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

第四十七章孔家南宗

吳與弼說道:“臣觀貝大人言行,就知道這個月食應該是十拿九穩的。”

吳與弼也是不懂天文學,他在少年的時候,是讀過幾本天文學的著作。但是僅僅限於讀過而已,並沒有在上面有些建樹。

甚至少年時候讀過的一些書,而今也忘的七七八八了。

更多的天文學知識,是他在這一場新曆與舊曆的爭論之中,他自己臨陣磨槍的學習的。只是他雖然不懂天文,但是懂人心

新曆與舊曆之爭,本質上辟雍殿之爭的餘波,而今皇帝用衍聖公殺雞儆猴,誰還敢說些什麼。

自然沒有人敢繼續說些什麼。

再加上貝琳的文章,吳與弼雖然看不大明白,因爲裡面有太多數字與星象記錄,但是卻能看出來貝琳的信心。

“只是,天文之學,從來是朝廷所禁,而今宣告天下,臣擔心有不軌之徒,枉稱星象,於朝廷不利?”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朝廷治亂,豈能這些小事上。這天文之禁,是時候該解開了。”

說到這裡,朱祁鎮一陣恍惚。當初被他想了不少辦法,最後被楊士奇給擋了回來的事情,而今是他一句話的事情了。

就在朱祁鎮與吳與弼商議的時候。福建嶽山書院的山長,孔希路遇見了他這一輩子最大的驚喜。

孔希路就是南孔當代的家主。

只是比起北孔世代顯赫的位置,南孔就顯得落魄多了。

自宋亡之後,南孔六代嫡支都沒有出仕,在衢州也是一個一般人家。甚至稱不上大族。在洪武初,孔希路的爺爺那一輩,有人當一個知縣,後來又落魄了,一個當官的人都沒有。

不過,比起北孔,南孔倒是有孔子的家風。

南孔的家風嚴謹,而且孔家的人縱然不能出仕,也是讀書不輟。很多人都到處教書爲業,倒是培養了不少人才。

孔希路就是走這樣的道路的,科舉不成,就以教授弟子爲業。也是有些名聲的,被人聘請爲福建嶽山書院的山長。而這個嶽山書院,也不是官辦的,不過是福建這裡文化底蘊好,好幾個大家族聯合辦的一個書院,教授的也是本地弟子。

其實對應後世的標準,大抵是一個小學的規模。有幾百學士,從啓蒙到考秀才的,各個學習階段的都有。

孔希路得到的報酬也並不多。

日子過得也很是清貧,不過,品行很受當地尊重。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夫子。

孔希路覺得他這一輩子大抵就這樣過去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日福建巡撫衙門居然親自走上門來。讓他繼承衍聖公的爵位。

一時間老先生滿臉通紅,一口氣幾乎喘不上來。好一陣子纔算是平靜下來了。

說實話,南孔的人,小時候都想過如果衍聖公之位還在我家。

但也是想想而已。

萬萬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會真正的發生。

這簡直是一步登天,且不說那破天財富,單單是世襲衍聖公的榮耀,孔子嫡脈的影響力,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抵擋的。

聽聞皇帝召見,爲了速度要他海路入京,這老爺子不顧自己五六十歲高齡毅然乘海船到天津,不過爲了萬無一失,他帶上了自己的兒子,孔議一起入京。

先到泉州。卻見泉州港上船隻幾乎將海岸給填滿了。這是福建主要的港口之一,不僅僅要負責對外貿易,還有去夷州府的船隻,大多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故而泉州港是非常擁擠的。福建巡撫已經多次提出要再開一個港,要麼讓泉州在附近再找一個新港口。

朝廷還沒有議定。

孔希路一輩子都沒有乘坐過海船。

這也是大明百姓對海船的普遍印象,雖然大明已經開海二十多年了。依靠海上吃飯的人,大體有千萬之衆。

但是依舊有大部分百姓,將海上視爲畏途。

即便是福建這樣有航海傳統的地方,也是沒有辦法的纔去跑海。

孔希路更是一個保守之極的人,所以船一出海,孔希路父子就每一個人都抱着一個木桶,稀里嘩啦的吐了出來。

甚至連膽汁都吐出來了。

更不要說,在半路上遭遇了一次不小的風暴。

船隻更是顛簸不已。

或許這種程度的顛簸,對於水手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但是對於孔家父子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就這樣近半個月纔來到了天津港。

這要感謝,這是秋風漸起的時節,可以是順風順水。

當然了,這一切的順利到了天津變得不順利起來。

首先船隻不能直接入港,而是要停泊在海上等上兩日,原因很簡單,一年兩趟的漕運到了。

百餘艘大船以此停靠在大沽口,將所有船位都佔滿了。

這些百餘船都是大船,少則裝載萬石,多則兩萬石。一次就是二百萬石上下。所以這些船隻靠岸裝卸,就需要十天半個月。

只是孔希路卻不願意等下去了,他擔心夜長夢多。如果因爲他去得遲了,將到手的爵位給丟了,他抹脖子的心思都有了。

故而,他這怕水的,鼓起了勇氣,讓幾個水手架着一葉扁舟,與他們父子一起去港口。

之前,遠遠看過去,這些船隻大。

對這個大還沒有什麼概念,當小船靠進這些船隻的時候,孔希路就覺得他看見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座移動的山嶽。

特別是靠近這些船隻的時候,仰頭向上看,只能看見船舷,連桅杆與船帆都看不到。

有聖旨爲證,水師的人也沒有難爲他們,而是暫停裝卸,讓他們上岸。

孔希路卻有一種不認識這個世界的感覺。

從南方運過來的稻米還是帶殼的。裝在一個個麻袋之中。

這倒是在孔希路預料之內。

畢竟一般來說,從南方運過來的新糧,是不會直接發賣的,而是先儲存在倉庫之中。等到三年之後,才被拿出來發賣。然後將新糧存在糧倉之中。

這樣的話,不脫殼的稻穀更好,因爲保存的時間更長一點。

在孔希路想來,而今應該是一個個大漢光着膀子,扛着一包包的糧食,走在悠長的棧板之上,運輸下來。

但是實際上他看到的,一個個架起的高架,然後下面有一個個滑輪,因爲海船比平地上高,所以只需將糧食掛上滑輪,輕輕一推,就下來了。

然後下面的人將這些糧食卸在車輛之上,然後馬匹直接拉着馬車走在鐵軌之上,拉着就走遠了。

這也是少府體系對外技術輸出。

大規模使用滑輪與鐵軌,其實遵化鐵廠之中開始的。而後在朱祁鎮的推動之下,以京師爲中心,向四方擴散。

而天津港口也是一處運用最多的地方。

就是因爲距離北京近,很多問題都可以去宮中請待詔。

朱祁鎮這麼多年,陸陸續續封了一百多個待詔。都是各方面的專家,但是而今活着的只有九十多個。

無他,但凡能在一方面被同行認可,定然是德高望重的人,既然德高,年歲也會很高,不假天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希路在南方長大,不是沒有見過港口,只是而今這個港口,讓他有一絲驚懼的感覺。

特別是剛剛從泉州港來,泉州港與天津港,簡直是兩個世界。

孔希路雖然見微知著的本事,但也感覺到北方正在醞釀一種變化,只是這種變化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會對他,還有孔家南宗,帶來些什麼。一時間他卻揣測不清楚。

這種不清楚讓他很是不安。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五章 香港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五章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