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太子事發

房陵長公主與崔泌之事暗地裡傳開之後,博陵崔氏安平房徹底淪落爲高門世族們暗諷嘲弄的對象。便是其他幾房也受到了牽連——畢竟不論是哪個房頭出身,只要“博陵崔氏”與這種事扯上干係,數百年的家族聲望便一同受累。

崔淵自是早已料到這般結局:博陵崔氏本便是同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崔泌那般自私之人,只在乎自家的虛僞名聲,不在意其他房頭的死活,當然出手狠辣不留情。而他多年受家風薰陶,卻打從心底不想博陵崔氏禍起蕭牆而從此衰落。因此,他不願父兄牽涉進來,便是不想將二房與安平房之間的矛盾公之於衆。如今僅以崔泌一家爲代價,便徹底除去了他,名聲受累也已經算不得什麼了。只是,崔相經年營造的好名聲朝夕之間便毀於一旦,安平房也不知能不能再度涅槃重生——當然,惋惜的念頭只在心中一閃而過,取而代之的僅有釋然。從今往後,他再也不必擔心有人躲在暗處欲對他們一家四口不利了。

不過,就連他也並未想到,當天下午,崔泳便匆匆地趕來勝業坊崔府尋他。聽得老管事崔順的傳話,他垂首略作思索,這才擡眼道:“讓他進來罷。”他想聽一聽,崔泳來見他,到底是爲了復仇,還是爲了求助。雖說他做下這麼多事,幾乎是天衣無縫,但崔泌對他的敵意實在太過明顯,崔泳也不可能絲毫不曾懷疑。

“子竟阿兄。”昔日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如今臉色慘白,瘦得幾乎已經脫了形。就連他身上的衣衫,似乎也不像往日那般妥帖,彷彿出門做客也並未想到更換一般。如此失禮之事,他竟然並未察覺,或者說無暇注意,可見他如今或許真是已經走投無路了。

“……聽說你們被出族了。”崔淵淡淡地道,語中並無任何譏諷之意,“應該有落腳之地纔是,怎會如此狼狽?”

“顧不上了。”崔泳低聲答道,忽然朝他拜下,行了稽首大禮,“子竟阿兄,我阿爺與齊王祐並無來往。便是他不小心收受了賄賂,也絕無謀反的膽量!還請子竟阿兄幫一幫我!爲他轉圜一二!”不待崔淵回答,他便又急道:“我去求了自家世父,也去求了大房的族世父,他們都不願沾染此事……我已經……已經找不着旁人了……”

“連你嫡親的世父都不願幫你,你憑什麼認爲我會幫你?”崔淵接道,“而且,我尚未授官,所識之人有限,又如何能幫你?”

崔泳猛地擡起眼,定定地望着他:“我相信子竟阿兄一定有辦法。旁人做不到或是不願做之事,子竟阿兄都有膽量去做。”說到此,他又道:“我知道,子竟阿兄先前遇到的那些磨難,或許都是我阿兄的所作所爲。但我阿爺之事,確實是清白無辜。我相信,子竟阿兄亦不會容忍這等顛倒是非黑白之事成真。”

崔淵揚起眉:“我會盡力一試。”

崔泳目露感激之色。

“不過,我卻並非是爲了什麼公道是非,而是覺得你委實是個不錯的人。無論外人如何冷嘲熱諷,你也依然不曾放棄你的父兄,心性確實至純至真。”崔淵輕輕一嘆,“能繼承崔相者,或許非你莫屬了。你若是出事,安平房很難東山再起。就當是,償還崔相昔年對我的稱讚與勉勵罷。”

崔泳恍然想起許久之前,祖父含笑牽着崔淵來到他們兄弟二人面前的場景。那時候,他確實從未見過祖父如此和藹的神情,也從未聽過祖父如此毫不吝嗇地讚賞他們這些子孫。想必,自那一刻起,阿兄心底便埋下了嫉妒,最終生成了執念,害人害己。想必,亦是自那一刻起,他與崔淵之間便存了一線善緣,也給他們一家留下了一線生機。

兩人均未提起崔泌。一人只當他是過眼煙雲,轉瞬不見;一人卻是羞於提起,只想獨自擔負下去。雖說崔泌如今已經是大名鼎鼎,但他曾經生活過的痕跡,卻漸漸消失了。他重傷瀕危,到底是生是死,想必也沒有幾個人真心在意了。

意識到自家成爲其餘人話裡行間的談資之後,崔敦、崔斂尚未在往來走訪之間感受到這些細微的態度差異,整座長安城便又陷入了緊張與煎熬之中:癸卯年四月一日,目前正身處大理寺獄中,且險些被定下謀逆大罪的太子突厥鐵衛紇幹承基向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據他稱,太子與陳國公侯君集、城陽公主駙馬杜荷、長廣公主之子趙節、漢王李元昌等人多次密議,常有怨望之言。因嫉恨魏王李泰,李承乾與侯君集定計於上元之夜刺殺於他,並嫁禍突厥人以促成出兵之機。此計不成,他便遷怒於太子詹事于志寧,令紇幹承基率人前去刺殺。但紇幹承基見於志寧生活清廉得近乎困苦,便不忍動手,于志寧這才逃過一劫。齊王祐謀反的消息傳來後,李承乾私下曾言:東宮距離大內不過二十步,謀大事當可成,絕非千里之遙的齊州可比。

事關太子,大理寺卿與刑部尚書聽得這些話後,只恨不得自己從未聽到過一言半語。齊王祐謀反時,聖人尚且震怒無比以至於昏厥。如今他寄予期望的太子謀逆,他的反應絕不會平靜!說不得,他們二人受到遷怒之後,連官職都別想保住!

然而,謀逆之事實在太過敏感、太過重要,誰又敢隱瞞呢?於是,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臉色蒼白地匆匆入宮稟報。不出他們所料,聖人聽聞此事之後,頭一個反應便是叱罵:“誣告太子!該當何罪?!立即將那紇幹承基斬首!”

“陛下。”長孫無忌迎着天子之威,毫無懼意地回道,“按我朝律法,告發逆反者,須得立即令金吾衛徹查方可處置。若是誣告,自然當從重判罰。但若不是誣告,不但不能罰,反而需賞……”他淡定的神色微微一變,低聲道:“莫非,陛下想坐視‘玄武門’之事再發?”他的言下之意,卻是認爲太子或許確實有謀反之心了。

“長孫無忌!”聖人也顧不得像平時那般只稱舅兄的字,而是怒而叫了他的名字。但看着跟前躬身行禮的舅兄,他卻罵不出那些違心之言。他很清楚,作爲太子、魏王、晉王嫡親的舅父,長孫無忌素來也是不偏不倚,公正得很。而他所說的話,也沒有任何偏向,純粹只是想查出真相而已。

“朕絕不相信……”

“那陛下便更須得調查清楚,此次是否確實只是誣告。不然,於太子殿下的聲名有損。”

這兩人對峙良久,房玄齡、楊師道、高士廉皆難以插話,只得焦急地朝長孫無忌使眼色。而方纔臨時被叫過來議事的崔敦意識到自己聽到了什麼,一邊努力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一邊暗暗思索自家該如何應對接下來魏王一派的耀武揚威。

也不知是誰,暗地裡將消息傳給了立政殿中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並未猶豫太久,便摘除釵環,換了身素衣,親自前來請罪。聽聞皇后前來,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皆退避到屏風後。

長孫皇后目不斜視,徑直走到聖人跟前,跪地行禮:“子不教,父母之過。臣妾多年纏綿病榻,未曾好生訓誡太子,以至於他行事狂恣無法,實是臣妾不教之罪。此番他遭屬下告發,想必也並非全然是空穴來風。然而,此時卻不能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之言。若欲爲太子洗清冤屈,只能徹查此事。”頓了頓,她又低聲道:“倘若是事實……”說到此,她垂下首,淚溼衣襟,已是不忍再言。

聖人亦淚流滿面,扶起她:“觀音婢,是我沒有教好他。無論此事是真是假,往後絕不能讓他就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下去了。”

此時,這對天底下最爲尊貴的夫妻仍然覺得,他們的嫡長子固然頑劣,但卻絕不會做出謀逆這等不孝惡事。只是,源源不斷的證據,卻將他們最後的希冀也破壞殆盡。書信、證言,刺殺李泰,效仿玄武門舊事謀逆,一樁樁一件件,將天家父子兄弟和樂融融的假象硬生生地撕開。血淋淋的真相,幾乎讓聖人與長孫皇后無法承受。聖人又一次昏厥,許久才醒過來;長孫皇后則再次臥牀休養,憔悴不堪。

太子謀逆之事坐實,又該如何處置他?按照律法,謀反乃十惡之首,自然該斬首。遠在齊州的齊王祐兵敗,已經被押解回京。他不僅被廢爲了庶人,接下來的下場恐怕也不會太好。只是,太子可是聖人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誰敢向傷心欲絕的聖人提出依律行事?

便是長孫無忌,此時也保持了沉默。於是,幾位宰相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先處置其餘主犯:諸如陳國公侯君集、城陽公主駙馬杜荷、長廣公主之子趙節、漢王李元昌等。另外,還有好些牽連到謀逆之事中的太子一派臣子,也紛紛被投進了大理寺獄。甫空出些地方的大理寺獄再度人滿爲患,便有御史上摺子催促大理寺、刑部早些處置涉入庶人祐謀逆事中的犯人。證據充分者,按情節輕重,判處斬首或流放;證據不足者,便乾脆放出來。

幾乎已經無心政事的聖人默許了,接着便下詔廢太子李承乾爲庶人。但對於接下來的處置,他卻一字未提。

時隔數月,崔淵終於再一次踏入大內。他隨在宮使身後,緩緩地穿過偌大的殿閣、廣場,來到武德門前。晉王李治正在門外等候,見他來了,便將身邊的宮人都遣退了:“子竟,近來如何?”

“我只知外頭風雲變幻、巨浪滔天。這些風風雨雨卻都教阿爺、叔父擋在外頭,不曾驚擾家人。”崔淵回道,“只是,吏部關試之期一推再推,便不知何時方能謀得職缺了。”紇幹承基告發太子謀逆之後,他便十分規矩地待在家中,靜觀其變。直至目前爲止,所有事都仍在意料之中。太子一派倒下,魏王一派自然便氣焰囂張起來。太子被廢的聖旨甫發出,他們便已經謀劃着要上摺子請立魏王。約莫這兩日便會再攪起一陣陣波瀾罷。在這一片亂局裡,他們都在尋找、都在觀察、都在等待:晉王的轉機究竟在何時?何地?

“我倒是覺得關試遲些也好,你在長安總歸能待得久些。”李治道。

崔淵察覺出他隱約透出的幾分不安,接道:“大王若是身處風雲之中,我也不可能放心離開長安。”太子之位若不能定下來,他便是外放也不得安寧。若是實在不成,也只能且在京中多待一段時日,直到大事已定爲止。

聞言,李治終於露出了笑容:“有子竟這句話,我便放心了。”

“大王將我喚進宮,可是有什麼事吩咐?”崔淵又問。

李治輕聲道:“阿爺最近心裡難受,我時常寬慰他,一時也無濟於事。思來想去,若你以王右軍的筆跡多寫幾幅字出來,或許能讓他開懷一些。”說到此,他又喟嘆道,“最近我也一直在練習。許是習字之心不誠的緣故,並沒有什麼進展,也不忍心拿去給阿爺評點。”

“大王純孝,此心又有何處不誠?”崔淵道,“之所以暫無進展,或許是近來發生的事太過頻繁,影響了大王的心境。”

李治略作思索,頷首道:“你說得有道理。咱們先在武德殿寫幾幅字,而後再去兩儀殿探望阿爺。若是能遇上幾位重臣,衆人三言兩語說起來,也更容易讓阿爺高興些。”平時聖人便偶爾會與愛臣們議論書道,一向也頗爲得趣。若是引起了聖人評點的興致,這多日來的陰鬱情緒或可開解一些。

於是,兩人磨墨動筆寫了幾幅字,待墨汁稍幹些便徑直往兩儀殿去了。

到得兩儀殿前時,外頭正巧是王方翼與崔澹守着,朝着他們使了個眼色。

李治步子略緩了緩,便聽裡頭傳來了李泰的聲音。他抿了抿嘴脣,一時拿不定主意是進還是退。崔淵則眯起眼,十分自然而然地聽起了裡頭天家父子二人的談話。

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19章 情勢判斷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205章 番外五再回長安(中)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78章 曲踏秋第91章 相約上元第80章 還俗歸家第7章 兄妹深談第68章 告知親人第81章 閨中之客第55章 中秋之節第81章 閨中之客第86章 準備雪恥第29章 兄長貢舉第94章 添妝鋪房第57章 久仰大名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190章 上巳出獵第61章 盧十一娘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23章 貴主生辰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25章 薦醫入宮第2章 放妻之後第117章 反敗爲勝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80章 還俗歸家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6章 再見前夫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45章 道門歸家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5章 回家首夜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45章 道門歸家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138章 影響王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5章 和離之因第193章 喜氣盈門第149章 得遇藥王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9章 端陽來臨第23章 提攜還恩第39章 七夕之日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38章 影響王第20章 曲競渡第29章 兄長貢舉第47章 王家宴會第63章 心悅君兮第8章 東都洛陽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138章 影響王第39章 七夕之日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51章 有來有往第62章 堅持己見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1章 大唐棄婦
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19章 情勢判斷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205章 番外五再回長安(中)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78章 曲踏秋第91章 相約上元第80章 還俗歸家第7章 兄妹深談第68章 告知親人第81章 閨中之客第55章 中秋之節第81章 閨中之客第86章 準備雪恥第29章 兄長貢舉第94章 添妝鋪房第57章 久仰大名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190章 上巳出獵第61章 盧十一娘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23章 貴主生辰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25章 薦醫入宮第2章 放妻之後第117章 反敗爲勝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80章 還俗歸家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6章 再見前夫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45章 道門歸家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5章 回家首夜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45章 道門歸家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138章 影響王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5章 和離之因第193章 喜氣盈門第149章 得遇藥王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9章 端陽來臨第23章 提攜還恩第39章 七夕之日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22章 兄長上任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38章 影響王第20章 曲競渡第29章 兄長貢舉第47章 王家宴會第63章 心悅君兮第8章 東都洛陽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138章 影響王第39章 七夕之日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51章 有來有往第62章 堅持己見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1章 大唐棄婦