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

在1952年之前,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於自己擁有這樣大的一個寶藏渾然不知,當時聯邦中的專家、學者們都斷言,澳大利亞這塊大陸上的鐵礦儲量只有2.5億噸,並在1938年制定了禁止鐵礦石出口的法律,並執行了22年。而在漢考克發現了皮爾巴拉地區的之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儲量達到了350億噸,可以想象,當時的人是多麼難以相信漢考克的這個發現,並且,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場主,連個學位都沒有。

經過多年的四處奔走和遊說,最後澳大利亞政府終於相信了漢考克,並且在澳大利亞西部的皮爾巴拉地區,發現了大量的鐵礦石礦脈,儲量驚人,且品味極高,開採容易。

其實,劉芾本身並不知道這些,只是在他那本旅遊手冊中有關澳大利亞旅遊景點墨爾本市的介紹中,發現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漢考克的女兒至今仍是澳大利亞的女首富。

女首富到底有多少錢,介紹中沒寫,但是劉芾很肯定的知道,自己馬上也要發財了,而發財的方法,就是去澳洲開礦。

1920年的澳大利亞,離成立聯邦只有19年,這時,它還不算是一個單獨的國家,而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歸類於君主立憲制國家,依照聯邦法律,英國君主,就是澳大利亞聯邦的君主,即“澳大利亞君主”。當時,澳大利亞聯邦的首都還是墨爾本,1927年之後,才遷往堪培拉。

澳大利亞這塊大陸,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板塊,17世紀之後,歐洲的西班牙、荷蘭、葡萄牙、法國爲了需找香料,都曾經陸續來到過這裡。1768年,英國的庫克船長乘坐“奮進號”由英國抵達了澳大利亞的大溪地。並於1770年,由英國政府宣佈擁有澳大利亞的主權。

1788年,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登上澳洲大陸,並定居在悉尼,在當地正式升起了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爲了英國殖民地。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改製爲州。它們是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和北領地共七個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

從1840年英國政府廢除了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流放制度之後,當地依靠罪犯充當勞動力的日子也就過不下去了,於是,當地有些農場主用每年6英鎊外加2套衣服的工資,招募華人充當契約勞工。在1851年和1852年2年時間裡,就招募了大約3000名華人勞工。

自從1851年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殖民區發現金礦之後,抵達澳洲的華人人數明顯增多,到1859年的時候,具不完全統計,已經有近5萬名華人在澳大利亞生活,其中多數都集中在巴拉臘特地區從事淘金工作。

但是澳大利亞基本上實行的還是“白澳政策”。其內涵就是限制非歐洲人(主要是以華人爲首的亞洲人)移民澳大利亞,以保持澳大利亞的“白色種族”特徵。如此大量的華人涌入澳洲,從根本上刺激到了當地人的神經,而且,隨着華人的涌入,澳大利亞本地人在採金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年收入從1852年324英鎊下降到了1856年的103英鎊,而且。華人吃苦耐勞,在白人丟棄的廢礦中還能淘到黃金,這讓澳洲白人嫉恨交加。於是,在澳洲各地,都發生排華事件。

先是維多利亞州在1855年通過了《爲某些入境移民做出規定》條例,規定所有船隻,按照每10噸載貨量才能裝載1名華人。並且還要收取10英鎊的人頭稅。隨後,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等州也紛紛效仿,並且還對華人收取每年4英鎊的居住稅。

不過,這些政策都沒能抵擋住華人的螞蟻般的生活態度。在1880,澳大利亞第一次區際會議,在墨爾本召開,通過了一致排華決議。在這個決議中,原來的載客噸位數由10噸增加到了100噸,每100噸載客噸位只允許載1名華人移民,移民的人頭稅也增加到了50英鎊。

而當時的“白澳政策”擁護者,昆士蘭州總理塞繆爾.格里菲斯把排華的理由歸結爲4點:

1、白人希望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理想社會,有色人種大多來自尚處於專制制度階段的國度,很難成爲理想國的公民。

2、使用有色勞工會有助於形成大地產所有制,因而阻礙自耕農實際定居。

3、使用有色勞工會使白人輕視熱帶農業的田間勞動,認爲自己從事這種勞動是不名譽和不值得的。

4、半奴隸性勞工不能享有選舉權,長此以往,同維護自由政治制度是不相容的。

而且澳大利亞各州還想英國政府提出要求,要求英國政府停止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殖民地向澳大利亞輸入華人勞工。由於上面這些政策和澳大利亞當地濃重的排華情緒,到1920年,在澳大利亞的華人中,在中國出生的華人只剩下不到15000人,可以說,澳大利亞的排華一點都不比美國和加拿大政府的排華政策寬鬆,除了沒有實行大規模殺戮之外,澳大利亞政府對華人的態度比東南亞各國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1920年,澳大利亞的總人口非常少,大概在500萬出頭。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基本上相當於全中國的土地上,只有南京市的人口數量,而且還得是有城鎮戶口的常住人口,郊區的農業人口都不能算上。所以,有多空曠您就自己想吧,我估計從北京到上海,你開着車走一路,能碰見10輛車,就算非常幸運了。

當然了,雖然澳大利亞的總面積有769萬平方公里,但是其中70%的土地都是沙漠和半沙漠,不屬於人類的居住。其整個西側半個大陸,都是海拔400米左右的低高原,絕大部分都是沙漠和戈壁,而東部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只有在中東部和沿海地區,纔是平原。

但是由於中部和西部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候乾旱,只有東南沿海地區處於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溫暖溼潤,再加上東南部沿海有較好的港口,而最初英國人也是從這裡登陸,所以在整個澳大利亞大陸上,8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而其他地區,除了在某些地方還有當地原住民外,基本都是渺無人煙的荒漠。

這個時候的澳大利亞,基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由於它遠離其他大陸,又是在南半球,所以吃飯是當地人必須解決的問題,再加上歐美人的生活習慣,畜牧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雖然在工業革命時期也加強了一些工業建設,但也就是點綴的作用,有勝於無而已。

爲了實現自己的偷礦計劃,劉芾連着半個月都沒出總統府,他找來了聯邦中最好的地理學家、內務部負責澳洲情報的負責人、礦產勘探方面的專家、銘傳大學的地理學家等人,請教和詢問了有關澳大利亞,尤其是西澳的詳細資料,甚至連當地的食物種類、風俗習慣都打聽了一個遍。

由於劉芾沒說他要這些資料幹嘛,衆人也不好直接問總統想幹啥,弄得內務部和軍情局的人以爲總統又要和澳大利亞開戰呢,趕緊跑回去向自己的頂頭上司彙報,並且在隨後幾天,整理出來大批的澳大利亞的軍事實力、軍隊裝備、海軍艦船規模等資料,給劉芾送來。劉芾看到這些資料弄的有條有理,還專門分科別類的整理在一起,很是高興,特意誇獎了這兩個部分的工作態度和效率。

第53章 上刺刀的潛艇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2章 以戰代練第36章 摩拳擦掌第87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第150章 國家科研基地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48章 崩盤第48章 臺灣空軍第7章 吃虧是福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7章 工業基地第68章 潰敗第55章 反擊(二)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58章 中立第22章 進攻澳洲第3章 宣戰第154章 烏合之衆第91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五)第16章 打還是不打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27章 三路並進(五)第3章 科技含量就是競爭力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40章 第六師團的偷襲第46章 民國(二)第90章 集結第78章 撒達母炮第102章 惡魔現身第10章 權力真空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70章 羅斯福新政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68章 三個壞皮匠第117章 電視機第61章 名不副實第24章 冰箱第155章 軟硬都不吃第36章 賭贏了第12章 大衛的禮物第29章 高歌猛進第12章 黑完美國黑法國第10章 權力真空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29章 沒良心炮第127章 小小的意外第91章 對壘第54章 反擊第46章 臺灣經濟特區第51章 聯邦的對策第25章 早上好東京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88章 增兵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50章 危機中的各國第128章 壞人出現了第52章 戰備(二)第69章 建國(一)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31章 南北日本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88章 增兵第14章 本土防禦第112章 漏網之魚第68章 制度第138章 不夜城第17章 渾水摸魚第68章 制度第92章 杉杉健太第44章 美國的反應第24章 冰箱第26章 投降的日軍第4章 橫掃第55章 反擊(二)第77章 拉燈彈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64章 計劃破產第46章 民國(二)第135章 大訂單第54章 活話劇(二)第35章 皇家海軍第111章 裁決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8章 西線第37章 菲律賓大泥坑第76章 貴族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27章 新藥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62章 遷都
第53章 上刺刀的潛艇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2章 以戰代練第36章 摩拳擦掌第87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第150章 國家科研基地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48章 崩盤第48章 臺灣空軍第7章 吃虧是福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7章 工業基地第68章 潰敗第55章 反擊(二)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58章 中立第22章 進攻澳洲第3章 宣戰第154章 烏合之衆第91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五)第16章 打還是不打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27章 三路並進(五)第3章 科技含量就是競爭力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40章 第六師團的偷襲第46章 民國(二)第90章 集結第78章 撒達母炮第102章 惡魔現身第10章 權力真空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70章 羅斯福新政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68章 三個壞皮匠第117章 電視機第61章 名不副實第24章 冰箱第155章 軟硬都不吃第36章 賭贏了第12章 大衛的禮物第29章 高歌猛進第12章 黑完美國黑法國第10章 權力真空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29章 沒良心炮第127章 小小的意外第91章 對壘第54章 反擊第46章 臺灣經濟特區第51章 聯邦的對策第25章 早上好東京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88章 增兵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50章 危機中的各國第128章 壞人出現了第52章 戰備(二)第69章 建國(一)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31章 南北日本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88章 增兵第14章 本土防禦第112章 漏網之魚第68章 制度第138章 不夜城第17章 渾水摸魚第68章 制度第92章 杉杉健太第44章 美國的反應第24章 冰箱第26章 投降的日軍第4章 橫掃第55章 反擊(二)第77章 拉燈彈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152章 武裝暴亂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64章 計劃破產第46章 民國(二)第135章 大訂單第54章 活話劇(二)第35章 皇家海軍第111章 裁決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8章 西線第37章 菲律賓大泥坑第76章 貴族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27章 新藥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62章 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