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再聚雄兵

遼陽對於遼東經略袁應泰,與天啓皇帝之對於京城,具有同等意義。雖然這種類比在大明朝當然是無人敢提,但的確能夠說明,袁應泰是如何看重遼陽的得失的。

蘇翎一語定下遼陽的保留,那麼這隨後,萬般事宜便緊鑼密鼓般地圍繞着遼陽展開。

這說是緊張,做起來,卻並不急躁。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於蘇翎帶着蘇平豪、李永芳離去之後,這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命何丹旭去叫下人好好地燒了幾大桶熱水,然後沐浴,更衣。在袁大人的後院小屋內,何丹旭點燃了四處搜尋到的香料,讓隱隱的香氣,瀰漫整個屋子。

當然這香料正是袁大人一貫喜歡的品種,遼陽城內雖經戰火洗劫,但卻讓何丹旭在那些留在遼陽城的大戶、世家中尋得了幾塊。這點事兒,何丹旭以遼東經略的名頭做起來,當然是輕而易舉。那些大戶、世家們,平日裡就算想與遼東經略袁大人說上一句話,也要費勁周折,此時自然是盡力侍候。

也虧得那努爾哈赤憐惜遼陽城內的財物,以努爾哈赤一貫的做派,那是連一隻瓷碗也是好東西,所以儘管遼陽城內死人不少,也焚燒了不少屋舍,可這大多數的雕欄畫棟以及屋內的器皿,都得以保存下來。鍾維澤等人懂得挖掘地窖藏匿其中,這法子可不僅僅是鍾維澤知曉,遼陽城內這樣的地窖,可沒人數過到底能有多少,那裡面不僅躲的是人,還有更多的財物。

這些當然是努爾哈赤翻尋不到的,時間太短,八旗兵也無法掘地三尺。但這些人與物事,卻讓蘇翎的一紙遷居榜文,倒是弄了大半到了鎮江堡。即便這樣,留在遼陽的,也有不少,誰讓遼陽是遼東都司首屈一指地大城呢?這也是爲何蘇翎弄不明白那些酒肆、店鋪,爲何還能開得如此紅火的原因之一。

這說到巴結遼東經略袁應泰,那些被何丹旭暗示或是明言的大戶、世家們。還給袁應泰送來十名女婢,二十名男僕,以充實袁大人身邊的雜役差使。這樣在加上蘇翎最初給撥付的人手,袁大人的宅院,可也是一副家宅興旺的氣派。不過,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顯然並不十分信任這些下人,除了“必要的”事情親自去做之外,平時倒還是大多讓何丹旭留在身邊。再有便是兩個十來歲地女子。

焚香、淨身,然後便是兩個女子磨墨、鋪紙,何丹旭在一旁有斟上一杯還將就過得去的茶,遼東經略袁應泰,便開始精心勾畫,預備寫出一篇錦繡文章出來。7Z小說?

這開篇自然是要先報捷。

“新任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蘇翎率部襲破建奴界凡、薩爾滸二城,斬殺奴酋妻妾鈕祿氏、兆佳氏、赫納喇氏、葉赫納喇氏四人。奴子十二子阿濟格、十三子賴慕布、十四子多爾、十五子多鐸、十六子費揚古計五名......”

這是必有的內容,袁應泰寫下這幾行字。卻又停頓下來,一隻手執筆懸在半空,卻久久不再寫一個字。

過了片刻。袁應泰拿過另一張紙。寫下:“蘇翎所部俘獲女真夷人共計三萬六千七百二十五名.......”

這是蘇翎最終報給袁應泰地數目。當然實際上不止三萬多人。但這些可都是有名冊在手。地確是一一對應出來地名字。至於其餘地。蘇翎也未打算再利用。這三萬多人已經會讓朝廷瞠目結舌了。也不能再讓朝廷上地文官老爺們過於驚詫不是?

袁應泰最初拿到名冊。當然是也圓睜着雙眼。一副不敢想象地模樣。從來都只有努爾哈赤掠走漢人。可沒聽說有俘獲女真人地消息。遼東邊境上地戰功斬獲。大半都是浮數。這點連兵部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法不責衆而已。當然。袁應泰即使沒有看到名冊。也是相信蘇翎所說必定屬實。這三萬多地人口。足以讓蘇翎再得到一些升賞。至於其對大明朝地象徵意義。已經不用多說了。袁應泰看着這兩張紙上地內容。左右端詳着。像是在賞玩某件古物。又像是在品味一副畫卷。久久不能放下。這讓一旁時候地兩名女子相視暗笑。卻是不敢出聲。

良久。袁應泰又拿起另外一張紙。寫下“海西府”三字。稍停。又在一旁寫下“東海府”三字。想了一會兒。又下“黑龍江”、“松花江”一行字。但仍嫌不滿意。乾脆放下筆。站起身來。在屋內緩緩踱步。

這是一篇大文章。袁應泰執筆時。才覺與蘇翎地對話中所談及地。當真是整個大明朝都難得尋見地遠見。這篇文章該如何去寫。才能將對話中地意思表述清楚。且又能讓朝廷能夠明白此舉地意義所在。這使得拿慣了毛筆地袁應泰感覺十分棘手。這竟然是一字也寫不下去。

這海西、東海設立府縣一事。是超越了眼下遼東態勢地預設。這豈止是三五年。怕是要十年。纔可能真正達到蘇翎所說地目地。但凡事。預則立。沒有此時地這番文章。又怎會有大明朝在北方更大地疆域出現呢?

袁應泰是越想,心中越是興奮,在屋內的步伐,也稍稍快了幾步。就在兩名女子詫異地目光之中,袁應泰才恍然想起,這篇文章可不是眼下最重要地事,或者說,這頭緒,可不是從這篇文章開始。想到這裡,袁應泰立即回到桌邊坐下,提筆便是數千言。

報捷依舊是擡頭便要說的,然後是遼陽地存留一事。隨後,便是遼東總兵官蘇翎所需的軍需、糧餉事項。這纔是目前最緊要之事,袁應泰幾乎只用了半個時辰,便將上萬字地奏書寫好,隨即交予何丹旭,令其用印,立即發往京城。然後。袁應泰才慢慢去構思關於海西、東海設立府縣的文章。

這一篇,足足用了袁應泰三日的功夫,才草草而就,然後又用了半日校對,重新謄寫一遍,用快馬加急送往京城。正如蘇翎所想,這對付朝廷文官的心思,也唯有袁應泰最有把握。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摸透了文官們可能有的心理表現,然後一一予以解說、舉證,最終將蘇翎地意圖,用袁應泰的語氣,展現給天啓皇帝與朝堂之上的大臣們。

寫完這些,袁應泰才恍如經歷一番長途跋涉,渾身痠痛無比,這時。纔想起遼陽城內的諸事,便顧不得疲倦,喚來何丹旭詢問,待得知蘇翎已經在着手調集兵馬,將戰略做出一番調整之後,才略略安心,自去淡淡香味兒之中沉沉睡去。當然,那兩名女子。沒有離開袁大人半步。這些秘事,怕是隻有何丹旭。能聽到一些動靜,否則,怎麼暗地裡露出幾絲詭秘的笑容?

蘇翎回到軍營,先是給蘇平豪置備了一身護衛們的黑甲,一身裝備都全部換上新的,然後令李永芳派人去召回蘇平豪帶回的兄弟以及士卒。

這劉興柞既然改名做了蘇平豪,蘇翎到沒有讓其兄弟們改名,不過,這蘇平豪可是兄弟們中領頭地一個。當即全部改爲蘇姓。對此。蘇翎也全然不在意,還是那句話。憑本事立功受賞。蘇平豪的兄弟們被分別調入顧南、郭傑中以及黑甲騎兵營金正翔、彭維曉的屬下,那些士卒。則由鍾維澤與李永芳挑選出一部分可做哨探之用的人,其餘的盡皆分往鎮江堡、太平哨等營內。

這二百多名漢人降兵,猶如一滴水滴,悄然無聲地便消失在蘇翎所部的數萬兵馬之中。當然,除了各營的武官,誰也不知曉這些兵的來歷,只知道這些兵大多具有一定地戰力,明顯是受過訓且上過戰場的人。這些兵在融入蘇翎所部之後,在戰場上表現尤其突出,不少人都得以升職受賞,當真是應了蘇翎的那句話,有本事的人,便會得到賞賜。

至於隨行而來的那些女真人,蘇翎只是派人送信給田大熊,讓他派人護送至鎮江堡,再由胡顯成將其打散分至各個村屯之內,給予土地,令其耕種。這些人不出一年,便儼然便是遼東百姓的模樣,僅憑外表穿着,是誰也分不出是漢人,還是女真人。當然,語言的障礙,始終存在的,但這也不會是太大地問題。身居漢人中間,這多少都要學會說漢話,並且,在以往的建州衛之中,說漢話是與遼東進行貿易地必備基礎,這原本就有這個動力,所以,不到半年,這些女真人個個都能進行簡單的交流了。

那三個女真牛錄,託保、額爾納、額赫三人,也被分至一個臨近鎮江堡的村子,算是給予了優待。而袁應泰賞賜了銀子,蘇翎也令胡顯成對三人給予了一百兩的賞銀。託保、額爾納、額赫三人本就是攜帶了家眷的,便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建起屋舍,安家居住。而那些賞銀,也足夠使三人過上中等偏上的日子,且還能拿出一部分銀子,購買更多的土地,或是僱工進行農事耕種,算是應了蘇翎的那句話,做個地主,也是一番富家翁地生活。

安排這些事,也不過就是一道命令而已。隨後,蘇翎便令顧南與郭傑中率各自所部,進入遼陽城內駐守,在弓長嶺上,則命祝浩率領三千人換防。祝浩這一個多月,只顧帶着七八千明軍搬運由遼陽得到地大批糧食、軍需,因遼陽至鎮江有四百里地,這一次搬運也得花上不少時日,當時爲了快速將遼陽搬空,祝浩想出了個法子,先將遼陽內的軍需等物搬至距遼陽一百里左右地地方,在那裡建立其一箇中轉地,派兵駐守,然後再從那些遷居的人中挑選壯實勞力,搬往鎮江堡。

這個辦法儘管不能節省多少時間,但從遼陽搬運地速度,卻是加快了許多。那些明軍士兵雖然辛苦,但畢竟吃得飽,也拿了餉銀,長官也並不剋扣、虐待,再說,這搬運軍需總比在遼陽等着打仗要安全許多,是故都拿出有別於平日的勁頭。祝浩挑選出三千士兵進駐弓長嶺,剩餘的則繼續幹活。由此,祝浩也開始真正的帶兵生涯,不斷要求蘇翎給予派遣教官,以便更好的將自己所屬人馬練成軍陣。

同時,蘇翎對鎮江堡一帶的駐兵也進行了一番調整。蘇翎命郝老六的太平哨營再次拔營,返回遼陽,駐紮在海州一帶。令已經抵達旅順口的馮伯靈,帶着鎮江水師,以及新招募的新兵進駐金州,並令其接管蓋州的一切軍政事務,且繼續招募新兵。至於千山堡一帶,蘇翎令湯南凱的火器四營,調防鎮江堡,並在鎮江堡建立其一個新兵大營,以後所有的新兵集訓,都將在鎮江堡的新兵大營內進行。

而餘彥澤的振武營,依舊駐防在太平哨城一帶。蘇翎將郝老六營中的一部分武官,與餘彥澤的振武營相互調換,已是郝老六在太平哨駐紮時所總結出的一系列戰術,能在振武營中進一步的擴展開來。而曹正雄所部,仍舊管轄渾江渡口以北的地帶,不過,蘇翎命將大營駐紮在集安堡,並令其繼續招募新兵,且擴大集安堡的規模,同時,令其兼顧鴨綠江對岸的朝鮮滿浦鎮事宜。上一次攻打赫圖阿拉,曹正雄所部的表現令人擔憂,此時蘇翎並未加以責怪,而是繼續令其獨自帶兵,並從其餘幾營中挑選一部分武官充實曹正雄所部。而朝鮮滿鋪鎮一事,更是對曹正雄有更高的期望。

對於遼陽的近三萬明軍人馬,蘇翎一反以往不多加干涉的態度,一道道的軍令迅速傳達到各處明軍主官處。此時遼陽城內,蘇翎的黑甲騎兵營全部到齊,雖只有四千騎兵,但蘇翎在充實了袁應泰的三千虎旅軍後,再次將趕赴遼陽的明軍大卸八塊。除了原來明軍各武官的家丁不凍之外,其餘的盡皆予以重新編制。

這一下,原屬於黑甲騎兵營的五名遊擊將軍顧南、郭傑中、袁山月、金正翔、彭維曉,均將所有明軍全數瓜分,每人各帶一千黑甲騎兵,並四千明軍,充實每營五千之數。當然,這些明軍至少半數不能算是好兵,但這一分下來,每一名遊擊將軍,都爲了儘快將自己所部整訓成精銳營伍,都日夜加緊訓練,且都採用的是千山堡的方法,不出一月,這些原本經過一定訓練的明兵,便全然改變了樣貌。至少在列隊行軍上,已經適應了蘇翎的要求。

至於李光榮等明軍武官,現在只剩下數十到數百名家丁可以管帶,有袁應泰在,蘇翎也不必使用提督遼東軍務的牌子,便能夠讓其老老實實地聽命。蘇翎當然也沒有讓這些人閒着,各自被分派爲修補遼陽城強,以及繼續接收不斷趕來的明軍士卒。,並且,往廣寧,以及海州遼河口一帶運送糧餉的任務,也交給這些武官管帶。

蘇翎的這一番改變,將遼陽再次作爲一箇中心聚集起來。這接下來,便要看朝廷答應給撥付的糧餉、鎧甲、器械幾時能到了。只要這些配置齊全,蘇翎將再一次組織起對努爾哈赤的進攻。

第1章 夜不收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2章 紮營登州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6章 再選官兵第60章 直截了當第74章 雙喜臨門第7章 蒙古饑民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2章 兵將之選第50章 夜話姻緣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8章 建奴內亂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4章 鎮江新城第21章 撫軍心第2章 百戶屯田第66章 周全安置第7章 女人問題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0章 阿哈諸申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3章 商人心思第5章 白沙溝第25章 各取所需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4章 萬事俱備第6章 烈火焚城第66章 將軍嫡系第25章 虎添翼第5章 上行下效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7章 重振陳家第27章 十萬知府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3章 將軍幕僚第90章 借力蒙古第12章 兩岸相連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2章 紮營登州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6章 各有所專第56章 疑神疑鬼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6章 太平哨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1章 且變且行第15章 因糧而往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9章 峽谷藏兵第32章 衆心所向第70章 天啓內帑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0章 風漸起第51章 異域奇事第30章 事在人爲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2章 兵將之選第8章 千山書坊第83章 一勞永逸第7章 保留地第25章 四萬明軍第92章 開疆拓土第5章 商人心思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章 商人心思第51章 異域奇事第69章 經略媒人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3章 叛將結局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章 兵部題稿第29章 商務二局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章 鎮江參將第7章 女人問題第20章 棄婚約第44章 賀禮雲集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8章 新生活第46章 心存高遠第71章 京城兄弟第7章 變中有變第2章 百戶屯田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4章 登州計劃
第1章 夜不收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2章 紮營登州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6章 再選官兵第60章 直截了當第74章 雙喜臨門第7章 蒙古饑民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2章 兵將之選第50章 夜話姻緣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8章 建奴內亂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4章 鎮江新城第21章 撫軍心第2章 百戶屯田第66章 周全安置第7章 女人問題第37章 酒肆客棧第20章 阿哈諸申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3章 商人心思第5章 白沙溝第25章 各取所需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4章 萬事俱備第6章 烈火焚城第66章 將軍嫡系第25章 虎添翼第5章 上行下效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7章 重振陳家第27章 十萬知府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3章 將軍幕僚第90章 借力蒙古第12章 兩岸相連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2章 紮營登州第31章 攻守同進第16章 各有所專第56章 疑神疑鬼第36章 各有所爲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6章 太平哨第21章 遙相呼應第21章 且變且行第15章 因糧而往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9章 峽谷藏兵第32章 衆心所向第70章 天啓內帑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0章 風漸起第51章 異域奇事第30章 事在人爲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2章 兵將之選第8章 千山書坊第83章 一勞永逸第7章 保留地第25章 四萬明軍第92章 開疆拓土第5章 商人心思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章 商人心思第51章 異域奇事第69章 經略媒人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3章 叛將結局第87章 一敗塗地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章 兵部題稿第29章 商務二局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章 鎮江參將第7章 女人問題第20章 棄婚約第44章 賀禮雲集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8章 新生活第46章 心存高遠第71章 京城兄弟第7章 變中有變第2章 百戶屯田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4章 登州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