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革命(一)

11月13日,袁世凱率領着衛隊返回北京,正式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並開始組建內閣。並安排馮國璋接替禁衛軍總統,然後把禁衛軍以準備出征的名義,調出了北京城,從而牢牢的把北京城控制在自己手裡。

不過這時全國已經有18個省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個省宣佈了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東、山西5個省控制在袁世凱手中。

12月2日,革命軍攻克南京,至此,長江以南全部被革命軍控制,而且原本打算進攻武昌的清朝海軍也宣佈反正,艦隊統帥薩鎮冰稱病赴上海,艦隊由黃鐘瑛率領,開赴武昌救援。

1912年1月1日,從歐洲趕回國內的孫中山正式在南京宣佈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就在第二天,清軍將領薑桂題、馮國璋、張勳、張懷芝、曹錕、王佔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的十五人致電內閣,誓死反對共和,並要求清廷各勳貴大臣們把存在外國銀行中的存款提回國內,充當軍餉,和南方革命軍開戰。

而就在這時,駐紮在漢口的北洋軍隊,卻退回了孝感,不再向南進攻。就在南北雙方打算坐下來談判的時候,一顆炸彈卻差點要了袁世凱的老命,不過老袁真是命大,十多名衛隊包括衛隊長都被炸死,而袁世凱基本連輕傷都沒受。

長江以北的北洋政府很混亂,有的人支持共和,有的人反對共和,還有人希望皇族重新掌權。而長江以南的革命政府也不消停,眼看着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且建立了新的政權,那些在革命中出過力的革命先驅和元老們,內心就開始不平靜起來,以前的各種理想、抱負都化成了對權利的無限渴望。於是,這些革命元老們就開始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各種爭權奪利的鬥爭此起彼伏,就連光復會的創建者陶成章,也被人在醫院中刺殺身亡。

雖然民國政府佔領這南方的十多個省,看起來比北洋政府的5個省要大,不過實際上民國政府對這些省的控制力非常弱,這些省份一分錢都不給南京的民國政府,而北伐的軍隊軍餉,這些省份也是分文不出。

雲集在南京的北伐軍隊,基本是由各省的軍隊拼湊起來的,這些軍隊有些是原來的清朝駐軍,有些是後來發展的革命武裝,但是不管是原來的清軍還是後來的武裝,在軍事素質和武器裝備上,都比不上北洋軍,南京政府中稍微有點眼光的人,就能看出來,這樣的軍隊無法和袁世凱的北洋軍抗衡,所以,他們從袁世凱一出山,就開始和他接觸,從開始的策反到後來的議和,都是革命黨人在努力避免和袁世凱正面交鋒,所以,這次刺殺是南京政府非常不願意看到的,因爲袁世凱一旦出事,羣龍無首的北洋軍很可能爲了報仇和倒向清廷,如果那樣的話,最後倒黴的還是南京政府。

但是雖然南方的革命黨不希望袁世凱出事,北方的革命黨們卻恨袁世凱入骨。在武昌起義之初,不僅南方各省的革命勢頭迅猛,北方很多省也都出現了革命起義,不過隨着袁世凱的出山,很快,這些起義就被鎮壓了下去,原來宣佈獨立的山西、甘肅、山東都很快又被袁世凱控制在手中,所以北方的革命黨把北方革命失敗的原因,全都歸咎於袁世凱這個軍閥身上。

其實,當時各地的一起和獨立大多取得成功,不是因爲革命黨的實力有多強大,而是因爲當時清政府對各地的控制力已經非常弱小,各地的官員們其實早就有了獨立的念頭,只不過藉着革命這個幌子,爲自己立牌坊而已。但是隨着袁世凱的復出,原本就很弱小的革命黨,立刻就被北洋軍鎮壓了下去,不過由於老袁當時正忙着逼迫清廷退位,還需要南方的革命黨做標靶,纔沒有大舉進攻南方各省。

雖然受到了刺殺,不過袁世凱並沒有把怒氣發在南京政府身上,南北和談還是在繼續進行中,而且在1月20日,正式通過了清室優待條件,作爲清朝皇室自動退位後的生活保證。而且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正式發表聲明,宣佈只要袁世凱贊同清帝退位,並努力促成此事,那麼在清帝退位以後,自己就立即辭職,把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得到了這個保證,立刻加緊了逼宮的進程,不僅勸說清室中的親王貝勒,還遊說了各國使節,共同向清室施加壓力。

在各方的重壓之下,隆裕皇太后最終同意了清帝退位,以換取皇室優待條件。而南京政府也經過多次協商,同意了這個條件:

1、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2、民國每年撥出四百萬元供皇帝支出;

3、皇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4、清王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有民國派兵保護;

5、德宗崇陵所有產用經費由民國支出;

6、宮內執事之人,繼續留用,唯不得招閹人;

7、皇帝私有財產,有民國派兵保護;

8、禁軍編入民國陸軍;

除了這8條皇帝辭位後的優待條件之外,還有皇族優待4條和滿蒙回藏各族

優待條件7條。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愛新覺羅溥儀,即宣統帝,頒佈了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這封退位詔書由張騫起草,並由臨時參議院通過,不過其中“由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一句,有人說是被人後加上的,真像誰知道呢?

不管是由誰組織共和政府,反正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並被中華民國取代和繼承,而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也正式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就在清帝宣佈退位的第二天,孫中山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遞交了辭呈,同時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了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但是在袁未到任南京前,還是由孫中山繼續執行政務。

袁世凱並沒有馬上赴南京接任,而是以北京兵變爲由,堅持要遷都北京,這點作者深以爲然,如果老袁跑到南京去接任,強龍難壓地頭蛇,弄不好連北京這塊根據地也得丟了。

4月初,南京政府無奈,只能答應袁世凱,遷都北京,於是臨時參議院搬遷往北京,而孫中山也在南京宣佈解職。

第72章 誘餌(一)第53章 活話劇(一)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32章 國際聯盟第91章 對壘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9章 勢均力敵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31章 飛機母艦艦載機(上)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45章 美國人也參戰了第29章 勢均力敵第76章 海軍條約第66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二)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21章 夜戰第155章 軟硬都不吃第26章 衝鋒隊第78章 電視轉播第83章 文化入侵第41章 海南島(三)第28章 一打白骨精(上)第81章 甩買潛艇(二)第41章 海南島(三)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35章 皇家海軍第26章 流感,還是西班牙的第38章 珍珠港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12章 黑完美國黑法國第17章 工業基地第2章 醞釀第21章 好人有好報第4章 德奧統一第76章 海軍條約第46章 上琉球去練練兵?第50章 火藥桶要炸!第50章 聖迭戈第35章 臺灣要打仗了第96章 如此相似第25章 新鮮的大黃魚第66章 波音飛機制造廠第27章 大阪師團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13章 羅莎莉亞第88章 增兵第57章 飛機很重要第13章 基礎建設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23章 大戰結束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28章 北極熊游過來了第66章 波音飛機制造廠第89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三)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82章 軍火賣的是標準第8章 三路並進第77章 海軍條約(二)第41章 漏網之魚第22章 坦克第73章 運河與南美洲第40章 海南島(二)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26章 三路並進(四)第105章 博弈(二)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78章 有結束就有開始第34章 襲擊與鎮壓第143章 車禍(二)第9章 第二次向日本宣戰第57章 波及亞洲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45章 33號舞伴第21章 夜戰第133章 他的奮鬥(二)第15章 機羣第150章 國家科研基地第34章 挑釁就是戰爭第63章 取證第78章 電視轉播第19章 小小的成就感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54章 仇恨第50章 聖迭戈第70章 99年的坑人證第73章 亞洲人民的亞洲第18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第37章 故人來訪第51章 戰備(一)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71章 安南第131章 首腦會晤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130章 懷疑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
第72章 誘餌(一)第53章 活話劇(一)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32章 國際聯盟第91章 對壘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9章 勢均力敵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31章 飛機母艦艦載機(上)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45章 美國人也參戰了第29章 勢均力敵第76章 海軍條約第66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二)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21章 夜戰第155章 軟硬都不吃第26章 衝鋒隊第78章 電視轉播第83章 文化入侵第41章 海南島(三)第28章 一打白骨精(上)第81章 甩買潛艇(二)第41章 海南島(三)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35章 皇家海軍第26章 流感,還是西班牙的第38章 珍珠港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12章 黑完美國黑法國第17章 工業基地第2章 醞釀第21章 好人有好報第4章 德奧統一第76章 海軍條約第46章 上琉球去練練兵?第50章 火藥桶要炸!第50章 聖迭戈第35章 臺灣要打仗了第96章 如此相似第25章 新鮮的大黃魚第66章 波音飛機制造廠第27章 大阪師團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13章 羅莎莉亞第88章 增兵第57章 飛機很重要第13章 基礎建設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23章 大戰結束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28章 北極熊游過來了第66章 波音飛機制造廠第89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三)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82章 軍火賣的是標準第8章 三路並進第77章 海軍條約(二)第41章 漏網之魚第22章 坦克第73章 運河與南美洲第40章 海南島(二)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26章 三路並進(四)第105章 博弈(二)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78章 有結束就有開始第34章 襲擊與鎮壓第143章 車禍(二)第9章 第二次向日本宣戰第57章 波及亞洲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45章 33號舞伴第21章 夜戰第133章 他的奮鬥(二)第15章 機羣第150章 國家科研基地第34章 挑釁就是戰爭第63章 取證第78章 電視轉播第19章 小小的成就感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54章 仇恨第50章 聖迭戈第70章 99年的坑人證第73章 亞洲人民的亞洲第18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第37章 故人來訪第51章 戰備(一)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71章 安南第131章 首腦會晤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130章 懷疑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