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遼系一派

默無名的山東總督趙仕哲整整忙了一夜,只在天快一個時辰。

那艘船上,正如最初估計的那樣,足足有三百多人,全都是爲了登州府一事由各地徵調而來。這其中,倒有六成的人手,是由胡德昌那一系的商隊抽調的。不用說,這些人全都是做生意的好手,且在山東地面上最少也走了十多趟,對山東全境的情況十分熟悉。重要的是,這些人還掌握着山東地界上所有與遼東商隊有着密切往來的商人、種糧大戶。

這些年,胡德昌等三家的三江聯號,已經將大部分的生意,都放在這海路上了,約莫佔了全部生意的七成左右。畢竟這海上船運可要比陸路方便得多,作爲商人出身,這筆帳當然算得精準,平均一艘船不過用上幾十人而已,由鎮江堡下海,直到山東登州,就算是逆風行船,也不過幾日的功夫,何況那一艘船的載貨量,可得二百輛以上大車才能相當。

當然,那海船的修造,是海運的基礎。這說起來,倒是這海上商隊的貨船,要比蘇翎選定的戰船更早一些下水。如今遼東的海上貨船,早已拋棄了大明朝原有的樣式,類似平底大帆船的模樣,一艘載貨,足以相當於五艘四百料的大船。而滿載的貨船,又能經得住風浪,反倒比空船要安全得多。只是這隻能用來載貨,若是緊急之時,也倒可以容得下人馬,不過那艙裡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

這些調撥給趙仕哲使用地人手,往常便是在山東地面上收購糧食、棉花,以及桐油、大豆、布匹等等商貨,與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界內的商家十分熟悉,且都已經形成固定的關聯。

這還得另說說所謂山東東三府、西三府的說法。山東的地勢,自中部山脈劃分,自然便分成東西兩部分,即地處東部沿海地青州、萊州、登州三府和地處西部運河沿岸的濟南、兗州、東昌三府,也就是當時習慣所稱的“東三府”和“西三府”。

那西三府因處於運河區域,交通極爲便利,自然便商貨往來繁忙,也較爲富裕。而東三府,尤其是登州府,處於山東最東端,這陸路交通極爲不便。雖然有臨海這個優勢,可大明朝施行海禁之策,可有多年,稍有鬆動,這便造成東三府一帶,即便有着大量的米糧、豆、油等物產,卻苦於運輸不便,以至“穀賤傷農”。近些年雖然朝廷開了海禁,可也大多集中在膠州灣一帶,與淮安等地交易,只能說稍有變化而已。

而自遼東而來的商隊,自蘇翎突然崛起開始,便源源不斷地在山東各地收購米糧、棉花等物產,此時並無總體統計,但據胡德昌的估算,怕是東三府能交易地物產,有約莫六成之數,都由遼東買了去。按說這往年也有遼東、朝鮮等海上商隊往來,但卻從未有過這般大的規模,且大多還是一家的商隊。這對東三府的商家、種糧大戶,可稱得上是衣食父母了。這麼些年下來,就連積年的陳糧,可也都騰空了倉庫。

遼東人的受歡迎程度,可從未有如今日這般高漲。當然,以胡德昌的算計,這並非要花多少銀子,儘管購買了大量的糧食、棉花等物產,這交易的,卻是遼東的藥材、人蔘、皮毛、山貨等物產,這若論其價值,可反倒是胡德昌要有些進賬銀子。當然胡德昌也沒有要現銀,而是繼續折成米糧等物。而山東商家,則將大量地遼東物產,繼續轉運至運河一帶,或是由海路上直接發往江南變賣。

這種商貨流通線路,已經形成了一條河流,這彼此牽扯在一起,無形之中便有了聯盟之意。於是,這久而久之,便在山東地界上,形成了遼系商戶一派。山東地界上,尤其是在運河一帶的西三府一帶,接着運河的便利,自有固定的商路派系,而這新出現的遼系商戶,則以東三府的爲多。這股新崛起的商家勢力,隱隱有着挑戰原有勢力的實力征兆。

這一派遼系商家。有專做米糧地。也有專做棉花地。甚至還有專門由江南一帶販運過來再轉手轉售遼東地。這算是在山東原有地商家勢力中。新開闢出來地一條財路。當然。這商家之間地明爭暗鬥。也不亞於兩軍對陣。只是硝煙是看不到地。背地裡地陰毒、狠辣。怕是不相上下。

既然遼東地商隊裡。雜家有趙毅成地哨探人馬。這涉及到遼東商隊利益時。自然而然地。便要出手。

以蘇翎一手帶出來地風格。那些年輕地哨探們。可不會去講究什麼法理、聲譽。只要是故意爲難地。甚至有不知死活故意找茬地。一概出手剪除。當然。這不會牽扯到類似滅門地大案。只是不論對方採取法。或是運用官府地勢力。或是買通山匪、青皮

事。哨探們一概橫刀立馬。當真是砍出一條路來。斂。便是沒有去做什麼“斬草除根”地後續手段。

這種硬朗地作風。當然是受到遼系商家、大戶們地擁戴。更是鐵了心要捆在一起發財。這種情形。蘇翎只是有些耳聞。卻並未多問。大多是由趙毅成地哨探們自己處置。而主將是個什麼脾氣。這底下地官兵便跟着是什麼樣做派。是故蘇翎雖然沒有過問。卻依舊是帶着其自身地色彩。

這番舉止、動靜。山東地面上地鄉紳、大戶、商家們。哪兒曾將見過?若說是嬌兵悍將吧。山東衛所、登州營等三營地官兵也曾有過。但卻不是一個味兒。那遼東來地人。從不過多嗦。只管做事。凡事只要做得成。便一言九鼎。遇到麻煩便是拔刀相向。毫不留情。在這些人面前。若是想玩什麼花樣。甚至有一回曾有人誣陷一隊商隊爲“匪”。哄得官府派出巡檢司地兵馬前來捉拿。卻被那商隊地人砍得人仰馬翻。隨後揚長而去。

這膽子不小,但人家遼東來的人也不追究,甚至就像沒出過這回事一樣,繼續走着自己的商路,且也不怕任何人再生事,原路照走不誤,倒讓那吃了虧的巡檢司的人,看着對方的旗號,便藉故躲開,也當從未放生過。

當然,那生事的主人,倒是被巡檢是藉故收拾了一番,舍了不少銀子不說,連人也差點被捉去坐牢。

見識到遼東商家的“硬朗”作風,有心人便留心觀察了番,見遼東來的人雖然好勇鬥狠,卻也講規矩,該納稅的納稅,該打點的打點,所謂規矩是一概不缺。只是別想攔着人家的去路,不管有人是爭也好,是鬥也好,人家只顧按着自己的目的行事。這些被總結出來之後,便有更多的商家、大戶與遼東聯繫起來。

當然,山東地界上,有心人可是也有不少,更有人在覺察出遼東做派之後,便故意接納,做了自身的護身符,好在山東地界上便宜行事。但不管這些人是抱着什麼心思,遼東來的商隊都一概相同對待,只要能爲遼東提供商貨,便就算是合作之人。這日子長了,其中一些商家、大戶,便隱隱與遼東結爲一體,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模樣。

在遼東戰火最盛之時,尤其是遼陽失陷的消息傳出來,別說朝廷上的緊張氣氛,就連山東大地上,也不知有多少深宅大院裡,也在燃着香火,也不知有多少神靈被祈求“保”遼東一片平安。當然,這一切,都無人察覺。

這回,蘇翎徵調的人手,便是往常與山東地界上的合作伙伴往來密切之人。這些人有些也是哨探身份,大部分,卻都是商隊的管事名義。雖然胡德昌等三家原有各自的家人、夥計,除了蘇翎尚未出山時是以自家名義打出旗號之外,那後來,可是就連一個小夥計,都知道自己是屬於蘇翎大將軍所部的一員的。只是這一回,還是頭一次參與到軍事行動之中。

蘇翎制定的軍工獎勵制度,本併爲對外廣爲散佈,但那些得到獎勵的官兵,那房子、土地以及誰也說不清楚有多少的銀子,卻實實在在的刺激着人們的眼睛。自然,商隊裡的人,與軍功還靠不上,除了那些哨探之外,其餘的管事、夥計,都是領着也算不薄的薪水銀子,可比起官兵所得來說,那就羞於出口了。

這誰不想多賺銀子呢?這回的軍事行動,可算是天降大運,讓這些管事們、小夥計們,也都有了一次立功的機會。這些人都整日裡在算盤上過活,對於這商路所賺的銀子,即便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卻也能估摸出那是個無法想象的數字,而蘇翎大將軍,又是自來對屬下極爲優待之人。只要立下軍功,不僅能享受與蘇翎所部官兵一樣的待遇,且還另有賞賜。

這一點,蘇翎在徵調之初便派人宣明,算是對這些管事們涉身置險的補償。畢竟,這些商隊裡的人,往常是不會面對危險的,自身安危從不會有擔心的時候。這正是蓬萊閣下發生突變之時,那嚴安途等人沒有采取過激行爲的原因之一。他們知道,蘇大將軍,一定會給他們找回公道。即便蘇大將軍不會親自到場,卻必然有人會出手營救,因爲,他們都是遼東之人。

趙仕哲初次掌管如此之大的行動,心內多少有些不安,尤其是這涉及面太廣的部分。但實際上,那些管事們都像是久經訓練的老兵,一切遵令而行,根本無需多說。至於軍事部分,趙仕哲可是駕輕就熟,不在話下。

這一上岸,趙仕哲的總督部屬,便在登州府裡,正是建立起來。

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6章 背影如煙第6章 破金大陣第4章 豪酋遲暮第25章 虎添翼第32章 城下收兵第9章 莽撞之餘第22章 劫掠軍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6章 孤注一擲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7章 長斤斧軍第53章 疑慮重重第3章 宿營地第70章 天啓內帑第73章 先走一步第8章 暗流涌動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章 贈書助力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3章 軍心爭功第3章 武裝辦案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章 一家人第44章 賀禮雲集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1章 好事多磨第61章 再聚雄兵第87章 一敗塗地第8章 越河演練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2章 謀造火器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4章 將軍視角第10章 身份之疑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3章 定移營第25章 各取所需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章 兵部題稿第19章 安享冬雪第45章 鎮江新城第9章 嬌顏如雪第57章 女真國策第6章 海濱遇匪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3章 以牙還牙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1章 撫軍心第42章 固定航線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章 豪酋遲暮第80章 戰事前移第6章 三江連號第29章 新學堂第39章 江湖人士第15章 十字路口第61章 好事多磨第40章 存身根本第8章 征服日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5章 四萬明軍第18章 鎮江堡第9章 嬌顏如雪第59章 亂上加亂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章 六月風過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章 七月流火第25章 四萬明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26章 振武新營第50章 夜話姻緣第7章 全心備戰第5章 漫長之夜第8章 千山書坊第39章 兩軍相聚第32章 城下收兵第34章 銀莊遍佈第6章 破金大陣第10章 兵鋒初顯第10章 計奪寨第46章 籌辦喜事第9章 以血授職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章 女真人第24章 海上將軍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6章 商務總辦
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6章 背影如煙第6章 破金大陣第4章 豪酋遲暮第25章 虎添翼第32章 城下收兵第9章 莽撞之餘第22章 劫掠軍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6章 孤注一擲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7章 長斤斧軍第53章 疑慮重重第3章 宿營地第70章 天啓內帑第73章 先走一步第8章 暗流涌動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章 贈書助力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5章 小勝暗襲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3章 軍心爭功第3章 武裝辦案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章 一家人第44章 賀禮雲集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1章 好事多磨第61章 再聚雄兵第87章 一敗塗地第8章 越河演練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7章 酒肆客棧第42章 謀造火器第30章 蒙古騎兵第14章 將軍視角第10章 身份之疑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3章 定移營第25章 各取所需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章 兵部題稿第19章 安享冬雪第45章 鎮江新城第9章 嬌顏如雪第57章 女真國策第6章 海濱遇匪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3章 以牙還牙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1章 撫軍心第42章 固定航線第71章 火炮長槍第4章 豪酋遲暮第80章 戰事前移第6章 三江連號第29章 新學堂第39章 江湖人士第15章 十字路口第61章 好事多磨第40章 存身根本第8章 征服日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5章 四萬明軍第18章 鎮江堡第9章 嬌顏如雪第59章 亂上加亂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章 六月風過第27章 悍兵來源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4章 月下琴音第5章 七月流火第25章 四萬明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26章 振武新營第50章 夜話姻緣第7章 全心備戰第5章 漫長之夜第8章 千山書坊第39章 兩軍相聚第32章 城下收兵第34章 銀莊遍佈第6章 破金大陣第10章 兵鋒初顯第10章 計奪寨第46章 籌辦喜事第9章 以血授職第26章 背影如煙第4章 女真人第24章 海上將軍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6章 商務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