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遼東畫卷

遼陽有多重要?這位遼事糜爛以來算是第三位遼東經略的袁應泰十分清楚。

失去遼陽,大明朝遼東都司等於只剩下一條腿,在廣寧一帶懸吊着,等着隨時被野獸一口吞掉,這不是努爾哈赤,便是那班搖搖擺擺的蒙古人。當然,蒙古人多半隻是聚集起一羣牧民,在關口上等着領賞,只要給銀子,大多時候還是對土地沒什麼嗜好。但努爾哈赤不同,不僅要銀子,還要土地,人口。

這僅是對大明朝而言,且不過是偏於一隅之地而已。而對於袁應泰自己,遼陽的重要性卻是與性命直接關聯。

前任遼東經略楊鎬,是損兵折將,丟盡大明臉面,下獄。熊廷弼,是坐視大明朝失地不予收復,且徒勞財力、物力,回鄉。

袁應泰呢?不僅接連被努爾哈赤擊敗,且這幾個月要的銀子更多,調集的人馬也不必熊廷弼少,這說起來,除了有一封銳意進取的奏書外,可沒見什麼比別人不同。並且,撫順之戰還未開始,就丟了瀋陽,遼陽。也難怪袁應泰要與遼陽同生死,若是活下來,回到朝廷,隨便什麼樣的罪名,都可以置其於死地。還不如當即死之,博得一份捐軀的說法,那樣,臉面,家人,都得以保全。以目前他這個職位,這是最好的結果。而此時面前這位年輕的武將,不僅將袁應泰從遼陽城裡救出,且還帶給他一份大大的希望,豈不能令其產生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意?不過當蘇翎再問時,袁應泰竟然陷入迷思而恍然不覺。

蘇翎不得不再次提高聲音,叫道:“袁大人......袁大人?”

“嗯?”袁應泰恍然回過神來。“你說的......?”

“回遼陽。”蘇翎淡淡地說道。

“哦,當然。”袁應泰說道。

緊接着,袁應泰又向前微微欠身,問道:“可有幾成勝算?”

蘇翎盯着袁應泰,說道:“那要看袁大人如何打算?”

袁應泰眼皮一跳。忙問:“我地打算?”

“對。”蘇翎側了側身子。正對着袁應泰。接着說道:“袁大人。這兵事......”

蘇翎有意拖長了聲音。“我知。這朝廷上地事。你知。不知袁大人以爲如何?”

這當然是明指袁應泰不知兵。袁應泰當即在蒼白地臉上浮起一些微燙地紅雲。張了張嘴。最後頹然嘆了口氣。

這與蘇翎率部攻佔建奴老巢。火燒赫圖阿拉。並一路殺到界凡相比。蘇翎地這般說法還是相當留有顏面地。

“對。將軍所言極是。”見蘇翎一直望着自己。袁應泰不得不說話。

蘇翎要的便是這般強弱之勢地換位,這不論袁應泰能起多大作用。若是其擺出一副遼東經略的面孔,可什麼都不好說了。

“袁大人,”蘇翎望着對方。說道,“如今這般局面,兵事上,我來收拾。袁大人你,只管上書朝廷,要糧,要餉,要鎧甲器械,要火藥火炮。”

這些自然是袁應泰一貫做的。不算難事。

“不要兵麼?”袁應泰問了句。

蘇翎微微笑了笑,說道:“袁大人還對西兵的底細不瞭解麼?”

袁應泰又是無言。這瀋陽、遼陽一戰,自西而調集來的人馬,除了渾河一戰的川兵外,還有幾處可看地?

“這兵還是要的,但是......”

“你說。”袁應泰追問道。

“得全由我來調度。”蘇翎說的十分清晰。

“這......”袁應泰遲疑着。

大明朝還從未有過一個參將便能執掌整個遼東兵馬調動的權利的。

“怎麼?”蘇翎面色一沉,說道:“袁大人,是遼陽重要,還是大人手裡這點兵權重要?”

袁應泰如今等於是死人。還有什麼可考慮的?重新收拾遼東的爛攤子,都在眼前這位武官身上。好。就依你!”袁應泰不論怎麼想,眼下答應蘇翎,是沒半點問題。

這話音一落,處於仕途邊緣的袁應泰,與出身草莽的蘇翎算是達成君子協定,至於如何去做,在雙方各自掌管地範圍內,都屬於專業性質。彼此互不干涉。

“那這遼陽......”袁應泰又再次提起。若是遼陽不再自己手裡。袁應泰便理應定罪下獄,這番話豈不是白說。

“袁大人放心。明日便該有消息。”蘇翎似乎胸有成竹。

“可是......”袁應泰依舊不放心。

蘇翎斜眼看了看袁應泰,看樣子不說個明白,這位袁大人自不肯做接下來的事情。便說道:“袁大人,你看這次建奴大軍,有多少人馬?”

“約十萬之數。”袁應泰親自上過陣,這估計算是不錯,但其又改口,說道:“萬是有的。”

蘇翎便又問:“袁大人可知建奴總計有多少人馬?”

袁應泰一怔,這倒是他上任初始便到處打聽地事。“十萬稍多。”

“那建奴在薩爾滸一帶你估計有多少人馬?”

“這個......”袁應泰怎麼說也部署過遼東這剩餘的數萬人馬,“數千吧。”

“可我派往界凡的有近三萬騎兵。”蘇翎緊跟着說道。

袁應泰一怔,隨即又是一喜,那建奴在界凡、薩爾滸當然是處境危急。可蘇翎哪兒來這三萬人馬?這麼一想,倒將問題偏了方向。

蘇翎卻沒有說明,只是看着袁應泰,讓其自己琢磨。

“此地有多少人馬?”

“一萬。”蘇翎道。

“那邊是四萬。”袁應泰自己嘀咕着。

“不,在鎮江一帶,我還有一萬五千人馬。”蘇翎隨即補充。

“五萬五千,”袁應泰依舊在算計,“可建奴仍有十萬之數啊。”

“兵不在多,想必袁大人也知道這一句。”蘇翎道。

“嗯。”袁應泰只應了一聲。

“所以,請袁大人上書朝廷。按十萬人馬撥付糧草、餉銀、火藥器械。我擔保給袁大人一個收復整個遼東的大功。到那時,袁大人可......名揚天下。”最後四個字,蘇翎幾乎是咬着牙說的。

這文官,最後那四個字可是要命的份量。袁大人當即忽視掉前面那些近乎駭人的數目,被後面的結果給迷住了。

不過,還是迷糊了沒多久。便又拉回正題。“遼陽如何收復?”

“袁大人,你放心,明日消息傳來,便知遼陽還有多少建奴留守。何日收復,只等消息一到便能定下日子。”

袁大人聽這麼一說,只得作罷,再說這兩日確實疲憊,也想歇息一下。

可蘇翎卻沒讓袁應泰歇下來。

“袁大人,還請再忍耐片刻。寫幾道文。

“寫什麼?”袁應泰問道。

“第一,令海州、蓋州、復州、金州這南面四衛,即刻將所有人馬聚集。發往遼陽,聽候我的調遣。另外,令各衛所官員就地徵募義勇,也一併前往遼陽。違令者,着傳令官兵立斬。”

袁應泰略略思考,旋即答應。“好,我寫。另我委你以總兵官職行事。”

“這樣更好。”蘇翎答道。

“不過,我地大印......”袁應泰腦子還是不笨。

“在這裡。”蘇翎伸手揭開桌子上的包裹,果然。一應官印、文書以及尚方寶劍都全部都在,甚至連撰寫奏書用的紙張,都好好保存着。

這原本是袁應泰自己收拾齊全地,在東城樓上,本想讓這些朝廷信物與自己一齊殉國,沒想到也跟着自己到了這兒。

看見這些,袁應泰不禁擡頭望了望蘇翎,爲何此人計劃得如何周全?

當然,蘇翎根本不知此時。這完全是鍾維澤私下做的決定,既然能救得何丹旭一命,何不將這位對蘇翎及其有用的遼東經略一併帶走?至於這個包裹,還是何丹旭的提醒,不然定然被付之一炬,化爲灰燼。

“第二,”蘇翎接着說道,“請袁大人上書朝廷,先勿言遼陽之事,只說請發十萬人馬糧餉。由......”

蘇翎想了想。說道:“由鎮江遊擊將軍兼管鎮江水師馮伯靈,前往天津、山東啓運。這不能等海那邊運送。我們自己去拿。”

“好。”袁應泰對鎮江水師去運沒有意見,他對天津、山東兩地的糧餉運輸也不滿意。“不過,真要十萬?”

看袁應泰的樣子,大約是一位蘇翎要吃下近五萬兵員地空餉,這可是天大的膽子。

“不足之數,我會陸續募集。”蘇翎沒有詳細解釋。

“好。”袁應泰答應了。

“第三,”蘇翎說道,“請袁大人致書朝鮮國王以及義州的朝鮮都元帥姜弘立,令其在義州一帶騰出一塊土地,以容納遼東逃命的百姓居住。”

“這......”袁應泰不解,去朝鮮作甚?

“袁大人,遼陽陷落,逃亡的百姓數以萬計,總得給他們找個安身之處。”蘇翎說道。“可是去朝鮮......”

“唯有朝鮮暫能安身。”蘇翎揮手打斷袁應泰的話,說道,“袁大人,這收復整個遼東,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至少也要等我的兵練成十萬,方能一舉剿滅建奴。這些百姓一日不離開遼東,便可能被建奴擄去,你也不想讓建奴再次恢復元氣吧?”

這樣說,倒是與袁應泰收留蒙古人的想法類似,袁應泰算是接受了這個解釋。

“這第四......”蘇翎一時未說出,在屋內緩緩踱步,顯然在思考。

還有第四,袁應泰不禁擡眼望着蘇翎,這些想法無不古怪,至少這位遼東經略是想不出的。

蘇翎思考了好一陣子,這纔開口問道:“袁大人,你說我俘獲費英東,焚燬建奴老寨赫圖阿拉,這朝廷該有何賞賜?”

“這個......”袁應泰沒有料到這個時候,蘇翎會問這個問題。“按說升任總兵官是沒有異議地。”

大明朝做到總兵官這個位置,對與武將來說便是到頭了。這會兒不必大明朝開國那時,文官主政,武將只能聽命而已。

“總兵便總兵。”蘇翎旋即做了決定,“袁大人,你再上一了,這個不管。就將赫圖阿拉大捷上報朝廷,就說焚燬建奴老寨,歸附人口十萬。”

“十萬?”這下袁應泰可吃驚了。這造假太過,未免有損其聲譽。

“袁大人,我還沒對你說這個。這十萬之數是真,少說有半數女真人。”蘇翎正色說道。

袁應泰將信將疑,但蘇翎地神色又不由得他不信,想了半天,終於對蘇翎產生某種近似折服的心理。真要如此,可當真不是一個總兵官便能賞賜地了,封爵是也未嘗不可。

“這些俘獲人口都在何處?”袁應泰也想出了這個報上朝廷和會被質詢的問題。

“兩萬在寬甸,其餘的都前往海西、東海之地。”蘇翎說道。“如今還在路上,努爾哈赤是追不上了。”

“海西、東海女真?”袁應泰乾脆都站了起來,這位年輕武官到底還有多少令人吃驚的東西抖出來?

“嗯,”蘇翎並不意外,只正色說道,“海西、東海已被我收復,不再隸屬建奴一部。”

袁應泰已經無言以對。他可以斷定,若是這一切是真,這位蘇翎將來的職位會遠在自己之上,再一回想目前的處境,這全部的心思,可都放在蘇翎身上了。

“好,我寫。”

“我一會兒給你開具一個名冊,都是我的屬下,其一應官職,都請袁大人上書朝廷,請於封賞。”

“好。”袁應泰已經開始過於爽快了。

接下來,蘇翎提筆寫下一長串的名單,讓袁應泰附在奏書之後,向大明朝廷請賞。此時,袁應泰已經完全不顧自己剛從遼陽失陷中逃命出來。因爲蘇翎,已經給其展示出一幅,比遼東更大地畫卷。

自然,蘇翎是以總兵官職寫上的,其餘郝老六、胡顯成、趙毅成、湯南凱、餘彥澤、術虎爲參將職銜,曹正雄以及術虎的弟弟烏林答以及那些跟隨蘇翎一起出來的兄弟,都以遊擊將軍請封。剩下的,不能全數具名,只寫上暫時委任各級職事,隨時上報,爲以後埋下伏筆。

這一夜,袁應泰徹夜未眠,趕在遼陽失陷的消息傳出更遠之前,將這些文書寫好,並將日期按蘇翎的建議,提前到遼陽陷落之前。

隨着二十二日黎明的到來,遼東經略袁應泰的一生,開始展現出新地篇章。

第3章 經略奇功第2章 一家人第42章 固定航線第70章 天啓內帑第6章 海濱遇匪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5章 鎮江新城第60章 直截了當第6章 三江連號第4章 東西教派第22章 赫圖阿拉第66章 周全安置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3章 思籌謀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2章 蘇系武官第30章 風漸起第7章 蒙古饑民第25章 四萬明軍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0章 漸變舊俗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7章 新世界第5章 鎮江參將第47章 重振陳家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章 七月流火第28章 無主之城第6章 獅子張口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章 遼東監軍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4章 斷酋根本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章 遼東監軍第76章 再組商行第48章 喬裝赴遼第84章 以火剝皮第53章 將軍幕僚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4章 驅虎吞狼第7章 保留地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5章 十字路口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7章 女真國策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5章 太平新城第52章 蘇系武官第11章 遮掩形跡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6章 將值幾何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3章 跨海揚帆第8章 暗流涌動第4章 豪酋遲暮第15章 兵事之初第5章 上行下效第7章 女人問題第43章 七虎獵熊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鐵壁消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1章 撫軍心第23章 商人心思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8章 部族分立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章 烈火焚城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8章 振武染血第83章 一勞永逸第8章 暗流涌動第19章 鐵甲斷金第56章 疑神疑鬼第8章 千山書坊第69章 經略媒人第43章 擢升總兵第71章 京城兄弟第1章 旗軍戍邊第11章 撥雲見日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2章 何去何從第10章 兵鋒初顯第74章 雙喜臨門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5章 因糧而往
第3章 經略奇功第2章 一家人第42章 固定航線第70章 天啓內帑第6章 海濱遇匪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5章 鎮江新城第60章 直截了當第6章 三江連號第4章 東西教派第22章 赫圖阿拉第66章 周全安置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3章 思籌謀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2章 蘇系武官第30章 風漸起第7章 蒙古饑民第25章 四萬明軍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0章 漸變舊俗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7章 新世界第5章 鎮江參將第47章 重振陳家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章 七月流火第28章 無主之城第6章 獅子張口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章 遼東監軍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4章 斷酋根本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章 遼東監軍第76章 再組商行第48章 喬裝赴遼第84章 以火剝皮第53章 將軍幕僚第57章 女真國策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4章 驅虎吞狼第7章 保留地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0章 轉念餘韻第15章 十字路口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7章 女真國策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5章 太平新城第52章 蘇系武官第11章 遮掩形跡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6章 將值幾何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3章 跨海揚帆第8章 暗流涌動第4章 豪酋遲暮第15章 兵事之初第5章 上行下效第7章 女人問題第43章 七虎獵熊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鐵壁消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1章 撫軍心第23章 商人心思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8章 部族分立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章 烈火焚城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8章 振武染血第83章 一勞永逸第8章 暗流涌動第19章 鐵甲斷金第56章 疑神疑鬼第8章 千山書坊第69章 經略媒人第43章 擢升總兵第71章 京城兄弟第1章 旗軍戍邊第11章 撥雲見日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2章 何去何從第10章 兵鋒初顯第74章 雙喜臨門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5章 因糧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