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逃亡官兵

天啓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蘇翎抵達弓長嶺。

此行蘇翎只率二千黑甲騎兵出行。剩餘的兩千黑甲騎兵則奉令駐守鎮江堡。另外。蘇翎自返回鎮江堡後。便由各部選調騎兵五百。再於各地招募五百騎兵。以充實黑甲騎兵營的五千之數。這新來的一千騎兵。均是精挑細選。在剩餘的黑甲騎兵帶領下日夜操練。以便儘快融入。蘇翎仍將黑甲騎兵營作爲最精銳的武力予以整備。

蘇翎中途過鳳凰城之後。仍然巡視了田大熊的披髮軍。見其一切就緒。且已經開始按千山堡的模式練習軍陣。其一應哨探、佈防以及紮營都在磨練之中。這才勉勵幾句。再詢問糧草等事宜之後。留下一些銀子算做田大熊賞賜士卒之用。這才奔赴弓長嶺。

弓長嶺上。顧南與郭傑中已經將原來的小村子。改建成一座木寨。由遼陽往鎮江堡的驛道就從寨中經過。算是牢牢掌控住了這條命脈。所有經驛道往南的行人、騾馬馱隊。都將被嚴加詢問。木寨前方挖出的五道壕溝。均有士卒把守。架設在壕溝上的是一層厚實的木樁。用繩索捆緊。並鋪上一層土石。可供人馬、大車通行。若是有敵來襲。只消稍稍用力。便可撤掉木樁。用火焚燬。已形成遲滯敵方行進的效果。

按照千山堡的慣例。顧南與郭傑中還向南北兩個方向都派出了遊騎哨探。前哨遠達二十里。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顧南與郭傑中自覺自己這一部人馬過少。所以一面派人到附近山中招募。一面往遼陽、海州一帶去搜尋散兵遊勇。若有合意的人。便一律收歸己用。

這些兵有不少都散落在山中。大致如同王德水救回袁應泰的路線上。便有上千散兵遊勇。時隔一月。大部分的士卒都在看見遼陽城牆上依舊是明軍旌旗時。便返回遼陽。這也容不得不去。能收集到的吃食早已吃光。顧南與郭傑中總計尋得近五百人。各自分到營中。按規矩操練、管帶。另外招募的壯士也有三百多人。便一齊宣讀軍紀。入隊出操。

這種行爲並未經蘇翎允許。但卻受到蘇翎的肯定。最初蘇翎對顧南與郭傑中獨立帶兵地能力。始終沒有太大的信心。尤其是管帶大部分降兵的那幾日。此刻見二人將這一部人馬管帶得與千山堡其餘的營相差無幾。才徹底放了心。至於戰力。眼下還談不上。不過。總算有個好地開始。

蘇翎率黑甲騎兵只停留了兩個時辰。吃過午飯。也給顧南與郭傑中留下一些銀子。便直奔遼陽而去。

過了這麼些天。遼陽城已經有所改變。城牆的缺處已進行了修整。雖然還沒有完全修復。卻也算沒有漏洞。不經城門。是無法進出遼陽。尤其是那炸塌了的東門處。完全重修還做不到。但顯然袁應泰是花了些功夫。將城外一側易於攀爬的零碎石塊做了番處置。形成一道兩人多高的陡坎。上面再架設了一道木柵欄。勉強與兩邊的城牆連上。這雖不能算是一個城的防禦。不過防備奸細出入還是有用地。

蘇翎率隊一直奔至遼陽東門。黑甲騎兵的明顯標誌顯然已被城門處的明軍守軍記住。蘇翎認不到他們。但這些人可是牢牢記住了這位年輕地將軍。如今遼陽城內最有名氣地人。不是袁應泰袁大人。而是這位帶着黑甲騎兵重新收復遼陽的蘇林。由此。蘇翎帶隊直入東門。連問都沒有人問一聲。

進入遼陽。蘇翎率隊緩步而行。留心觀察。

見遼陽城內顯然多了許多人。比他離開時的冷清截然不同。不僅那些酒肆依然座無虛席。且大街上行走的百姓也要多出不少。蘇翎心中疑惑。這些人是哪裡來的?多出來的明軍官兵倒情有可原。但這百姓呢?難道是那些遷移出城的百姓又有返回的?

遼陽城遷居到鎮江堡的大戶、商賈、百姓。粗略統計下來。也只有遼陽城的四成。其餘地。蘇翎原本是以爲遷移到別處。可如今看來。到真像是有部分人返回了遼陽。若是如此。蘇翎給袁應泰講述的策略。便要花上更大的代價。不過。蘇翎更爲疑惑的。是遼陽城哪兒有這麼多糧食?難道袁應泰還真想出了駐守遼陽的好辦法?

想到這裡。蘇翎便命金正翔、彭維曉去與留在遼陽的鐘維澤聯繫。以便安排大軍在城內地住宿。自己在帶着幾名護衛。直奔袁應泰地經略行轅。因遼陽城內空房較多。鍾維澤在蘇翎臨走時。便已圈出一大片民宅。作爲蘇翎所部的軍事禁區。這一點。有何丹旭在袁應泰身邊幫手。做起來毫無困難。

袁應泰地經略府當初也是經歷過一番戰火。此時也已修整一新。袁應泰已經得報。說蘇翎帶隊入城。此時正在府衙中等着。見蘇翎進入府衙。那張日夜操勞的臉上立即展現笑容。

“袁大人。”蘇翎只拱手作揖。算是行禮。

“蘇將軍。”袁應泰伸手示意蘇翎作下。

此時廳裡只有袁應泰與蘇翎。再加一個何丹旭。那何丹旭當即給蘇翎斟上茶。也沒等袁應泰吩咐。

蘇翎望着袁應泰。見其面色消瘦。眼圈也隱隱發黑。便說道:“袁大人。此時遼東可都指望着你來管帶。且勿操勞過度。”

這句有些無禮。卻又含着關切的話。讓袁應泰深爲觸動。

袁應泰當即苦笑着搖搖頭。說道:“事情太多。分身乏術。若是蘇將軍留在遼陽。也可助我一臂之力啊。”

這話還是想讓蘇翎留守遼陽。

蘇翎張嘴欲再解釋。想了想。卻又罷了。轉而問道:“袁大人。遼陽城可又有援兵抵達?”

“有。”說道這個。袁應泰有些喜色。說道:“這些天我連發數道催兵援遼軍令。總算是將廣寧一帶的兵馬又又調集一部分。總兵官姜弼、鮑承先、侯世祿、李秉誠等先後趕到。並沿路收集潰兵。總數有一萬五千餘名。”

加上這一萬五千兵馬。遼陽城內可就有近三萬人。

蘇翎又問道:“袁大人。這糧草?”

果然。袁應泰一聽便皺了眉頭。說道:“已快接濟不上。不過。朝廷最近給撥付了一萬石糧草。已運至海州沿岸。正在搬運。”

“哦?”蘇翎有些意外。這速度未免太快。朝廷可從未有過這樣快速的補給。

“你哪裡知道難處。”袁應泰也對此有些無奈。說道:“就爲這一萬石糧食。我足足寫了十五道求援奏書。朝廷這才嚴令天津派出沙船數百。趕至廣寧。將廣寧原積壓在海岸上的糧草用船運至遼河口。爲此。皇上還派緹騎逮了幾名督運糧草的官員。這纔此時趕到。”

蘇翎不由得睜大了眼睛看着袁應泰。朝廷會用如此力度辦事?若是如此。當初爲何遲遲不動?

“如今在廣寧右屯衛一帶。還存儲有米二十二萬一千多斛。粟米五千二十多斛。這次派出的沙船。若是轉運及時。遼陽便不愁糧草供應。”袁應泰繼續說道。“眼下我只能再守遼陽。其餘的只有慢慢再做打算。”

有這麼多?蘇翎再次不解。這些消息、數據。可不是哨探們能打聽的到地。也唯有袁應泰這一級別的官員。纔會有這些數據。

袁應泰凝神看了看蘇翎。微微嘆了口氣。說道:“你覺得少見。也在情理之中。連我也未想到能做到這一步。廣寧一帶糧草堆積如山。卻無法再進一步運送。那些官吏只曉得稟報說無人、無騾馬大車。索要腳價銀。若是都如此時這般做事。遼東又怎會一敗至此。看來。皇上也覺得該整治一下這些官吏了。”

這會兒整治。來得及麼?蘇翎心中所想。不覺便在臉上表露出來。袁應泰見了。倒沒說什麼。朝廷上的弊端。袁應泰並非此時才知道。不過。是在見了蘇翎之後。這看問題的角度。纔有所變化。袁應泰從桌上翻出一份邸報。遞給蘇翎。說道:“你先看看這個。”

蘇翎接過一看。卻是一份天啓皇帝寫給兵部地聖諭。

丙寅。諭兵部:“國家文武並用。頃承平日久。視武弁不啻奴隸。致令豪傑解體。志士灰心。今邊疆多故。東夷薦食。大風猛士。深軫朕懷。卿部便張掛榜文。通行天下。凡山林草澤之間。有素懷忠義。夙抱韜衿。臂力過人。猿臂善射。可效一旅之用者。在京赴兵部報名。在外赴撫按衙門驗實伴送來京。朕皆不次擢用。卿部再查祖宗舊制。文物各有職掌。互相彈壓。不得仍前牽制。庶展豪傑之用。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蘇翎看完。擡頭望向袁應泰。

袁應泰苦笑着說道:“看到了吧。皇上也覺得現在的將官、士卒難以勝任收復遼土之事。這道聖諭。便是要招攬人才。以圖大用。”

蘇翎不置可否。將文書放在桌上。天啓皇帝態度倒是與前任皇帝不同。但。這也畢竟不是一兩日便能辦妥的。若是再往前十年。或許能避免遼事糜爛的趨勢。

袁應泰接着說道:“自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朝廷共發過銀二千一十八萬八千三百六十六兩。這便是將朝廷府庫搬空也不夠用啊。爲此。不得已加徵遼餉。算是勉強夠支。但。。。。。。”

袁應泰爲將話說完。又從桌上翻出一份文書。遞給蘇翎。說:“你看看吧。”

蘇翎再次接過細看。這是山東登州海防道按察使陶朗給朝廷的奏書。稱:山東登州接到原任監司府佐將領胡嘉棟、張文達、周義、嚴正中等大小官員共五百九十四員名。毛兵、川兵及援遼登州旅順營兵三千八百餘名。金、復、海、蓋衛所官員及居民男婦共三萬四千二百餘名。各處商賈二百餘名。

蘇翎隨心知遼東南四衛的大小官員一概逃亡。這也正是其希望的局面。但此刻卻是頭一次看到這般詳細地數目。這可不真的是逃空了?

袁應泰接着說道:“你看到了吧。這便是遼東。這些我屬下管轄的官員。竟然連留在金州都不肯。直接跨海去了山東。南四衛。我是指望不上了。”

蘇翎緩緩將文書擱在桌上。想了想。說道:“袁大人也只有等待關內地援兵了。”

“那些援兵?”袁應泰嘴角抽動了一下。像是觸到了痛處。說道:“這些銀子。大半都花在調集各鎮官兵。招募士卒上了。安家銀。馬價銀。鎧甲兵器銀子。哪一個不是都給全了地?可兵呢?去年調集出關的。到今日還未抵達山海關。你說我指望什麼?”

蘇翎說道:“廣寧一帶還有多少兵馬?”

袁應泰說道:“除去我已經調集到遼陽的。算上那些潰兵。也還有四、五萬吧。我已奏明皇上。升任寧前道參議王化貞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事務。並一再請求由海運輸送糧餉。皇上已升太僕寺少卿畢自嚴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駐紮天津。備兵防海。併兼管糧餉事宜。”

蘇翎聽見王化貞。便追問一句,“那廣寧一帶的糧餉便由巡撫王化貞專責?”

“是的。”袁應泰看了看蘇翎。補充說道:“你放心。你那一部胡秋青所要的糧草、器械。我以發文給王化貞。要其給予辦理。現在想必已經撥付了。那王化貞一向與西虜。。。。。”

說道這裡。袁應泰頓了頓。該了口。以便與蘇翎的習慣一致。說道:“就是蒙古部族。聯絡甚密。王化貞一直請求朝廷撥付賞銀。以便利用蒙古人牽制建奴側翼。這與你的佈置是一致的。所以這次。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王化貞與蒙古人?”蘇翎問道。

“嗯。”袁應泰說道。“他與虎蹲兔、炒花等部一向都有聯繫。有專門的通事往來其間。朝廷上有關蒙古人地消息。他提供的最多。”

聽到這個解釋。蘇翎便對胡秋青一路暫時放寬心思。

蘇翎對於胡秋青在蒙古部族的境內活動。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這也是唯一的人選。

宰賽受了蘇翎所部的大恩。當然與努爾哈赤地挾持境遇不同。且不說宰賽感恩戴德與否。單是報仇雪恥。也能讓其與胡秋青聯手對付努爾哈赤。既然王化貞也意圖籠絡蒙古人。那胡秋青所作地一切。自然與王化貞相關。若是按朝廷升王化貞爲遼東巡撫駐防廣寧的話。胡秋青建立蒙古一部地兵馬。可也能算是王化貞的功勞。若是等宰賽與胡秋青聯手攻打一下瀋陽。或是開原、鐵嶺。這一部分功勞必定會被朝廷認可。

所以。蘇翎不僅對胡秋青放了心。也對王化貞放心。基於這一點。蘇翎對於王化貞這個人。似乎有幾分好感悄然而生。

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7章 臉面交情第6章 山中人第20章 洗劫建奴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雪夜除夕第56章 疑神疑鬼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1章 顧此失彼第6章 獅子張口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9章 新學堂第5章 商人心思第20章 漸變舊俗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2章 劫掠軍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章 西洋之慾第9章 嬌顏如雪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7章 長斤斧軍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8章 越河演練第30章 事在人爲第9章 嬌顏如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1章 窮途末路第93章 遷居移民第7章 保留地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2章 城下收兵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2章 何去何從第23章 思籌謀第27章 分而擊之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3章 以牙還牙第7章 女人問題第6章 海濱遇匪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章 百戶屯田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章 天災人禍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9章 商務二局第16章 大勢所趨第1章 牛錄商人第10章 聯手剿賊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9章 英雄美人第87章 一敗塗地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3章 黑山之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5章 小勝暗襲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8章 部族分立第59章 將軍賜名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0章 事在人爲第79章 梟雄鼠輩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2章 固定航線第9章 李氏農莊第86章 相互屠殺第17章 戰馬悲鳴第6章 山中人第14章 戰線前哨第11章 遮掩形跡第4章 女真人第1章 天災人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2章 將軍手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6章 獅子張口第9章 未來基石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4章 戰線前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9章 新學堂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5章 虎添翼第16章 各有所專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章 天災人禍第35章 遼陽移民第3章 西洋之慾第22章 赫圖阿拉第8章 千山書坊第69章 大展宏
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7章 臉面交情第6章 山中人第20章 洗劫建奴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雪夜除夕第56章 疑神疑鬼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1章 顧此失彼第6章 獅子張口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9章 新學堂第5章 商人心思第20章 漸變舊俗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2章 劫掠軍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章 西洋之慾第9章 嬌顏如雪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7章 長斤斧軍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8章 越河演練第30章 事在人爲第9章 嬌顏如雪第48章 建奴內亂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1章 窮途末路第93章 遷居移民第7章 保留地第48章 喬裝赴遼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2章 城下收兵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2章 何去何從第23章 思籌謀第27章 分而擊之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3章 以牙還牙第7章 女人問題第6章 海濱遇匪第87章 一敗塗地第2章 百戶屯田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章 天災人禍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9章 商務二局第16章 大勢所趨第1章 牛錄商人第10章 聯手剿賊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9章 英雄美人第87章 一敗塗地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3章 黑山之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5章 小勝暗襲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8章 部族分立第59章 將軍賜名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0章 事在人爲第79章 梟雄鼠輩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2章 固定航線第9章 李氏農莊第86章 相互屠殺第17章 戰馬悲鳴第6章 山中人第14章 戰線前哨第11章 遮掩形跡第4章 女真人第1章 天災人禍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2章 將軍手段第33章 波光之下第6章 獅子張口第9章 未來基石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2章 兩岸相連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4章 戰線前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9章 新學堂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5章 虎添翼第16章 各有所專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章 天災人禍第35章 遼陽移民第3章 西洋之慾第22章 赫圖阿拉第8章 千山書坊第69章 大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