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見過族人

隨後幾日,崔淵又帶着王玫走訪了居住在長安附近的族人。因先前他爲崔簡、崔會尋找先生時,已經拜訪過這些人家,心裡早便有了親疏遠近之分。另又有些人家看着尚不錯,婚禮時卻對王玫流露出不善之意,他也懶得再費心思,直接略過不提。見他們二人的態度如此明顯,諸族人自然也清楚嫡支的意思,私下各自懊悔、補救、忿恨。但嫡支蒸蒸日上,他們都仰仗其勢,又哪裡敢輕易得罪,只能百般思索緣由,再找機會賠禮道歉了。

兩人來到崔泓、崔沛家中時,特地帶上了豐厚的節禮,也算是謝過兄弟倆那日盡職盡責地當了儐相。因去時崔泓依然在官衙中,崔沛也仍在崔府中住着,他們的父母便做主收下了節禮,又以長輩的身份給了王玫見面禮以示往來之意。

離開之後,王玫特意回首望了一眼,心中盤算起來。雖是分支,但兩位長輩皆有禮有節,風度修養都十分令人欽佩。且他們一家住着三進的宅子,處處修得精緻風雅,在長安城中也是中等宅邸了,家境應當算是殷實。崔泓明經出仕,外貌性情也皆很出色,若得自家阿翁提攜,前程應當也不錯——算來算去,這應該是位上好的夫婿人選罷。

王十七娘、盧十一娘皆是嫡支嫡女,但以她們的性情,對分支嫡子應當也不會那麼在意罷。改日不妨問上一問,若是放跑了這麼一位才學、相貌、人品都出衆的少年郎,連她都覺得有些可惜呢。

“九娘,在想什麼?”回到崔府後,崔淵見她有些出神,便問道。

王玫微微一笑,斜了他一眼:“你可別忘了,答應過旁人什麼事。”

崔淵略作思索,自然知道她在考慮什麼,於是笑道:“我早便瞧中八郎了,過兩天他休沐,我約了他過來,先問他一問再說。”

王玫見他似是早有打算,忍俊不禁:“你如今可真是忙得很。又須準備五月的縣試,又須當媒人,還須謀慮算計。”

崔淵怔了怔,細細一想,也嘆道:“可不是?連靜心作畫的時間也抽不出來了。不過,陪你四處走一走卻是使得的。”

王玫搖首道:“你且忙去罷。我自有打發時間的法子。且做媒之事不妨多交給我,我也好與十一娘傳話。另外,十七娘也託了我,你可還有什麼好人選?”

崔淵挑起眉,笑道:“哪有因旁人的事,耽誤了我們倆相處的道理?我先前答應帶你走遍長安各大里坊,品嚐美食美酒,自然不會食言。至於做媒之事,姻緣天定,應當也不會生出什麼波折來。”他自覺看人還有幾分眼光,崔泓若是不成,還有崔沛呢。只是,換了崔沛,盧家那位丈人恐怕等不及他進士入第罷,說給王家應當也使得。

王玫接道:“那些食肆、酒肆,什麼時候都去得,也不急於一時。不過,你若是忙得累了,算是去散散心也好。橫豎這些地方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內走完,這長安城裡,足足有一百多個裡坊呢!”就算是一天能逛兩三個裡坊,也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罷。

崔淵道:“你便隨我安排就是。”他自然知道哪些裡坊需要待得長些,哪些裡坊隨意看一看也就罷了。

兩人照舊來到內堂拜見鄭夫人,說了些族人託他們問好的話。鄭夫人正與小鄭氏、清平郡主理着各種帖子,道:“這幾日你們也累了罷,總算是全了禮數。原本大房、安平房、三房也不需你們再認親走動,不過,如今恰好有了時機,就去認一認人也好。”

博陵崔氏二房早便舉族搬遷到雍州境內,老宅、宗廟都已經不在故鄉了。安平房、大房的嫡支也遷到了長安,老宅、宗廟卻仍然在定州安平。三房因轉京官的緣故,也來到了長安,卻只有一家一戶而已。這四房作爲博陵崔氏的顯支,彼此間關係卻算不上太融洽。大房家風嚴謹,很是瞧不起二房自降身價尚主,安平房與大房又因同視讀書貢舉爲上進之途的緣故生了相爭之意,三房相對勢弱各不相幫、冷眼旁觀,也算是錯綜複雜了。只是,平常往來之時,這些矛盾都被掩蓋得嚴嚴實實,瞧起來也是一派花團錦簇的和睦之狀。

王玫經崔淵細細講解過一遍之後,心裡也有了些底,便接道:“可是哪家有什麼喜事?”若不是喜事,而是尋常的宴飲,想來鄭夫人也不需要特意帶着她們走上一遭。畢竟,彼此只是面上情,又何須委屈自己?

“後日正逢大房的盧太縣君生辰,又恰巧是他們家嫡曾孫百日。”小鄭氏接道,“畢竟是嫡支長輩的喜事,便是叔母,恐怕應該也會去罷。”大房雖然認爲二房尚主有攀附之嫌,卻也只敢暗諷幾句,不能明着對長公主無禮。因此,真定長公主待他們也是尋尋常常,不會太過失禮。

盧太縣君?王玫知道,這位盧太縣君雖只是五品誥命,論輩分卻比崔敦、鄭夫人還長一輩。長輩做壽,晚輩自是不得不去。金枝玉葉又如何,郡夫人又如何,敘家禮之時,晚輩只有尊崇、服從長輩的道理。“兒明白了,到時候,兒儘管跟在阿家、嫂嫂們身後就是了。”

鄭夫人頷首,又道:“阿郎、大郎、二郎怕是不得空,四郎也去罷。說不得子由也會去,你們兄弟倆正好一道。”

崔淵聞言,卻是笑了起來:“阿孃,此話當真?我和子由一道,可說不準會生出什麼事。”一個京中有名的紈絝子弟,一個隨性無比的書畫狂士,他們倆若是不想應酬,便懶得給人留什麼面子。

鄭夫人蹙起眉,微嗔道:“只有你們不想做的事,哪有什麼你們做不成的事?便算是看在你阿爺和叔父的份上,別丟了他們的臉,與那些長輩、平輩們周旋片刻就是。”她多少也瞭解幼子與侄兒的脾性,又叮囑道:“大房的飲宴,少不得作詩作賦,應付一二便是,也不與他們爭什麼才名。就讓安平房的幾兄弟與他們搶去罷。”

崔淵眉頭一挑,心裡卻是有了主意。崔泌幾人也過去湊熱鬧,那他當然不能眼睜睜看他們兄弟出什麼風頭。想到此,他便又道:“只得我和子由二人還是太單薄了些,不若將十二郎帶去,也讓他增長些見識。”他一人對付一羣人畢竟艱難,拉上崔沛便好多了——至於崔滔,不提也罷。

鄭夫人心裡也喜歡內斂的崔沛,笑道:“也好。先生都去了,那便將阿實、五郎都帶去。”

小鄭氏神情微動,清平郡主望了她一眼,點頭接道:“英娘最近身子也好些了,正好帶她走一走。”小鄭氏便道:“蕙娘也有好些日子沒見族中的姊妹們了。”她笑得一如往常那般明豔,彷彿方纔那瞬間的不快只是其他人的錯覺。

翌日上午,用過朝食之後不久,崔府的馬車隊便緩緩駛出烏頭門,在勝業坊坊門附近匯入了真定長公主的儀仗鹵簿當中。因真定長公主相邀,鄭夫人去了她的金頂朱輪車中;王玫帶着崔簡也去了李十三孃的翠蓋朱輪車裡。崔芝娘、崔韌也都在車中,崔簡見了他們很是高興,立即坐在一起嘀咕起來。李十三娘、王玫愛憐地望着他們,一路閒談着,過了許久,纔到了大房所在的休祥坊。

休祥坊在長安城西北,與東北的勝業坊隔得實在太遠,崔府、公主府的內眷們纔不得不早早出門。然而,趕到大房的宅邸時,時候也已經不早了。真定長公主的車駕自是長驅直入,停在內院門前,幾位裝扮素雅的貴婦忙過來迎接,口稱世母、叔母。

雖是小輩,真定長公主、鄭夫人待她們卻很是親和,任她們扶住,漫步前行。又有兩人優雅而不失親近地過來與小鄭氏、清平郡主、李十三娘敘話,順便好奇地打量了王玫幾眼。

王玫朝着她們笑了笑,喚了兩聲嫂嫂,便安靜地隨在後頭,牽着崔簡的小手,緩步前行。她是新婦,做得多了、說得多了容易被人挑出錯漏,倒不如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得好,也能掙得一個嫺靜的名聲。

大房亦是三路五進的大宅邸,較之勝業坊崔府多了些許文雅靈動之氣,亦少了厚重沉着的武人之風。偌大的正院中遍植花木,移步換景,構思十分精巧。不過,二房的內眷們都已經見慣了真定長公主別院的迷人風光,並不覺得這般景緻有多出衆,只讚了兩句便罷了。

當她們到得內堂後,裡頭姿態端方的貴婦們倏然一靜,便都朝着真定長公主跪拜行禮。連坐在長榻上滿頭銀髮的那位貴婦人也顫巍巍地起身,作勢欲拜下去。真定長公主慵懶地掃了她們一眼,笑道:“還不趕緊將世母扶起來?今天可是世母大壽的好日子,敘什麼國禮?真是折煞我了。”

那盧太縣君仍是躬身略拜了拜,這才直起身道:“貴主謙仁,我等卻不能有違禮法。”說着,她又退後兩步,讓出了長榻上的尊位:“請貴主上坐。”

“世母何須如此?”真定長公主作爲難狀,快步走到長榻前,親手扶着她坐下,“我和阿嫂都是來給世母祝壽的。若是世母再堅持禮法,便是不將我們當成親厚的晚輩了,往後我們又哪裡敢過來向世母討教呢?”

鄭夫人也上前攙着仍然堅持站起來的盧太縣君,溫聲道:“貴主說得是。我們這一房已經沒有幾位長輩了,遇到大事還須得依賴世母指點呢!世母這般生分,卻是傷了我們的心了。”

妯娌倆親親熱熱地讓盧太縣君坐下,這纔在長榻前備好的短榻上坐了——原本這短榻上坐了其他貴婦,但早已經不着痕跡地讓出了兩個位置。畢竟,位卑者坐在位尊者之前便是大不敬。當然,她們調換位置也是無聲無息,讓人挑不出任何禮節錯漏來。

王玫隨着小鄭氏、清平郡主、李十三娘在真定長公主、鄭夫人身後坐下,心裡卻禁不住笑了起來。以二房兩位長輩如今的身份,便是再高傲一些,也無人能挑出什麼錯處。她們在二房主持的宴飲上,素來亦是高高在上的,無人膽敢冒犯其尊嚴。但就是這般高高在上之人,偶爾折身侍奉長輩一回,姿態放低,卻更顯得品性出衆。

大房私下再如何腹誹二房尚主一事,也不得不承認,鄭夫人與真定長公主都是手段難得的掌家之婦。二房的崔敦、崔斂兄弟能走到如今,靠的自然不止是一往無前的勇氣,也有過人的眼光。再看二房的小輩,小鄭氏、清平郡主、李氏、王氏,雖然暫時都沒什麼太過出衆的表現,但若只單論家宅和睦,便比大部分聚居世家好得太多了。

王玫尚是頭一回出現在博陵崔氏的宴飲活動當中,感覺到不少視線都似有似無地在她周圍流連,更是垂眸正坐,顯得十分嫺靜。

“九娘,且去給長輩們見見禮。”鄭夫人便道。

王玫遂立起來,先向盧太縣君跪拜:“值世祖母大壽,兒願世祖母安康長壽。”

盧太縣君眯着眼睛望着她,忽而一笑:“這便是子竟娶的新婦?瞧起來確實性情很不錯,好孩子。”她吩咐侍婢給了王玫見面禮,王玫又謝過了。接着,她就在小鄭氏的帶領下,一一給大房、安平房、三房的長輩們行禮。見過了長輩,便是平輩了。在內堂中的都是嫡支之婦,論起來也有幾十人,香鬢華裳,珠翠環繞,令人眼花繚亂。認了一遍之後,她也只記下了十幾人,且格外牢牢記住了崔泌之妻裴氏,便退回了原位。

咱們四郎要出手拉仇恨了……

昨天卡得那麼厲害,今天一下子就順了,好感動qaq

第90章 共度元日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44章 心中志向第74章 登高相會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74章 登高相會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75章 談話了悟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47章 王家宴會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49章 崔家四郎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5章 回家首夜第69章 表妹來襲第64章 心中糾結第31章 惡人求親第60章 盧家拜訪第25章 寺廟進香第49章 崔家四郎第52章 敏銳察覺第89章 除夕之夜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25章 薦醫入宮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33章 再次對峙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29章 崔淵縣試第162章 茶鋪開業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2章 放妻之後第50章 重新相識第156章 義診施藥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91章 相約上元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40章 相看衆女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66章 坦誠溝通第32章 尚無對策第54章 嫁妝經營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64章 心中糾結第40章 何人出手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1章 路過潼關第98章 喜結青廬第54章 嫁妝經營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8章 告知親人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62章 堅持己見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27章 解困之恩第96章 親迎之禮第130章 徹底交託
第90章 共度元日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44章 心中志向第74章 登高相會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74章 登高相會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75章 談話了悟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47章 王家宴會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49章 崔家四郎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5章 回家首夜第69章 表妹來襲第64章 心中糾結第31章 惡人求親第60章 盧家拜訪第25章 寺廟進香第49章 崔家四郎第52章 敏銳察覺第89章 除夕之夜第26章 遇到惡人第125章 薦醫入宮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33章 再次對峙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29章 崔淵縣試第162章 茶鋪開業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2章 放妻之後第50章 重新相識第156章 義診施藥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91章 相約上元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40章 相看衆女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66章 坦誠溝通第32章 尚無對策第54章 嫁妝經營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64章 心中糾結第40章 何人出手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1章 路過潼關第98章 喜結青廬第54章 嫁妝經營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8章 告知親人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62章 堅持己見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27章 解困之恩第96章 親迎之禮第130章 徹底交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