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佩韋佩弦

光和二年,少君侯十八歲,虛歲十九。還有一年便可及冠。

時人論年歲,皆是虛歲。

一般而言,虛歲比周歲大一歲。但出生在臘月的人,虛歲會比周歲大兩歲。如果出生在正臘期間,甚至可能會出現虛歲比周歲大三歲的情況。虛歲中沒有零歲(0週歲)的說法。按照時下習俗,剛出生的嬰兒,只有在百日前,人們會以日爲單位來計算他的大小。過了百日,便不會計算他的日齡或者月齡,而是以年爲單位計算年齡。

故而,少君侯年十九。明年便可及冠。家中公孫氏、副伏羅氏等人,皆翹首以盼。

虛歲的出現,乃因戶籍制度的需要。

戶籍沒有出現前,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報出自己的準確年齡。

《禮記·曲禮·下》有載:“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從天子到庶人,無一人能答出自己的準確年齡。只能借用衣服的尺寸、掌握的技能、擔負的工作來類比說明。

先秦創立戶籍制度,登記年齡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徵稅和徵兵。漢代秦之後,時下口賦、算賦、兵役、徭役,都與年齡密不可分,否則就無法實行。

受條件所限,官方統計不可能具體到每個人的生日。只會記錄年齡。西漢初年,每年登記戶籍的時間是八月,因此官方最初是以八月作爲增歲點。每過一個八月,便自然增加一歲。直到武帝改定太初曆後,把正月作爲一年之始,虛歲計齡才成爲定製,並延續至今。

前幾日,劉備收到南匈奴王屠特若屍逐單于手書,說傷已養好,想來樓桑向少君侯當面道謝。

劉備欣然回信,殷勤相邀不提。

西林內河灣空地,廣種苜蓿。牧民就近割取,牛馬食之不盡。稱牧草之王,果然有道理。賽馬場已建好。正在做最後的修飾。距離第一個‘賽馬日’爲期不遠。

軌路西進,終與西林邑連在一起。藉助轉車臺(轉車盤),邑中舫車能通行兩邑之間。一輛舫車顯然不夠用。劉備又各自增加兩輛,共計六輛舫車用於往返。

鐵漢典韋雖髠鉗,卻未曾佩戴枷鎖刑具。也無人看管。若想走,只需跳上港口一艘往來商船,便可隨船而去。然而,時人重諾。更何況豪傑。先前之所以爲友怒而殺人,便是女方背棄信義,不守婚約。今若私逃,與自己想手刃之人又有何異!故而好吃好喝,每日出把力氣,再跳進清溪洗個澡。別說有多爽利。

聽說邑中來了個鐵漢。饒是拱衛酈城的周泰,亦趕來一會。

兩人便在港口前的街道拉開陣勢,一較長短。不比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只比這一身力氣。周泰身長八尺,膽氣過人,壯如熊虎。卸甲寬衣。頭包玄幘,赤膊上陣。

兩人先搬磚,再背瓦。揮汗如雨,虎虎生風。屋頂數個能工竟手忙腳亂,不急接應。這便又喚來數人,才堪堪跟上。兩棟橋樓,先後建好。不分伯仲。這便又比吃飯。

邸舍內的庖廚,少君侯已命人傳話。無需吝嗇食材,但烹無妨!

流水的筵席,邸舍的酒保忙不過來,附近民衆紛紛上前相幫。席子都省了。兩人便盤腿坐在青石堤上,胡吃海塞。吃的那叫一個壯懷激烈。

又不分勝負。

滿身油漬酒氣,頗不爽利。周泰便指着身旁清溪言道:“可敢下水?”

典韋嘿聲一笑:“來!”

兩人不分先後,躍入水中。逆流而進,向西林游去。竟比圍觀人羣腳程還快。不等追去西林,已折回。如此齊頭並進,你追我趕。溪上行船,紛紛吹哨吶喊。

一路順水游到白湖水砦,再逆流而上,抵達清溪港口。

仍不分勝負。

手扒石堤,飛身上岸。兩人相視而笑。‘周典並進’,遂成典故。

周泰抱拳道:“即是豪傑,又豈能在此搬磚。且隨我去見主公,定舉爲上將!”

典韋撓了撓滿頭鋼針般根根直立的短髮,又嘿聲一笑:“某乃囚犯,未獲赦免,無臉見人。”

周泰這便說道:“且稍後,待我去見主公!”

不等周泰趕到,港口之事,劉備已盡知。出門便見周泰赤膊跪於府前空地。

如此陣仗,劉備豈能不親出。這便取錦袍披之,好言寬慰。周泰出身水賊,正與典韋對路。英雄相契。豈能善罷甘休。劉備這便言道:“大儒陳寔,明禮讓、善德化。可讓典韋拜入門下,磨礪匪氣,再行重用。幼平以爲如何?”

周泰急忙抱拳:“喏!”

陳寔門下,已有太史慈。聽聞是少君侯親舉,這便把典韋收入門下。典韋雖粗通禮數,卻勝在清白憨直,待人赤誠。陳寔甚喜。便爲他取字:士佩。

典韋名‘韋’字士‘佩’。

乃出自典故,佩韋佩弦。

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西門豹性急,佩韋自戒;董安於性緩,佩弦自戒。原意是隨時警戒自己,後引申爲有益的規勸。

如此取字,便是順義。

告誡典韋,要三省吾身。不可再意氣用事。

恩師遠赴洛陽。學壇新來蔡邕。然,文有北海一龍,武有太史慈,典韋。大儒陳寔當仁不讓,乃學壇第一師。稱:席首。乃‘西席之首’之意。

劉備乃是縣侯,自當屬於列候。

《漢書·百官功卿表》:“徹侯金印紫緩,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垂、門大夫、庶子。”列侯家吏的職責是“主侍侯,使理家事。”

列侯稱“家”。《史記》:“列侯稱‘家’也。”

家臣又稱家吏。以家丞爲首。

家丞可比縣長之秩。《續漢志》:“諸侯家丞秩三百石”。

“(縣侯)小者置長,三百石”。家丞的屬官,包括庶子、門大夫、行人、洗馬等,漢初多達十餘人,後減爲四人,連家丞爲侯府五官。東漢時,家丞只剩一個副手,庶子。千戶以下者還不置庶子。劉備乃萬戶侯,地雖窄,民卻多。不能以小縣想比。且陛下又許他‘便宜行事’,這便依照祖制,多有封賞。

先時收到恩師手書。言道,劉備可將樓桑學壇納入侯府門下。幾位大儒可酌情聘爲:“祭酒”。

149 內外雙軌163 拈花摘葉101 善始善終1.94 規圓矩方217 背水一戰189 天下宗王1.44 降集氐羌1.28 長短之利21 二宮之亂1.89 五味俱全192 漢矛無纓102 自薦枕蓆91 伯牙絕弦191 魚梁血濺171 無福消受1.77 攻心之策21 三人成虎164 追本溯源1.98 水火相濟1.56 風向突變110 連環殺局122 刀槍莫及1.288 欲加之罪179 中舨共約1.29 浮屠佛祠13 殊途同歸168 暫費永寧106 百般不利1.268 十日未卜17 猛虎搏兔1.240 苦心孤詣1 十里少年1.70 公主智囊213 橫空出世281 過猶不及15 生財有術1.44 豐取刻與91 熱度未消139 戶限爲穿140 青雲之志1.36 培肥改土1.57 戰意正濃1.22 天下殘局196 服牛乘馬1.50 無中生有1.258 激勵三軍1.97 板上釘釘111 無名之輩1.65 陰藏殺機1.43 予取予求135 四時充美1.73 大行天下1.249 唱罷登場117 歸義降侯172 喜訊頻傳1.69 父子同升219 一身是膽1.77 始料未及183 長史女衛1.7 殺機畢露114 貪婪無饜1.269 負重而行1.25 黃龍見譙1.25 辛陳杜趙1.284 宜若登天122 破而後立115 平生罕見120 隨行就市124 事與願違1.56 風向突變162 統一貨幣153 替父簽押115 耕三餘一1.80 火山女王241 錐處囊中127 先入爲主145 狡兔三窟1.239 神泉秀水1.49 世平赴約11 洛陽安家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9 養女死士1.63 泰山賊衆1.6 破財消災1.48 八方旅人1.33 出訪鴻儒130 傭兵公會143 未戰先亂1.42 天下大同112 莫如勤王173 有生之年11 洛陽安家15 蔣幹遺書1.39 妾無異議1.64 萬夫莫敵1.293 處士橫議199 飲恨兵退1.88 母行子效1.98 水火相濟1.92 家賊難防
149 內外雙軌163 拈花摘葉101 善始善終1.94 規圓矩方217 背水一戰189 天下宗王1.44 降集氐羌1.28 長短之利21 二宮之亂1.89 五味俱全192 漢矛無纓102 自薦枕蓆91 伯牙絕弦191 魚梁血濺171 無福消受1.77 攻心之策21 三人成虎164 追本溯源1.98 水火相濟1.56 風向突變110 連環殺局122 刀槍莫及1.288 欲加之罪179 中舨共約1.29 浮屠佛祠13 殊途同歸168 暫費永寧106 百般不利1.268 十日未卜17 猛虎搏兔1.240 苦心孤詣1 十里少年1.70 公主智囊213 橫空出世281 過猶不及15 生財有術1.44 豐取刻與91 熱度未消139 戶限爲穿140 青雲之志1.36 培肥改土1.57 戰意正濃1.22 天下殘局196 服牛乘馬1.50 無中生有1.258 激勵三軍1.97 板上釘釘111 無名之輩1.65 陰藏殺機1.43 予取予求135 四時充美1.73 大行天下1.249 唱罷登場117 歸義降侯172 喜訊頻傳1.69 父子同升219 一身是膽1.77 始料未及183 長史女衛1.7 殺機畢露114 貪婪無饜1.269 負重而行1.25 黃龍見譙1.25 辛陳杜趙1.284 宜若登天122 破而後立115 平生罕見120 隨行就市124 事與願違1.56 風向突變162 統一貨幣153 替父簽押115 耕三餘一1.80 火山女王241 錐處囊中127 先入爲主145 狡兔三窟1.239 神泉秀水1.49 世平赴約11 洛陽安家第2077章 1.266 羣鴉火雨1.29 養女死士1.63 泰山賊衆1.6 破財消災1.48 八方旅人1.33 出訪鴻儒130 傭兵公會143 未戰先亂1.42 天下大同112 莫如勤王173 有生之年11 洛陽安家15 蔣幹遺書1.39 妾無異議1.64 萬夫莫敵1.293 處士橫議199 飲恨兵退1.88 母行子效1.98 水火相濟1.92 家賊難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