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兩岸相連

姜弘立與金景瑞歸國之前,自要收拾妥當,準備一番。

這裝扮上,二人已沒了昔日元帥的服飾,爲了將故事變得更有說服力,兩人都穿上一整套女真人的皮袍,上面還隱約可見斑斑血跡。另外,蘇翎專門派人將姜弘立與金景瑞親信護衛尋了幾十人來,這些人都是二人親口報出姓名之後才召集的,這帶回朝鮮的人關係到以後的身家性命,自然是信得過纔可。好在當初已將降兵們登記造冊,這尋人倒沒耽誤幾日。

最先召集的,是通事官何瑞國。蘇翎交代過後,這細節上,便由姜弘立、金景瑞自己把握,經過幾人的一番密議之後,何瑞國便渡過鴨綠江,前往對面的義州,面見朝鮮義州府尹鄭遵馳。

五日之後,何瑞國再度返回,帶回朝鮮的消息。

原來這姜弘立帶着朝鮮大軍一去不返,久等毫無消息之後,又聞聽楊鎬的幾路大軍均遭慘敗,損兵折將,兵馬器械更是遺棄甚多,這姜弘立等人便被判定全部陣亡。

最初朝鮮朝廷也還抱有希望,暗地裡託人放出消息,在鴨綠江沿岸一帶尋找可能存在的殘兵敗將,但一無所獲。此時大明朝遼東都司也派人詢問東路軍的消息,朝鮮國王與大臣們只得稟報說全軍覆沒。但大明朝對朝鮮卻是疑慮甚多,雖然劉綎等人也是一去不返,生死不明,但這路人馬要數朝鮮人最多,怎能一個不剩地消失無蹤?甚至懷疑此事與朝鮮有着某種說不清楚的關係,大有讓朝鮮擔當東路軍失敗責任之意。熊廷弼上任之前,楊鎬還數次遣人索要朝鮮人馬陣亡兵將名單,明着是說要撫卹死亡將士,但朝鮮羣臣都猜測此舉是遼東衙門的猜疑試探。

再往後,大明朝廷終於承認朝鮮此役損失慘重,還專門敕給白銀一萬兩,撫卹將士家屬。不過,朝鮮的擔心還未結束,反而更重。這隨着遼東經略的替換,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督促朝鮮再徵調人馬隨軍出征。事實果然如此,楊鎬離任之前,熊廷弼上任之後,甚至派去撫卹的官員都明言要朝鮮再度出兵。

朝鮮的損失可不是一萬兩白銀便能彌補,況且朝鮮兵本就不多,戰力羸弱,一萬多人失蹤,已經讓朝鮮國王感到心痛無比,這在要抽調人馬,說什麼也是不願的。可也不能明着對抗天朝,這猜來猜去,左右拖延,一再強調朝鮮無兵可調,本國邊境尚且守禦不足,甚至反要求遼東經略在鎮江一帶部署兵馬,防止建奴入侵。而大明朝的官員卻以脣亡齒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意思給予再三的訓斥。且朝廷上那些文官,開始猜疑朝鮮與建奴是否勾結一氣。這更令朝鮮擔心天朝一旦發怒,那可是完全不能承受的打擊。

所以這徵調朝鮮炮手,最終還是明着答應了,但卻在數目上一再交涉拖延,從數千,到一千,到最後,甚至要拿射手來頂數。另外,一再強調鎮江一帶對朝鮮的作用,希望遼東能派駐兵馬予以防禦。這可是與遼東的希望背道而馳,雙方就這麼你來我往地推起了磨盤。不過,這朝鮮的擔心也的確存在着危險,已經有大臣們提出,一旦遼東不保,朝鮮也不會完存。這麼矛盾的狀況始終令朝鮮王臣想不出解決的辦法,便也就一直拖着,希望這新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可以一戰而勝。

何國瑞的出現,讓義州府尹大吃一驚,這還是這麼久以來第一個出現的人。那何國瑞自然按事先想好的說法一一交代清楚,不論義州府尹如何吃驚,這消息用快馬送往朝鮮國王處,而得到的指令,是立即迎接姜弘立與金景瑞回國。

得到這個消息,蘇翎立即下令,不許一個朝鮮人踏上前往遼陽的驛道。同時,經姜弘立與金景瑞一同潤色的行文也已寫好,蓋上鎮江參將的大印,由姜弘立隨身攜帶,然後乘船前往對岸的義州碼頭。

望着漸漸遠去的船影,蘇翎帶着護衛返回鎮江城內。這以後的事,便全看朝鮮如何安置姜弘立與金景瑞了。此時已近年末,不論朝鮮如何處置姜弘立,甚至姜弘立果然翻臉不認人,都對遼東的局勢沒有影響,蘇翎的佈局已經接近完成,朝鮮這一步棋不過是隨後的一步,成與不成,都還要看來年春季的攻勢是否能按預期的方向發展。

但顯然蘇翎又一次得到上天的眷顧,那姜弘立不出十天便命何國瑞再次面見蘇翎。

不知姜弘立、金景瑞如何在朝鮮朝廷之上痛陳往事,咬牙切齒,總之這最後的結果,雖沒明說官復原職,卻是果然像預想的方向行進。

朝鮮國王以及大臣們雖痛惜那些被俘的數千朝鮮兵丁,這是姜弘立說的,但總算這兩個重要人物回來了。而隨即尷尬的是,兩位被認爲陣亡的將領家屬,已經接受了撫卹銀子,朝鮮本國倒還好說,可如何對大明朝說明此事?這也還算是小事,突聞有數千朝鮮兵丁在建奴努爾哈赤手裡,那有仁心的興慶這些兵丁還活着,可心思更敏捷的,開始擔心本就被大明羣臣猜疑的狀況會更加嚴重。

努爾哈赤麾下,漢人、蒙古人均有不少,據說每次與大明接戰,都有這些人衝在前面。而以往已被解釋清楚的朝鮮人爲努爾哈赤賣命的說法,這回可不是更加難以辨清?

同時,姜弘立金景瑞將新任鎮江參將蘇翎的武力、戰績一番說辭,尤其是費英東的俘獲,讓朝鮮羣臣對這位新冒出來的將軍產生一種微弱的希望,而蘇翎在行文中明述的將全力衛護朝鮮邊界的承諾,更是增添了幾分好感。

種種交織成亂麻的因素下,姜弘立、金景瑞最終獲得在義州策應鎮江參將蘇翎的任命,同時,數千再次徵調的射手、炮手陸續向義州彙集,這回,朝鮮並不擔心有去無回,這些兵丁將只在江東岸防禦,不會渡江赴死。至於糧草,今年算是豐收,勉強提供一些幫助還是可以的。

實際上朝鮮要想獲得大明的幫助,這最直接的,還是緊鄰的遼東。指望大明皇帝,有時候還不如依靠對岸能見得到的鎮江官員。例如朝鮮一直想擴大鴨綠江兩岸的貿易,但貿易的額度卻受遼東經略的限制,熊廷弼在任時,朝鮮就曾經要求加大鎮江一帶的貿易額度,但回覆倒是增添了一些,可卻是微乎其微的,遠遠達不到朝鮮所希望的目標。直到姜弘立回去之後,朝鮮上下才知道爲何鎮江一帶的貿易莫名其妙的增長很快,原來全是這位剛任命的鎮江參將暗中左右。

姜弘立、金景瑞抵達義州,得償所願之餘,這報答也來得很快,第一批糧食很快便運至鎮江堡。

蘇翎見此,心知這一步棋又已見效,便派人去見姜弘立,讓其不必按十萬之數購置糧草,拿出一部分銀子,以振武營的名義在義州募集死士,無論多寡,任其招募。同時,胡德昌的三江連號,在第一時間內進駐義州。這位胡老爺又將忙碌一陣子,開始將其貿易王國向朝鮮境內拓展。

馮伯靈的水師當仁不讓,也以鎮江參將蘇翎的名義,在義州碼頭設置水師駐地,開始在鴨綠江兩岸巡遊,並毫不顧忌地招募朝鮮水手。

姜弘立與金景瑞的歸國,自然瞞不了大明。蘇翎乾脆行文至遼東經略袁應泰的行轅,言辭懇切而謙虛地陳述自己是如何將朝鮮力戰被俘的兩位元帥解救出來,同時再次向袁大人懇請撥付糧餉火器火yao,以備明春之戰。

對於袁應泰來說,這又是一份大禮。袁大人已經弄不清這位冒出來的蘇翎還會搞出什麼樣的大功,他立即派人快馬趕赴朝鮮以定真假,但人還未走,這朝鮮元帥姜弘立的行文已經到了遼陽,內容無非是與蘇翎一一相襯,更是將感激之意表達的淋漓盡致,並在文中說明已在義州屯兵備戰,以報大恩。

袁大人左右端詳,這朝鮮行文可是不假,兩下對照,最終還是將這個消息火速上報朝廷。自此,這位被寄予厚望的遼東經略袁大人,又多了一份識人的功勞,看來,明春的戰事,逐漸趨於勝算。

這些紛繁交錯的事情攪在一起,讓遼東在這個冬季完全失去了嚴寒的殘酷意味,涉及到的每一方,每一個人,都是心裡熱乎乎的,既滿懷希望,又坐臥不安。期盼春天的心情,從未如今日這般迫切,也從未如這個年末般的收穫頗豐。

按理說,這份功勞出來,大明朝廷怎麼都該給予嘉獎,作爲秘事的主角蘇翎終歸無法再隱藏形跡,但,時至年節,即便有所獎勵,也得在來年正月之後,而遼事之亂,卻不會如此持續下去。

天啓元年正月,風雪不止,凌厲的刀鋒,再次在遼東上空盤繞着逼了上來。

【收藏、推薦,謝謝鼓勵】

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2章 固定航線第46章 籌辦喜事第77章 外圍殺戮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5章 三十天第29章 遼東畫卷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赫圖阿拉第60章 豪酋頹途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章 三江連號第10章 此長彼消第33章 波光之下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4章 斷酋根本第83章 一勞永逸第3章 西洋之慾第5章 白沙溝第38章 部族分立第7章 保留地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9章 梟雄鼠輩第54章 攻守易勢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4章 攻守易勢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9章 風雲隱現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8章 鎮江堡第14章 萬事俱備第26章 振武新營第31章 兵臨遼陽第88章 斬草除根第56章 疑神疑鬼第11章 暗磨刀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章 百戶屯田第9章 嬌顏如雪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2章 何去何從第45章 鎮江新城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1章 練兵收心第9章 整編軍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8章 雪夜湮滅第2章 昏官悍勇第3章 七恨起兵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2章 蘇系武官第32章 衆心所向第52章 蘇系武官第17章 嗜血之兵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7章 村落糧稅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章 六月風過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1章 遮掩形跡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4章 築江城第12章 紮營登州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0章 風漸起第18章 鎮江堡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61章 再聚雄兵第58章 各算各的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1章 暗磨刀第31章 信手拈來第90章 借力蒙古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7章 工部庫存第14章 萬事俱備第4章 紅色戰旗第9章 嬌顏如雪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9章 安享冬雪第3章 七恨起兵第2章 昏官悍勇第6章 破金大陣第3章 七恨起兵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8章 雪夜湮滅
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2章 固定航線第46章 籌辦喜事第77章 外圍殺戮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3章 鐵壁消融第15章 三十天第29章 遼東畫卷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赫圖阿拉第60章 豪酋頹途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章 三江連號第10章 此長彼消第33章 波光之下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4章 斷酋根本第83章 一勞永逸第3章 西洋之慾第5章 白沙溝第38章 部族分立第7章 保留地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9章 梟雄鼠輩第54章 攻守易勢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4章 攻守易勢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9章 風雲隱現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8章 鎮江堡第14章 萬事俱備第26章 振武新營第31章 兵臨遼陽第88章 斬草除根第56章 疑神疑鬼第11章 暗磨刀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章 百戶屯田第9章 嬌顏如雪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2章 何去何從第45章 鎮江新城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1章 練兵收心第9章 整編軍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8章 雪夜湮滅第2章 昏官悍勇第3章 七恨起兵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2章 蘇系武官第32章 衆心所向第52章 蘇系武官第17章 嗜血之兵第15章 十字路口第17章 村落糧稅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章 六月風過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1章 遮掩形跡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4章 築江城第12章 紮營登州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0章 風漸起第18章 鎮江堡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61章 再聚雄兵第58章 各算各的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1章 暗磨刀第31章 信手拈來第90章 借力蒙古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7章 工部庫存第14章 萬事俱備第4章 紅色戰旗第9章 嬌顏如雪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9章 安享冬雪第3章 七恨起兵第2章 昏官悍勇第6章 破金大陣第3章 七恨起兵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8章 雪夜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