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遊麟可用

“陶使君,安否?”薊王少時隨恩師南下平亂,與陶謙相識。時過境遷,薊王亦不忘故交。

“使君自入徐,勤於政事,不敢有一日之疏。”麋竺對曰。

“聞有下邳賊闕宣,自稱天子。陶使君與曹兗州,合兵討伐。不知勝負如何。”薊王又問。

“王上相問,不敢隱瞞。”麋竺如實相告:“初時,下邳賊闕宣,聚衆數千人,自稱天子,攻取泰山華、費,略任城。郡國不堪其擾。年初更與泰山賊相接。輾轉山海,出沒無常。多次圍剿,皆無功而返。故使君遣下臣渡海,求於王上座前。”

一席話,洋洋灑灑,卻言簡意賅,清楚明瞭。備說前後諸情,又道出此行目的。麋竺,必是循臣。

饒是薊王,亦讚許有加:“泰山郡,乃曹兗州所轄。麾下蓋海艦隊,因何不用?”

“回稟王上,蓋海艦隊,扼大河水路,拱衛天子。不可輕動。”麋竺對曰。

“確是如此。”薊王輕輕頷首:“然‘遠水不救近火’。督建大舡,頗費時日。無一年半載,恐難造畢。坐視逆賊,禍亂州郡。智者不爲。”

“敢問王上,使君當何所爲?”麋竺求問。

“大江之上,水衡都尉遊麟艦,或可一用。”薊王言道。

“王上之意,下臣盡知。待回稟使君,再做計較。”麋竺心領神會。

“悉聽尊便。”薊王和煦一笑。

麋竺正欲拜退,不料薊王已先邀:“傳遞書信,遣一人即可。貴使既來,不妨小住數日。”

“這……”竟得薊王挽留。麋竺受寵若驚。

“公業、公祐。”薊王不由分說。

“臣在。”便有二人持芴,自出側席。

“代孤略盡地主之誼。”

“遵命。”門下督鄭泰,門下主簿孫乾,皆薊王近臣。

“下臣,拜謝。”薊王天下豪傑。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立夏之後,薊國千里稻作,漸入佳境。

海外寄田,去年血虧。不出意外,今年大虧。最遲後年,當可止損。三年之內,國中稻作,需萬無一失。

薊國粳米,先前不過販賣大漢十三州。今江表十港,海外諸國,皆泛舟來求。一國之力,廣輸天下。供應不足,動搖幣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薊國先行放之四海而皆準,便是以薊鈔爲代表的新幣制。且漸與銅本位脫鉤。天下與薊王約定,券鈔價值幾何。若不能如約購買,恐慌擠兌,必然發生。

只需熬過三年,待薊鈔通行天下。薊國規則,隨上邦風物,源源不斷,渡海而來。相沿成習,久成慣例。星火齊聚,遂成燎原。焚盡蠻荒,指日可待。

故一切國政,皆爲內外大局服務。萬勿輕動。

兩漢五銖,河北多已絕跡。唯關東、江左,尚有積存。統一度量衡,大勢所趨。海量銅錢,積銅如山。多已不再流通。先除銅重之苦,再絕缺錢之困。而後,薊鈔廣發七海。聚天下資財。如此一來,僅靠貨幣戰爭。便可令蕞爾小國,俯首稱臣。

還是那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王者以民人爲天,而民人以食爲天。”

待海外三熟美田,年年豐產。大漢再無缺糧之困。

論種田。薊王舍孤其誰。

薊國快船,日夜三千里。出泉州,南下不其。再逆入淮泗,直達下邳。

聞薊王先問舊交,陶謙一時感慨良多。

陳年往事,涌上心頭。昔日少君侯,已爲大國主。又謂三歲見老。有此前緣,陶謙焉能見疑。遂命麋竺,請薊王發兵。遣水衡都尉,相助滅賊。而後再造艦隊不遲。

一來二回。數日已過。鄭泰,孫乾,極盡地主之誼。與麋竺,遂成好友。三人意氣相投,頗多相契。

稍後,薊王傳命水衡都尉,順下淮泗,馳援徐州。

麋竺聞訊,雖有不捨,亦不得不辭行。

來而不往非禮也。薊王命鄭泰隨行,攜重禮拜會陶謙。

有來有往。二家通好,水到渠成。

陶謙素來好客。亦大擺筵席,接風洗塵。鄭泰大名,人盡皆知。揮金僚朋,門下鄭公。千里留白書,可闢二千公。

徐州名流,爭相來見。

館舍門前,車水馬龍。

上邦人物,如何不被,爭相追捧。

待水衡都尉,率艦隊抵達。鄭泰代爲引薦,亦不失禮節。

先前,曹操奉二袁之意,客軍徐州,欲行反客爲主。今急於平定泰山賊亂,回防兗州。故三軍效命,所向披靡。泰山華、費、任城三縣,先後收復。

下邳賊酋闕宣等,困守山寨。垂死相掙。

泰山之險,可想而知。強攻必傷亡慘重。

便在此時,有泰山督郵高堂隆,入營自薦,欲孤身一人,往山中說之。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縣人,少年時爲諸生,初任泰山督郵。

“闕宣自稱天子,大逆之罪,便是自縛馬下,亦不可免死。”水衡都尉周暉言道:“說之何用?”

“首惡必死,從衆可免。”高堂隆答曰:“此去便未盡全功,亦足可動搖軍心。那時,都尉揮師仰攻,亦少有死傷。”

“不妨一試。”鄭泰進言道。

水衡都尉,乃幕府直轄。隸屬中丞賈詡,秩真二千石。門下督鄭泰,爲薊王私臣。此時諫言,亦不可置之不理。

“所需何物?”周暉言道。

“別無所求,只求鄭公留白敕令即可。”高堂隆答曰。

“原來如此。”周暉這便醒悟:“督郵此去,必然功成。”

高堂隆答曰:“奪鄭公之功,卑下慚愧。”

鄭泰灑脫一笑:“若不費一兵一卒,除闕宣之亂。某必舉督郵於主公當面。”

“謝鄭公成全。”事不宜遲,高堂隆遂攜一道留白敕令,孤身上山。

目視其出帳,周暉笑道:“此人頗有膽略。或可爲主公一用。”

“我觀此人,甚有古風。若此去功成,假以時日。爲國之名臣,亦未可知也。”鄭泰頗能識人。

“哦?”周暉笑道:“鄭公慧眼識英,必有所中。”

1.282 不擇手段1.257 美事將近81 融爲一體132 江山共謀137 我有三策199 款到發貨1.205 請君入徐1.274 有鳳來儀1.34 大難不死1.6 暗渡陳倉178 天下表率186 當仁不讓1.2 奉國守孝143 三釁三浴1.75 永不更迭155 六神無主104 北上販馬1.22 薪盡火傳165 政均法平1.43 大軍圍城1.59 班師凱旋1.89 終得圓滿1.22 東西合璧181 三日分曉106 羌胡合流157 定不辜負1.7 無郭之都1.39 分功之義1.55 鬥戰決勝194 心生瑕釁第2071章 1.260 晨參暮省1.98 千金之軀1.40 重整旗鼓182 馬齒徒增1.47 以儆猢猻1.63 釘接榫合1.2 圈地爲邑101 如虎添翼189 開立幕府123 坐觀風雲1.36 兵亂在即191 魚梁血濺1.83 以貲徵賦61 衝風之末103 水路遊擊1.85 遼東之煮1.90 麥積冬狩1.29 外合裡應180 一罪足矣13 改造閭里1.4 各懷鬼胎152 烏蓮白卓1.39 妾無異議109 密詔鋤奸134 大利匠城12 再見恩師165 政均法平1.86 恩深似海10 入九龍門1.292 威制天下1.27 爲君離憂1.92 姑息養奸1.89 一騎絕塵91 飯稻羹魚189 江淮孤生198 一夜易主1.272 董卓赴宴1.88 母行子效164 王道循環1.64 聞薊色變164 十夷王女1.58 睚眥必報166 落子無悔163 雙料博士141 喬裝出兵17 同軌畢至1.8 周鄭交惡1.79 心願終了117 倒履相迎1.277 賊臣授首1.82 可以爲報103 撲朔迷離1.36 再見太后180 烏程白虎31 垂綏琬琰100 連夜謀劃1.24 多多益善14 撒豆成兵1.225 將星雲集150 幻痛未滅157 江淮上甲129 欺君太甚171 鮮卑五姓153 以身擋箭1.66 有女士異1.59 開疆闢土1.78 捧珠之恩1.20 皇命加身134 一刀之威1.5 奉身以死
1.282 不擇手段1.257 美事將近81 融爲一體132 江山共謀137 我有三策199 款到發貨1.205 請君入徐1.274 有鳳來儀1.34 大難不死1.6 暗渡陳倉178 天下表率186 當仁不讓1.2 奉國守孝143 三釁三浴1.75 永不更迭155 六神無主104 北上販馬1.22 薪盡火傳165 政均法平1.43 大軍圍城1.59 班師凱旋1.89 終得圓滿1.22 東西合璧181 三日分曉106 羌胡合流157 定不辜負1.7 無郭之都1.39 分功之義1.55 鬥戰決勝194 心生瑕釁第2071章 1.260 晨參暮省1.98 千金之軀1.40 重整旗鼓182 馬齒徒增1.47 以儆猢猻1.63 釘接榫合1.2 圈地爲邑101 如虎添翼189 開立幕府123 坐觀風雲1.36 兵亂在即191 魚梁血濺1.83 以貲徵賦61 衝風之末103 水路遊擊1.85 遼東之煮1.90 麥積冬狩1.29 外合裡應180 一罪足矣13 改造閭里1.4 各懷鬼胎152 烏蓮白卓1.39 妾無異議109 密詔鋤奸134 大利匠城12 再見恩師165 政均法平1.86 恩深似海10 入九龍門1.292 威制天下1.27 爲君離憂1.92 姑息養奸1.89 一騎絕塵91 飯稻羹魚189 江淮孤生198 一夜易主1.272 董卓赴宴1.88 母行子效164 王道循環1.64 聞薊色變164 十夷王女1.58 睚眥必報166 落子無悔163 雙料博士141 喬裝出兵17 同軌畢至1.8 周鄭交惡1.79 心願終了117 倒履相迎1.277 賊臣授首1.82 可以爲報103 撲朔迷離1.36 再見太后180 烏程白虎31 垂綏琬琰100 連夜謀劃1.24 多多益善14 撒豆成兵1.225 將星雲集150 幻痛未滅157 江淮上甲129 欺君太甚171 鮮卑五姓153 以身擋箭1.66 有女士異1.59 開疆闢土1.78 捧珠之恩1.20 皇命加身134 一刀之威1.5 奉身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