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

闖軍撤離保定,已經成爲了一場定局。

將士們正在把城內的火炮、軍資、甲仗運往南方,現在是先送到真定、彰德等地,具體還要看前線戰局的具體變化。如果畿輔戰局不利,李來亨心中的底線,是先退守到懷慶、衛輝、德州一線。

其實就以現在的情況來看,若清軍真的已經以十萬主力入關,李來亨留在保定的這區區不足五萬兵力,在失去代北側翼的屏障以後,是絕無可能守住華北突出部的。

他現在還打着走一步看一步的算盤,希望能夠更快掌握到大同之變以後山西的具體情況。另外,李自成到底什麼時候能夠徹底平定西北,什麼時候能夠儘快提兵東征,也是影響到李來亨決斷的一大因素。

劉芳亮的傷勢已經恢復大半,可惜這位左營主帥剛剛從昏迷中醒來不久,聽到的消息就是大同失守、制將軍張天琳戰死。在這之後還有更多壞消息接踵而來,不止是傷病中的劉芳亮受到很大的影響,方以仁、陳永福、郝搖旗,還有馬世耀、劉汝魁這些人,也都感到氣餒。

他們在白溝河的一番血戰,本來以爲已經奠定了闖軍一統海內的基礎,卻沒想到山西發生的事情,就這樣讓諸將的奮戰付諸東流。

本來已經近在眼前的北京城,那古老而高聳的城牆,似乎又被迷霧掩蓋了起來,並且漸行漸遠,讓闖軍將士們感到深沉的失望。

顧君恩在第二天也趕到了保定城,他同樣接到了山西戰敗的消息。闖軍起兵以來,並不是沒有遭逢過慘痛的失敗,只是自從李來亨投奔闖營,自從闖軍進入河南迎來大發展以後,確確實實,是第一次遭到這種重大的失敗。

即便是那些經歷過商洛潛伏時期的闖軍元從老將,都感到心情低落。更何況是那些自從加入闖軍以來,只見到了義軍的連續勝利,而從未被無盡失敗所考驗過的新人呢?

馬寶便扼腕嘆息道:“田見秀不會用人,闖軍的前途很不明朗呀……”

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大同之敗以後山西局勢的變化,孫傳庭和多爾袞在大同邊軍降將的內應下,把張天琳所部嫡系,還有田見秀派往大同的援兵,共計萬人,全部消滅。

闖軍在北伐以後,雖然漸漸改變了以前較爲粗暴直接的拷掠制度。在牛金星的謀劃下,設立了更加懷柔的九品助餉體制,對於地方官紳留下活路和餘地,給了他們洗心革面和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當軍事失敗降臨到大同闖軍的頭上以後,這些被懷柔,沒有被徹底用武力消滅的官紳,馬上就行動了起來。

他們不僅僅在大同城,還在代州、繁峙、崞縣、五臺、靜樂、定襄等州縣,組織家丁、僕從,串聯官軍降兵,紛紛起兵造反。

李自成設置在山西各個州縣的文官官吏,都缺乏應有的警惕性。他們不僅沒有嚴加提防這些地方官紳,反而將這些人視爲座上賓。結果絕大多數都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地方官紳組織家丁殺死,鮮血流滿官衙,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一刻還鄉團回來了。

比起在北伐以後才參加闖軍,嚴重缺乏警戒心的文官官吏,李自成和田見秀佈置在各個地方州縣的駐軍表現就要好得多了。

雖然因爲地方官吏大多都遭到士紳羣體的斬首式襲擊,導致闖軍在地方政權上出現了羣龍無首的混亂局面。

可是闖軍的基層駐軍,畢竟在河南有過近一年的基層政權治理經驗。在失去文官官吏的協助以後,他們也沒有馬上陷入兩眼一抹黑的被動處境,而是積極行動起來,對發起叛亂的士紳羣體展開了頗有成效的反攻。

在保德州、岢嵐州、永寧州、河曲縣、興縣、嵐縣、臨縣等地,闖軍駐軍都對叛變士紳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鎮壓活動。

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大同之敗,可這次失敗畢竟不能和後世歷史上的山海關之敗相提並論。闖軍雖然成建制地損失了近萬精兵,但相比較此時闖軍二十萬人馬的體量,遠遠沒有到達傷筋動骨的地步。

許多被孫傳庭一時蠱惑煽動起來的士紳,也沒有把所有籌碼都放到反叛的天平一邊。當地方駐軍開始鎮壓叛變,並對滲透入山西北部州縣的明清聯軍進行小規模反攻以後,也有不少首鼠兩端的士紳爲闖軍提供情報和糧秣,協助他們鎮壓和自己有仇的士紳羣體。

看來敵人並不是鐵板一塊,士紳羣體也並非完全和此時的闖軍處在水火不容的立場上。

如果田見秀能夠利用這一有利於闖軍的契機,在山西北部重建新的防線,那麼闖軍的大局,還不至於敗壞到要讓李來亨被迫撤離保定的地步。

“田見秀一介愚夫,他怎麼能擔當得起中營主帥的重責?如果是劉總哨在太原,其可能讓局面敗壞到這樣的地步!”

李來亨越想越是氣憤,不僅僅是他一人,就連劉芳亮和郝搖旗這些闖軍老人,這時候都對田見秀的應對錶露出了顯而易見的不滿。

特別是劉芳亮,雖然在闖軍幾個資望最高、最老資格的大將裡,他一直是和李過交好,與田見秀交情比較普通。可是兩人畢竟也是有着十多年過命的交情,劉芳亮卻也忍不住搖頭說道:

“明清聯軍是以主力攻晉,敵人勢大,我兵戰敗是很難避免的情況。可是玉峰連一點有成效的抵抗都不能組織起來,居然讓敵人這樣輕易地掠取整個晉北。這……這才幾天的時間呀!”

顧君恩冷冷笑道:“使君,我早說過了有牛金星和田見秀這樣一羣人在李闖王的左右,事情是不會好起來的。看看今天的情況,山西敗也就敗了,可是敗的這樣快、這樣慘,還讓打了勝仗的咱們這樣被動,田見秀難辭其咎。”

“好直,不必多言!現在是和衷共濟的時候,而不是翻舊賬的時候。大家……現在的局面,在殿下東歸以前,大局形勢要求咱們前營和左營,擔當起更大的責任來。”

李來亨心裡對顧君恩的話頗有幾分同感,可他也知道輕重緩急,山西局勢敗壞,牽動到闖軍全局,現在絕對不是趁機攻擊牛金星、田見秀一黨的時候。

他向劉芳亮溫言道:“師傅,你傷勢還沒有全好。現在我們急匆匆撤離保定,要把整條戰線退回冀南,免不了舟車勞頓,要多辛苦您了。”

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四章 小徽柔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
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四章 小徽柔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