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 處士橫議

士大夫清議,引經據典,脣槍舌劍。董重才疏學淺,自當避嫌。

漢時處士清議,稍後魏晉,遂淪爲“清談”。亦作“清譚”。亦稱“玄談”。清談重心集中在有無、本末之辨。始於三國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晉王衍輩而益盛,延及齊、樑不衰。

清議與清談,形式雷同,然內容迥異。

清談分客主雙方,“談士”爲主,先抒己見,稱之爲“通”;“難者”是客,加以詞辯,稱之爲“難”。爲深入起見,可經數次辯論;也有談士,自爲客主,反覆剖析義理,行拋磚引玉。清談結束,賓主雙方,高下立判;若雙方皆言之成理,無分勝屈,則由第三者來評判。

清談時,談士往往“執麈(zhǔ)尾(名流雅器,專用道具)以指劃”,成一時風尚。“盛飾麈尾”,亦成談士象徵。

比起稍後,魏晉風骨,口談爲樂。時下,當真言之有物,入木三分。

又得黨魁主持。揚名平樂會之機,千載難逢。再加酒不醉人,人自醉。口無遮攔,可想而知。

饒是大將軍董重,一知半解,亦暗自心驚。

口誅筆伐,莫過如斯!

今乃王允總領朝政。論天下治,如何能不言及。便有太學生,暗記在心。待會後,轉告王允。以求進身之機。

俗謂“事不過三”。黨魁一而再,再而三,出言不遜。王允焉能相容。

論到緊要處,便有名士大儒,長嘯而起。一步一句,步步豪飲。正如薊王所言,“喜賀詩就酒,隔壺手自溫”。

董重如坐鍼氈,強裝鎮定。生怕黨魁醉眼端杯,矇矓笑問:“大將軍以爲如何?”

所幸。直至罷筵,皆無人問津,亦無人顧及。足見舌戰膠着,壯懷激烈。

口若懸河,唾沫橫飛。

嘉賓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景顧趕來相邀:“請大將軍,移步內室一敘。”

“好。”董重這才心安。終歸有所得。

比起館中金碧輝煌,內室蓬蓽無華。

黨魁正襟危坐,老目清光,毫無醉意。

“天下何以爲治,請張公賜教。”董重先拜。

“大將軍,若爲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唯‘化敵爲友,收歸己用’一途。”黨魁笑答:“此乃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如何,不戰而勝。”董重中下之姿。選賢任能,運籌帷幄,皆不堪大用。謂“量腹而食,量身而衣”。唯“垂拱而天下治”,乃度身而作,最爲適宜。

“大將軍爲驃騎將軍時,廣募西涼健勇。今,上至衛將軍,羽林、五官,中郎將;下至上林苑中將校所轄數千精兵,皆出驃騎營士。大將軍,何不令衛將軍等,代爲籠絡。將四關西涼都尉,收至麾下。如此,洛陽之危可解,大將軍重掌朝堂在望。”

張儉所言,董重焉能不知。奈何“邊鄙之人,習於夷風”,貪殘放濫,多疑狡詐。除非許以高官厚祿,否則斷難如願。高官,身爲大將軍,董重或可勉爲其難。然厚祿從何而來?

須知,正因王允,盡收萬歲塢中錢穀,足月發放八關,這才勉強爲繼。終歸“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更何況客軍遠來,若無糧草接濟,軍心必亂,久必自潰。亦因手握錢糧,控八關十萬兵士,生死存亡。故王允有恃無恐。不疾不徐,從容自保。

董重苦無積財,如何大肆籠絡。

慮及此處,董重又問:“然,如何施爲?”

“時大將軍何進,攻打南北二宮,火燒永樂。後永樂積銅,悉運二崤城,於錢堡重鑄四出五銖。皆錄入太皇名下。”張儉笑問:“不知,然否。”

張儉將來龍去脈,道出一清二白。董重如何抵賴:“不瞞張公,永樂積銅,不下數十億錢。皆屯於錢堡貲庫之中。”

“若能取來一用,大事可成矣。”張儉言道。

董重搖頭:“太皇遠在薊國,且惜財(如命)……必不肯允。”

張儉眼中,精光一現:“然爲救董侯,太皇便散盡家財,亦無所惜。”

“何以知之?”董重暗慮,便是自己罹難,董太皇亦不會散盡家財。遙想當年。董太后兄董寵,因假傳董氏諭旨,有所請託,而被下獄死。可想而知。董太皇又豈會念及私情,而散盡億萬家財。

公不聞:“車班班,入河閒。河間奼女工數錢……”

張儉笑而不答。反從袖中取出一漆木信函:“只需將此物,六百里送至董太皇當面。大將軍心中疑慮,自當渙然冰釋。”

不愧是高人。行事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董重心癢難耐:“張公可否明言?”

“天機不可泄也。”張儉語焉不詳,莫測高深。

“可否先窺?”董重雙手接過信函。

“先窺則前功盡棄也。”果不其然。

“長者賜,不敢辭。”董重咬牙收入囊中。

“事不宜遲。”張儉言盡於此:“大將軍速去。天機莫測,遲恐生變。”

“告辭!”董重患得患失,交加驚喜,亦不敢多待。

目送董重出室。張儉面上,忽現一絲解脫。

“諸事皆了,老朽瞑目矣。”

不出三日。黨魁平樂會,“處匡牀”論“天下治”。盡爲人所知。太學生書錄整理,相互傳閱,更助風靡。

魚梁臺上,王允亦得手抄本。

二次黨錮,皆因“處士橫議”而起。語出《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處士,古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橫議,口無遮攔,隨心所欲,多指無所顧忌,妄加評論時政。

後有人言:向來論氣節,大概總從東漢末年之黨禍起頭。那是所謂處士橫議的時代。

便是指此時。

司馬光亦言:“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又說“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換言之,以己度人。即便是號稱“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大宋亦不及。故梁啓超言:“論世風,謂東漢最美,炎宋次之。”

不吹牛逼。

12 淫不破義1.4 陰陽連環102 腰牌傍身1.89 薰蕕異器1.82 可以爲報1.97 以自爲方149 白駒過隙102 殺良冒功1.95 罪有應得1.2 雞不下蛋106 勿以爲念1.69 塞向堇戶116 奇兵襲城1.32 皇后召喚1.76 智機千變1.20 嶄露頭角111 無名之輩1.37 粉墨登場1.73 衆口難調1.26 敦煌六姓1.70 王道如砥109 密詔鋤奸157 江淮上甲1.26 敦煌六姓1.46 有褐有衣41 雲開見日188 二桃三士137 各自圈地61 變廢爲寶81 投石問路142 意料之外51 誰言廢立1.28 暮夜有知139 治國有術162 舉棋不定107 自知之明156 仁道在邇135 佳偶天成1.68 淮南大捷1.59 各有歸宿1.76 洛陽來使1.2 雞不下蛋1.7 小夥伴們133 歸期已定1.47 甲子之約1.49 生者如斯1.87 溫故知新190 軍師節哀187 貨幣戰爭164 王道循環1.75 一錢太守1.80 火山女王21 赤心如故197 生命禮讚10 多子饒妻137 如左右手1.87 鯤鵬之志1.5 重操舊業136 悲秋盡露1.65 形勢急轉1.6 破財消災159 畢生之年120 黑山飛燕1.48 微觀天下121 一騎破萬102 自薦枕蓆51 情不亂法149 白馬非馬1.85 學而實習1.89 未改初心196 百年大計1.80 關羽得子1.98 遊兵散卒1.49 和則增壽139 與民爲伍1.75 大漢一藩156 生死未卜181 三日分曉1.50 從風而服1.96 西行在即1.32 無心插柳100 難爲人臣1.60 八關都邑142 上谷烏桓139 壟斷江山1.44 螽斯衍慶1.288 欲加之罪1.48 鬼神難誣1.86 好生思量121 十里長筵187 中分天下1.24 伏虎潛龍163 百夷來朝195 禍福相依140 孤家寡人149 聖上好驢12 二戚之爭71 三令五申51 以命填河188 以身應讖
12 淫不破義1.4 陰陽連環102 腰牌傍身1.89 薰蕕異器1.82 可以爲報1.97 以自爲方149 白駒過隙102 殺良冒功1.95 罪有應得1.2 雞不下蛋106 勿以爲念1.69 塞向堇戶116 奇兵襲城1.32 皇后召喚1.76 智機千變1.20 嶄露頭角111 無名之輩1.37 粉墨登場1.73 衆口難調1.26 敦煌六姓1.70 王道如砥109 密詔鋤奸157 江淮上甲1.26 敦煌六姓1.46 有褐有衣41 雲開見日188 二桃三士137 各自圈地61 變廢爲寶81 投石問路142 意料之外51 誰言廢立1.28 暮夜有知139 治國有術162 舉棋不定107 自知之明156 仁道在邇135 佳偶天成1.68 淮南大捷1.59 各有歸宿1.76 洛陽來使1.2 雞不下蛋1.7 小夥伴們133 歸期已定1.47 甲子之約1.49 生者如斯1.87 溫故知新190 軍師節哀187 貨幣戰爭164 王道循環1.75 一錢太守1.80 火山女王21 赤心如故197 生命禮讚10 多子饒妻137 如左右手1.87 鯤鵬之志1.5 重操舊業136 悲秋盡露1.65 形勢急轉1.6 破財消災159 畢生之年120 黑山飛燕1.48 微觀天下121 一騎破萬102 自薦枕蓆51 情不亂法149 白馬非馬1.85 學而實習1.89 未改初心196 百年大計1.80 關羽得子1.98 遊兵散卒1.49 和則增壽139 與民爲伍1.75 大漢一藩156 生死未卜181 三日分曉1.50 從風而服1.96 西行在即1.32 無心插柳100 難爲人臣1.60 八關都邑142 上谷烏桓139 壟斷江山1.44 螽斯衍慶1.288 欲加之罪1.48 鬼神難誣1.86 好生思量121 十里長筵187 中分天下1.24 伏虎潛龍163 百夷來朝195 禍福相依140 孤家寡人149 聖上好驢12 二戚之爭71 三令五申51 以命填河188 以身應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