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博士披香

眼前之人,正是身份諱莫如深的一億貴女。

“下妾拜見王上。”貴女身披華服,滿頭珠翠。雖做婦人裝扮,卻仍是處子之身。莫問劉備如何知曉。臂上硃砂,便是明證。話說,劉備旁敲側擊,皆未能窺破身份之冰山一角。莫非是……先帝妃子。

“夫人免禮。”劉備收攏思緒。

見薊王略顯遲疑,左國令士異,遂進言道:“穆夫人乃太妃禮聘之披香博士。”

“何爲披香博士?”劉備倒是初聞。

“宣帝時,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髮教授宮中,號‘淖夫人’。”士異答曰:“披香殿,乃前漢宮闕。班固《西都賦》有:‘茞若椒風,披香發越’之句。披香博士,便是在披香殿,傳授後宮禮儀之女博士。見宮人漸多,太妃亦將王宮,仿前漢分列五宮。設:昭陽、飛翔、增城、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鴦,等宮室。披香殿,便設在南宮之中,乃傳授王宮禮儀之所。‘穆夫人’,便是首任披香(殿)博士。”

“原來如此。”劉備欣然點頭。話說,貴女姓穆?

劉備卻終未能想出是何來歷。

穆夫人舉手投足,優雅高貴,絕非常人。必然久居深宮。話說,此時敢以真面目示人,卻不知是否與黨錮已除有關。

想想亦無妨。居於深宮,除去薊王親近之人,外人素未謀面。穆夫人安全自是無虞。

“披香博士,食俸幾何?”劉備問道。

“與太學博士同,食俸六百石。”士異答曰。

“能傳授漢宮儀之人,又豈能等閒視之。當與博士祭酒同。”劉備言道。

“喏。”士異領命。

博士祭酒,乃博士之首。掌,教授經學;備,顧問應對。食俸一千石。統領薊國太學壇,諸多太學博士,及隸屬於各城學館的五經博士。換言之,薊國太學壇,已建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太學之下,乃是分設在各城的“學館”、“校館”。

如前所說,時下學、校有別。設在郡(王國),則稱爲“學”。設在縣(侯國),則稱爲“校”。

薊國又有不同。校館,爲適齡兒童開蒙,屬於蒙學。學館,爲青少年繼續研讀,屬於行學。學館、校館,設館長一人。另設五經博士、六藝博士等,數人乃至十數人不等。開設《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靈憲》等課程。

館長食俸六百石,博士食俸四百石。國中學、校,皆統歸太學壇掌管。薊國太學壇,則由博士祭酒,及衆太學博士,共管。薊國適齡子弟,先入校館,再入學館,後升太學壇,成爲“太學生”時:依漢制,薊國太學壇亦分設策試之法,擇其優良者,補缺國中官吏。薊國今有十一縣。城邑衆多。能三百石出仕,已是衆多太學生夢寐以求。即便不能,百石少吏,亦衣食無憂。百石少吏,民爵第五等“大夫”。據大漢《田律》、《戶律》:授田五頃(250畝),得五宅。

二百五十畝薊國美田,實在是太值錢。

今,博士祭酒,乃陳少師長子,難兄難弟之陳紀。於黨錮時,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除四位少師外,乃衆望所歸。

陳家一門六子,俱入太學壇。難兄難弟之陳諶亦被蔡邕舉爲“王子祭酒”。

劉備先前曾命人將紫淵六國館,改建成薊王子館。王子祭酒,便是將入王子館,傳授諸王子學業的授業之師,與博士祭酒並稱。食俸一千石。民爵十等“左庶長”,授田七十四頃,得七十四宅。

諸如王傅黃忠,與左右國相,皆是民爵二十等“關內侯”,授田九十五頃,得九十五宅。

一言蔽之。薊國的田地和宅地,皆與民爵相呼應。土地、宅邸並非能隨意買賣。尤其“低爵不能上買”。

王子祭酒之上,還有薊國四少師坐鎮。王子館的規制,顯然要高於太學壇。

薊國九令五尹,人選呼之欲出,已在路上。薊國四少師,即將轉去王子館。於是,薊王準備將太學壇主官,提升爲二千石俸。位在博士祭酒之上。或可仿效各校“館長”,另設“太學令”一職。

薊王心有所思,身有所動。這便問計入東宮授業之蔡少師。

蔡邕發明雕版印刷,“薊書”亦成薊國名產之一。如今,左伯紙產量大增,薊國已全面進入紙質書寫時代。如廁暖水沖洗,從不用紙。

聽完薊王所言,蔡邕笑答:“王上所言極是。太學之令,當食俸二千石。稱‘太學令’或太過直白。何不稱‘上庠令’?”

蔡少師乃大才。劉備虛心求問:“敢問少師,何爲上庠( xiáng)令?”

“太學古而有之。周時曾設五太學:東爲東序,西爲瞽宗,南爲成均,北爲上庠,中爲辟雍。我國在北,當以‘上庠’名之。”

“原來如此。”劉備欣然點頭,便又問道:“首任上庠令,蔡少師心中可有合適之選?”

薊王行事雷厲風行。蔡邕亦不做敷衍,這便答道:“老臣倒是可向王上,舉薦一人。”

“少師且說來。”劉備大喜。

“高密鄭康成。”蔡邕答曰。

劉備幡然醒悟:“可是北海鄭公!”

“然也。”蔡邕笑答。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漢末經學大師。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及《左傳》等,後從大儒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裡後,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爲大儒。黨錮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

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爲主,兼採今文經學。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文獻,後世稱其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繼馬融之後,爲漢代經學集大成者。

如此大賢,隱居東萊。近在咫尺,如何能不令人垂涎。

只是……“如此大賢,豈肯屈就?”劉備心有不安。

“無妨。”蔡邕笑答:“換成旁人,必不肯就。然若是王上相召,鄭康成定不能拒。”

劉備問道:“少師何以知之?”

“正如華大夫‘大醫治世’。鄭康成廣授門徒,亦爲經學治世也!”蔡邕一語中的:“今時今日,王上已是天命所歸。又是漢室正宗,鄭康成若不能佐王上,再續大漢國祚,百萬言‘鄭學’,終不復所用也!”

劉備欣然點頭。

事不宜遲。得蔡少師手書,劉備遂命門下督鄭泰,攜厚禮,即日啓程。自南港順流而下,橫渡渤海,前往東萊,徵闢鄭玄。

1.72 血染清溪1 全在水裡187 九橫十縱105 直言不罪1.79 圍湖造屋1.83 身世成謎1.28 地陷神術211 攜民渡江137 共飲此杯1.70 海瀕廣潟164 成家立業1.54 漢風不滅168 暫費永寧170 黃泉相見1.2 圈地爲邑168 有求必應15 正視己心170 自斷股肱231 司馬爭先150 天地人和1.30 大醫治世180 故技重施164 首尾呼應1.92 姑息養奸1.27 託妻寄子179 中舨共約104 滄海遺珠116 一進一出169 東西交構1.72 羚羊掛角188 二桃三士1.66 有女士異1.22 勿爲禍先1.22 毋需言反1 羣雄上洛1.9 牛刀小試1.98 四海昇平112 幼獸初生151 王者之心1.253 陰相與謀1.87 溫故知新10 坐井觀天1.85 多長爲宜156 仁道在邇1.74 畫地作餅178 萇孝仁皇1.45 權利覺醒1.54 五齊之甘106 羌胡合流1.237 生死立判16 破敵爲先1 天羅地網169 改弦更張231 潛龍勿用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48 輕雲閉月114 一州之地1.7 小夥伴們1.259 世道人心1.54 君臣有道1.35 九流學派1.60 故人夜來1.37 冰山露角1.25 黃龍見譙1.94 人情冷暖1.275 天下正色193 西域使館163 顧此失彼1.96 一億情義104 靡麗妖風15 正視己心162 一戰揚名1.243 斬將搴旗1.77 蜩螗之鳴1.28 將門虎子1.90 沉月女校1.42 善利其器1.65 三歲見老188 二桃三士1.95 罪有應得104 我與爭鋒1.84 護氐校尉1.68 西林大建1.34 內憂外患1.30 一門出仕141 曲水流觴1.57 謀錄不盡149 蝴蝶效應1.76 世道無常1.66 象軍初立1.9 車輪舫舟1.74 肘腋之親71 窮厄之寇1.229 吞光五鳳151 王者之心1.28 暮夜有知1 天羅地網1.22 天下殘局1.6 長轡遠馭21 二宮之亂
1.72 血染清溪1 全在水裡187 九橫十縱105 直言不罪1.79 圍湖造屋1.83 身世成謎1.28 地陷神術211 攜民渡江137 共飲此杯1.70 海瀕廣潟164 成家立業1.54 漢風不滅168 暫費永寧170 黃泉相見1.2 圈地爲邑168 有求必應15 正視己心170 自斷股肱231 司馬爭先150 天地人和1.30 大醫治世180 故技重施164 首尾呼應1.92 姑息養奸1.27 託妻寄子179 中舨共約104 滄海遺珠116 一進一出169 東西交構1.72 羚羊掛角188 二桃三士1.66 有女士異1.22 勿爲禍先1.22 毋需言反1 羣雄上洛1.9 牛刀小試1.98 四海昇平112 幼獸初生151 王者之心1.253 陰相與謀1.87 溫故知新10 坐井觀天1.85 多長爲宜156 仁道在邇1.74 畫地作餅178 萇孝仁皇1.45 權利覺醒1.54 五齊之甘106 羌胡合流1.237 生死立判16 破敵爲先1 天羅地網169 改弦更張231 潛龍勿用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48 輕雲閉月114 一州之地1.7 小夥伴們1.259 世道人心1.54 君臣有道1.35 九流學派1.60 故人夜來1.37 冰山露角1.25 黃龍見譙1.94 人情冷暖1.275 天下正色193 西域使館163 顧此失彼1.96 一億情義104 靡麗妖風15 正視己心162 一戰揚名1.243 斬將搴旗1.77 蜩螗之鳴1.28 將門虎子1.90 沉月女校1.42 善利其器1.65 三歲見老188 二桃三士1.95 罪有應得104 我與爭鋒1.84 護氐校尉1.68 西林大建1.34 內憂外患1.30 一門出仕141 曲水流觴1.57 謀錄不盡149 蝴蝶效應1.76 世道無常1.66 象軍初立1.9 車輪舫舟1.74 肘腋之親71 窮厄之寇1.229 吞光五鳳151 王者之心1.28 暮夜有知1 天羅地網1.22 天下殘局1.6 長轡遠馭21 二宮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