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青色火焰

與外儒內法,郡國並行,已傳四百年的大漢王朝不同。鮮卑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並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政權體系。弱肉強食,抄掠爲生。互相亦爭鬥不休。檀石槐一代雄主,南征北戰一統草原。看似強盛,卻無根基。

若他身亡,鮮卑自亂。

大單于之位,必遭無數人覬覦。

正如劉備北伐乃爲大漢四百年威名不墜。檀石槐親帥十萬大軍圍城,損兵折將。左右多有不滿。於是將計就計,借劉備之刀,殺死已生異心的三部鮮卑大人。

理由都通。

可果真如此嗎?

檀石槐身染不治之症,命不久矣。獨子又被劉備斬於王帳。如今孤家寡人,孑然一身。即便能穩坐鮮卑大單于王座,又有何益?

於國於家,於人於己,皆不利。

如此心胸,又豈能一統鮮卑,號稱雄主?

看似完美無缺的答案,劉備卻越想越覺得不對。這其中定有不爲人知的隱秘。再擡頭,見大閼氏面無表情,無喜無悲。劉備這便嘆了口氣,算了,他也不是強人所難的主。

六日。

鮮卑再來攻城。

城頭雖仍射箭,卻比前幾日稀疏不少。威力巨大的牀弩,黃弩,皆不見蹤跡。鮮卑踩着人馬屍體,輕鬆過河。衝到城牆邊,礌石滾木滾滾砸下。苦無攻城器械的鮮卑精兵,望牆興嘆。腦漿迸裂,慘死一地。

牆下積屍衆多。便有鮮卑武士搬運一起,堆高成丘,向城頭攀去。

牆頭遂潑下魚油、薪柴。射下火箭。屍堆燃起大火。吞沒附近軍士。烈火蔓延。圍繞城牆,升起一堆堆烈焰。濃煙沖天,目不能視。城下鮮卑武士煙熏火燎,涕淚橫流。如何還能戰鬥。城頭守軍卻有呼吸面罩,全然不受煙火影響。礌石發力砸下,斃敵無數。

後方壓陣的三部鮮卑大人,不時擡頭看天。見日晟中天,已戰到午時。鮮卑精騎棄馬攻城,頗多死傷。如此折損已動根基。昨晚亦有斥候來報。三路漢軍已衝破封鎖,直撲白檀城而來。再不走,鮮卑危矣。

又鏖戰許久,忽聽前方歡聲雷動!

便有斥候回報:前軍已攻破吊橋。

三部鮮卑欣喜若狂。果見吊橋轟然下落,城門洞開。

門洞內堆滿叢叢鹿角拒馬。長槍如林,不時刺出。鮮卑勇士身中數創,尤揮刀不止,瘋狂劈砍巨木。將鹿角一座座拆散。雙方寸步不讓。皆是近身白刃戰。你來我往,刀劍相向。互有損傷。漢軍乃清一色長槍兵。與鮮卑彎刀互攻,盡佔上風。除了被弓偷襲射中,並無大礙。饒是如此,也無法抵擋悍不畏死的鮮卑死士。

如此且戰且退。留下一地鮮卑屍體,鹿角拒馬盡數被毀。

佔據甕城門洞後,鮮卑死士並未衝入,而是結陣以待。

身後馬蹄轟鳴。鮮卑王騎一路風馳電掣。衝過吊橋,直撲甕城!

這個時候,鮮卑死士才紛紛衝入城內,爲王騎引路。

甕城和內城,不過只隔着一道門而已。失去護城河的倚仗,腳踏實地的鮮卑大軍,有太多辦法攻破內城門。

再加之城中缺箭,也無懼從甕城四壁射下箭雨。

長槍兵已盡數上牆。甕城內別無其他。只有一堆堆草垛,散發着刺鼻的氣味。不等淤滿甕城的鮮卑精騎下馬,牆上便有火箭射下。草垛竟騰起青色火焰。宛如鬼火。

一時濃煙瀰漫。

鮮卑王騎皮膚潰爛,雙目流血。渾身痙攣,窒息斃命。

草垛內事先摻入了硫磺。

硫磺燃燒時發出青色火焰。產生硫化氣體,被溼潤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酸液。皮膚、眼睛,極易灼傷。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腫、喉水腫、聲帶痙攣而致窒息。

甕城四面高牆,通風不暢。硫磺煙霧聚集其中,濃度極高。

衝入甕城的鮮卑王騎,雖身披西域重甲,卻無呼吸面罩抵擋。猝不及防,人馬皆吸入毒煙,窒息而亡。

毒氣斃敵,並非劉備首創。古今中外,皆有先例。

《墨子·備穴》中,有詳細記載。

國外亦早有案例。杜拉歐羅普斯城之戰中,波斯人也曾在地道里點燃硫磺,並用鼓風工具把毒氣吹入地道,將羅馬士兵盡數毒殺。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軍也曾利用硫磺來製造毒氣,進攻雅典城內的守軍。

唯一不同,劉備麾下士兵,人手一套呼吸面罩。且與黃敘自小佩戴的黑武士半面罩,樣式不同。白檀城內守軍皆佩戴全封閉面罩。眼部以腸衣爲鏡。硫磺煙霧中,雙目亦能視物。饒是如此,亦輕微中毒。萬幸早早撤上高牆,藉助風勢,彎腰躲避。

毒煙從門洞內噴涌而出。後續鮮卑兵士接連中毒落馬。一時人仰馬翻。場面驚悚至極。

即便身穿龜茲鎖環甲,人馬具裝,刀劍難傷的精銳王騎,亦紛紛斃命。毒煙無孔不入。渾身披甲亦防不勝防!

此乃,劉備爲防禦樓桑兵甲外流,壓箱底的手段。

當然,即便是劉備,也有所料不及。

沒能捏準用量,乃至過量延燒。濃煙扶搖直上,被風一吹,竟反捲向內城!

萬幸,此時刮的是西北風。濃煙擦着內城東南角而過。未造成大的傷亡。若是正北來的風……

劉備下意識的打了個寒顫。

鮮卑中軍。王座上的檀石槐惡疾發作,痛不欲生。

漢軍之能,遠超預料。血戰六日。十萬大軍,只剩十之六七。

三部鮮卑大人,更是心生退意。

這鮮卑大單于之位,還需從長計議。

第一次守城戰,劉備亦有諸多不足。

若非時間緊迫,只建了護城河和甕城。虎落、馬面、垛臺、城壕、鐵蒺藜等,皆未能盡數築起。又何須放毒。

毒煙遍佈甕城內外,吸之必死。如何能戰?鮮卑只得草草收兵。

三部大人齊聚王帳,懇請退兵。

王座上的檀石槐,目光如狼,環視左右後,厲聲言道:今日已破甕城,距內城一門之隔。漢軍技窮放毒,險害自己。再戰一日,必能大勝!到那時,屠滅漢軍,北地便將任我馳騁。此戰若不能勝,損兵折將是其次。被漢朝壯大聲威,四周丁零、夫餘、烏孫,便是漢家兩隻土狗,(南)匈奴、烏桓,亦會齜起獠牙。羣起而攻,鮮卑必滅。我等家眷子孫,駿馬牛羊,皆成他人之物。

況且。此時撤軍,前有三路漢軍堵路,後有白檀追兵緊咬。草原大旱,蝗災肆虐,寸草不生。唯有遠遁漠北,方能暫避鋒芒。若如此行事,遍佈草原的牧民奴隸,盡被漢軍殺害掠走。千里無牛羊,大雪將至,我等還能到何處取食?

見左右皆無聲,檀石槐擲地有聲:如今已成騎虎之勢。不戰必亡。怯戰必亡。戰不能勝,亦必亡。天亡我鮮卑。唯有向前,向死而生!

154 火攻破敵158 太后有疾128 欲蓋彌彰1.2 雞不下蛋161 內難未弭1.38 兼督四州1.39 漢風速遞1.63 釘接榫合1.93 古羌懸棺169 白玉之精1.97 鐘鳴漏盡144 迎刃而解1.63 仰吞北斗1.64 萬夫莫敵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96 魂不守舍194 輕車南下1.76 峰迴路轉103 鐵脊蛇矛16 天下富貴1.65 三歲見老143 動則生陽1.235 演武十器1.66 千里馳援155 六神無主1.35 傳火天下1.45 因利乘便186 當仁不讓190 且要珍惜1.39 妾無異議1.88 大國之基178 洞鑑古今91 英雄同契140 不可思議190 軍師節哀1.2 燕燕于歸1.83 蓋世英雄1.299 烏合之衆1.284 宜若登天1.200 終破隴關1.56 一戰成名199 有容乃大167 綠洲公社154 數年之期1.49 將計就計1.208 殺出重圍1.209 鐵騎橫衝111 撤塔並港1.5 千家萬戶1.57 意欲何爲1.66 麒麟騰空199 失之交臂1.45 初次遠行1.58 萬般皆好104 靡麗妖風1.75 粗中有細116 引藥歸經143 孤城剿匪174 生死交替115 耕三餘一144 田貴如馬196 神智夫人1.74 青虹下墜171 無福消受1.277 賊臣授首112 莫如勤王140 懷利相接141 人間正道61 衝風之末1.24 伏虎潛龍199 必有其子105 禮樂刑政1.9 雄甲天下105 禮樂刑政187 良平之奇161 畢協賞罰126 名公之胄1.85 得隴望蜀1.58 萬般皆好12 淫不破義137 萬邦來賀1.272 董卓赴宴1.27 優倡商賈1.200 推賢讓能1.7 披喪送親164 王道循環1.86 學壇祭酒124 表裡相合1.29 外合裡應151 天作之合1.79 河間奼女81 四子降臨1.2 雞不下蛋116 一進一出142 投石問路185 定國奇謀91 娶七夫人1.38 秋色平分158 鐵壁鏵嘴1.53 吾道東流
154 火攻破敵158 太后有疾128 欲蓋彌彰1.2 雞不下蛋161 內難未弭1.38 兼督四州1.39 漢風速遞1.63 釘接榫合1.93 古羌懸棺169 白玉之精1.97 鐘鳴漏盡144 迎刃而解1.63 仰吞北斗1.64 萬夫莫敵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96 魂不守舍194 輕車南下1.76 峰迴路轉103 鐵脊蛇矛16 天下富貴1.65 三歲見老143 動則生陽1.235 演武十器1.66 千里馳援155 六神無主1.35 傳火天下1.45 因利乘便186 當仁不讓190 且要珍惜1.39 妾無異議1.88 大國之基178 洞鑑古今91 英雄同契140 不可思議190 軍師節哀1.2 燕燕于歸1.83 蓋世英雄1.299 烏合之衆1.284 宜若登天1.200 終破隴關1.56 一戰成名199 有容乃大167 綠洲公社154 數年之期1.49 將計就計1.208 殺出重圍1.209 鐵騎橫衝111 撤塔並港1.5 千家萬戶1.57 意欲何爲1.66 麒麟騰空199 失之交臂1.45 初次遠行1.58 萬般皆好104 靡麗妖風1.75 粗中有細116 引藥歸經143 孤城剿匪174 生死交替115 耕三餘一144 田貴如馬196 神智夫人1.74 青虹下墜171 無福消受1.277 賊臣授首112 莫如勤王140 懷利相接141 人間正道61 衝風之末1.24 伏虎潛龍199 必有其子105 禮樂刑政1.9 雄甲天下105 禮樂刑政187 良平之奇161 畢協賞罰126 名公之胄1.85 得隴望蜀1.58 萬般皆好12 淫不破義137 萬邦來賀1.272 董卓赴宴1.27 優倡商賈1.200 推賢讓能1.7 披喪送親164 王道循環1.86 學壇祭酒124 表裡相合1.29 外合裡應151 天作之合1.79 河間奼女81 四子降臨1.2 雞不下蛋116 一進一出142 投石問路185 定國奇謀91 娶七夫人1.38 秋色平分158 鐵壁鏵嘴1.53 吾道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