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半島鎖鏈

釜山港城,遊麟號。

薊王劉備又在爵室設宴。爲遼東太守公孫瓚,樂浪太守公孫度,接風洗塵。

二位公孫,確不辱命。自上任以來,整頓吏治,厲兵秣馬。麾下“營騎”及“屬國胡騎”,皆得薊國軍備供給。士氣正盛。二人共計有精兵萬餘。尤其遼東太守公孫瓚所部,爲東線主力。

新任護烏桓校尉牽招麾下,千餘烏桓突騎。及三郡烏桓聯軍,計萬騎。亦爲東線主力。

遵薊王命。東線二萬大軍,水陸並進。出玄菟,自沸流水順下,吸引高句麗主力。主戰場,便選在沸流水匯入馬訾水之“樑口”。

薊國精銳,則在西安平津(丹東)登陸,逆馬訾水河谷,突襲王都紇升骨城。

另有薊國艦隊,逆入浿水,斷高句麗東西勾連,防高句麗王戰敗東逃。亦斷東沃沮援軍。

樂浪太守公孫度,則揮師東進,光復臨屯舊郡。

浿(pèi)水一作浿江,又名王城江。即今朝鮮大同江。《史記·朝鮮列傳》:漢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爲界”。《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浿水縣:“(浿)水西至增地入海。”即此。

比起水流湍急,上游只容木筏順下的馬訾水。豐水期的浿水,河道平緩,可行大船。正適薊王水軍大艦航行。

另有錦帆校尉蘇飛,率部出釜山港北上,沿半島西線,尋機在高句麗背後登陸,抄掠東沃沮。若東沃沮援軍傾巢西去,馳援高句麗王城。其遭遇,當與馬韓一般無二。

此次出兵,輜重糧草,大半由薊國支付。所謂猛虎搏兔,亦用全力。高句麗雖不過二十餘萬衆,劉備卻不敢絲毫掉以輕心。正如主簿然所言:高句麗與扶余,二國聯手,可組十萬聯軍。境內林茂山險,民多勇健。若行堅壁清野,陷入圍城持久戰。待雪大封山,無歸路矣。

故爲防扶余背棄信義,南下馳援。高車歸義王,已攜各部十萬餘衆,巡視東境。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扶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邊遣使高車,詢問緣由。一邊調遣兵力,囤積國境。又將高句麗使節,拒之城下。

高句麗使節,進出無門,望城而哭,掩面遁走。

城頭守軍,心有慼慼。生死關頭,自顧尚且不暇,又如何能分兵去救鄰國。自求多福吧。

上兵伐謀,“全爭”天下。戰略重中之重:首先,儘可能保全自己;然後,再以最小代價,取最大戰果。

“全爭者,兵不戰,城不攻,毀不久,皆以謀而屈敵,是曰謀攻。”

劉備已有言在先。此次出兵,論功行賞,不可濫殺。俘虜不分老幼男女,皆錄入軍功。

如此,左右包抄,上下分割。數路大軍,齊頭並進。以薊國堅甲銳兵,何愁高句麗不滅。

此戰,由橫海中郎將黃蓋統帥,節制諸軍。樓船校尉郭祖、錦帆校尉甘寧、破賊校尉凌操,爲主力。護軍將軍,王傅黃忠麾下太史慈、張郃等部,一併前往。人員配置,足矣。

薊王用意,不言而喻。

先前,黃蓋領兵抄掠百萬三韓,已錄軍功薄。此次若再滅高句麗,當表爲橫海將軍。甘寧先前百騎踏營,斬黃巾宿將,敗數萬黃巾。此戰後,當積功升爲錦帆中郎將。劉備先前已許諾,若立功勳,四弟太史慈當爲鷹揚校尉。

餘下將校,亦無需着眼熱。大亂將至,以薊王之雄主,終有用武之地。

戰略既定。二位公孫,只需依令行事,自當馬到功成。此來只爲敘舊,不談軍務。薊國蒸蒸日上。二人皆心懷大志,又豈能甘於一郡之守,此不過是借步升梯。加深利益。

公孫瓚與劉備,自幼相識,又有同門之誼。私交莫逆。私下聽聞,劉備光復臨屯,還要重開蒼海,立扶余屬國。半島上下,東及大海,皆歸漢土。不由心生欽佩。

關鍵是,與煌煌兩漢,前後四百年,歷代英主開疆闢土皆不同。

劉備以港入手。串聯起整個半島。扶余立在北沃沮的通商港口,薊國匠師也已圈定。正是後世羅津港大致之所在。時下不過是一小漁村。問過村中漁人,劉備遂取名:“烏稽”。

沃沮、勿吉,或窩集、烏稽等,皆是“沃沮”之音轉,意爲“森林部落”。分北沃沮與南沃沮。時有南北二國,南沃沮又名東沃沮。

正因此港位於南、北沃沮邊境,劉備才命名爲烏稽港。亦是難得的北方不凍良港。

之所以如此擇選。

海運效率,遠超陸運是其一。半島多山,崎嶇難行,不如海運通暢爲其二。沿途多野民山賊,車隊常被抄掠爲其三。海上,薊國本就一枝獨秀。滅山海聯盟後,納環渤海,及半島入懷。遂成一家獨大。

須知,港口便是港城。多背山面海,易守難攻。即便立於國境之外,亦無圍城之困。只因遍觀宇內,以當下五胡四夷粗淺之極的“初級造船術”,無人能在海上與薊國爭鋒。更無大船圍困港口。

試想,即便扶余與薊國反目。盡起大軍,三面圍城。然烏稽港,仍有面朝大海的一面,船隻正常往來。運轉人員輜重。再以時下五胡四夷粗淺之極的“初級機關術”,如何能攻破高牆堅城。

一言蔽之:港城與航道,乃是薊王“一統半島,東及大海”的最大倚仗。

古往今來,無人敢爲人先。

有此戰略眼光者,上下數千載,唯我薊王。

薊王魂穿自此,兩手空空。唯一倚仗,便是領先二千年的“世界觀”。

所謂“以己之橫強,對敵之羸弱”。此次半島攻略,足見一斑。薊王先造港,再立城,海上巨船往來。堅船利炮,無可匹敵,一衆蠻夷唯望洋興嘆,如之奈何。

鞭長莫及的前提,要有鞭。無鞭幹吆喝,那叫打嘴炮。

海冥港、霅津港、淵達港(平澤港)、釜山港、烏稽港等,一座座環繞半島,乃至東北大陸的不凍良港,如同“半島鎖鏈”。一旦設立,東北異族,背腹受敵,皆成甕中之鱉。除非逃亡白山黑水之極北,後世西伯利亞。否則,盡歸王化。

然在薊商看來。以上諸港。真乃“半島珠鏈”。轉運半島特產,薊國名產,利益豐厚。以戰養戰不可取。軍民兩用,二全齊美,方爲長久計。

大漢風物源源舶來,如此恩威並濟,半島野民持續漢化。毗鄰大漢北境的野怪巢穴,不出三代,當悉數化歸爲大漢郡縣。再無異族之困。

至於白山黑水之北,待徐徐圖之。

薊王種田,天下第一。

開疆闢土,便是爲種田啊。

1.3 插標賣首1.6 破財消災1.294 滅紀廢典1.58 萬般皆好1.293 處士橫議144 唯剩一問18 千里圩田1.73 西林馬場1.74 樓桑重器1.86 兵鋒所指1.42 椎心泣血140 盡數歸心1.234 王允解懸1.68 拯焚救溺157 類同相召1.3 娘要嫁人1.245 天下樓桑1.64 聞薊色變144 遷都壽春1.47 丹陽勁卒1.6 沐猴冠帶166 猛獸鬥場1.59 心悅誠服17 將府五校1.23 移花接木152 涓滴成海1.63 熔金入庫1.25 言之尚早1.86 摒除破綻1 天羅地網164 首尾呼應1.47 擊鞠建隊118 求死不易161 畢協賞罰148 附內而生133 強者之姿199 款到發貨118 元服之禮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97 鐘鳴漏盡1.24 同流合污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47 一念之差211 入主小沛188 爲所欲爲19 同胞兄弟1.68 拯焚救溺1.95 黃巾屯田183 天佑吾王177 困龍之地198 絕席而坐181 未得其主1.37 鰲頭獨佔218 贈刀之義102 風雪載途1.52 明珠有價1.35 三高三服158 攻城拔寨1.27 六縣俱名156 生死未卜1.47 倉樓覆道1.243 十有八九104 見字如面12 何方妖孽1.258 搶佔先機1.92 相見恨晚167 忠孝兩難1.78 風起雲蒸188 爲所欲爲166 大材小用1.256 全勝立威1.7 野火將熄164 奴隸貿易1.79 字挾風霜1.27 優倡商賈1 全在水裡176 左膀右臂1.29 同坑好友191 魚梁血濺176 王田壽鯉131 猛虎破閘1.258 搶佔先機170 血矛之約1.225 斜趨漢津160 巧不如拙177 四海雄心180 羅襪未染1.67 窺其門徑129 棋逢對手171 朝令夕改1.3 風潮不減241 楚河漢界129 明日功成139 戶限爲穿1.36 天地干支1.22 其道大美1.57 賞罰未定1.42 變置社稷152 傳檄天下176 封國在即
1.3 插標賣首1.6 破財消災1.294 滅紀廢典1.58 萬般皆好1.293 處士橫議144 唯剩一問18 千里圩田1.73 西林馬場1.74 樓桑重器1.86 兵鋒所指1.42 椎心泣血140 盡數歸心1.234 王允解懸1.68 拯焚救溺157 類同相召1.3 娘要嫁人1.245 天下樓桑1.64 聞薊色變144 遷都壽春1.47 丹陽勁卒1.6 沐猴冠帶166 猛獸鬥場1.59 心悅誠服17 將府五校1.23 移花接木152 涓滴成海1.63 熔金入庫1.25 言之尚早1.86 摒除破綻1 天羅地網164 首尾呼應1.47 擊鞠建隊118 求死不易161 畢協賞罰148 附內而生133 強者之姿199 款到發貨118 元服之禮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97 鐘鳴漏盡1.24 同流合污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47 一念之差211 入主小沛188 爲所欲爲19 同胞兄弟1.68 拯焚救溺1.95 黃巾屯田183 天佑吾王177 困龍之地198 絕席而坐181 未得其主1.37 鰲頭獨佔218 贈刀之義102 風雪載途1.52 明珠有價1.35 三高三服158 攻城拔寨1.27 六縣俱名156 生死未卜1.47 倉樓覆道1.243 十有八九104 見字如面12 何方妖孽1.258 搶佔先機1.92 相見恨晚167 忠孝兩難1.78 風起雲蒸188 爲所欲爲166 大材小用1.256 全勝立威1.7 野火將熄164 奴隸貿易1.79 字挾風霜1.27 優倡商賈1 全在水裡176 左膀右臂1.29 同坑好友191 魚梁血濺176 王田壽鯉131 猛虎破閘1.258 搶佔先機170 血矛之約1.225 斜趨漢津160 巧不如拙177 四海雄心180 羅襪未染1.67 窺其門徑129 棋逢對手171 朝令夕改1.3 風潮不減241 楚河漢界129 明日功成139 戶限爲穿1.36 天地干支1.22 其道大美1.57 賞罰未定1.42 變置社稷152 傳檄天下176 封國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