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

第一百一十章議麓川

朱祁鎮按部就班的回到大內之中,關於麓川之事會議也急不可待了。

這一兩日之內,各方人士都爲麓川之事議論紛紛。

朱祁鎮首先看到是各方奏摺。

結果不出朱祁鎮所料,是羣情激奮。大部分朝臣都支持大舉增兵雲南,回擊麓川。

但是並非沒有雜音的。

朱祁鎮就發現兩人反對徵麓川,一個乃是禮部主事劉球,另外一個就是刑部右侍郎何文淵。

這兩人都有名臣之姿。

禮部主事劉球倒也罷了,他是永樂十九年進士,與于謙同科。于謙向朱祁鎮提過劉球,說他乃古之君子。

但是朱祁鎮並不是多看重他。

蓋因從他履歷就可以看出來,他是單純的詞臣。又是在禮部任職,在士林之中聲望很高,但是在朱祁鎮看來,不過爾爾。

但是何文淵就不一樣了。

何文淵乃是地方官出身,曾經治行浙東第一,是一步步從縣令,知府升上來的,對地面情弊知道太多了。

他既然說不行,自然是很有原因的。

所以,朱祁鎮將那些支持增兵雲南的奏摺撇開,先細細看何文淵的奏疏。

何文淵的奏摺最重要的地方有兩次,他提出了雲南征戰後勤上的困難,必然是天下騷動。其次,就是善後問題。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最後朝廷還是要退回來的。這種情況,對朝廷沒有利益可言。

也提出瞭解決方法。

就是派重將坐鎮雲南,如趙充國平地羌亂,且屯且戰,動兵不多,加以時日。必然能奏捷。

朱祁鎮覺得,何文淵所言並非沒有道理。

只是良將難尋。

如果沐晟有能力的話,就不會讓麓川坐大到如此地步。但是沐家兩代坐鎮雲南,換沐家易他將,且不說沐家在雲南的影響力。

單單是勝任的將領就少之有少。

何文淵的意思,將戰事侷限於雲南一地,哪怕打的時間長一點,也不要緊。要坐鎮雲南的將領,自然要年紀輕一點,熬得住南方氣候。並上馬能理兵,下馬能屯田,並能壓服沐家,讓沐家爲之所用。

這樣大將,朱祁鎮的夾帶之中是沒有的。

而且何文淵畢竟長期在內地任職,對麓川的形式並不瞭解。在何文淵看來麓川不過彈丸之地,兵不過萬。

卻不知道麓川本部就有數十萬百姓,影響力遍佈千里之內。儼然一國,其勢不過稍弱安南而已。

朱祁鎮擔心,如果不舉增兵,大理,楚雄都危險了,雲南非我所有。

打贏容易,如何一勞永逸就難了。

朱祁鎮看過何文淵的奏疏之後,纔去看朝臣支持大舉增兵的奏疏。

這是朱祁鎮從太皇太后那邊學習的辦法,無論什麼時候,先看弱勢一方的奏疏,並非不合流的聲音一定都對。

而是在幾乎舉朝都一個聲音說話的時候,發出不同意見,這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不管對錯,都應該慎重對待。

支持開戰的人之中,也有兩人的奏疏,朱祁鎮細細看過。

其一就是張輔,其二就是楊榮。

張輔就不用說了。

張輔對外,從來是強硬派。

在棄安南一事上,即便滿朝文武都贊成,張輔還是據理力爭。而今他更是在奏疏上表明,而今不增兵雲南,就是棄雲南。

第二個就是楊榮。

楊榮就要比張輔理智多了,不過,他比張輔更進一步,如果說張輔還再說,朝廷爲什麼一定要增兵雲南。那麼楊榮就要開除方略了,舉薦王驥督師,蔣貴爲主將,帶領邊軍一部,還有南方衛所軍隊南下雲南。

朱祁鎮想了想,對王振說道:“將其他支持出兵的奏摺,全部貼上節略,等朕回來看。”

王振立即說道:“是。”

下面支持出兵的奏疏,最少有幾百本。朱祁鎮自然不會一一都看過。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見太皇太后。

畢竟而今真正決定朝廷大事的,還是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未必想爲了麓川大動干戈。

朱祁鎮做如此想,也就將楊榮的奏疏與何文淵的奏疏一併帶上去了。

到了慈寧宮,朱祁鎮見太皇太后躺在躺椅之上,一晃一晃的,眼皮垂下來,似乎已經睡着了。

太皇太后似乎老得特別快。

歲月似乎在他身上加速流過。

在數年之前,太皇太后還行走如風,根本不用人攙扶,但是而今太皇太后的精神大不如前,身邊一根柺杖,也成爲身前常備的物件。

這似乎也是太皇太后有意將朱祁鎮推上前臺的原因之一。

“娘娘,娘娘。”朱祁鎮半跪在太皇太后的躺椅前面。小聲說道。

太皇太后口中咕嘟一聲,這才睜開眼睛,見了朱祁鎮說道:“皇帝,你來了。”

朱祁鎮說道:“正是孫兒。”

太皇太后說道:“你做得不錯,有幾分靜氣了。卻是我老了,想的有些差了。”

朱祁鎮知道太皇太后所言,乃是他在南海子並沒有回來,而是正常狩獵完了之後,纔回來這一件事情。

“都是娘娘教得好。”朱祁鎮笑道。

太皇太后說道:“小馬屁精。”太皇太后從躺椅上站起來,朱祁鎮立即攙扶着,如果剛剛開始,朱祁鎮攙扶太皇太后,還是虛虛攙扶,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但是而今他卻能感受到太皇太后身上的重量。

太皇太后真的老了。

朱祁鎮攙扶太皇太后,小步向前走,太皇太后一邊走一邊說道:“你來是爲了麓川一事吧。”

朱祁鎮說道:“娘娘英明,這一件事情,總要是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都到,到底該有一個什麼章程,還請娘娘示下。”

正如一些人說的,會議越大,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決定。很多決定都是大會之前已經決定的。

大會上不過是統一思想而已。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皇帝啊,我是不是錯了,我不過是想太太平平過日子,這不好嗎?韃子也就罷了,畢竟是世仇,但是麓川又是怎麼回事?”

“還讓不讓人安安分分過日子了。”

朱祁鎮說道:“娘娘,麓川也是世仇。”

太皇太后有些詫異,說道:“有嗎?”

朱祁鎮不得不將麓川的由來全部說了出來,朱祁鎮說道:“黔寧王大破任思發之父,將麓川分爲十幾個土司。而今任思發而今想重振家業。”

太皇太后已經到了大殿之中,坐在交椅之上,這才說道:“想起來了,黔寧王定邊之戰,打得就是他家啊。”

朱祁鎮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太皇太后是真不記得了,還是從來沒有將麓川當一回事。

太皇太后說道:“而今想不打都不行了,下面的人都是什麼章程。”

朱祁鎮隨即將楊榮與何文淵的奏疏抵上去。

太皇太后眼睛也有些花了,不耐煩看,讓朱祁鎮讀。

朱祁鎮將兩封奏疏都讀了。太皇太后沉默了一會兒說道:“皇帝,你是什麼意思?”

朱祁鎮說道:“孫兒其實不想打的,畢竟我朝大敵乃是瓦刺,孫兒不同意任何從九邊調兵的舉動。乃至於京營。但是指望南方的衛所,恐怕不能平麓川。”

“這是兩難。”

太皇太后說道:“你覺得何文淵說的怎麼樣?”

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太皇太后還是喜歡何文淵的辦法。”這就是朱祁鎮將何文淵的奏疏拿來的原因所在。

他覺得這一封奏疏要比楊榮的奏疏更合太皇太后的心意。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孫兒也知道何大人的辦法似乎好一點,只是不行。”

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
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