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關羽得子

“主公亦不可大意。”荀攸言道:“平原距樓桑不遠。主公少年揚名,必逃不過有心人窺探。襄楷《詣闕上疏》中,既提及‘麟不當見而見’,得聞主公麒麟之名,必起執念。”

平原同在河北。只需劉備“小有名氣”,尚未“聲名遠播”時,便可傳到平原。時黃縣海嘯,太史慈攜母北上來投。東萊猶在平原之南。若已此時計,襄楷必已知曉,樓桑種種神奇。

換言之,恐襄楷暗中窺探劉備,已有十餘載。

此人本就是著名方士。走街串巷,善於僞裝,泯然衆人。即便客居樓桑,或入茶館說書,或爲人解讖算命,皆可謀生。少君侯心牽百姓,日理萬機。如何能在意,往來邑中之江湖術士。

薊王劉備,並四大謀主皆以爲:“三方勢力”體量最小,實力最弱。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怕牛鬼神蛇,旁門左道,避實就虛,劍走偏鋒。防不勝防。

古往今來,多少一世梟雄,走投無路時被宵小所乘,死於非命。兩漢之交,王莽便是被商人杜吳所殺,懸首於宛市。而在此之前,便有精通讖緯之術的道士西門君惠,潛入衛將軍王涉府邸,說其政變。王涉從其言,與大國師劉歆、大司馬董忠、司中大贅孫伋合謀,欲廢黜王莽,投降漢軍。

正當西門君惠、董忠、王涉等,緊鑼密鼓,籌備政變時,同謀孫伋,卻突生變卦,轉向王莽告密。王莽當機立斷,將董忠斬首,剁爲肉泥,又活埋董氏宗族,雞犬不留。王涉、西門君惠,畏罪潛逃,中道被殺。大國師劉歆,負罪自殺。

誰能想到。一場席捲新莽朝堂,幾乎遍及全體肱股重臣的政變未遂。竟由一道士策劃。

單此一事,便知兩漢方士之能量巨大。

《漢書·王莽傳》:“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爲涉言: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新論·辨惑》:“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

窺一斑而知全豹。正因時人,深信天人感應,欲求長生不老。故兩漢方術,大行其道。

著名方術士,前呼後擁,出入宮廷,爲帝王將相座上賓。一言一行,足可蠱惑人心,甚至能左右國政。

前漢道士西門君惠,與今漢方士襄楷,有何不同?

別無不同。

甚是襄楷十日之內,連上兩道《詣闕上疏》。尚書奏請處正:“(襄)楷不正辭理,指陳要務,而析言破律,違背經藝,假借星宿,僞託神靈,造合私意,誣上罔事。請下司隸,正楷罪法,收送洛陽獄。”

(桓)帝以楷言雖激切,然皆天文恆象之數,故不誅,猶司寇論刑。

名士不過買官能打對摺。然方士卻可免死。兩漢方術蔚然成風,足見一斑。

此乃時代風貌使然。後世科學大行其道,不見神鬼。然劉備所置身之當下,除去王充門徒,時人多數篤信神鬼。此,便是華夏仙門植根之沃土。其影響之深遠,非親臨不可知也。

少時,見劉三墩靈秀天成,甯姐姐心生觸動。言,殺之不詳。手下留情,自合情合理。最怕以己度人。脫離時代,用後世的眼光去反推前朝。得出“五胡入華”之謬論。

謂“與時俱進”者,乃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新興事物”。而早已隨歷史遠去,蓋棺定論的“舊時代遺蹟”,當不可上逆反溯。一言蔽之,凡四維生物,當不可脫離時間線。

若是高維生物,另當別論。

還原大漢的風貌,捨我其誰。

言歸正傳。

“公達所慮,正和孤意。”劉備從諫如流:“襄楷此人,斷不可掉以輕心。諸夏仙門,亦需好生防備。切莫因小失大,馬失前蹄。”

“喏。”衆人領命。

“報!”便有史渙,喜入大殿:“關校尉髮妻昨夜臨盆,誕下一子。”

“二弟後繼有人矣。”劉備喜上眉梢:“速去。”

衆人下船登車,奔赴官堡,關羽府邸。守邸丞劉平先到,已命人將消息遍傳官堡上下。

“大哥!”關羽紅光滿面,精神抖擻。

“來爲二弟道喜。”劉備笑言。

“大哥,二哥!”三弟張飛,亦領幕府將校,快馬趕到。

“三弟。”劉備打趣:“低聲,切莫驚動小侄兒。”

“唉!”張飛急忙去掩口。

“母子俱安否?”劉備又問。

“母子平安。”關羽答曰。

“甚好,甚好。”衆人皆喜。

“速去抱來一觀。”關羽衝府中婢女言道。

“萬勿輕動,小心風寒。”劉備是過來人,急忙阻止:“待三日後,再抱出不遲。”

“唉!”關羽自當言聽計從。

張飛湊過來問道:“可曾取名?”

“尚未想好。”關羽答曰:“‘平’、‘定’、‘興’,三字不知如何擇選。”

“何不由大哥來定。”張飛亂出主意。

“請大哥賜名。”關羽這便抱拳。

劉備忽問:“二弟家中可有庶出?”

“並無庶出。”關羽搖頭。

“族中可有從子,父母雙亡,由你撫養?”劉備再問。

“並無從子。”關羽再答。

“如此……”劉備斟酌言道:“便喚作關興。”

“此名甚好。”三弟張飛叫囂。

史上,關興乃關羽次子。長子名喚關平。劉備取名關興,用意不言自明。

關羽笑道:“謝兄長賜名。”

“虎父無犬子。此子,必是薊國下一代重臣。”劉備言道。

“主公明見。”在場衆人,與有榮焉。君臣同契,其樂融融。莫過如此。

劉備命守丞劉平,三日後於國邸設宴,慶二弟喜得貴子。劉平躬身應諾,自去預備。

叮囑關羽小心照看母子,劉備遂領羣臣返回船宮不提。

大震關首,雲霞殿。

五斗米道聖女張玉蘭,翻山越嶺,遠道而來。慧妃設宴款待。

殿中,許師鍾璦、冥蝶駱晹、幽姬盧暒、釋比翟姜,並四海館長左慈,皆列席。

薊王東歸,慧妃垂簾理政。幕府上下,依令行事。數年大治,隴右得安。慧妃賢良淑德,爲官民稱讚。尤其百萬鍾存古羌,多半出山,安居左右,漢化漸興。不出數代,當於漢人無異。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賓主盡歡,張玉蘭落杯相問:“敢問慧妃,並與板楯蠻反,究竟是何用意?”

1.235 演武十器165 往昔之約172 備思前後1.65 西羌兵諫1.69 貨比三家142 陰風不止123 勇冠三軍193 順天行事1.44 非同尋常1.62 兵不厭詐104 太平賊反21 博士披香1.84 盡入彀中178 天下表率1.96 西行在即160 改造它乾1.46 陣前示威1.96 開年見喜1.29 同坑好友1.93 共襄盛舉1.83 以綏四方1.26 開荒種田155 果然民貴1.36 懷真抱素141 捨我其誰1.273 同堂異室147 昏夜奔襲21 二宮之亂152 縱敵長寇1.45 何愁不嫁134 玩於股掌123 反目成仇175 萬事齊備160 解甲歸田174 生死交替1.54 四方殺局1.62 猜忌暗生1.64 天下大酺1.69 洛陽紙貴169 先登陷陳163 萬一之率150 自證清白121 功在不捨1.85 遼東之煮1.220 和合天生71 一較長短102 捧日而立1.4 越俎代庖41 鑄山煮海143 動則生陽10 多子饒妻182 羣仙聚會107 九河之地1.99 黃雀伺蟬188 爲所欲爲271 自有取捨1.20 繡衣直指1.233 寄豭之豬1.200 永安上壽1.97 鐘鳴漏盡1.226 七進七出1.62 漢人西徙117 七國馬會1.44 白檀守備1.44 善利萬物163 萬一之率21 三人成虎61 肉袒牽羊1.297 酸棗會盟1.79 圍湖造屋1.37 鰲頭獨佔1.55 築臺募士1.200 推賢讓能1.5 空穴來風1.66 象軍初立1.2 圈地爲邑154 一念之間189 夾縫偷生146 鑄軌直道14 死而不僵127 三面合圍102 載滿而還241 楚河漢界136 和親之禮138 戰爭紅利1.277 賊臣授首1.70 奉詔和親1.64 聞薊色變127 徵闢天下133 金針撥障1.204 龍蛇混雜51 以尹天下251 英雄輩出1.29 得失參半119 妻婦之禮130 南廣陽城1.4 越俎代庖115 死而復生11 豔后無忌169 百日分曉
1.235 演武十器165 往昔之約172 備思前後1.65 西羌兵諫1.69 貨比三家142 陰風不止123 勇冠三軍193 順天行事1.44 非同尋常1.62 兵不厭詐104 太平賊反21 博士披香1.84 盡入彀中178 天下表率1.96 西行在即160 改造它乾1.46 陣前示威1.96 開年見喜1.29 同坑好友1.93 共襄盛舉1.83 以綏四方1.26 開荒種田155 果然民貴1.36 懷真抱素141 捨我其誰1.273 同堂異室147 昏夜奔襲21 二宮之亂152 縱敵長寇1.45 何愁不嫁134 玩於股掌123 反目成仇175 萬事齊備160 解甲歸田174 生死交替1.54 四方殺局1.62 猜忌暗生1.64 天下大酺1.69 洛陽紙貴169 先登陷陳163 萬一之率150 自證清白121 功在不捨1.85 遼東之煮1.220 和合天生71 一較長短102 捧日而立1.4 越俎代庖41 鑄山煮海143 動則生陽10 多子饒妻182 羣仙聚會107 九河之地1.99 黃雀伺蟬188 爲所欲爲271 自有取捨1.20 繡衣直指1.233 寄豭之豬1.200 永安上壽1.97 鐘鳴漏盡1.226 七進七出1.62 漢人西徙117 七國馬會1.44 白檀守備1.44 善利萬物163 萬一之率21 三人成虎61 肉袒牽羊1.297 酸棗會盟1.79 圍湖造屋1.37 鰲頭獨佔1.55 築臺募士1.200 推賢讓能1.5 空穴來風1.66 象軍初立1.2 圈地爲邑154 一念之間189 夾縫偷生146 鑄軌直道14 死而不僵127 三面合圍102 載滿而還241 楚河漢界136 和親之禮138 戰爭紅利1.277 賊臣授首1.70 奉詔和親1.64 聞薊色變127 徵闢天下133 金針撥障1.204 龍蛇混雜51 以尹天下251 英雄輩出1.29 得失參半119 妻婦之禮130 南廣陽城1.4 越俎代庖115 死而復生11 豔后無忌169 百日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