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波光之下

春寒退去的風中,千山堡也在悄然變化着,順應季節,熱氣漸生。

大勢依舊懸而未決,事關上萬人的決斷難以輕易做出。趙毅成每日都將彙總的消息一一說明,但暫時對做出決定幫助不大,所以這件事雖每日都議,卻一直拖延下去。

太平哨新城城址已經選定,有部分人已經開始做前期工作,爲避免佔用農田,太平哨城將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會修建水門,建立碼頭,乘船可直接進入渾江。此城完全是爲了太平哨段的大片耕地,隨着人口增多,糧食將再次成爲根本問題,千山堡一帶已經不能提供更多的土地與產出,而太平哨,便不能再僅僅作爲一個前哨站。

那些千山堡的管事們效率很高,各項事關城市的條款已經彙集成冊,千山堡數年間的規矩都被寫進冊中,這些都將在新城的修築中逐一完善、實施。武官們則對整個騎兵提出了衆多建議,這導致千山堡騎兵第一次做出建制上的調整,一萬二千人被劃分爲三個營,一營駐守千山堡,一營駐守太平哨,剩餘一營則在寬甸邊牆之外駐紮。這些營制還在不斷地調整,那些繳獲的火器被逐漸安插進營中,不過,這並未影響到騎兵小隊原有的戰術規則,未經與小隊配合之前,火器仍將是備用選項。這種調整與磨合將持續很長時間。

那些戰俘,除去自願加入的以外,餘下的都是願意回家者,但既然有了上面所說的顧慮,這返鄉之旅便不是簡單的一放了之。而這個前提條件,是讓人爲之側目的又一項千山堡的創舉,那便是:贖金。

除去武官之外,所有的士兵被要求向家中寫信,每人繳納十二石糧食作爲贖身之用。這項贖身的行動將持續很長時間,在浙江、山東將設立糧行,所有的贖身糧食將被糧行收取,若是太遠,則以銀代替,以當地糧價爲準。那些家中無人,或是家貧無以贖身者,則被允許自贖。在太平哨或是千山堡附近仍能夠墾荒成田之處,建立新村,仍由千山堡提供一切所需,自贖者的月糧也由千山堡提供,這一部分將在收成中扣除,而其餘農具一類的,除去人爲損毀外,一律免費提供。這實際上是建立了無數處屯田新村,而自贖的條件,也足以讓這些降兵不會採取逃跑的方式離去。事實上除少部分人能夠在短短的幾月之內做到贖身的前提,大部分的降兵都在各處的新村裡開始春耕。自然,在第一次徵集自願入伍的降兵以後,便沒有那麼好的待遇讓降兵享用,而入伍者則立即享受千山堡騎兵待遇,這種反差也使得自願者越來越多。蘇翎的這種處置,應該說與直接強迫當兵並無太大的區別,大部分的士兵根本便回不去,大明朝的戶籍制度,讓這些原是軍籍的士兵逃脫不了作爲逃兵的處置。唯有那些募兵,纔可能自己尋到去處,而這些募兵,大多家資甚豐。這使得最終能夠離開千山堡轄地的,不足千人。那些朝鮮士兵更是如此,幾乎沒多少人能夠籌集出十二石糧食,這在家境稍微富裕者看來並不算多的贖金,卻是士兵們望而卻步的門檻兒。若是有餘糧,還有誰會主動當兵?朝鮮士兵能離開的,不足二十人。但正是這項自願選擇的前提,讓俘兵們產生騷亂的可能降至最低,幾乎沒有。

軍官們的條件待遇稍好於普通降兵,當然,贖金的門檻兒也更高,但大明朝對於軍官的懲罰也更嚴厲,能夠平安無事地返回家鄉的人也趨近於零。唯一的辦法是,與千山堡合作。但這在合作開始接觸之前,開荒墾田的工作並不會因武官身份而取消,這中間包括劉綎等高級武官。打散編制的新村使得軍官們原以依賴的家丁都被編至它處,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雙手。不論這些降兵降官們因爲何種原因不願加入千山堡的軍隊,至少在目前,沒有人能夠離開千山堡轄地,也沒有人反抗。在戰俘營裡稍顯桀驁之氣的人都被當即砍死,而老老實實聽從吩咐者,則不會被飢寒所困。這一軟一硬之下,千山堡便憑空多出上萬人的屯田軍,照效果看,要比遼東的同樣屯田人馬要高得多。所有新村並沒有千山堡的人看守,管事者均爲隨機從降兵中抽出,負責農具與糧食的發放,並且,組織降兵們自己修築房屋,搭建帳篷,而隨後的耕牛等配套農事所需,也由此人負責。在最初也有試圖逃離者,但想徒步穿越羣山,還得準確找出千山堡騎兵小隊的漏洞,並且,千山堡轄地上的獵人,也不會給這些人任何機會。在數名逃離者被斬首之後,便再也無人嘗試這種找死的辦法。千山堡在數月之內,便將萬多人全部安置妥當,這些人,有半數最終沒有返回家鄉,甚至在一年收穫之後,付足了贖金,卻又在千山堡提供的選擇面前,加入千山堡,不再離開。

這種處置方法與努爾哈赤的最終目標是相似的,但手段不同,或許唯一的區別是,千山堡遵循自願,而努爾哈赤則完全無視。這之中後果的差異,短期之內不會顯現。或許從這裡,可以看出千山堡的目光,不會僅僅是這塊小小的偏僻之地。

在這期間努爾哈赤照例派來了送禮的隊伍,但這一回多了一些牛、羊、布匹一類的東西,說是送給蘇翎的禮物。這種反常對於大戰之後的二者之間心照不宣的平靜來說,自然意味着些什麼,蘇翎不動聲色地收下禮物,卻什麼也不說,連句客氣的謝字也沒有,那使者只得回去如此回話。過不了多久,努爾哈赤果然再派人聯繫,此次學聰敏了,先派人在坎川嶺上與遊騎聯繫上,說要派人前來商議要事,獲得允許,纔再次在花費多日時間之後,派人前來洽淡要事,此人不是別人,還是李永芳。

再次見面,至少在蘇翎的態度上,李永芳並未感覺不好,蘇翎也從未客氣過,一切都是直來直去,有話說話,無話走人。這個脾氣,那位送禮的使者已多次領教了,以至努爾哈赤也頗爲欣賞,這李永芳自然感覺要好得多。

“說吧。”果然如此,蘇翎見面便是兩個字。

李永芳看看蘇翎,以及一旁的胡顯成、趙毅成等,說道:“英明汗問,蘇將軍是否知道東路軍的下落?”

這努爾哈赤的哨探,比千山堡趙毅成的部屬涉及的範圍還要廣泛,但這東路軍的人馬卻是始終不知所蹤,害得努爾哈赤幾乎將所有的八旗兵都調到東面,防備劉綎冷不防從什麼地方出現,這足足讓努爾哈赤擔心了近半月之久。努爾哈赤的哨探們在寬甸一帶根本無法涉足半步,凡是打聽下落者,最遲到黃昏便被莫名其妙地殺死。儘管遼東都司也在打聽莫名其妙便沒了消息的東路軍,但怎麼也不會讓一個平民百姓擔負這個任務,唯有努爾哈赤一方的人才會這般舉動,被殺便是題中之意。相反,坎川嶺一帶,卻是人影全無。

“還有麼?”蘇翎不予回答。

努爾哈赤很可能估計到劉綎一部被蘇翎殲滅,雖不知內情,但這樣悄無聲息地殲滅兩萬多人馬,努爾哈赤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鄰居,至少,在日後考慮發兵時,不得不防備這來自東邊的威脅。

“英明汗問,能否請蘇將軍往赫圖阿拉一敘?”李永芳問。

“不去。”蘇翎一個字也不會多說。

“那...便沒有了。”努爾哈赤事先做了多種假定,這只是最後一種。所以李永芳便住了口,再無它事,就此告辭。

遼東新近崛起的兩股勢力便在這樣輕輕的試探中結束了第一回合,兩者合作的可能按當下的背景還是可以試探的。努爾哈赤自以爲這回東路軍的覆沒還是他那驅虎吞狼之策的影響,這後續手段漸漸展開,但,看不到進展。隔着坎川嶺,兩邊是既類似,又生分,遠不像那些部族的作風。

這亂世之中,立足只憑實力,任何手段都以此爲基礎,努爾哈赤要學那諸葛,卻也得看是對誰。對遼東,努爾哈赤是漸漸明朗,膽氣日甚,而對千山堡,卻是日漸神秘。

從海西、東海回來的穆哈根本不知術虎與千山堡之間的關聯,只稟報說部族叛亂,讓努爾哈赤征服部族的偉大業績首次出現敗績,這帶來的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術虎這步暗棋本隱忍不動,但穆哈的莽撞輕敵卻讓那些部族看到了另一種不同的選擇。當處於漁獵、半農耕狀態下的部族遇到一股強大的勢力時,爲了延續本族的血脈,只要能夠生存,部族們往往不會選擇拼死一戰,這是千百年間無數次戰爭遺留下來的經驗。而出現兩股勢力,似乎是出於本能,在其間遊走又變成最好的選擇。這些部族就像是同一個人,小心謹慎地打量着,衡量、尋找其中更具有機會的一方。顯然,術虎勝了。

努爾哈赤或許只隱隱感覺到北方在發生某種變化,但東海、海西太貧瘠了,除了有限的毛皮、山貨之外,實在不能滿足女真人強盛的需要。而那些恰恰又是努爾哈赤不缺的,甚至顯得氾濫。撫順之戰,讓努爾哈赤奪得了人口,而這次史稱薩爾滸之戰,又讓其得到大量的器械、甲杖,甚至火炮比千山堡還要多出一倍。那些降兵被編入李永芳的漢人隊伍,接近一萬人。這些大多是家丁,在明軍中被稱爲唯一能戰之人,至於不能戰的,不死即逃,這在另一方面更加劇了努爾哈赤與明軍之間的差距。繳獲的甲杖讓努爾哈赤又武裝其近兩萬人的八旗精兵,實力再次擴大,總數已達十萬。與千山堡一樣,火器在八旗兵中僅僅是候選,長處依舊是刀、箭,以及悍不畏死的衝鋒。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千山堡都具有與努爾哈赤類似的部分,再加上這次大戰的不約而同,至少在努爾哈赤方面是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當然,如蘇翎等人所想的一樣,敵人始終是敵人,但最先要打算的,卻都是遼東。

努爾哈赤在坐着各種準備、嘗試,這邊千山堡蘇翎,也在進行一種尚未決定的嘗試。似乎雙方都在進行這某種競賽,看誰能最先做出最正確的行動。

劉綎等武官因此被請到千山堡,在蘇翎的大廳內,這些人總算可以休息一下連日耕田的筋骨。作爲贖金計劃的過渡期,這些武官們已經挑選最信任的家丁返鄉辦理蘇翎交代的內容,隨行的自然有千山堡的派遣人員,總數達一百多人。這些人將孤身在異地他鄉潛伏,等待蘇翎發出的命令。

一百多位武官被請到廳內坐下,不論是監軍還是武將,此時都在同樣的處境下見面,昔日彼此不滿的,此時已沒了芥蒂,而往常投緣的,此時也只能相互一望。

蘇翎到場只待了不到小半個時辰,說了幾句話,便就離去。

頭一句便是告訴衆人,薩爾滸的戰果。第二件事,便是出了個題目,問:“若是東路軍還在?會如何?”

這一震一疑便讓百多名武官整整爭執了半日,而蘇翎也特意交待讓他們不受打擾地自由商議,不論是打也好罵也好,一律不做干涉。

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對千山堡的出路有所幫助。

第30章 風漸起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分而擊之第35章 後續手段第90章 借力蒙古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2章 海上船隊第29章 新學堂第9章 未來基石第3章 武裝辦案第5章 上行下效第66章 將軍嫡系第16章 大勢所趨第6章 山中人第24章 築江城第24章 海上將軍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2章 劫掠軍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0章 兵鋒初顯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6章 商務總辦第72章 海上船隊第6章 破金大陣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章 贈書助力第11章 天朝小國第9章 以血授職第20章 洗劫建奴第65章 豪爽胸懷第9章 以血授職第3章 武裝辦案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5章 用心險惡第8章 征服日第69章 大展宏第7章 六月風過第15章 十字路口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2章 紮營登州第28章 新生活第10章 此長彼消第47章 大興土木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7章 新世界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4章 依計漸進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章 烈火焚城第29章 死生未卜第61章 再聚雄兵第82章 震懾之戰第35章 遼陽移民第44章 鎮江新城第55章 再起波瀾第5章 七月流火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章 一家人第21章 遙相呼應第4章 豪酋遲暮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5章 爲奴之選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8章 草場新城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2章 火器四營第56章 疑神疑鬼第9章 整編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章 遼事再變第29章 風雲隱現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6章 孤注一擲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3章 雪夜除夕第9章 以血授職第15章 堅城瀋陽第43章 擢升總兵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章 一家人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章 天災人禍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1章 撫軍心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6章 將值幾何第26章 商務總辦第20章 部族戰爭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1章 顧此失彼
第30章 風漸起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分而擊之第35章 後續手段第90章 借力蒙古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2章 海上船隊第29章 新學堂第9章 未來基石第3章 武裝辦案第5章 上行下效第66章 將軍嫡系第16章 大勢所趨第6章 山中人第24章 築江城第24章 海上將軍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2章 劫掠軍第31章 練兵收心第10章 兵鋒初顯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6章 商務總辦第72章 海上船隊第6章 破金大陣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章 贈書助力第11章 天朝小國第9章 以血授職第20章 洗劫建奴第65章 豪爽胸懷第9章 以血授職第3章 武裝辦案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5章 用心險惡第8章 征服日第69章 大展宏第7章 六月風過第15章 十字路口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2章 紮營登州第28章 新生活第10章 此長彼消第47章 大興土木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7章 新世界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4章 依計漸進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章 烈火焚城第29章 死生未卜第61章 再聚雄兵第82章 震懾之戰第35章 遼陽移民第44章 鎮江新城第55章 再起波瀾第5章 七月流火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章 一家人第21章 遙相呼應第4章 豪酋遲暮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5章 爲奴之選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8章 草場新城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2章 火器四營第56章 疑神疑鬼第9章 整編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章 遼事再變第29章 風雲隱現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0章 轉念餘韻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6章 孤注一擲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3章 雪夜除夕第9章 以血授職第15章 堅城瀋陽第43章 擢升總兵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章 一家人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章 天災人禍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1章 撫軍心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6章 將值幾何第26章 商務總辦第20章 部族戰爭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1章 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