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軍全部渡過康溝河,沿着官道,南下許州,在許州城外紮下大營,做出攻城的架勢,城的守軍十分緊張,立即在四門加強警戒。
李信跟在李自成的身邊,遠遠望着滄桑的許州城,道:“大都督,這可是三國時代的名城呀!”
李自成知道,三國時代,許州稱謂許昌,乃是曹魏政權的核心城市,不過,大明一統天下,許州的地位大大降低了,他知道李信的心思,便道:“許州在開封至南陽、湖廣官道的要衝,遲早是我們的,但不是現在。”
李信的視線轉向西方,“大都督,郟縣、寶丰、魯山三城,我們要先拿下誰?屬下好安排人手入城準備。”
“過了許昌,我們要離開官道了,”李自成喃喃地道:“李績的第一團,將攻打郟縣,劉宗敏的第二團攻打寶丰,一旦立穩腳跟,再一鼓作氣拿下西面的魯山。”
“大都督,屬下有個建議,”李信忙道:“第二團拿下寶豐縣之後,魯山縣必有準備,再要攻城,雖然能拿下,但會增加難度,我們已經徵召了一個千戶的新兵,不如讓他們去攻打魯山,出其不意,同時攻打三城。”
“新兵操訓時日尚短,根本沒有成軍,幾乎和普通百姓差不多,”李自成道:“讓他們去攻城,豈不是送死?”
“戰爭是最好的操訓方式,”李信不以爲然,“短時間內,新兵不可能完成正常的操訓,如果以戰代練……”
“以戰代練?”李自成心一動,這三座縣城,都不是堅城,也不是戰略要地,加漢清局、禮樂司的協助,攻城的難度應該不會太大,可以一試,“李公子,這個千戶的新兵,便交給你,再從第一團抽調一個千戶的槍手,由你統一指揮,攻打最近的郟縣,如何?”
“屬下領命!”李信大喜,加入天命軍以來,總算有了統兵的機會,他心暗暗告誡自己,不但拿下郟縣,還要搶在李績、劉宗敏的前面,方纔顯得自己的本事。
天命軍兵分四路,李信部攻打郟縣,李績、劉宗敏各率兩個千戶的士兵,分別攻打寶丰、魯山二縣,李自成則帶着剩餘的士兵押運糧草,向西緩緩而行,做爲三路大軍的策應。
郟縣、寶丰、魯山三縣,從東北到西南,幾乎呈“一”字排列,恰好阻絕了箕山與伏牛山之間的通途。
三縣均屬於汝州,汝州幾乎是夾在兩片山脈之間的汝河河谷,東面是嵩山、箕山,西面則是綿綿不絕的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只有南北方向交通便利,如果佔據了三縣,能從南面將汝州與南陽府完全隔絕。
李自成並非要將汝州與南陽府分而治之,至少南陽府城尚在天命軍的手,佔據了三縣,汝州與南陽之間,便能連成一片,有利於謝君寶、馬式樂、李治強在南陽府擴張地盤。
謝君寶、馬式樂他們畢竟是從朝廷反水過來的,與天命軍接觸的時間並不長,雖然有漢清局的人暗監督,但人心隔肚皮,李自成並不完全相信他們。
當初經過南陽的時候,爲得到唐王府的錢糧,天命軍必須攻打南陽府,但天命軍以前在南陽府沒有影響力,南陽又是一塊飛地,李自成並沒有打算長期佔領,爲了維護南陽地區穩定,讓當地的百姓能正常生活下去,方纔以天命都督府的名義,任命了武官員。
這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事情,無論謝君寶、馬式樂他們是否真正忠於天命都督府,只要南陽穩定,百姓能正常從事耕作,最低目標已經達到了。
謝君寶、馬式樂、李治強這些官員們,如果不能及時與天命軍聯絡,無法持續接受天命都督府的律法和理念,可能再次反水,歸屬朝廷,這也不是不得了的事,南陽總有再次收復的時候。
對天命都督府來說,南陽是飛地,李自成在河南遊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南陽,但他現在已經決定拿下汝州,南陽顯得極爲重要了,與汝州連成一片,天命軍完全有可能在河南內部“開花”,打下一片屬地。
李自成總督殿後的大軍,一路西行,原本打算隨着攻城的軍隊去正間的寶豐縣,但從行軍地圖看到,在寶豐縣的東部,有一座體量不大的山脈,叫做平頂山,這幾乎是汝州和汝水南部出口的唯一屏障,他立即改道,在平頂山北麓紮下大營,一面派出親兵,打探三路大軍的訊息。
最先傳回訊息的,竟然是攻打郟縣的李信部,李信部只有一個千戶的槍手,加一個千戶的新兵,戰鬥力應該最弱,但李信掌管着禮樂司,事先向城內派出不少士兵宣傳天命軍,並策反了城內的守軍,加郟縣在三縣的最西,行軍距離最短,所以佔了先機。
讓李自成幾乎不敢相信的是,李信部拿下郟縣城,並沒有動用經驗豐富的槍手,而是完全依靠新兵,雖然戰鬥並不激烈,但新兵能擔當大任,讓李自成對整個河南的局勢便有了更樂觀的看法。
隨後劉宗敏、李績分別拿下魯山、寶丰,第一步的軍事行動以全面勝利而結束,李自成向北移動,將軍隊駐紮在寶豐縣,大量的糧草,終於有了囤積之地。
李信雖然留在郟縣,卻向寶丰派出傳令兵,現在郟縣的百姓十分歡迎天命軍,詢問李自成,要不要在郟縣徵兵。
李自成與李績商量後一致認爲,郟縣、寶丰、魯山三縣,都需要士兵駐守,如果讓第四營的士兵留下來,雖然忠誠度更高,更讓人放心,但如此一來,第四營的士兵非常分散,最多拿下汝州,也沒有繼續前進的可能了。
第四營是河南天命軍的主力,一旦被限制在汝州,天命軍也很難在河南發展了。
河南的天命軍,現在不缺糧,因爲在南陽得到大批錢糧,雖然轉悠了一圈,尚有不少餘糧,南陽城除了撥給馬式樂的軍糧,暗囤積了五十萬石糧食。
李績也是主張徵兵,將第四營完全解放出來,關鍵時刻,可以作爲戰鬥的主力部隊。
李自成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徵兵,既是擴大天命軍的戰鬥力和影響力,也能解救部分饑民。
他立即給李信、李績、劉宗敏傳令,分別在當地徵兵,李信、劉宗敏徵召兩個千戶,李績徵召三個千戶,新增的士兵,只有糧餉,沒有餉銀,爲了讓士兵們沒有後顧之憂,天命軍在徵兵的同時,將這些士兵的家眷一併接受過來,由天命軍負責供養,如果士兵出現傷亡無法贍養家眷,天命軍會代替士兵贍養他們的家眷,直至孩子成年。
在大規模徵兵過程,三縣的降兵優先,他們原先便是士兵,軍紀、軍律可能不太理想,但畢竟有一定的操訓基礎,普通的百姓肯定強一些,可以縮短操訓時間,李自成還告訴李績他們,兵油子必須剔除,寧缺毋濫。
新增加的士兵,從第四營的老兵抽調從千戶、從百戶去擔任千戶官、百戶官,其千戶官必須從第四營抽調,百戶官這可以酌情斟酌。
這七個千戶,三縣各留下一個千戶的士兵守城,其餘的四個千戶,加李信手的那個千戶,一共五個千戶,組建獨立團,李信出任團長,領千戶銜,獨立團直屬大都督。
李自成還在三縣任命了縣令等各類民政官,保障三縣平穩,官員的選拔不拘一格,有原先的官員留任,有提拔的小吏,亦有一些士紳,根本沒有出仕的經歷,屬於破格提拔。
汝州雖然大旱,但靠近河流的地方,尚有不少可耕之地,李自成讓新任的官員們,立即在全線範圍內均田,分配給有耕作能力的百姓。
三縣的土地,百姓初步安定下來,但暗地裡還是風起雲涌,主要矛盾是糧食不夠,有幸加入天命軍的壯丁,連家眷的溫飽都解決了,但饑民太多了,天命軍並沒有發放足夠的糧食。
李自成帶着親兵,在三縣之間穿梭,在軍事高壓之下,三縣暫時平安無事,但缺糧這樣的根本問題,一時卻無法解決,饑民還是太多,這些喪失土地,又幾乎沒有任何存糧的百姓,已經成爲三縣明面的隱患。
即便分配了耕地,一時半會也不會長出莊稼,而且三縣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大量的土地根本無法耕種。
這個時刻,李自成真正理解了張獻忠、羅汝才他們爲何熱衷於充當流寇,流寇只管劫掠,不管生產,並不關心百姓的死活,饑民越多,他們倒是巴不得,這樣纔會有更多的兵源。
天命軍不是流寇,而是秉承天主的旨意,來世間拯救受苦受難的百姓,只要在一個地方立腳,無論時間長短,無論多麼困難,都不能不管百姓的死活。
但看着各地大量嗷嗷待哺的饑民,李自成實在頭痛,手的二十萬石糧食,無論如何也不夠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