答:“陛下賜加黃鉞,可代主征伐,乃其一。朝廷亦下敕令,言:島夷之事,我主自決,爲其二也。”

又有主簿(官名)然(名字)出列:“敢問貴使,何爲‘舊土’?”

孫乾答曰:“大漢舊地是也。”

主簿然再問:“若如此。時下,我等立足之地,亦是前漢舊縣。薊王欲命我主遷都否?”

孫乾答曰:“不遷亦可。”

一直面沉似水的高句麗王伯固,急忙開口:“願聞其詳。”

孫乾起身答曰:“當仿馬韓辰王,立高句麗屬國。我主將遣都尉統御。”

“欺人太甚!”大加優居怒不可遏:“莫非要我主臣服薊王乎!”

孫乾面色如常:“然也。”

“貴使且聽我一言。”主簿然,搶先出列:“薊國雄踞北疆,先滅鮮卑,烏桓,再滅三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乃宇內第一強國。今又尋機挑釁,欲與鄙國開戰。須知,脣亡齒寒。我與扶余,同出一種。若薊王興師來攻,二國必聯手相抗。倉促間,亦可組十萬聯軍。鄙國,林茂山險,民多勇健。若堅壁清野,作壁上觀,薊王必損兵折將。待雪大封山,無歸路矣。且我等皆是大漢之藩,我主並無過錯。天子賜加黃鉞,乃爲‘攻無道而伐不義’。強伐無過之藩,乃是無道不義,自取其禍也。還望貴使轉告薊王,切莫輕起刀兵。徒令生靈塗炭。”

此話,有禮有節,振聾發聵。殿內百官,各自點頭。

“閣下謬矣。”然孫乾卻駁道:“鄙人輕車前來,手無寸鐵,何來刀兵?既爲藩國,爲何蠶食漢土。且不告而取,常擅自興兵。或曰:國中支落繁雜,難以掌控。故我主才設屬國都尉,代爲統御。又,何錯之有?”

沒說要打你啊。乖乖聽話,自不必刀兵相見。

“這……”主簿然一時無語。事實勝於雄辯。高句麗多次興兵抄掠漢郡,筆筆血淚,鐵證如山。

高句麗王伯固見狀,這便言道:“貴使且回。煩請轉告薊王:茲事體大,斷難速決;假以時日,若有決斷,當呈國書告知。”

“如此,下臣拜別。”孫乾再拜而出。

兩國交兵,尚不斬來使。孫乾飽讀詩書,自有風儀,並未有無禮言行。再說,何人敢逆薊王虎威。

“當作何解。”目送孫乾一行出殿,高句麗王伯固強壓怒火,居高下問。

1.37 人主之風159 亂世之才121 上下勠力1.35 南宮一遊1 羣雄上洛119 匡弼輔正164 王道循環176 盜書續命1.93 花開七朵1.202 白馬銀槍1.23 夫復何言158 鐵壁鏵嘴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0 寡義廉恥1.29 同坑好友1.62 倉廩府庫118 莫測人心31 形勢大好1.59 開疆闢土11 禍起宮牆1.76 世道無常1.37 投石卜路163 顧此失彼18 再起兵禍1.4 越俎代庖190 半載之期1.44 非同尋常1.93 葡萄苜蓿1.249 唱罷登場175 菩薩女蠻1.59 將星閃耀214 後生翹楚173 飲鴆止渴1.266 驚悉隱秘1.8 神都洛陽11 洛陽安家1.75 金闕在望16 山蠻甲冑119 司金典農178 爲戰而生1.69 海賊聯盟1.95 平樂會盟1.200 窮兇奇虣1.36 籠中之鳥129 垂簾理政115 耕三餘一1.62 陰陽連環105 天師三分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32 生死兩難180 故技重施154 火攻破敵1.9 車輪舫舟1.73 血巢角鬥1.86 好生思量1.80 善水良才1.74 再掠女豪1.85 佩韋佩弦126 分胙之禮1.233 一步之先150 萬石國老1.36 天地干支157 類同相召1.95 西園八校1.249 唱罷登場1.83 身世成謎120 三方妥協137 各自圈地1.95 黃巾屯田173 合浦珠還1.90 貴不可言16 重造京洛1.7 舊友重聚211 入主小沛1.88 皆有所屬146 黨人認主105 禮樂刑政154 東孝西直1.39 一棒成名10 雕版印鈔1.99 謹慎擇友1.89 牽招一怒1.255 突施冷箭1.25 水到渠成190 迷途知返125 偶露崢嶸1.85 學而實習1.70 奉詔和親198 封侯廟食191 另立門戶181 生死兩命1.90 麥積冬狩1.36 計中之計1.276 命喪宮門134 玩於股掌1.30 陣前反水187 都護西域1.98 遊兵散卒1.36 兵亂在即1 伏虣藏虎
1.37 人主之風159 亂世之才121 上下勠力1.35 南宮一遊1 羣雄上洛119 匡弼輔正164 王道循環176 盜書續命1.93 花開七朵1.202 白馬銀槍1.23 夫復何言158 鐵壁鏵嘴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0 寡義廉恥1.29 同坑好友1.62 倉廩府庫118 莫測人心31 形勢大好1.59 開疆闢土11 禍起宮牆1.76 世道無常1.37 投石卜路163 顧此失彼18 再起兵禍1.4 越俎代庖190 半載之期1.44 非同尋常1.93 葡萄苜蓿1.249 唱罷登場175 菩薩女蠻1.59 將星閃耀214 後生翹楚173 飲鴆止渴1.266 驚悉隱秘1.8 神都洛陽11 洛陽安家1.75 金闕在望16 山蠻甲冑119 司金典農178 爲戰而生1.69 海賊聯盟1.95 平樂會盟1.200 窮兇奇虣1.36 籠中之鳥129 垂簾理政115 耕三餘一1.62 陰陽連環105 天師三分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32 生死兩難180 故技重施154 火攻破敵1.9 車輪舫舟1.73 血巢角鬥1.86 好生思量1.80 善水良才1.74 再掠女豪1.85 佩韋佩弦126 分胙之禮1.233 一步之先150 萬石國老1.36 天地干支157 類同相召1.95 西園八校1.249 唱罷登場1.83 身世成謎120 三方妥協137 各自圈地1.95 黃巾屯田173 合浦珠還1.90 貴不可言16 重造京洛1.7 舊友重聚211 入主小沛1.88 皆有所屬146 黨人認主105 禮樂刑政154 東孝西直1.39 一棒成名10 雕版印鈔1.99 謹慎擇友1.89 牽招一怒1.255 突施冷箭1.25 水到渠成190 迷途知返125 偶露崢嶸1.85 學而實習1.70 奉詔和親198 封侯廟食191 另立門戶181 生死兩命1.90 麥積冬狩1.36 計中之計1.276 命喪宮門134 玩於股掌1.30 陣前反水187 都護西域1.98 遊兵散卒1.36 兵亂在即1 伏虣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