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出人意料

陳姬,皇八子夏正平的生母。離世已經十六年了,也是大夏靈帝心愛的女人之一。這一件事,是宮內宮外,衆人皆知的。

如今,大夏靈帝,提起了陳姬,難道是打算放棄治罪夏正平嗎?要知道,夏正平犯得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啊!

支持皇長子夏默宇的諸多大臣,此時神色怪異,也是猜到了大夏皇帝說這般話的用意,皆是紛紛下跪。

“太子殿下,即便只有十六歲,但是現在證據確鑿,他又親口交代,怎麼可能沒有意圖謀反,篡位弒君的意思呢?”

“更有白妃等人證,懇請陛下三思。”

“諫議大夫左善言所說,盡是不着調的事情。圖謀篡位,弒君之罪,不在乎年齡大小,只在乎做沒做,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今,三堂會審,太子殿下也是點頭承認,難道陛下要罔顧律法,要放過這等逆子?”

那一方向上,皇長子夏默宇,眉頭緊皺,他是這件事情的主謀,徑直走向前去,拱手道:“父皇,兒臣以爲,八弟雖然年幼,但是已經開府治政,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他哪裡是什麼年幼之人,明明早已成長起來,圖謀篡逆,弒君奪位的條件也已經成熟。”他這一番話,指的自然是夏正平的生活經歷,以及治政經驗。

十六歲,或許普通孩子正好是學堂苦讀的年齡。然而,身爲大夏太子的夏正平卻不是。儘管只有十六歲,然而卻已經有了太子妃。儘管尚未弱冠,然而生在帝王之家,過早的明白了朝政。

“諫議大夫左善言,你來講講,朕的這個第八子夏默宇這個人怎樣?”大夏靈帝面色不變,似是並沒有贊同夏默宇所說,“本來宗人府查案,今日三堂會審的結果,讓寡人極爲吃驚。恰好,左大夫所言,又似乎和朕的心裡所想,不謀而合。”

果然,大夏靈帝,心裡其實是有所懷疑的。大夏靈帝,雖然昏庸無能,貪圖美色,但對於一些事情上,還是有點正常人的思維的。

他不是昏君,但近似昏君。他不是明君,卻在很多事情上,顯示出明君的姿態。也許,那種姿態只是做做而已,但未嘗不是件好事?起碼,那種姿態讓人看得舒服。

若是像前朝那般的皇帝,濫殺大臣的話,恐怕大夏早就崩潰了。

衆多大臣,此時卻是愕然,眼睛直溜溜的看着皇長子夏默宇。卻見夏默宇神色冷冰冰的,眉頭緊鎖,心中充滿了不敢相信一般。

左善言便是向前一步,道:“微臣曾經聽說過,太子殿下生來喪母,自幼性格孤僻,好讀書,常與武士作伴,習得一身好武藝。”

“十二歲那年,春闈狩獵,有賊人刺殺陛下,是太子殿下射出關鍵一箭,保全了陛下的性命。十三歲那年,太學諸多老師,考校諸皇子,獨太子殿下勝出。是年秋狩,躍馬三十里,獵的一隻白香狐,獻給陛下。”

“更爲令人欽佩的是,十四歲那年,山戎部落攻濟州,是太子殿下率三千死士,往來敵營,臨戰不退縮,至今身上依舊有槍傷兩處。”

“如此這般的賢明太子,臣實在沒有見過。試問,這樣的太子,怎麼會謀反陛下呢?更何況,太子殿下,並不曾說過陛下半點不是,也不清楚這弒君的罪名,該如何成立!”

左善言這一般說,立時引來一衆憎惡的目光。包括夏默宇,他死死的盯着左善言,那眼神,簡直是要把這位諫議大夫活生生吞了一般。試想,自己一盤好棋,被一個無名小卒破壞,誰心裡會甘心?

夏正平聽着左善言這麼說,心裡倒是有些欣慰,同時又是明白,大夏靈帝之所以這麼問,恐怕另是有一層深意。

更確切的說,大夏靈帝的心裡,對於自己謀逆篡位,圖謀弒君的罪名,壓根就不相信。

“朕,累了,你們都出去吧!”大夏靈帝以手扶額,“張廷敬、陳觀海、江北、墨宇、左善言你們五個人留下吧!”

“嘩啦啦——”的聲音響起,夏正平擡腳,在獄卒的引導之下,走出了宗祠所。

很多大臣疑惑不解,不明白大夏靈帝,爲什麼突然要這麼說。

看樣子,太子殿下的罪名,還是存在着極大的疑問的。否則的話,陛下也不會猶豫不決。

宗人府的地牢裡,沒有日子可言。夏正平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心中煩亂,不由得擔心起太子宮中的幕僚。

他更擔心的是太子太傅張伯生,極有可能在這一事件,受到牽連。至於那些幕僚,夏正平的眼中,就是不堪大用的一些人。

大夏靈帝,瑞和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金鑾殿內,羣臣匯聚。一衆朝臣,早已知道半個月前的三堂會審的事情。只是不知爲何,那一日過後,對於太子殿下的定罪,不知爲何遲遲沒有決定。這一日卻又極爲特別,只是因爲昨日晚間,朝陽宮中流出了關於今日朝堂要廢黜太子的言論。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八子夏正平,意圖謀反,篡逆奪位,然查無實證,暫且釋放。身爲太子,卻染指朕之後宮,又外結諸侯,用意不明。朕聞,賢明聖人,尚有反志;忠誠良將,亦有敗國之錯,貪圖美色之心。雖無篡逆之實,卻有奪位之嫌。念其未及弱冠,不施以極刑,即日起,廢太子夏正平,遷永昌郡守,逐出朝廷!欽此!”

“皇上口諭,擢升諫議大夫左善言爲光祿勳!”

“皇上口諭,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儲君秘密,朕已立遺囑!”

金鑾殿中並沒有大夏靈帝的身影,龍椅寶座空着。一切的聖旨口諭,似乎早就擬好了的,只待今日早朝宣佈一樣。

“皇上呢?我們要見皇上?太子殿下,意圖謀反,怎麼可以就這麼輕易放過他?”

“就是,皇長子應當立爲儲君,怎麼不宣佈?”

“罪證確鑿啊!皇八子怎麼就這麼輕鬆過關?”

“都是那個左善言多嘴,這個老匹夫呢?現在竟然躲了起來!”

“天子生前建儲,乃我大夏祖制。皇上爲何要這般用意?壞了祖宗的規矩,以後難道還能見大夏的列祖列宗嗎?”

衆多大臣,吵吵鬧鬧,你一言我一句,原本安靜的金鑾殿,瞬間就變得嘈雜起來。

太監總管黃安,站在衆多大臣面前,拱了拱手,大聲喝道:“皇上連日勞累,近日又憂思陳姬,爾等這般,難道想要皇上發火嗎?”

“陳姬都死了十幾年了,難道我大夏就沒有陳姬那般的美女不成?”

“哼!”

要說這朝堂上的衆人,心中最不快的,自然是皇長子夏默宇。

此時,他的臉色極爲陰沉,冷哼一聲,甩手就是走出了金鑾殿,身後跟隨着數位高官。

朝堂上的詔書,很快就傳到了夏正平的耳中。

“……廢太子夏正平,遷永昌郡守,逐出朝廷,欽此!”

“看樣子,父皇對於我,還是有些懷疑的。”夏正平接過聖旨,“也許,這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永昌是個什麼地方?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雞肋”。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夏的天下,共計七十二州,唯獨巴州,屬於雞肋的地方。永昌隸屬巴州,自然也是雞肋的存在。意思很簡單,就是巴州這塊地方,在大夏的版圖上,可有可無。

“早前就已經說過,這一次的事件,必然會有人發難,害我失去太子之位。我本打算尋一處避禍之地,因而選中了永昌郡,不曾想父皇竟是知曉我的心事一般,把我發配到了永昌。”夏正平獨自搖頭,“也算是一件喜事了。”

他總算放下心來,不用再爲太子之位的事情,提心吊膽了。亦或者說,他早就選好了自己的退路,哪怕是沒有皇長子夏默宇的那一招,他也會被廢黜太子之位,至於前往永昌,擔任郡守,那也是極好辦的事情,只需要讓諫議大夫左善言說一說就行了。

事實上,夏正平還是能猜出這種結局,怕是左善言不斷的勸諫大夏靈帝的結果吧。簡而言之,就是大夏靈帝,將永昌郡那塊地方,敕封給自己,讓自己老老實實呆在那裡,老死也不要回到皇宮中。這是極好的事情,正合了夏正平的心意。但是,這種結果,卻是出乎衆多大臣的意料,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這種結局。

“一切,要從永昌開始了!”夏正平舒了一口氣,緩步走出了地牢的牢門。

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一章 詐降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二章 賤民?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二章 朝陽宮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十章 勸進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二章 又三年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三十一章 回馬槍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十章 勸進第十五章 第一位謀士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一章 大旱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二十七章 醉龍的勸誡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十五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七章 商量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
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一章 詐降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二章 賤民?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二章 朝陽宮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十章 勸進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二章 又三年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三十一章 回馬槍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十章 勸進第十五章 第一位謀士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一章 大旱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二十七章 醉龍的勸誡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十五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七章 商量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