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小試茶道

暮春微雨,如霧如煙,隨風飄蕩着,輕輕敲打在半開的窗櫺上。淅淅瀝瀝的雨聲時重時輕、時近時遠,濃重而清新的雨意漸漸逐去城池內外的污濁氣息,甚至將人們胸臆之間的鬱氣也滌盪得乾乾淨淨。

上好的銀霜炭在紅泥小火爐中燃燒起來,時不時噼啪作響,沒有生出任何煙火之氣。火爐之上,放置着一個精緻的花鳥紋銅釜。一雙纖纖素手,正輕輕掰碎茶餅,均勻地灑在銅釜中。不多時,銅釜便燒得紅了,而烘烤過後的茶餅,也溢出了清淡而苦澀的香氣。

崔淵輕嗅着這淡雅的香味,挑眉淺笑:“九娘是如何想到,要將這茶餅烤一烤的?”

正手執香箸的王玫將長長的香箸在他跟前晃了晃:“各種香餅不都得用炭烤着,纔會散發出濃郁的香味麼?我總覺得這茶餅或許也可以試上一試。”說着,她便用香箸小心地撥弄起了茶餅,不教它們烤得焦了。

經過一番炙烤後,茶餅的香味彷彿被激發出來了一般,漫溢在室內。王玫便將銅釜取下來,放涼之後,將裡頭的碎茶餅分成了兩半。一半她收進了專門的茶盒之中,另一半則倒進了茶碾裡,用瓷杵細細碾碎了。

因氣力不足,才碾過一兩遍,她的額頭上便沁出了一層細汗。崔淵見了,將這差使攬了過來:“須得碾成什麼樣?”

“脂粉狀。”王玫道,“越細越好。”

研漂顏料時也需碾得更碎纔好漂出幾等顏色,崔淵自是嫺熟得很,很快就碾出了均勻且細密的茶粉。青綠色的茶粉盛在茶碾之中,襯托着雪白的瓷杵,顯得格外雅緻漂亮。坐在另一側的王珂看得微微眯起眼,忽然道:“而後便可煮茶了?”

王玫頷首,笑道:“多謝阿兄願將釀酒的山泉水分給我。”說罷,她便又換了個茶釜,將一小壇山泉水倒進去。水初沸的時候,加些許冷水壓一壓;待二沸之時,便一邊順時針攪動沸水,一邊撒下茶粉,再加些許冷水;三沸時,茶湯上的浮沫隨着鼓動的水起伏,此時便算是煎成了,應立即將茶釜端下來。

“阿兄、四郎嘗一嘗罷。”王玫將茶分別倒進備好的青瓷茶碗裡,低聲道。其實,這煎茶之法,與她先前所見崔淵煮茶的過程並無太大的差別。只是,她事先將茶餅烤出了香氣,徹底碾碎成茶粉,又不加任何佐料罷了。

因而,崔淵、王珂也並不覺得十分意外。兩人端起茶碗,聞着氣味,緩緩地啜了一口。

“味道如何?”王玫問道。這樣的煎茶,她在後世時曾屢次聽聞,卻不曾品嚐過。雖然比那滋味一言難盡的茗粥味道好些,但畢竟苦澀渾濁,仍然不合她的口味。不過,這也許是她煎茶的技巧太差的緣故。換了旁人,說不定煎出的茶湯就十分可口了。

“什麼都不加,反倒別有風味。”崔淵放下茶碗,看着上頭的浮沫,“不過,九娘這煎茶之法,還須勤加練習。”

“不僅茶沫渾濁不均勻,舉手投足也欠缺風雅。”王珂則更直接了些,“不加任何佐料,讓我想起了子竟你的水墨山水。正因只有黑白二色,才更顯得出塵不凡。這茶或許也是如此,單飲反而清淡許多。”

“茶亦能入藥。作單方,比胡亂加佐料,更有解膩清腸胃之效。”王玫接道,又將裝了山泉水的銅壺放在紅泥小爐上燒開。她特意剩下一半炙烤過的茶餅沒有碾碎,就是想泡茶。不過,她本來便是對茶藝一竅不通的俗人,也只聽聞過一道水、二道水之類的說法,實際卻從未嘗試過。比起煎茶,泡茶的技藝也同樣生疏,更沒什麼講究。得了幾碗茶後,她便又讓王珂、崔淵嚐了嚐。

“嘖,沒想到,沖泡出來,反倒是苦澀之後隱有回甘之味。”崔淵嘆道,忍不住接過了王玫手中的銅壺,長袖微拂,風度瀟灑地沿着茶杯傾倒着開水。他分明從未泡過茶,但姿勢動作卻如行雲流水,彷彿早便做過千遍萬遍一般,令人看得轉不開眼去。“若將茶作藥,不加佐料之煎茶或許更合適些。不過,若將茶作漿水日常飲用,倒是泡茶之法味道更好。”

“是呢。阿實和二郎都喜歡泡茶,覺得煎茶太苦了。”王玫心裡感嘆着他的無師自通,“改日我再去問問觀主,茶飲究竟有何養生功效。咱們日日飲酪漿、果漿,有些人家又習慣加糖飴,所食所飲,口味都未免太重了些,正需要換一換。”

“若這茶飲確實有益養生,咱們家便換成飲茶罷。”王珂道,“以茶待客,或煎茶或泡茶,便如同溫酒、燒酒一般,也別有一番意趣。”

崔淵忽地笑了起來,親暱地對王玫耳語道:“若是飲茶有益養生,又堪稱風雅之事,想必很快便會人人效仿罷。如此,九娘可是做了一件大功德。”他桃花眼尾一勾,意味深長地道:“說不得,寺廟裡那些比丘們可保不住他們的茶餅了。”

王玫笑吟吟地端起他泡的茶,有些享受地飲了一口:“既然飲茶有益養生又風雅,那麼種茶、製茶、賣茶,想必也不是什麼俗事了。就算旁人不喜飲茶,咱們家自己每日要飲,還天天去寺廟裡找大和尚們要茶餅不成。我早就想過了,與阿孃、阿家、叔母、阿嫂們商量之後,買幾個小山莊,開茶園,專門種茶、製茶。”目前,她也只是想能喝些更合口味的茶飲,推廣飲茶之風與養生之道而已。當然,隨之而來的利益,探手可得,她也不會就此放過。要知道,再過數百年、上千年,那些上好的茶所帶來的可不僅僅是享受,更有暴利。

“……好端端的風雅之事,說到這些,不俗也俗了。”王珂搖了搖首,道,“你也彆着急,興許旁人不喜茶飲呢?”

王玫瞥了崔淵一眼,狡黠之色一閃而過,甚是理所當然地道:“名動四方的崔淵崔子竟喜歡的茶飲,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呢?”他們家書畫詩賦三絕的崔子竟,如今算起來也是文人士子中當仍不讓的巨星了。他做廣告的效用,自然不必懷疑。因此,她堅信,煎茶、泡茶必定能成爲人人崇尚的風雅之事,逐漸由高門世族傳向尋常百姓人家。

崔淵、王珂微微一怔,互相看了看,不禁齊聲大笑起來。

“什麼事能惹得你們二人大笑不已?莫非早知道我要過來?”這時候,書房外響起崔滔的聲音,懶散中帶着些許疑惑。他肩頭微溼,一身濃濃的水汽,抱着一個木盒子走了進來:“這是什麼香味?聞着淺淡,倒是不錯。”

“你怎麼來了?尋訪藥王之事有眉目了?”崔淵問。

“藥王的行蹤若是那麼容易訪得,他老人家也不必隱居了,誰都能尋他問診看病。”崔滔回道,見他身前擺着幾個盛滿茶水的茶碗,端起來飲了一口,“這是什麼漿水?味道不錯,清冽中有苦有甘。”

王玫立刻又將方纔分出的煎茶推給他:“試試這種?”

“……這種也能喝?”崔滔嚐了嚐煎茶就放下了,一臉嫌棄地將泡出的茶水飲盡。而後,他將懷裡的木盒拋給崔淵,示意他打開看看:“方纔,魏王底下的人輾轉讓管事送來的。你瞧瞧?”

崔淵彎起嘴角,移到書案邊之後,纔打開木盒,捧出裡頭的畫軸與書帖:“嘖。果然是閻公所作。”時任刑部侍郎的閻立本,最擅長人物一科,所繪人物神態生動、色澤古雅、細緻非常。若說顧愷之重在飄逸瀟灑,他便更偏重於細膩如生。雖是同時代的大家,但尋常人若想得他的一幅畫也十分不容易。

王珂立即起身,細看那幅人物畫,道:“原來是老君青牛圖。閻公喜繪道釋人物,筆觸確實與衆不同。”

崔淵想起自己遊歷之時,曾在無數道觀中所見的老君畫像,輕輕勾了勾嘴角:“畢竟是閻公。不過,各有所長罷。閻公或許並不適合繪仙風道骨之人物。”有飄然之形,卻無出塵之神。或許只有顧愷之才能描繪出那般飄飄若飛的風骨。

說罷,他又將書帖取出來:“歐陽公、虞公、褚公,真是齊全得很。”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筆墨,他家阿爺書房裡也各有珍藏。不過,集齊這三位大家的書帖也相當不容易,作爲傳家之寶亦使得了。

兩人看了又看,細細琢磨評點了一番。崔滔則喝了一杯又一杯王玫泡的茶,忍不住道:“弟妹,這到底是什麼漿水?”

“茶。”王玫答道,“過兩日我正想去別院裡,泡茶給叔母喝呢。原本還有些忐忑,擔心叔母不喜歡這茶飲的味道。如今——真是多謝堂兄了。”一家人的口味也不會相差得太遠。若能得到真定長公主的認可,再去青光觀中請觀主仔細辨一辨藥性,推廣茶飲之事便可開始着手了。這是她頭一回找到非自己不能做的事,心裡的雀躍與成就感自是難以言表。此事做成之後,纔是她走出的真真正正的第一步。至於下一步要做什麼,或許需得靜待又一個時機降臨了——這便是命運冥冥之中給予她的啓示罷。

“子由。我仔細想過了,十幾匹馬畢竟還是太打眼了些。這樣罷,趁着今日尚早,你便將這些馬都送出去。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咱們一人只留一匹便罷了。”崔淵忽然擡首,正色道,“光明正大地送,也只與他們說是杜駙馬慷慨便是。”

“昨日你偏不說,等這書畫都送上門了才提,以爲我不知道你的心思?”崔滔哼了一聲,“別院裡的馬廄都快裝不下了,送出去也好。”不過,待他仔細算了算,立即便黑了臉:“一起去擊鞠的,算上崔泌、崔沛兩兄弟,正好十四人。你牽走一匹,我留下一匹,還缺兩匹,不夠送。”

“缺了你自己補上。”崔淵漫不經心地應道。

“我?就讓我補上?”崔滔不由得怒目而視,“你以爲我馬廄裡的馬都是大風颳來的不成?!”

“我將那匹馬給阿實了。難不成,你還想從七歲的堂侄兒那裡要回來?”

“……”

“若不是魏王只送來一幅畫、三件書帖,我也必定是要捨出去的。”

聞言,崔滔似笑非笑道:“光這一幅畫,便能頂得上十幾匹馬了。你以爲我不知道閻公、歐陽公、虞公、褚公的書畫有多難得?”再如何紈絝,他好歹也是博陵崔氏子,這般的著名人物自是如雷貫耳。

“還是魏王捨得……”崔淵搖了搖首,將書畫都收起來,沉吟道,“連你都知道這四件書畫如此珍貴,太子身邊自然也少不得有人會告訴他。罷了罷了,我便是再捨不得,也至少須得送出三件方可。”不論如何,厚此薄彼,便是禍亂的根源。收禮一起收,送禮也當一起送纔是。

“你要送給誰?一起擊鞠那些人,除了崔泌、崔沛兩兄弟之外,大字恐怕都不認得幾個。”崔滔又道。

崔淵斜了他一眼:“他們兄弟兩個能得兩匹馬就已經夠了。如此珍貴的書畫,給了崔泌豈不是暴殄天物?”但凡他還有些神智,就絕不會給崔泌送任何看得上眼之物。

略作沉吟之後,他只將虞世南的書帖挑了出來留下,而後將閻立本的畫放到一旁:“畫帶回去給叔母,掛起來天天看着也舒服。至於歐陽公與褚公的書帖,過兩天我會送給晉王。”

“晉王?”崔滔、王珂皆是微怔,不知他何時與晉王有了交情。

只有王玫接過話,道:“晉王尤喜書法,收到這兩件書帖,必然十分高興。而且,我記得他還想看四郎你的書法。”

“一起送過去。”崔淵道,“就當是送給知己,也不算埋沒了它們。”

提到晉王,不論崔淵、崔滔或是王珂,都十分淡定。只有王玫,想到那個臉色蒼白的俊美少年,心裡油然升起幾分複雜之感。或許,與晉王打交道,於崔家、王家都是件好事。畢竟,他纔是未來最有可能繼承大位的真龍天子。。.。

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50章 重新相識第51章 有來有往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8章 東都洛陽第23章 提攜還恩第160章 人心浮動第23章 提攜還恩第33章 再次對峙第38章 訪客探望第64章 心中糾結第81章 閨中之客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8章 母女交心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97章 催出新婦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35章 崔家商定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83章 心生對策第12章 崔氏父子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89章 慶賀飲宴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66章 坦誠溝通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4章 王家七郎第50章 重新相識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84章 終成密友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48章 阿實習射第139章 形形□□第65章 吹皺池水第50章 重新相識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73章 落花流水第85章 波折再起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156章 義診施藥第74章 登高相會第98章 喜結青廬第201章 番外一吾家有女第99章 崔家認親第95章 婚禮前日第26章 遇到惡人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8章 母女交心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95章 婚禮前日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8章 母女交心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8章 母女交心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65章 吹皺池水第73章 落花流水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53章 家人再聚
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50章 重新相識第51章 有來有往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8章 東都洛陽第23章 提攜還恩第160章 人心浮動第23章 提攜還恩第33章 再次對峙第38章 訪客探望第64章 心中糾結第81章 閨中之客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8章 母女交心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97章 催出新婦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35章 崔家商定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83章 心生對策第12章 崔氏父子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89章 慶賀飲宴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66章 坦誠溝通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4章 王家七郎第50章 重新相識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84章 終成密友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48章 阿實習射第139章 形形□□第65章 吹皺池水第50章 重新相識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73章 落花流水第85章 波折再起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156章 義診施藥第74章 登高相會第98章 喜結青廬第201章 番外一吾家有女第99章 崔家認親第95章 婚禮前日第26章 遇到惡人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8章 母女交心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95章 婚禮前日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8章 母女交心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8章 母女交心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65章 吹皺池水第73章 落花流水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53章 家人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